0%

Other

本文预计阅读需3min

你好,我是你老朋友Payne,大家都或许过我之前写的水文-JS解密入门,没看过的童鞋开源回头看看啊。里面主要讲述了Hash MD5的例子,以及加密与解密,相关的。那么今天我们去搞一下MD5的“父亲”, Hash。主要阐述了什么是哈希,哈希运用方向以及hash碰撞及解决方向,请查阅

Hash算法

哈希

(hash)也叫散列。Hash算法,是将一个不定长的输入,通过散列函数变换成一个定长的输出,即散列值。

应用

Hash主要应用在数据结构以及密码学领域。

数据结构:

使用Hash算法的数据结构叫做哈希表,也叫散列表,主要是为了提高查询的效率。它通过把关键码值映射到表中一个位置来访问记录,以加快查找的速度。这个映射函数就是hash function,存放记录的数组叫做哈希表。 在数据结构中应用时,有时需要较高的运算速度而弱化考虑抗碰撞性,可以使用自己构建的哈希函数。

密码学:

这种hash散列变换是一种单向运算,具有不可逆性即不能根据散列值还原出输入信息,因此严格意义上讲Hash算法是一种消息摘要算法,不是一种加密算法。常见的hash算法有:SM3、MD5、SHA-1等 。 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hash函数的选择也会有所侧重。比如在管理数据结构时,主要要考虑运算的快速性,并且要保证hash均匀分布;而应用在密码学中就要优先考虑 抗碰撞性 ,避免出现两段不同明文hash值相同的情况发生。

哈希碰撞:

不同的值经过Hash function得到同一值则产生哈希碰撞防止哈希碰撞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扩大哈希值的取值空间

1
2
3
16个二进制位的哈希值,产生碰撞的可能性是 65536 分之一。如果有65537个用户,就一定会产生碰撞。哈希值的长度扩大到32个二进制位,碰撞的可能性就会下降到 4,294,967,296 分之一。

更长的哈希值意味着更大的存储空间、更多的计算,将影响性能和成本。开发者s必须做出抉择,在安全与成本之间找到平衡。

hash碰撞解决办法:

1. 开放地址法

  1. 线性探测再散列
  2. 二次探测再散列
  3. 伪随机探测再散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所谓的开放定址法就是一旦发生了冲突,就去寻找下一个空的散列地址,只要散列表足够大,空的散列地址总能找到,并将记录存入 。

    开放寻址法:Hi=(H(key) + di) MOD m,i=1,2,…,k(k<=m-1),其中H(key)为散列函数,m为散列表长,di为增量序列,可有下列三种取法:

    1). di=1,2,3,…,m-1,称线性探测再散列;

    2). di=1^2,(-1)^2,2^2,(-2)^2,(3)^2,…,±(k)^2,(k<=m/2)称二次探测再散列;

    3). di=伪随机数序列,称伪随机探测再散列。

    用开放定址法解决冲突的做法是:当冲突发生时,使用某种探测技术(线性探测法、二次探测法(解决线性探测的堆积问题)、随机探测法(和二次探测原理一致,不一样的是:二次探测以定值跳跃,而随机探测的散列地址跳跃长度是不定值))在散列表中形成一个探测序列。

    沿此序列逐个单元地查找,直到找到给定的关键字,或者碰到一个开放的地址(即该地址单元为空)为止插入即可。
  4. 再哈希法

再哈希法又叫双哈希法,有多个不同的Hash函数,当发生冲突时,使用第二个,第三个,….,等哈希函数去计算地址,直到无冲突。 虽然不易发生聚集,但是增加了计算时间。

  1. 链地址法(Java hashmap)

链地址法的基本思想是:每个哈希表节点都有一个next指针,多个哈希表节点可以用next指针构成一个单向链表,将所有关键字为同义词的结点链接在同一个单链表中,

  1. 建立公共溢出区

建立公共溢出区的基本思想是:假设哈希函数的值域是 [1,m-1],则设向量 HashTable[0…m-1] 为基本表, 每个分量存放一个记录,另外设向量 OverTable[0…v] 为溢出表,所有关键字和基本表中关键字为同义词的记录,不管它们由哈希函数得到的哈希地址是什么,一旦发生冲突,都填入溢出表。

Python

你好,我是悦创。 本篇将开启我自己啃代理池的心得,将逐步放送,因为代理池搭建较为复杂,这里我就尽可能把代理池分成几篇来讲,同时也保证,在我其他篇放出来之前,每一篇都是你们的新知识。 学习就像看小说一样,一次一篇就会显得额外的轻松! 当你把学习当作某个娱乐的事情来做,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 我们无法延长生命长度,但是我们延长生命宽度,学习编程就是扩展生命最有力的武器!

1. 看完之后你会得到什么

  • 返回 yield;
  • eval 的使用;
  • 多个代理网站同时抓取;
  • 使用异步测试代理是否可用;
  • Python 的元类编程简单介绍;
  • 正则表达式、PyQuery 提取数据;
  • 模块化编程;

废话不多说,马上步入正题!

2. 你需要的准备

在学习本篇文章时,希望你已经具备如下技能或者知识点:

  1. Python 环境(推荐 Python 3.7+);
  2. Python 爬虫常用库;
  3. Python 基本语法;
  4. 面向对象编程;
  5. yield、eval 的使用;
  6. 模块化编程;

3. 课前预习知识点

对于代理池的搭建呢,虽然我已经尽可能地照顾到绝大多数地小白,把代理地的搭建呢,进行了拆分,不过对于培训机构或者自学不是特别精进的小伙伴来说还是有些难度的,对于这些呢?我这里也给大家准备了知识点的扫盲。以下内容节选自我个人博客文章,这里为了扫盲就提供必要部分,想看完整的文章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s://www.aiyc.top/archives/605.html

3.1 Python 的元类编程

你好,我是悦创。 好久不见,最近在啃数学、Java、英语没有来更新公众号,那么今天就来更新一下啦! 又到了每日一啃,啃代码的小悦。今天我遇到了 Python 原类,然而我啥也不懂。只能靠百度和谷歌了,主要还是用谷歌来查啦,百度前几条永远是广告准确度也不行(个人观点),也顺便参考了几个博客:廖雪峰网站,添加了一点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3.1.1 type()

动态语言和静态语言最大的不同,就是函数和类的定义,不是编译时定义的,而是运行时动态创建的。 比方说我们要定义一个 Hello 的 class,就写一个 hello.py 模块(这里我实际创建的是:the_test_code_project.py 模块):

1
2
3
class Hello(object):
def hello(self, name='world'):
print('Hello, %s.' % name)

当 Python 解释器载入 hello 模块时,就会依次执行该模块的所有语句,执行结果就是动态创建出一个 Hello 的 class 对象,测试如下:

1
2
3
4
5
if __name__ == '__main__':
h = Hello()
h.hello()
print(type(Hello))
print(type(h))

运行结果如下:

1
2
3
Hello, world.
<class 'type'>
<class '__main__.Hello'>

其中,上面的输出结果:__main__.Hello 等价于 <class 'the_test_code_project.Hello'> 运行的方式不同显示的方式也不同,但含义是一样的。 type() 函数可以查看一个类型或变量的类型,为了让小白更轻松,我也写了个例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number = 12
string = 'Hello AIYC!'
float_number = 12.1
list_data = [1, '2', 3.5, 'AIYC'] # 可变
tuples = (1, '2', 3.5, 'AIYC') # 不可变

if __name__ == '__main__':
print(type(number))
print(type(string))
print(type(float_number))
print(type(list_data))
print(type(tuples))

运行结果:

1
2
3
4
5
<class 'int'>
<class 'str'>
<class 'float'>
<class 'list'>
<class 'tuple'>

Hello 是一个 class,它的类型就是 type ,而 h 是一个实例,它的类型就是class Hello。 我们说 class 的定义是运行时动态创建的,而创建 class 的方法就是使用 type() 函数。 type() 函数既可以返回一个对象的类型,又可以创建出新的类型,比如,我们可以通过 type() 函数创建出Hello 类,而无需通过 class Hello(object)... 的定义:

1
2
3
4
5
6
def fn(self, name='world'): # 先定义函数
print('Hello, %s.' % name)

Hello = type('Hello', (object,), dict(hello=fn)) # 创建 Hello class
# Hello = type('Class_Name', (object,), dict(hello=fn)) # 创建 Hello class
# type(类名, 父类的元组(针对继承的情况,可以为空),包含属性的字典(名称和值))

我们接下来来调用一下代码,看输出的结果如何:

1
2
3
4
5
if __name__ == '__main__':
h = Hello()
h.hello()
print(type(Hello))
print(type(h))

这里推荐写成:if __name__ == '__main__': 使代码更加的规范。 运行结果:

1
2
3
Hello, world.
<class 'type'>
<class '__main__.Hello'>

要创建一个 class 对象,type() 函数依次传入 3 个参数:

  1. class 的名称;
  2. 继承的父类集合,注意 Python 支持多重继承,如果只有一个父类,别忘了 tuple 的单元素写法;(这个个 tuple 单元素写法起初本人不太理解,然后一查并认真观察了一下上面的代码就想起来 tuple 单元素写法需要加逗号(,),就是你必须这么写:tuple_1 = (1,) 而不能这么写:tuple_2 = (1)tuple_2 = (1) 的写法,Python 会自动认为是一个整数而不是一个元组)
  3. class 的方法名称与函数绑定,这里我们把函数 fn 绑定到方法名 hello 上。

通过 type() 函数创建的类和直接写 class 是完全一样的,因为 Python 解释器遇到 class 定义时,仅仅是扫描一下 class 定义的语法,然后调用 type() 函数创建出 class。(直接 Class 创建也是) 正常情况下,我们都用 class Xxx... 来定义类,但是,type() 函数也允许我们动态创建出类来,也就是说,动态语言本身支持运行期动态创建类,这和静态语言有非常大的不同,要在静态语言运行期创建类,必须构造源代码字符串再调用编译器,或者借助一些工具生成字节码实现,本质上都是动态编译,会非常复杂。

3.1.2 metaclass

除了使用 type() 动态创建类以外,要控制类的 创建行为 ,还可以使用 metaclass。 metaclass,直译为元类,简单的解释就是:

  • 当我们定义了类以后,就可以根据这个类创建出实例,所以:先定义类,然后创建实例。

image-20200602213149088

  • 但是如果我们想创建出类呢?

那就必须根据 metaclass 创建出类,所以:先定义 metaclass ,然后创建类。连接起来就是:先定义 metaclass ,就可以创建类,最后创建实例。 所以,metaclass 允许你创建类或者修改类 。换句话说,你可以把类看成是 metaclass 创建出来的“实例”。

metaclass 是 Python 面向对象里最难理解,也是最难使用的魔术代码。正常情况下,你不会碰到需要使用metaclass的情况,所以,以下内容看不懂也没关系,因为基本上你不会用到。(然而还是被我遇见了,而且还是看不懂,但经过大佬的指点就只是知道如何使用,但并不了解其中的原理,所以才有了此篇。)

我们先看一个简单的例子,这个 metaclass 可以给我们自定义的 MyList 增加一个 add 方法:

1
2
3
4
class ListMetaclass(type):
def __new__(cls, name, bases, attrs):
attrs['add'] = lambda self, value: self.append(value) # 加上新的方法
return type.__new__(cls, name, bases, attrs) # 返回修改后的定义

定义 ListMetaclass ,按照默认习惯,metaclass 的类名总是以 Metaclass 结尾,以便清楚地表示这是一个metaclass 。

有了 ListMetaclass ,我们在定义类的时候还要指示使用 ListMetaclass 来定制类,传入关键字参数 metaclass

1
2
class MyList(list, metaclass=ListMetaclass):
pass

当我们传入关键字参数 metaclass 时,魔术就生效了,它指示 Python 解释器在创建 MyList 时,要通过ListMetaclass.__new__() 来创建,在此,我们可以修改类的定义,比如,加上新的方法,然后,返回修改后的定义。 __new__() 方法接收到的参数依次是:

  1. 当前准备创建的类的对象;
  2. 类的名字;
  3. 类继承的父类集合;
  4. 类的方法集合。

测试一下 MyList 是否可以调用 add() 方法:

1
2
3
4
5
6
L = MyList()
L.add(1)
print(L)

# 输出
[1]

而普通的 list 没有 add() 方法:

1
2
3
4
5
\>>> L2 = list()
>>> L2.add(1)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AttributeError: 'list' object has no attribute 'add'

这时候,我想你应该和我会有同样的问题,动态修改有什么意义? 直接在 MyList 定义中写上 add() 方法不是更简单吗? 正常情况下,确实应该直接写,我觉得通过 metaclass 修改纯属变态。

3.2 Python eval() 函数

对于 Python 的 eval 呢,大部分人是这么定义的:eval() 函数用来执行一个字符串表达式,并返回表达式的值。 这句话,有可能对于新手来说并不是非常好理解,我们还是用例子来顿悟一下吧。 以下是 eval() 方法的语法:

1
eval(expression[, globals[, locals]])

参数

  • expression — 表达式。
  • globals — 变量作用域,全局命名空间,如果被提供,则必须是一个字典对象。
  • locals — 变量作用域,局部命名空间,如果被提供,可以是任何映射对象。

返回值 返回表达式计算结果。 实际操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In [3]: x = 7

In [4]: eval( '3 * x' )
Out[4]: 21

In [5]: eval('pow(2,2)')
Out[5]: 4

In [6]: eval('2 + 2')
Out[6]: 4

In [7]: n=81

In [8]: eval("n + 4")
Out[8]: 85

再来个函数的操作:

1
2
3
4
In [1]: str1 = "print('Hello World')"

In [2]: eval(str1)
Hello World

ok,到此零基础小白关怀文章就完成了,我就不继续赘述啦! 看到这里,你们的身体还行吗? 真叫人头大 我正在的干货要开始了! 进入我们的 show time 环节,起飞了、起飞了,做好准备了!

4. 抓取免费代理

这里呢,我就不再带带大家手摸手的教学如何抓取代理了,因为当你能看这篇文章时,相信你已经对爬虫是有所入门了,如果还没入门的小伙伴可以关注本公众号,往期文章也有零基础教学和基础的课程资源,可以公众号后台回复:Python爬虫。即可获取资源,如果失效也别担心加小悦好友即可!(资源多多噢!)

小白不建议报名培训机构,毕竟现在培训结构收智商税比较多,还是需要多多鉴别噢!

4.1 目标的代理网站

  1. 快代理:https://www.kuaidaili.com/
  2. 西刺代理:https://www.xicidaili.com
  3. 66代理:http://www.66ip.cn/
  4. 无忧代理:http://www.data5u.com
  5. 开心代理-高匿:http://www.kxdaili.com/dailiip/
  6. 云代理:http://www.ip3366.net/free/

对于每个网站的代码呢,具体实现也是比较简单的,这里我就不做过多的赘述啦! 接下来我都直接上代码,不过在上代理的爬虫代码前,我们需要来写个元类,代码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class ProxyMetaclass(type):
"""
定义 ProxyMetaclass ,按照默认习惯,metaclass 的类名总是以 Metaclass 结尾,以便清楚地表示这是一个metaclass :
元类,在 FreeProxyGetter 类中加入
CrawlFunc_list 和 CrawlFuncCount
两个参数,分别表示爬虫函数,和爬虫函数的数量。
"""
def __new__(cls, name, bases, attrs):
count = 0
attrs['CrawlFunc_List'] = [] # 添加:CrawlFunc_List 列表方法
for k, v in attrs.items():
if 'crawl_' in k:
# 判断这个函数里面是否携带 crawl_ 也就是利用 value in xxx
attrs['CrawlFunc_List'].append(k)
count += 1
attrs['CrawlFuncCount'] = count # 检测添加的函数的总数量
return type.__new__(cls, name, bases, attrs) # 返回所修改的

详细的代码含义,已经写在上面了,具体的这里 就不赘述了,如果泥有任何不理解的可以去点击阅读原文在我的博客网站下留言,和后台回复数字“3”,加小编好友,拉你入交流群。

4.2 代码编写

4.2.1 请求函数编写

单独保存成一个文件:utils.py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
project = 'Code', file_name = 'utils.py', author = 'AI悦创'
time = '2020/6/1 12:34', product_name = PyCharm, 公众号:AI悦创
code is far away from bugs with the god animal protecting
I love animals. They taste delicious.
"""
import requests
import asyncio
import aiohttp
from requests.exceptions import ConnectionError
from fake_useragent import UserAgent,FakeUserAgentError
import random

def get_page(url, options={}):
"""
构造随机请求头,如果不理解的可以阅读此文章:
两行代码设置 Scrapy UserAgent:https://www.aiyc.top/archives/533.html
"""
try:
ua = UserAgent()
except FakeUserAgentError:
pass
# 生成随机的请求头,加 try...except... 使代码更加健壮
base_headers = {
'User-Agent': ua.random,
'Accept-Encoding': 'gzip, deflate, sdch',
'Accept-Language': 'zh-CN,zh;q=0.8'
}
# 如果使用者有传入请求头,则将此请求头和随机生成的合成在一起
headers = dict(base_headers, **options)
# 当前请求的 url
print('Getting', url)
try:
r = requests.get(url, headers=headers)
print('Getting result', url, r.status_code)
if r.status_code == 200:
return r.text
return None
except ConnectionError:
print('Crawling Failed', url)
return None

class Downloader(object):
"""
一个异步下载器,可以对代理源异步抓取,但是容易被 BAN。
self._htmls: 把请求的 html 放入列表当中
升级版的请求类
"""

def __init__(self, urls):
self.urls = urls
self._htmls = []

async def download_single_page(self, url):
"""
下载单页
"""
async with aiohttp.ClientSession() as session:
async with session.get(url) as response:
self._htmls.append(await response.text())

def download(self):
loop = asyncio.get_event_loop()
tasks = [self.download_single_page(url) for url in self.urls]
loop.run_until_complete(asyncio.wait(tasks))

@property
def htmls(self):
self.download()
return self._htmls

上面请求函数编写完成之后,我们就需要在抓取代理的代码文件中,进行导包,代码如下:

1
2
# files:Spider.py
from utils import get_page

4.2.2 代理抓取代码

导入所需要的库:

1
2
3
4
import requests
from utils import get_page
from pyquery import PyQuery as pq
import re

接下来我们需要创建一个类 FreeProxyGetter 并使用元类创建。

1
2
class FreeProxyGetter(object, metaclass=ProxyMetaclass):
pass
1. 快代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ef crawl_kuaidaili(self):
"""
快代理
:return:
"""
for page in range(1, 4):
# 国内高匿代理
start_url = 'https://www.kuaidaili.com/free/inha/{}/'.format(page)
html = get_page(start_url)
# print(html)
pattern = re.compile(
'<td data-title="IP">(.*)</td>s*<td data-title="PORT">(w+)</td>'
)
# s * 匹配空格,起到换行作用
# ip_addres = re.findall(pattern, html) # 写法一
ip_addres = pattern.findall(str(html))
for adress, port in ip_addres:
# print(adress, port)
result = f"{adress}:{port}".strip()
yield result
2. 西刺代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def crawl_xicidaili(self):
"""
西刺代理
:return:
"""
for page in range(1, 4):
start_url = 'https://www.xicidaili.com/wt/{}'.format(page)
html = get_page(start_url)
# print(html)
ip_adress = re.compile(
'<td class="country"><img src="//fs.xicidaili.com/images/flag/cn.png" alt="Cn" /></td>s*<td>(.*?)</td>s*<td>(.*?)</td>'
)
# s* 匹配空格,起到换行作用
re_ip_adress = ip_adress.findall(str(html))
for adress, port in re_ip_adress:
result = f"{adress}:{port}".strip()
yield result
3. 66代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def crawl_daili66(self, page_count=4):
"""
66代理
:param page_count:
:return:
"""
start_url = 'http://www.66ip.cn/{}.html'
urls = [start_url.format(page) for page in range(1, page_count + 1)]
for url in urls:
print('Crawling', url)
html = get_page(url)
if html:
doc = pq(html)
trs = doc('.containerbox table tr:gt(0)').items()
for tr in trs:
ip = tr.find('td:nth-child(1)').text()
port = tr.find('td:nth-child(2)').text()
yield ':'.join([ip, port])
4. 无忧代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ef crawl_data5u(self):
"""
无忧代理
:return:
"""
start_url = 'http://www.data5u.com'
html = get_page(start_url)
# print(html)
ip_adress = re.compile(
'<ul class="l2">s*<span><li>(.*?)</li></span>s*<span style="width: 100px;"><li class=".*">(.*?)</li></span>'
)
# s * 匹配空格,起到换行作用
re_ip_adress = ip_adress.findall(str(html))
for adress, port in re_ip_adress:
result = f"{adress}:{port}"
yield result.strip()
5. 开心代理-高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def crawl_kxdaili(self):
"""
开心代理-高匿
:return:
"""
for i in range(1, 4):
start_url = 'http://www.kxdaili.com/dailiip/1/{}.html'.format(i)
try:
html = requests.get(start_url)
if html.status_code == 200:
html.encoding = 'utf-8'
# print(html.text)
ip_adress = re.compile('<tr.*?>s*<td>(.*?)</td>s*<td>(.*?)</td>')
# s* 匹配空格,起到换行作用
re_ip_adress = ip_adress.findall(str(html.text))
for adress, port in re_ip_adress:
result = f"{adress}:{port}"
yield result.strip()
return None
except:
pass
6. 云代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ef IP3366Crawler(self):
"""
云代理
parse html file to get proxies
:return:
"""
start_url = 'http://www.ip3366.net/free/?stype=1&page={page}'
urls = [start_url.format(page=i) for i in range(1, 8)]
# s * 匹配空格,起到换行作用
ip_address = re.compile('<tr>s*<td>(.*?)</td>s*<td>(.*?)</td>')
for url in urls:
html = get_page(url)
re_ip_address = ip_address.findall(str(html))
for adress, port in re_ip_address:
result = f"{adress}:{port}"
yield result.strip()

至此,代理网站的代码已经全部编写完成,接下来我们需要了解的是然后调用此类,直接调用吗? 显然不是,我们还需要编写一个运行调用的函数,代码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def run(self):
# print(self.__CrawlFunc__)
proxies = []
callback = self.CrawlFunc_List
for i in callback:
print('Callback', i)
for proxy in eval("self.{}()".format(i)):
print('Getting', proxy, 'from', i)
proxies.append(proxy)
return proxies

以上代理的代码中,我并没有抓取每个网站全部页数,如果有需要可以自行调节。 这里我们可以直接写一个调用代码,来测试代码是否正常,写在:Spider.py 也就是代理的代码中,代码如下:

1
2
3
if __name__ == '__main__':
Tester = FreeProxyGetter()
Tester.run()

运行结果如下: 结果较多,省略大部分结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Getting 14.115.70.177:4216 from crawl_xicidaili
Getting 116.22.48.220:4216 from crawl_xicidaili
Getting 223.241.3.120:4216 from crawl_xicidaili
......
Getting 60.188.1.27:8232 from crawl_data5u
Callback crawl_kxdaili
Getting 117.71.165.208:3000 from crawl_kxdaili
Getting 223.99.197.253:63000 from crawl_kxdaili
Getting 60.255.186.169:8888 from crawl_kxdaili
Getting 180.168.13.26:8000 from crawl_kxdaili
Getting 125.124.51.226:808 from crawl_kxdaili
Getting 47.99.145.67:808 from crawl_kxdaili
Getting 222.186.55.41:8080 from crawl_kxdaili
Getting 36.6.224.30:3000 from crawl_kxdaili
Getting 110.43.42.200:8081 from crawl_kxdaili
Getting 39.137.69.8:80 from crawl_kxdaili

ok,至此代理成功抓取,接下来就是我们的异步检测了。

4.2.3 异步检测

这里,我们需要编写一个 error.py 来自定义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lass ResourceDepletionError(Exception):

def __init__(self):
Exception.__init__(self)

def __str__(self):
return repr('The proxy source is exhausted')

class PoolEmptyError(Exception):

def __init__(self):
Exception.__init__(self)

def __str__(self):
return repr('The proxy pool is empty')

异步检测代码,这里我就不做任何数据存储,有需求的可以自行添加,下一篇将添加一个存入 redis 数据库的,敬请关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 files:schedule.py
import asyncio
import time
from multiprocessing.context import Process

import aiohttp
from db import RedisClient
from Spider import FreeProxyGetter
from error import ResourceDepletionError
from aiohttp import ServerDisconnectedError, ClientResponseError, ClientConnectorError
from socks import ProxyConnectionError

get_proxy_timeout = 9

class ValidityTester(object):
"""
代理的有效性测试
"""
def __init__(self):
self.raw_proxies = None
self.usable_proxies = [] # 可用代理
self.test_api = 'http://www.baidu.com'

def set_raw_proxies(self, proxies):
self.raw_proxies = proxies # 临时存储一些代理

async def test_single_proxy(self, proxy):
"""
python3.5 之后出现的新特性
text one proxy, if valid, put them to usable_proxies.
"""
try:
async with aiohttp.ClientSession() as session:
try:
if isinstance(proxy, bytes):
proxy = proxy.decode('utf-8')
real_proxy = 'http://' + proxy
print('Testing', proxy)
async with session.get(self.test_api, proxy=real_proxy, timeout=get_proxy_timeout) as response:
if response.status == 200:
print('Valid proxy', proxy)
except (ProxyConnectionError, TimeoutError, ValueError):
print('Invalid proxy', proxy)
except (ServerDisconnectedError, ClientResponseError, ClientConnectorError) as s:
print(s)
pass

def test(self):
"""
aio test all proxies.
"""
print('ValidityTester is working')
try:
loop = asyncio.get_event_loop()
tasks = [self.test_single_proxy(proxy) for proxy in self.raw_proxies]
loop.run_until_complete(asyncio.wait(tasks))
except ValueError:
print('Async Error')

class Schedule(object):
@staticmethod
def valid_proxy():
"""
Get half of proxies which in Spider
"""
tester = ValidityTester()
free_proxy_getter = FreeProxyGetter()
# 获取 Spider 数据库数据
# 调用测试类
tester.set_raw_proxies(free_proxy_getter.run())
# 开始测试
tester.test()

def run(self):
print('Ip processing running')
valid_process = Process(target=Schedule.valid_proxy) # 获取代理并筛选
valid_process.start()
if __name__ == '__main__':
schedule = Schedule().run()

对于上面的部分代理代码,我为了输出结果更加直观,把 print() 输出的,包括 utils.pyprint() 全部注释了, 运行结果(省略部分输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Testing 182.46.252.84:9999
Testing 183.63.188.250:8808
Testing 39.137.69.10:8080
Testing 119.190.149.226:8060
Testing 219.159.38.201:56210
Testing 58.246.143.32:8118
Testing 114.99.117.13:3000
Testing 114.229.229.248:8118
Testing 119.57.108.53:53281
Testing 223.247.94.164:4216
Testing 219.159.38.208:56210
Testing 59.44.78.30:42335
Testing 112.74.87.172:3128
Testing 182.92.235.109:3128
Testing 58.62.115.3:4216
Testing 183.162.171.37:4216
Testing 223.241.5.46:4216
Testing 223.243.4.231:4216
Testing 223.241.5.228:4216
Testing 183.162.171.56:4216
Testing 223.241.4.146:4216
Testing 223.241.4.200:4216
Testing 223.241.4.182:4216
Testing 118.187.50.114:8080
Testing 223.214.176.170:3000
Testing 125.126.123.208:60004
Testing 163.125.248.39:8088
Testing 119.57.108.89:53281
Testing 222.249.238.138:8080
Testing 125.126.97.77:60004
Testing 222.182.54.210:8118
Valid proxy 58.220.95.90:9401
Valid proxy 60.191.45.92:8080
Valid proxy 222.186.55.41:8080
Valid proxy 60.205.132.71:80
Valid proxy 124.90.49.146:8888

Valid proxy 218.75.109.86:3128
Valid proxy 27.188.64.70:8060

Valid proxy 27.188.62.3:8060
Valid proxy 221.180.170.104:8080
Valid proxy 39.137.69.9:8080

Valid proxy 39.137.69.6:80
Valid proxy 39.137.69.10:8080
Valid proxy 114.229.6.215:8118
Valid proxy 221.180.170.104:8080
Valid proxy 218.89.14.142:8060
Valid proxy 116.196.85.150:3128

Valid proxy 122.224.65.197:3128
Valid proxy 112.253.11.103:8000
Valid proxy 112.253.11.103:8000
Valid proxy 112.253.11.113:8000
Valid proxy 124.90.52.200:8888

Cannot connect to host 113.103.226.99:4216 ssl:default [Connect call failed ('113.103.226.99', 4216)]
Cannot connect to host 36.249.109.59:8221 ssl:default [Connect call failed ('36.249.109.59', 8221)]
Cannot connect to host 125.126.121.66:60004 ssl:default [Connect call failed ('125.126.121.66', 60004)]
Cannot connect to host 27.42.168.46:48919 ssl:default [Connect call failed ('27.42.168.46', 48919)]
Cannot connect to host 163.125.113.220:8118 ssl:default [Connect call failed ('163.125.113.220', 8118)]
Cannot connect to host 114.55.63.34:808 ssl:default [Connect call failed ('114.55.63.34', 808)]
Cannot connect to host 119.133.207.10:4216 ssl:default [Connect call failed ('119.133.207.10', 4216)]
Cannot connect to host 58.62.115.3:4216 ssl:default [Connect call failed ('58.62.115.3', 4216)]
Cannot connect to host 117.71.164.232:3000 ssl:default [Connect call failed ('117.71.164.232', 3000)]

到此,多站抓取异步检测,就已经完全实现,也是实现了模块化编程。我也 顺便把项目结构分享一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C:.
error.py
info.txt
schedule.py
Spider.py
the_test_code_crawler.py
utils.py

└─__pycache__
db.cpython-37.pyc
error.cpython-37.pyc
Spider.cpython-37.pyc
utils.cpython-37.pyc

本篇我想你主要学习到的目标也就是开头所说的,这里就不赘述了,下一篇我将带大家把抓取到可用的代理进行存储到 redis 数据库中,尽请关注! 源代码文件获取:公众号后台回放:ProxyPool-1 也欢迎加入我的交流群,一起交流!

技术杂谈

之前开发了一个工具包 GerapyPyppeteer,GitHub 地址为 https://github.com/Gerapy/GerapyPyppeteer,这个包实现了 Scrapy 和 Pyppeteer 的对接,利用它我们就可以方便地实现 Scrapy 使用 Pyppeteer 爬取动态渲染的页面了。 另外,很多朋友在运行爬虫的时候可能会使用到 Docker,想把 Scrapy 和 Pyppeteer 打包成 Docker 运行,但是这个打包和测试过程中大家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在这里对 Pyppeteer 打包 Docker 的坑简单做一下总结。

概述

Pyppeteer 打包 Docker 主要是有这么几个坑点:

  • 依赖没有安装,导致无法正确安装和启动 Pyppeteer。
  • 没有关闭沙盒模式,导致可能出现 Browser closed unexpectedly 错误
  • 没有提前安装好 Pyppeteer,导致每次启动时都要重新安装

下面我们分别对三个问题做下简单的 Troubleshooting。

安装依赖

首先说第一个,安装依赖。 因为 Docker 大部分都是基于 Linux 系统的,比如我常用的基础镜像就是 python:3.7,剩余 Debian 系列,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版本,具体可以查看 https://hub.docker.com/_/python 了解下。 但是对于 Pyppeteer 来说,python:3.7 内置的依赖库并不够,我们还需要额外进行安装,安装完毕之后还需要清空下 apt list,一句 Dockerfile 命令如下:

1
2
3
4
5
6
7
RUN apt-get update && 
apt-get -y install libnss3 xvfb gconf-service libasound2 libatk1.0-0 libc6 libcairo2 libcups2
libdbus-1-3 libexpat1 libfontconfig1 libgbm1 libgcc1 libgconf-2-4 libgdk-pixbuf2.0-0 libglib2.0-0
libgtk-3-0 libnspr4 libpango-1.0-0 libpangocairo-1.0-0 libstdc++6 libx11-6 libx11-xcb1 libxcb1
libxcomposite1 libxcursor1 libxdamage1 libxext6 libxfixes3 libxi6 libxrandr2 libxrender1 libxss1
libxtst6 ca-certificates fonts-liberation libappindicator1 libnss3 lsb-release xdg-utils wget &&
rm -rf /var/lib/apt/lists/*

关闭沙盒模式

在 Docker 中如果直接启动 Pyppeteer,我们还需要关闭沙盒模式,否则可能会遇到如下错误:

1
2
pyppeteer.errors.BrowserError: Browser closed unexpectedly:
[0924/153706.301300:ERROR:zygote_host_impl_linux.cc(89)] Running as root without --no-sandbox is not supported. See https://crbug.com/638180

这里提示我们要关闭沙盒模式,这里只需要在启动 Pyppeteer 的时候,给 launch 方法的 args 参数多加一个 \--no-sandbox 即可,写法如下:

1
browser = await pyppeteer.launch(options={'args': ['--no-sandbox']})

这样就不会再遇到上面的错误了。

提前安装

另外建议在打包 Docker 的时候就提前把 Pyppeteer 提前安装好,可以单独使用一句 RUN 命令安装即可。

1
RUN pip install -U pip && pip install pyppeteer && pyppeteer-install

这里是提前安装了一下 Pyppteer 这个 Python 库,然后利用 Python 库提供的 pyppeteer-install 命令提前下载了 Chromium 浏览器。 这样后面启动的时候就可以直接唤起 Chromium 浏览器进行爬取了。

总结

最后看下完整 Dockerfile,内容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FROM python:3.7

RUN apt-get update &&
apt-get -y install libnss3 xvfb gconf-service libasound2 libatk1.0-0 libc6 libcairo2 libcups2
libdbus-1-3 libexpat1 libfontconfig1 libgbm1 libgcc1 libgconf-2-4 libgdk-pixbuf2.0-0 libglib2.0-0
libgtk-3-0 libnspr4 libpango-1.0-0 libpangocairo-1.0-0 libstdc++6 libx11-6 libx11-xcb1 libxcb1
libxcomposite1 libxcursor1 libxdamage1 libxext6 libxfixes3 libxi6 libxrandr2 libxrender1 libxss1
libxtst6 ca-certificates fonts-liberation libappindicator1 libnss3 lsb-release xdg-utils wget &&
rm -rf /var/lib/apt/lists/*

RUN pip install -U pip && pip install pyppeteer && pyppeteer-install

WORKDIR /code
COPY requirements.txt .
RUN pip install -r requirements.txt
COPY . .
CMD python3 run.py

这里首先就是安装了必须的依赖库,然后安装了 Pyppeteer 并下载了 Chromium 浏览器,最后拷贝项目运行即可。 当然最后的一句 CMD 大家可以随意指定入口。 最后大家可以体验一个实例来感受下 Scrapy 和 Pyppeteer 对接后在 Docker 中的运行效果:

1
docker run germey/gerapy-pyppeteer-example

如果大家对 Scrapy 和 Pyppeteer 感兴趣也可以看下我写的这个库 GerapyPyppeteer,GitHub 地址为 https://github.com/Gerapy/GerapyPyppeteer,感谢支持

技术杂谈

解析页面是做爬虫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且如果站点多了,解析也会变得非常复杂,所以智能化解析就可能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如果我们能够容忍一定的错误率,那么我们可以利用智能化解析算法帮我们提取一些内容,简单高效。 那有没有办法做到一个网站的全自动化解析呢? 比如来了一个博客网站,我能首先识别出来这是一个列表页还是文章(详情)页,然后提取列表页的每篇文章的链接,然后跳转到每篇文章(详情)页再提取文章相关信息。 那么这里面可能就有四个关键部分:

  • 判断当前所在的页面是列表页还是文章(详情)页
  • 识别出列表页下一页的链接
  • 识别出列表页所有列表链接
  • 识别出文章(详情)页的文章内容和其他信息

如果我们能把这四步都用算法实现出来,那么我们只需要一个网站的主站链接就能轻松地把内容规整地爬取下来了。 那么这篇文章我们就来简单说下第一步,如何判断当前所在的页面的列表页还是文章(详情)页。

注:后文中文章页统一称之为详情页。

示例

列表页和详情页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基本的概念了,列表页就是导航页,里面带有好多文章或新闻或详情链接,我们选一个链接点进去就是详情页。 比如说这里拿新浪体育来说,首页如图所示: image-20200720193407237 看到这里面有很多链接,就是一些页面导航集合,这个页面就是列表页。 然后我们随便点开一篇新闻报道,如图所示: image-20200720193504042 这里就是一篇新闻报道,带有醒目的标题、发布时间、正文等内容,这就是详情页。 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用一个算法来凭借 HTML 代码区分出来哪个是列表页,哪个是详情页。 最后的输入输出如下:

  • 输入:一个页面的 HTML 代码
  • 输出:这个页面是列表页还是详情页,并输出二者的判定概率。

模型选用

首先我们确认下这个问题是个什么问题。 很明显,结果要么是列表页,要么是详情页,就是个二分类问题。 那二分类问题怎么解决呢?实现一个基本的分类模型就好了。大范围就是传统机器学习和现在比较流行的深度学习。总体上来说,深度学习的精度和处理能力会强一点,但是想想我们现在的应用场景,后者要追求精度的话可能需要更多的标注数据,而前者也有比较不错的易用的模型了,比如 SVM。 所以,我们不妨先选用 SVM 模型来实现一个基本的二分类模型来试试看,效果如果已经很好了或者提升空间不大了,那就直接用就好了,如果效果比较差,那我们再选用其他模型来优化。 好,那就定下来了,我们用 SVM 模型来实现一下试试。

数据标注

既然要做分类模型,那么最重要的当然就是数据标注了,我们分两组就好了,一组是列表页,一组是详情页,我们先用手工配合爬虫找一些列表页和详情页的 HTML 代码,然后将其保存下来。 结果类似如下: image-20200720195132784 每个文件夹几百个就行了,数量不用太多,五花八门的页面混起来更好。

特征提取

既然要做 SVM,那么我们得想清楚要分清两个类别需要哪些特征。既然是特征,那我们就要选出二者不同的特征,这样更加有区分度。 比如这里我大体总结了有这么几个特征:

  • 文本密度:正文页通常会包含密集的文字,比如一个 p 节点内部就包含几十上百个文字,如果用单个节点内的文字数目来表示文本密度的话,那么详情页的部分内容文本密度会很高。
  • 超链接节点的数量和比例:一般来说列表页通常会包含多个超链接,而且很大比例都是超链接文本,而详情页却有很多的文字并不是超链接,比如正文。
  • 符号密度:一般来说列表页通常会是一些标题导航,一般可能都不会包含句号,而详情页的正文内容通常就会包含句号等内容,如果按照单位文字所包含的标点符号数量来表示符号密度的话,后者的符号密度也会高一些。
  • 列表簇的数目:一般来说,列表页通常会包含多个具有公共父节点的条目,多个条目构成一个列表簇,虽然说详情页侧栏也会包含一些列表,但至少这个数量也可以成为一个特征来判别。
  • meta 信息:有一些特殊的 meta 信息是列表页独有的,比如只有详情页才会有发布时间,而列表页通常是没有的。
  • 正文标题和 title 标题相似度:一般来说,详情页的正文标题和 title 标题很可能是相同的内容,而列表页通常则是站点的名称。

以上便是我简单列的几个特征,还有很多其他的特征也可以来挖掘,比如视觉特征等等。

模型训练

真正代码实现的过程就是将现有的 HTML 文本进行预处理,把上面的一些特征提取出来,然后直接声明一个 SVM 分类模型即可。 这里声明了一个 feature 名字和对应的处理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self.feature_funcs = {
'number_of_a_char': number_of_a_char,
'number_of_a_char_log10': self._number_of_a_char_log10,
'number_of_char': number_of_char,
'number_of_char_log10': self._number_of_char_log10,
'rate_of_a_char': self._rate_of_a_char,
'number_of_p_descendants': number_of_p_descendants,
'number_of_a_descendants': number_of_a_descendants,
'number_of_punctuation': number_of_punctuation,
'density_of_punctuation': density_of_punctuation,
'number_of_clusters': self._number_of_clusters,
'density_of_text': density_of_text,
'max_density_of_text': self._max_density_of_text,
'max_number_of_p_children': self._max_number_of_p_children,
'has_datetime_meta': self._has_datetime_mata,
'similarity_of_title': self._similarity_of_title,
}
self.feature_names = self.feature_funcs.keys()

以上方法就是特征和对应的获取方法,具体根据实际情况实现即可。 然后关键的部分就是对数据的处理和模型的训练了,关键代码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list_file_paths = list(glob(f'{DATASETS_LIST_DIR}/*.html'))
detail_file_paths = list(glob(f'{DATASETS_DETAIL_DIR}/*.html'))

x_data, y_data = [], []

for index, list_file_path in enumerate(list_file_paths):
logger.log('inspect', f'list_file_path {list_file_path}')
element = file2element(list_file_path)
if element is None:
continue
preprocess4list_classifier(element)
x = self.features_to_list(self.features(element))
x_data.append(x)
y_data.append(1)

for index, detail_file_path in enumerate(detail_file_paths):
logger.log('inspect', f'detail_file_path {detail_file_path}')
element = file2element(detail_file_path)
if element is None:
continue
preprocess4list_classifier(element)
x = self.features_to_list(self.features(element))
x_data.append(x)
y_data.append(0)

# preprocess data
ss = StandardScaler()
x_data = ss.fit_transform(x_data)
joblib.dump(ss, self.scaler_path)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_data, y_data,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5)

# set up grid search
c_range = np.logspace(-5, 20, 5, base=2)
gamma_range = np.logspace(-9, 10, 5, base=2)
param_grid = [
{'kernel': ['rbf'], 'C': c_range, 'gamma': gamma_range},
{'kernel': ['linear'], 'C': c_range},
]
grid = GridSearchCV(SVC(probability=True), param_grid, cv=5, verbose=10, n_jobs=-1)
clf = grid.fit(x_train, y_train)
y_true, y_pred = y_test, clf.predict(x_test)
logger.log('inspect', f'n{classification_report(y_true, y_pred)}')
score = grid.score(x_test, y_test)
logger.log('inspect', f'test accuracy {score}')
# save model
joblib.dump(grid.best_estimator_, self.model_path)

这里首先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将每个 feature 存 存到 x_data 中,标注结果存到 y_data 中。接着我们使用 StandardScaler 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进行随机切分。最后使用 GridSearch 训练了一个 SVM 模型然后保存了下来。 以上便是基本的模型训练过程,具体的代码可以再完善一下。

使用

以上的流程我已经实现了,并且发布了一个开源 Python 包,名字叫做 Gerapy AutoExtractor,GitHub 地址为 https://github.com/Gerapy/GerapyAutoExtractor。 大家如需使用可以使用 pip 安装:

1
pip3 install gerapy-auto-extractor

这个库针对于以上算法提供了四个方法:

  • is_detail:判断是否是详情页
  • is_list:判断是否是列表页
  • probability_of_detail:是详情页的概率,结果是 0-1
  • probability_of_list:是列表页的概率,结果是 0-1

例如,我们随便可以找几个网址存下来,比如把上文的列表页和详情页的 HTML 代码存下来分别保存为 list.html 和 detail.html。 测试代码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from gerapy_auto_extractor import is_detail, is_list, probability_of_detail, probability_of_list
from gerapy_auto_extractor.helpers import content, jsonify

html = content('detail.html')
print(probability_of_detail(html), probability_of_list(html))
print(is_detail(html), is_list(html))

html = content('list.html')
print(probability_of_detail(html), probability_of_list(html))
print(is_detail(html), is_list(html))

这里我们就调用了以上四个方法来实现了页面类型和置信度的判断。 类似的输出结果如下:

1
2
3
4
0.9990605314033392 0.0009394685966607814
True False
0.033477426883441685 0.9665225731165583
False True

这样我们就成功得到了两个页面的类别和置信度了。 以上便是判断列表页和详情页的原理和实现,如需了解更多请关注项目 Gerapy Auto Extractor,GitHub 链接为 https://github.com/Gerapy/GerapyAutoExtractor,多谢支持

技术杂谈

Airtest

首先需要安装 Airtest,使用 pip3 即可:

1
pip3 install airtest

初始化 device

如果设备没有被初始化的话会进行初始化,并把初始化的设备作为当前设备。 用法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def init_device(platform="Android", uuid=None, **kwargs):
"""
Initialize device if not yet, and set as current device.

:param platform: Android, IOS or Windows
:param uuid: uuid for target device, e.g. serialno for Android, handle for Windows, uuid for iOS
:param kwargs: Optional platform specific keyword args, e.g. `cap_method=JAVACAP` for Android
:return: device instance
"""

示例如下:

1
2
device = init_device('Android')
print(device)

运行结果如下:

1
<airtest.core.android.android.Android object at 0x1018f3a58>

可以发现它返回的是一个 Android 对象。 这个 Android 对象实际上属于 airtest.core.android 这个包,继承自 airtest.core.device.Device 这个类,与之并列的还有 airtest.core.ios.ios.IOSairtest.core.linux.linux.Linuxairtest.core.win.win.Windows 等。这些都有一些针对 Device 操作的 API,下面我们以 airtest.core.android.android.Android 为例来总结一下。

  • get_default_device:获取默认 device
  • uuid:获取当前 Device 的 UUID
  • list_app:列举所有 App
  • path_app:打印输出某个 App 的完整路径
  • check_app:检查某个 App 是否在当前设备上
  • start_app:启动某个 App
  • start_app_timing:启动某个 App,然后计算时间
  • stop_app:停止某个 App
  • clear_app:清空某个 App 的全部数据
  • install_app:安装某个 App
  • install_multiple_app:安装多个 App
  • uninstall_app:卸载某个 App
  • snapshot:屏幕截图
  • shell:获取 Adb Shell 执行的结果
  • keyevent:执行键盘操作
  • wake:唤醒当前设备
  • home:点击 HOME 键
  • text:向设备输入内容
  • touch:点击屏幕某处的位置
  • double_click:双击屏幕某处的位置
  • swipe:滑动屏幕,由一点到另外一点
  • pinch:手指捏和操作
  • logcat:日志记录操作
  • getprop:获取某个特定属性的值
  • get_ip_address:获取 IP 地址
  • get_top_activity:获取当前 Activity
  • get_top_activity_name_and_pid:获取当前 Activity 的名称和进程号
  • get_top_activity_name:获取当前 Activity 的名称
  • is_keyboard_shown:判断当前键盘是否出现了
  • is_locked:设备是否锁定了
  • unlock:解锁设备
  • display_info:获取当前显示信息,如屏幕宽高等
  • get_display_info:同 display_info
  • get_current_resolution:获取当前设备分辨率
  • get_render_resolution:获取当前渲染分辨率
  • start_recording:开始录制
  • stop_recording:结束录制
  • adjust_all_screen:调整屏幕适配分辨率

了解了上面的方法之后,我们可以用一个实例来感受下它们的用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from airtest.core.android import Android
from airtest.core.api import *
import logging

logging.getLogger("airtest").setLevel(logging.WARNING)

device: Android = init_device('Android')
is_locked = device.is_locked()
print(f'is_locked: {is_locked}')

if is_locked:
device.unlock()

device.wake()

app_list = device.list_app()
print(f'app list {app_list}')

uuid = device.uuid
print(f'uuid {uuid}')

display_info = device.get_display_info()
print(f'display info {display_info}')

resolution = device.get_render_resolution()
print(f'resolution {resolution}')

ip_address = device.get_ip_address()
print(f'ip address {ip_address}')

top_activity = device.get_top_activity()
print(f'top activity {top_activity}')

is_keyboard_shown = device.is_keyboard_shown()
print(f'is keyboard shown {is_keyboard_shown}')

这里我们调用了设备的一些操作方法,获取了一些基本状态,运行结果如下:

1
2
3
4
5
6
7
8
is_locked: False
app list ['com.kimcy929.screenrecorder', 'com.android.providers.telephony', 'io.appium.settings', 'com.android.providers.calendar', 'com.android.providers.media', 'com.goldze.mvvmhabit', 'com.android.wallpapercropper', 'com.android.documentsui', 'com.android.galaxy4', 'com.android.externalstorage', 'com.android.htmlviewer', 'com.android.quicksearchbox', 'com.android.mms.service', 'com.android.providers.downloads', 'mark.qrcode', ..., 'com.google.android.play.games', 'io.kkzs', 'tv.danmaku.bili', 'com.android.captiveportallogin']
uuid emulator-5554
display info {'id': 0, 'width': 1080, 'height': 1920, 'xdpi': 320.0, 'ydpi': 320.0, 'size': 6.88, 'density': 2.0, 'fps': 60.0, 'secure': True, 'rotation': 0, 'orientation': 0.0, 'physical_width': 1080, 'physical_height': 1920}
resolution (0.0, 0.0, 1080.0, 1920.0)
ip address 10.0.2.15
top activity ('com.microsoft.launcher.dev', 'com.microsoft.launcher.Launcher', '16040')
is keyboard shown False

连接 device

连接 device 需要传入设备的 uri,格式类似 android://adbhost:adbport/serialno?param=value&param2=value2,使用方法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def connect_device(uri):
"""
Initialize device with uri, and set as current device.

:param uri: an URI where to connect to device, e.g. `android://adbhost:adbport/serialno?param=value&param2=value2`
:return: device instance
:Example:
* ``android:///`` # local adb device using default params
* ``android://adbhost:adbport/1234566?cap_method=javacap&touch_method=adb`` # remote device using custom params
* ``windows:///`` # local Windows application
* ``ios:///`` # iOS device
"""

示例如下:

1
2
3
4
5
6
from airtest.core.android import Android
from airtest.core.api import *

uri = 'Android://127.0.0.1:5037/emulator-5554'
device: Android = connect_device(uri)
print(device)

运行结果如下:

1
<airtest.core.android.android.Android object at 0x110246940>

其实返回结果和 init_device 是一样的,最后 connect_device 方法就是调用了 init_device 方法。

获取当前 device

就是直接调用 device 方法,定义如下:

1
2
3
4
5
6
7
def device():
"""
Return the current active device.

:return: current device instance
"""
return G.DEVICE

获取所有 device

在 airtest 中有一个全局变量 G,获取所有 device 的方法如下:

1
2
3
4
5
6
7
from airtest.core.android import Android
from airtest.core.api import *

print(G.DEVICE_LIST)
uri = 'Android://127.0.0.1:5037/emulator-5554'
device: Android = connect_device(uri)
print(G.DEVICE_LIST)

运行结果如下:

1
2
[]
[<airtest.core.android.android.Android object at 0x10ba03978>]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最开始没有调用 connect_device 方法之前,DEVICE_LIST 是空的,在调用之后 DEVICE_LIST 会自动添加已经连接的 device,DEVICE_LIST 就是已经连接的 device 列表

切换 device

我们可以使用 set_current 方法切换当前连接的 device,传入的是 index,定义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def set_current(idx):
"""
Set current active device.

:param idx: uuid or index of initialized device instance
:raise IndexError: raised when device idx is not found
:return: None
:platforms: Android, iOS, Windows
"""

这个方法没有返回值,调用 set_current 方法切换 device 之后,再调用 device 方法就可以获取当前 device 对象了。

执行命令行

可以使用 shell 方法传入 cmd 来执行命令行,定义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logwrap
def shell(cmd):
"""
Start remote shell in the target device and execute the command

:param cmd: command to be run on device, e.g. "ls /data/local/tmp"
:return: the output of the shell cmd
:platforms: Android
"""
return G.DEVICE.shell(cmd)

直接调用 adb 命令就好了,例如获取内存信息就可以使用如下命令:

1
2
3
4
5
6
7
from airtest.core.api import *

uri = 'Android://127.0.0.1:5037/emulator-5554'
connect_device(uri)

result = shell('cat /proc/meminfo')
print(result)

运行结果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MemTotal:        3627908 kB
MemFree: 2655560 kB
MemAvailable: 2725928 kB
Buffers: 3496 kB
Cached: 147472 kB
SwapCached: 0 kB
Active: 744592 kB
Inactive: 126332 kB
Active(anon): 723292 kB
Inactive(anon): 16344 kB
Active(file): 21300 kB
Inactive(file): 109988 kB
Unevictable: 0 kB
Mlocked: 0 kB
HighTotal: 2760648 kB
HighFree: 2073440 kB
LowTotal: 867260 kB
LowFree: 582120 kB
SwapTotal: 0 kB
SwapFree: 0 kB
Dirty: 0 kB
Writeback: 0 kB
AnonPages: 720100 kB
Mapped: 127720 kB
Shmem: 19428 kB
Slab: 76196 kB
SReclaimable: 7392 kB
SUnreclaim: 68804 kB
KernelStack: 7896 kB
PageTables: 8544 kB
NFS_Unstable: 0 kB
Bounce: 0 kB
WritebackTmp: 0 kB
CommitLimit: 1813952 kB
Committed_AS: 21521776 kB
VmallocTotal: 122880 kB
VmallocUsed: 38876 kB
VmallocChunk: 15068 kB
DirectMap4k: 16376 kB
DirectMap4M: 892928 kB

启动和停止 App

启动和停止 App 直接传入包名即可,其实它们就是调用的 device 的 start_app 和 stop_app 方法,定义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logwrap
def start_app(package, activity=None):
"""
Start the target application on device

:param package: name of the package to be started, e.g. "com.netease.my"
:param activity: the activity to start, default is None which means the main activity
:return: None
:platforms: Android, iOS
"""
G.DEVICE.start_app(package, activity)

@logwrap
def stop_app(package):
"""
Stop the target application on device

:param package: name of the package to stop, see also `start_app`
:return: None
:platforms: Android, iOS
"""
G.DEVICE.stop_app(package)

用法示例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from airtest.core.api import *

uri = 'Android://127.0.0.1:5037/emulator-5554'
connect_device(uri)

package = 'com.tencent.mm'
start_app(package)
sleep(10)
stop_app(package)

这里我指定了微信的包名,然后调用 start_app 启动了微信,然后等待了 10 秒,然后调用了 stop_app 停止了微信。

安装和卸载

安装和卸载也是一样,也是调用了 device 的 install 和 uninstall 方法,定义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logwrap
def install(filepath, **kwargs):
"""
Install application on device

:param filepath: the path to file to be installed on target device
:param kwargs: platform specific `kwargs`, please refer to corresponding docs
:return: None
:platforms: Android
"""
return G.DEVICE.install_app(filepath, **kwargs)

@logwrap
def uninstall(package):
"""
Uninstall application on device

:param package: name of the package, see also `start_app`
:return: None
:platforms: Android
"""
return G.DEVICE.uninstall_app(package)

截图

截图使用 snapshot 即可完成,可以设定存储的文件名称,图片质量等。 定义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def snapshot(filename=None, msg="", quality=ST.SNAPSHOT_QUALITY):
"""
Take the screenshot of the target device and save it to the file.

:param filename: name of the file where to save the screenshot. If the relative path is provided, the default
location is ``ST.LOG_DIR``
:param msg: short description for screenshot, it will be recorded in the report
:param quality: The image quality, integer in range [1, 99]
:return: absolute path of the screenshot
:platforms: Android, iOS, Windows
"""

示例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from airtest.core.api import *

uri = 'Android://127.0.0.1:5037/emulator-5554'
connect_device(uri)

package = 'com.tencent.mm'
start_app(package)
sleep(3)
snapshot('weixin.png', quality=30)

运行之后在当前目录会生成一个 weixin.png 的图片,如图所示: weixin

唤醒和首页

唤醒和回到首页分别也是调用了 device 的 wake 和 home 方法,定义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logwrap
def wake():
"""
Wake up and unlock the target device

:return: None
:platforms: Android

.. note:: Might not work on some models
"""
G.DEVICE.wake()

@logwrap
def home():
"""
Return to the home screen of the target device.

:return: None
:platforms: Android, iOS
"""
G.DEVICE.home()

直接调用即可。

点击屏幕

点击屏幕是 touch 方法,可以传入一张图或者绝对位置,同时可以指定点击次数,定义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logwrap
def touch(v, times=1, **kwargs):
"""
Perform the touch action on the device screen

:param v: target to touch, either a Template instance or absolute coordinates (x, y)
:param times: how many touches to be performed
:param kwargs: platform specific `kwargs`, please refer to corresponding docs
:return: finial position to be clicked
:platforms: Android, Windows, iOS
"""

例如我现在的手机屏幕是这样子: image-20200723104955681 这里我截图下来一张图片,如图所示: tpl 然后我们把这个图片声明成一个 Template 传入,示例如下:

1
2
3
4
5
from airtest.core.api import *

uri = 'Android://127.0.0.1:5037/emulator-5554'
connect_device(uri)
touch(Template('tpl.png'))

启动之后它就会识别出这张图片的位置,然后点击。 或者我们可以指定点击的绝对位置,示例如下:

1
2
3
4
5
6
from airtest.core.api import *

uri = 'Android://127.0.0.1:5037/emulator-5554'
connect_device(uri)
home()
touch((400, 600), times=2)

另外上述的 touch 方法还可以完全等同于 click 方法。 如果要双击的话,还可以使用调用 double_click 方法,传入参数也可以是 Template 或者绝对位置。

滑动

滑动可以使用 swipe 方法,可以传入起始和终止位置,两个位置都可以传入绝对位置或者 Template,定义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logwrap
def swipe(v1, v2=None, vector=None, **kwargs):
"""
Perform the swipe action on the device screen.

There are two ways of assigning the parameters
* ``swipe(v1, v2=Template(...))`` # swipe from v1 to v2
* ``swipe(v1, vector=(x, y))`` # swipe starts at v1 and moves along the vector.

:param v1: the start point of swipe,
either a Template instance or absolute coordinates (x, y)
:param v2: the end point of swipe,
either a Template instance or absolute coordinates (x, y)
:param vector: a vector coordinates of swipe action, either absolute coordinates (x, y) or percentage of
screen e.g.(0.5, 0.5)
:param **kwargs: platform specific `kwargs`, please refer to corresponding docs
:raise Exception: general exception when not enough parameters to perform swap action have been provided
:return: Origin position and target position
:platforms: Android, Windows, iOS
"""

比如这里我们可以定义手指向右滑动:

1
2
3
4
5
6
from airtest.core.api import *

uri = 'Android://127.0.0.1:5037/emulator-5554'
connect_device(uri)
home()
swipe((200, 300), (900, 300))

放大缩小

放大缩小是使用的 pinch 方法,可以指定放大还是缩小,同时还可以指定中心位置点和放大缩小的比率。 定义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logwrap
def pinch(in_or_out='in', center=None, percent=0.5):
"""
Perform the pinch action on the device screen

:param in_or_out: pinch in or pinch out, enum in ["in", "out"]
:param center: center of pinch action, default as None which is the center of the screen
:param percent: percentage of the screen of pinch action, default is 0.5
:return: None
:platforms: Android
"""

示例如下:

1
2
3
4
5
6
from airtest.core.api import *

uri = 'Android://127.0.0.1:5037/emulator-5554'
connect_device(uri)
home()
pinch(in_or_out='out', center=(300, 300), percent=0.4)

键盘事件

可以使用 keyevent 来输入某个键,例如 home、back 等等,keyevent 的定义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def keyevent(keyname, **kwargs):
"""
Perform key event on the device

:param keyname: platform specific key name
:param **kwargs: platform specific `kwargs`, please refer to corresponding docs
:return: None
:platforms: Android, Windows, iOS
"""

示例如下:

1
keyevent("HOME")

这样就表示按了 HOME 键。

输入内容

输入内容需要使用 text 方法,当然前提是这个 widget 需要是 active 状态,text 的定义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logwrap
def text(text, enter=True, **kwargs):
"""
Input text on the target device. Text input widget must be active first.

:param text: text to input, unicode is supported
:param enter: input `Enter` keyevent after text input, default is True
:return: None
:platforms: Android, Windows, iOS
"""

等待和判断

可以使用 wait 方法等待某个内容加载出来,需要传入的是 Template,定义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logwrap
def wait(v, timeout=None, interval=0.5, intervalfunc=None):
"""
Wait to match the Template on the device screen

:param v: target object to wait for, Template instance
:param timeout: time interval to wait for the match, default is None which is ``ST.FIND_TIMEOUT``
:param interval: time interval in seconds to attempt to find a match
:param intervalfunc: called after each unsuccessful attempt to find the corresponding match
:raise TargetNotFoundError: raised if target is not found after the time limit expired
:return: coordinates of the matched target
:platforms: Android, Windows, iOS
"""

同时也使用 exists 方法判断某个内容是否存在,定义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logwrap
def exists(v):
"""
Check whether given target exists on device screen

:param v: target to be checked
:return: False if target is not found, otherwise returns the coordinates of the target
:platforms: Android, Windows, iOS
"""

断言

另外 Airtest 还提供了几个断言语句来判断结果是否存在或者相同,定义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logwrap
def assert_exists(v, msg=""):
"""
Assert target exists on device screen

:param v: target to be checked
:param msg: short description of assertion, it will be recorded in the report
:raise AssertionError: if assertion fails
:return: coordinates of the target
:platforms: Android, Windows, iOS
"""
try:
pos = loop_find(v, timeout=ST.FIND_TIMEOUT, threshold=ST.THRESHOLD_STRICT)
return pos
except TargetNotFoundError:
raise AssertionError("%s does not exist in screen, message: %s" % (v, msg))

@logwrap
def assert_not_exists(v, msg=""):
"""
Assert target does not exist on device screen

:param v: target to be checked
:param msg: short description of assertion, it will be recorded in the report
:raise AssertionError: if assertion fails
:return: None.
:platforms: Android, Windows, iOS
"""
try:
pos = loop_find(v, timeout=ST.FIND_TIMEOUT_TMP)
raise AssertionError("%s exists unexpectedly at pos: %s, message: %s" % (v, pos, msg))
except TargetNotFoundError:
pass

@logwrap
def assert_equal(first, second, msg=""):
"""
Assert two values are equal

:param first: first value
:param second: second value
:param msg: short description of assertion, it will be recorded in the report
:raise AssertionError: if assertion fails
:return: None
:platforms: Android, Windows, iOS
"""
if first != second:
raise AssertionError("%s and %s are not equal, message: %s" % (first, second, msg))

@logwrap
def assert_not_equal(first, second, msg=""):
"""
Assert two values are not equal

:param first: first value
:param second: second value
:param msg: short description of assertion, it will be recorded in the report
:raise AssertionError: if assertion
:return: None
:platforms: Android, Windows, iOS
"""
if first == second:
raise AssertionError("%s and %s are equal, message: %s" % (first, second, msg))

这几个断言比较常用的就是 assert_exists 和 assert_not_exists 判断某个目标是否存在于屏幕上,同时还可以传入 msg,它可以被记录到 report 里面。 以上就是 Airtest 的 API 的用法,它提供了一些便捷的方法封装,同时还对接了图像识别等技术。 但 Airtest 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不能根据 DOM 树来选择对应的节点,依靠图像识别也有一定的不精确之处,所以还需要另外一个库 —— Poco。

Poco

利用 Poco 我们可以支持 DOM 选择,例如编写 XPath 等来定位某一个节点。 首先需要安装 Poco,使用 pip3 即可:

1
pip3 install pocoui

安装好了之后我们便可以使用它来选择一些节点了,示例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from airtest.core.api import *
from poco.drivers.android.uiautomation import AndroidUiautomationPoco

poco = AndroidUiautomationPoco()

uri = 'Android://127.0.0.1:5037/emulator-5554'
connect_device(uri)
home()
poco(text='Weather').click()

比如这里我们就声明了 AndroidUiautomationPoco 这个 Poco 对象,然后调用了 poco 传入一些选择器,选中之后执行 click 方法。 这个选择器非常强大,可以传入 name 和各个属性值,具体的使用方法见:https://poco.readthedocs.io/en/latest/source/poco.pocofw.htm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from airtest.core.api import *
from poco.drivers.android.uiautomation import AndroidUiautomationPoco
from poco.proxy import UIObjectProxy

poco = AndroidUiautomationPoco()

uri = 'Android://127.0.0.1:5037/emulator-5554'
connect_device(uri)
home()
object: UIObjectProxy = poco("com.microsoft.launcher.dev:id/workspace")
print(object)

poco 返回的是 UIObjectProxy 对象,它提供了其他的操作 API,例如选取子节点,兄弟节点,父节点等等,同时可以调用各个操作方法,如 click、pinch、scroll 等等。 具体的操作文档可以参见:https://poco.readthedocs.io/en/latest/source/poco.proxy.html 下面简单总结:

  • attr:获取节点属性
  • child:获取子节点
  • children:获取所有子节点
  • click:点击
  • double_click:双击
  • drag_to:将某个节点拖拽到另一个节点
  • exists:某个节点是否存在
  • focus:获得焦点
  • get_bounds:获取边界
  • get_name:获取节点名
  • get_position:获取节点位置
  • get_size:获取节点大小
  • get_text:获取文本内容
  • long_click:长按
  • offspring:选出包含直接子代的后代
  • parent:父节点
  • pinch:缩放
  • scroll:滑动
  • set_text:设置文字
  • sibling:兄弟节点
  • swipe:滑动
  • wait:等待
  • wait_for_appearance:等待某个节点出现
  • wait_for_disappearance:等待某个节点消失

以上的这些方法混用的话就可以执行各种节点的选择和相应的操作。

技术杂谈

最近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需要给别人共享一下 Kubernetes 的某个资源的使用和访问权限,这个仅仅存在于某个 namespace 下,但是我又不能把管理员权限全都给它,我想只给他授予这一个 Namespace 下的权限,那应该怎么办呢? 比如我这边是需要只想授予 postgresql 这个 Namespace 的权限,这里我就需要利用到 Kubernetes 里面的 RBAC 机制来实现了,下面记录了我的操作流程。

创建 Namespace

1
kubectl create namespace postgresql

首先没有 Namespace 的话需要创建一个 Namespace,这里我创建的是 postgresql,大家可以自行修改。

创建 ServiceAccount

接下来需要创建一个 ServiceAccount,yaml 如下:

1
2
3
4
5
apiVersion: v1
kind: ServiceAccount
metadata:
name: postgresql
namespace: postgresql

创建 Role

然后还要创建一个 Role,来控制相应的权限,yaml 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kind: Role
apiVersion: rbac.authorization.k8s.io/v1beta1
metadata:
name: postgresql
namespace: postgresql
rules:
- apiGroups: ["", "extensions", "apps"]
resources: ["*"]
verbs: ["*"]
- apiGroups: ["batch"]
resources:
- jobs
- cronjobs
verbs: ["*"]

这里由于 Role 是 Namespace 级别的,所以只能在特定 Namespace 下生效,这里我要让授予本 Namespace 下的所有权限,这里 rules 就添加了所有的 API类型、资源类型和操作类型。

创建 RoleBinding

最后需要将 Role 和 ServiceAccount 绑定起来,yaml 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kind: RoleBinding
apiVersion: rbac.authorization.k8s.io/v1beta1
metadata:
name: postgresql
namespace: postgresql
subjects:
- kind: ServiceAccount
name: postgresql
namespace: postgresql
roleRef:
apiGroup: rbac.authorization.k8s.io
kind: Role
name: postgresql

创建 kubeconfig 文件

现在我们执行上述 yaml 文件之后,ServiceAccount 其实就已经创建好了,它会对应一个 secret,我们来看下详情,执行:

1
kubectl get serviceaccount postgresql -n postgresql -o yaml

好,运行结果类似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apiVersion: v1
kind: ServiceAccount
metadata:
annotations:
kubectl.kubernetes.io/last-applied-configuration: |
{"apiVersion":"v1","kind":"ServiceAccount","metadata":{"annotations":{},"name":"postgresql","namespace":"postgresql"}}
creationTimestamp: "2020-07-30T16:10:38Z"
name: postgresql
namespace: postgresql
resourceVersion: "17800240"
selfLink: /api/v1/namespaces/postgresql/serviceaccounts/postgresql
uid: 6327db1f-6a93-4f1e-b988-31842989bbbc
secrets:
- name: postgresql-token-v26k7

这里它实际关联了一个 secret,叫做 postgresql-token-v26k7,这里面就隐藏了 ServiceAccount 的 token 和证书。 好,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 secret 来制作 kubeconfig 文件了,命令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server=https://your-server:443
name=postgresql-token-v26k7
namespace=postgresql

ca=$(kubectl get secret/$name -n $namespace -o jsonpath='{.data.ca.crt}')
token=$(kubectl get secret/$name -n $namespace -o jsonpath='{.data.token}' | base64 --decode)

echo "apiVersion: v1
kind: Config
clusters:
- name: test
cluster:
certificate-authority-data: ${ca}
server: ${server}
contexts:
- name: test
context:
cluster: test
user: postgresql
current-context: test
users:
- name: postgresql
user:
token: ${token}
" > postgresql.kubeconfig

这里我们需要指定三个变量:

  • server:就是 Kubernetes Server API 的地址
  • name:就是 ServiceAccount 对应的 secret
  • namespace:就是当前操作的 Namespace

运行之后就会生成一个 portgresql.kubeconfig 文件。

使用

那么怎么使用呢?很简单,设置下环境变量切换下就好了。

1
export KUBECONFIG=postgresql.kubeconfig

这里我们就将 KUBECONFIG 设置了下,这样再执行 kubectl 就会读取到当前的 kubeconfig 文件,就会生效了。 这时候我们来测试下:

1
kubectl get nodes

运行结果如下:

1
Error from server (Forbidden): nodes is forbidden: User "system:serviceaccount:postgresql:postgresql" cannot list resource "nodes" in API group "" at the cluster scope

可以看到这里就提示没有列出节点的权限了。 然后我们操作下 postgresql 下的权限试试:

1
kubectl get svc -n postgresql

运行结果如下:

1
2
3
4
5
NAME                  TYPE        CLUSTER-IP     EXTERNAL-IP   PORT(S)    AGE
postgresql ClusterIP 10.0.193.137 <none> 5432/TCP 9d
postgresql-headless ClusterIP None <none> 5432/TCP 9d
postgresql-metrics ClusterIP 10.0.60.88 <none> 9187/TCP 9d
postgresql-read ClusterIP 10.0.236.184 <none> 5432/TCP 9d

这里就可以看到对 postgresql 这个命名空间的操作就成功了。 到此为止我们就成功实现了特定 Namespace 的限制,大功告成。

技术杂谈

之前也写过不少关于爬虫的博客了,比如我拿一个案例来写了一篇博客,当时写的时候好好的,结果过了一段时间这个页面改版了,甚至直接下线了,那这篇案例就废掉了。 另外如果拿别人的站或者 App 来做案例的话,比较容易触犯到对方的利益,风险比较高,比如把某个站的 JavaScript 逆向方案公布出来,比如把某个 App 的逆向方案公布出来。如果此时此刻没有对方联系你的话,一个很大原因可能是规模太小了别人没注意到,但不代表以后不会。我还是选择爱护自己的羽毛,关于逆向实际网站和 App 的案例我都不会发的。在这种情况下比较理想的方案是自建案例,只用这个案例讲明白对应的知识点就可以了。 所以,为此,这段时间我也在写一些爬虫相关的案例,比如:

  • 无反爬的服务端渲染网站
  • 带有参数加密的 SPA 网站
  • 各类形式验证码网站
  • 反 WebDriver 网站
  • 字体反爬等网站
  • 模拟登录网站
  • App 案例,如代理检测,SSL Pining 等

今天发布一下。

案例列表

本案例平台自爬数据、自建页面、自接反爬,案例稳定后永不过期,适合教学与练习。

SSR 网站

  • ssr1:猫眼电影数据网站,数据通过服务端渲染,适合基本爬虫练习。
  • ssr2:HTTPS 无效证书网站,适合做跳过验证 HTTPS 案例。
  • ssr3:HTTP Basic Authentication 网站,适合做 HTTP 认证案例,用户名密码均为 admin。
  • ssr4:每个响应增加了 5 秒延迟,适合测试慢速网站爬取或做爬取速度测试,减少本身网速干扰。

SPA 网站

  • spa1:猫眼电影数据网站,数据通过 Ajax 加载,页面动态渲染,适合 Ajax 分析和动态页面渲染爬取。
  • spa2:猫眼电影数据网站,数据通过 Ajax 加载,数据接口参数加密且有时间限制,适合动态页面渲染爬取或 JavaScript 逆向分析。
  • spa3:猫眼电影数据网站,数据通过 Ajax 加载,无页码翻页,适合 Ajax 分析和动态页面渲染抓取。
  • spa4:新闻网站索引,数据通过 Ajax 加载,无页码翻页,适合 Ajax 分析和动态页面渲染抓取以及智能页面提取分析。
  • spa5:豆瓣图书网站,数据通过 Ajax 加载,有翻页,无反爬,适合大批量动态页面渲染抓取。
  • spa6:电影数据网站,数据通过 Ajax 加载,数据接口参数加密且有时间限制,源码经过混淆,适合 JavaScript 逆向分析。

验证码网站

  • captcha1:对接滑动拼图验证码,适合滑动拼图验证码分析处理。
  • captcha2:对接图标点选验证码,适合图标点选验证码分析处理。
  • captcha3:对接图文点选验证码,适合图文点选验证码分析处理。
  • captcha4:对接语序分析验证码,适合语序分析验证码分析处理。
  • captcha5:对接空间推理验证码,适合空间推理验证码分析处理。
  • captcha6:对接九宫格识图验证码,适合九宫格识图验证码分析处理。

模拟登录网站

  • login1:登录时用户名和密码经过加密处理,适合 JavaScript 逆向分析。
  • login2:对接 Session + Cookies 模拟登录,适合用作 Session + Cookies 模拟登录练习。
  • login3:对接 JWT 模拟登录方式,适合用作 JWT 模拟登录练习。

反爬型网站

  • antispider1:WebDriver 反爬网站,检测到 WebDriver 就不显示页面。
  • antispider2:对接 User-Agent 反爬,检测到常见爬虫 User-Agent 就会拒绝响应,适合用作 User-Agent 反爬练习。
  • antispider3:对接文字偏移反爬,所见顺序并不一定和源码顺序一致,适合用作文字偏移反爬练习。
  • antispider4:对接字体文件反爬,显示的内容并不在 HTML 内,而是隐藏在字体文件,设置了文字映射表,适合用作字体反爬练习。
  • antispider5:限制 IP 访问频率为最多 1 秒一个,如果过多则会封禁 IP。

App

  • app1:最基本的 App 案例,数据通过接口加载,无反爬,无任何加密参数,适合做抓包分析和请求模拟。
  • app2:设置了接口请求不走系统代理,因此无法直接抓包,适合做抓包特殊处理。
  • app3:对系统代理进行了检测,如果设置了代理则无法正常请求数据,适合做抓包特殊处理。
  • app4:设置了 SSL Pining,如果设置了非法证书则无法正常请求数据,适合做反 SSL Pining 处理。
  • app5:接口增加了加密参数,适合做抓包实时处理或可视化爬取或逆向分析。
  • app6:接口增加了加密参数,同时对源码进行了混淆,适合做抓包实时处理或可视化爬取或逆向分析。
  • app7:接口增加了加密参数,同时对安装包进行了加固处理,适合做抓包实时处理或可视化爬取或逆向分析。

暂且是这么多,后续还会继续增加,大家可以试着爬爬看。

汇总链接

为了方便,我专门申请了一个域名,scrape.center,意思名为「爬取中心」,似乎听起来意义上还说的过去? 案例平台首页 URL:https://scrape.center,截图如下: 案例首页 大家可以点击任意一个网站来爬取练习。

案例预览

下面是一些部分案例的截图: SSR1案例截图 SPA4案例截图 SPA5案例截图 SPA6案例截图 上面是一些案例的效果,基本上是使用 Django + Vue.js 开发的,主题使用了红色调,整个案例平台风格比较统一。另外还有一些 App 也是类似的风格,大家可以自行下载体验试试。 当然这里面最主要的还是案例的功能,比如各种加密、反爬、检测等等。

源代码

有朋友可能会问这个案例平台的源代码在哪里。 这里解释一下,由于这个案例平台以后会用于案例的讲解,并且可能会出现在课程、书本中,所以为了避免盗版和抄袭的问题,这里我选择了闭源,也算是对自己的知识成果的另一种保护吧。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爬取代码是闭源的,这块还是会开源出来的。

怎么爬

还有朋友会问,这一个个网站这么多类型和反爬,到底怎么爬呢? 其实现在针对这个练习平台一些案例讲解我已经做好了,课程也基本 OK 了,如果感兴趣大家可以点击看看。 https://t.lagou.com/cRC3RGRjSu706 谢谢大家。

技术杂谈

Persistenced:

RDB(Redis Database):

简介:

将时间段间隔内的内存数据以快照的形式写入磁盘,它恢复时是将快照文件直接读到内存里(snapshot)

原理:

Redis 会单独创建(fork)一个子进程来进行持久化,会先将数据写入到一个临时文件中,待持久化过程都结束了,在用这个临时文件替换上次持久化号的文件。主进程是不进行任何的IO操作,确保了极高的性能。如果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数据恢复,且对于数据恢复的完整性不是非常敏感,那RDB方式要比AOF方式更加的高效。RDB的缺点是最后一次持久化后的数据可能会丢失

Fork:

作用:创建一个与当前进程一样的进程。新进程的所有数据(变量、环境变量、程序计数器等)都与原进程一致。但为一个全新的进程,并作为原进程的子进程

RDB保存的是dump.rdb文件

配置位置:

在redis.conf 中的snapshoting

快照:

save,save只管保存,其他不管全部阻塞 bgsave:redis会在后台异步进行快照操作 快照同时还可以响应客户端请求,可以通过lastsave命令获取最后一次成功执行快照的时间 执行flush命令也会产生dump.rdb文件,但里面是空的,无意义

如何恢复:

将备份文件(dump.rdb)移动到redis安装目录,并启动服务即可 在连接完成之后的终端 使用 config get dir 获取目录 异常恢复: redis-check-rdb —fix {}

优势:

适合大规模的数据备份 对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要求不高

劣势:

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做一次备份,所以如果redis意外down了就会丢失最后一次快照后的所有更改 Fork的时候,内存中的数据被克隆了一份,内存等将会2倍膨胀性,需考虑!!!

如何停止:

​ 动态所有停止rdb保存规则方法:redis-cli config set save “”

AOF:(Append only File):

导入:

为什么还会出现AOF?(新技术的出现必定弥补老技术的不足,新技术一定会借鉴老技术,是老技术的子类) 如果一个系统里面同时存在RDB是冲突呢还是协作? 为什么AOF会在RDB之后产生 AOF它会有什么优缺点?

原理:以日志的形式来记录每个写操作,将Redis执行过的所有写指令记录下来(读操作不记录),只需追加文件但不可改写文件,Redis启动之初会读取该文件重新构建数据, 换言之,redis重启就根据日志文件的内容将写指令从前到后执行一次以完成数据恢复工作 配置位置: redis.conf中的APPEND ONLY MODE 配置说明: Appendfsunc:

always: 同步持久化,每次发生更改立即记录到磁盘,性能差但数据完整性比较好 everysec:出厂默认推荐,异步操作,每秒记录,如果一秒内宕机,有数据丢失 No

No-appendfsy-on-rewrite:重写时是否可以运用Appendfsync,默认no即可,保障数据安全 Auto-aof-rewrite-min-size :设定重写基准值 Auto-aof-rewrite-percentage : 设定重写基准值

探讨dump.rdb,与aof的二者是否能共存及选择顺序

当aof损坏时,rdb完全,二者可以和平共存 二者先选择aof

AOF启动/修复/恢复:

正常恢复:

启动:将redis.conf中APPEND ONLY MODE 下appendonly no改为yes 将有数据的aof文件复制一份保存到对于目录(config get dir) 恢复: 重启redis然后重新加载即可

异常恢复:

备份被写坏的AOF文件, 修复: Redistribution-check-aof —fix 进行修复 重启redis,重新加载即可

Rewrite:重写

AOF采用文件追加的方式,文件会越来越大为避免出现此种情况,新增了重写机制, 当AOF文件的大小超过所设定的阈值时,Redis会启动AOF文件的内容压缩,只保留可以恢复数据的最小指令集,可以使用命令bgrewriteaof

重新原理:

AOF文件持续增长而过大时,会fork出一条新进程来讲文件重写(也是先写零食文件最后在rename),遍历新进程的内存数据,每条记录有一条的set语句.重写aof文件的操作,并没有读取旧的aof文件,而是将整个内存中的数据库内容用命令的方式重写了一个新的aof文件.和快照有点类似

触发机制: REDIS会记录上次重写时的AOF大小,默认配置时当AOF文件大小是上次rewrite后大小的一倍且文件大于64M时触发 优势:

每秒同步:appendfsync always 同步持久化 每次发送数据变更会被立即记录到磁盘,性能较差完整性比较友好 每修改同步: appendfsync everysec 异步操作,每秒记录,如果一秒内宕机,有数据丢失 不同步:appendfsync no 从不同步

劣势: 相同数据集的数据而言aof文件要远大于rdb文件,恢复速度慢于rdb AOF运行效率要慢于rdb,每秒同步策略效率较好,不同步效率和rdb相同

Which one?:

RDB持久化方式:能够在指定的时间间隔内对数据进行快照存储 AOF持久化方式:记录每次对服务器写的操作,当服务器重启的时候会重新执行这些命令来恢复原始的数据,AOF命令以Redis协议追加保存每次写的操作到文件末尾,Redis还能对AOF文件进行后台重新,使得AOF文件的体积不至于过大 只做缓存:

如果希望数据在服务器运行的时候存在,也可以不使用热河持久化方式.

同时开启两种持久化方式:

当redis重启的时候会优先载入AOF文件来恢复原始的数据,因为在通常情况下AOF文件保存的数据集要比rdb文件保存的数据集更完整 RDB的数据不实时,同时使用两者时服务器重启也指挥找AOF文件 那干脆直接使用AOF?不建议 因为RDB更适合用于数据库(AOF在不断变化不好备份),快速重启,而且不担保有AOF可能潜在的BUG,留着作为一个万一的手段

Other

浅谈排序算法与优化(仅部分,Updating)

欢迎查阅与star的源码 写在最前面,此文章少了各排序算法的对比,但多了一份由浅入深的个人理解,以及代码、及算法的优化的思路 阅读文章约 需 5min

列表排序

排序

将一组“无序”的记录序列调整为“有序”的记录序列

列表排序

将无序的列表变为有序列表 输入:列表; 输出:有序列表

升序与降序 内置排序函数:sort(),基于timsort排序算法

Timsort是一种混合稳定排序算法,源自归并排序(merge sort)和插入排序(insertion sort)

有兴趣的伙计可以看看这两篇文章 sort算法运用原理1 sort算法运用原理2 TimSort

常见排序算法

LOW:

冒泡:

列表每两个相邻的数,如果前面比后面大,则交换这两个数 一趟排序完成后,则无序区减少一个数,有序区增加一个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cal_time
def bubble_sort(li: List[List]) -> List:
print('初始列表', li)
print('初始列表长度:', len(li))
for i in range(len(li) - 1): # 第i躺,总次数
i += 1
for j in range(len(li) - i - 1): # 指针
if li[j] > li[j + 1]: # 如果指针所对应的值大于对比的值,则二者交换位置
li[j], li[j + 1] = li[j + 1], li[j]
else:
break
print(f'冒泡排序第{i}次', li)

li = [np.random.randint(0, 1000) for i in range(5)]
bubble_sort(li)

数据来源于numpy.randmo.randint()随机取数,运行流程:
冒泡排序第1次 [257, 620, 136, 379, 392, 118, 312, 892, 647, 655]
冒泡排序第2次 [257, 620, 136, 379, 392, 118, 312, 892, 647, 655]
冒泡排序第3次 [257, 620, 136, 379, 392, 118, 312, 892, 647, 655]
冒泡排序第4次 [257, 620, 136, 379, 392, 118, 312, 892, 647, 655]
冒泡排序第5次 [257, 620, 136, 379, 392, 118, 312, 892, 647, 655]
冒泡排序第6次 [257, 620, 136, 379, 392, 118, 312, 892, 647, 655]
冒泡排序第7次 [257, 620, 136, 379, 392, 118, 312, 892, 647, 655]
冒泡排序第8次 [257, 620, 136, 379, 392, 118, 312, 892, 647, 655]
冒泡排序第9次 [257, 620, 136, 379, 392, 118, 312, 892, 647, 655]

# 排序次数:列表长度-1,
# 缘由将无序区转化为有序区:(再看一遍以下这段代码, 如果li[j]>li[j+1],则二者交换位置)
if li[j] > li[j + 1]:
li[j], li[j + 1] = li[j + 1], li[j]

# 当一维数组长度为10000的时候所需时间为:

Runtime 优化: 在一次回头看看冒泡排序具体实现思路,将列表每两个相邻的数,如果前面比后面大,则交换这两个数,一趟排序完成后,则无序区减少一个数,有序区增加一个数。 如果无序区已经是有序的呢?按照代码执行流程可知, 如果前者比后者大,那么则两个交换位置。(假设为降序,前面为无序区,后面为有序区) 否则不执行任何交换操作,但会执行便利(也可以理解为此运算”不执行任何交换操作,无实际意义”) 优化目标:(将“不执行任何交换的操作去掉”),咱们在回头看看,具体实际的运算是在第二层for循环里面的,也就说所谓的“无用功”也是在这里产生的 无用功体现为:无论是否进行了位置交换,都会在往有序区在遍历检查一遍 思路如下: 主要优化的地方在跳出循环,在它不交换位置的时候,直接跳出此次的循环 假设它全部都是有序的,并设个标记True, 当如果循环内发生了位置交换,则改变标记为False。 流程控制,if。当if True的时则会执行if内部代码(设立return,或者break)主要跳出循环。避免对有序区进行有一次的排序操作 具体代码实现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def bubble_sort(li: List):
print("The len of List:", len(li)) # 输入数组长度
for i in range(len(li) - 1): # 保证输入的数组在计算范围类,此处的“-1”是因为索引=长度-1
flag = True
for j in range(len(li) - i - 1):
if li[j] > li[j + 1]:
li[j + 1], li[j] = li[j], li[j + 1]
flag = False
print("Sorting times:%d, Status:%s" % (i + 1, li))
if flag:
break

选择: 插入:

Stronger

快速排序: 堆排序 归并排序

其他排序:

希尔排序 计数排序 基数排序

1
break

选择: 插入:

Stronger

快速排序: 堆排序 归并排序

其他排序:

希尔排序 计数排序 基数排序

技术杂谈

欢迎 Star 的源码

新入手,小白的我,在我眼里 Request 爬虫永远只有四大步,不服来辩?

  1. 确定 URL,构造请求头
  2. 发送请求,获取响应
  3. 解析响应,获取数据
  4. 保存数据

目标:根据视频 BV,获取 B 站视频弹幕

代码地址如下: 抓包确定 URL:

导入:

视频都有一个唯一区分视频:BV 号 那么视频的 URL 规则为:’https://wwww.bilibili.com/video/BV{BVID}’ 找一下弹幕的地址,直接 search,即可!如下

由以上抓包可知,弹幕的 URL:’https://api.bilibili.com/x/v1/dm/list.so?oid=oid‘, 我们获取到 oid 那么这一步就完成了 来,回头去找一下 oid 从何而来呢? 据老夫多年经验指引,他一定在视频 URL 里面。(其实当时也找了挺久的,甚至逆向那一手,断点调试、调用堆栈等等什么都用出来了。最终还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找到了) 其实回头看,oid 是等于 video_URL 页面里面的 cid 参数的(验证了 Payne 式猜想)。过程是难受的

URL,其参数规则也找到了,那么还不就随我为所欲为了。只要拿到视频地址,那不就可以直接拿到弹幕了么。of course!

此处省略 3 万字(请求,解析,网络原理。。。)

其实当时知道两个方法都去试了,JS 那个就不说了,有兴趣的盆友,可以去搞一下 说说这个提取 cid 参数吧,我用的是正则,这种情况最好是用正则,不过也看个人喜好吧。 可以回头看第二张图,初一乍看我好像不会,啊哈哈~

经过优化后(主要是看了其他视频的那啥之后):写出这个神奇的正则

1
cid = re.findall('.*?cid":+(d{9})+', text)[0]

谢谢你认真看到了末尾,那我也写点私活吧。欢迎查阅源码与 star

1
2
其实关于很多网站(普通)的参数就算是有JS加密,以及混淆。并不代表就一定需要去解密,去逆向。有时候真的只需要serch一下惊喜多多,望诸君切记、切记。
咱们解密,逆向,有时候完全即可做一个动态维持即可。例如我源码中的scrape 拉勾

Other

导入:

补充知识:

迭代、递归与循环:迭代与递归都是循环的子集,一个是取值推算,一个是不断的调用自己。 相同点:迭代、递归、循环都是“重复” 相似点:调用逻辑相似 不同点:我简单理解为迭代是根据自身的上一个值推算下一个值,而递归则是由上一个值与“己身”直接运算。循环是自身与外界计算 堆栈关系调用不同 当然也不能说谁好谁坏,只能说三者主针对不同

来,来,来,翠花上栗子:

递归,归去来兮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def func(i):
i -= 1
if i == 1:
return 1
else:
print(i)
return func(i)

print(func(8))
# 输出结果:7654321
print(func(4))
# 输出结果:321

迭代,更新换代(单单以数值方面考虑,凸显堆栈方面就。。。)

1
2
3
4
5
6
7
8
9
10
# 迭代
List = ['1','2','3']
i = 0
while True:
printList[i])
i += 1
# 循环、也有点递归的意思。小问题,小问题,这里探究迭代与循环
count = 0
while True
count = count + 1

个人思考及感悟:如何判断生成器与迭代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区分循环、迭代
循环:与外界计算,重复亦或者

区分迭代器与生成器
迭代器:
可以被next()函数调用并不断返回下一个值的对象称为迭代器
生成器:
不但可以作用于for循环,还可以被next()函数不断调用并返回下一个值,直到出现
StopIteration
可使用isinstance()方法判断是否是Iterator对象

g = (i ** i for i in range(1, 10))
print(next(g))
print(next(g))
print(next(g))
。。。 。。。
for j in g:
print(j)

迭代器是什么?

迭代取值的工具,迭代是个循环,但不是重复的过程。每次的值都基于上次的值而来。迭代是特殊的重复

迭代器能做什么?

迭代取值;程序中用的比较多就是先存后取 用时在释放。释放next()函数,以及遍历

迭代器怎么使用?

​ next(可迭代对象) 或者 可迭代对象. next () 以及在函数中yield关键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def foo():
print("starting...")
while True:
res = yield 4
print("res:", res)

g = foo()
print(next(g))
print("*" * 20)
print(next(g))
print(next(g))
print(next(g))

'''
starting...
4
********************
res: None
4
res: None
4
res: None
4
'''

带yield的函数是一个生成器,而不是一个函数了,这个生成器有一个函数就是next函数

Python

写在最前面:本人也是个算法小白,如果有什么不对还望大佬指正,谢谢

算法设计评价基本标准

算法是对特定问题求解步骤的一种描述,如果将问题看作函数,那么算法是吧输入转化为输出

算法:

是对特定问题求解步骤的一种描述,是为了解决一个或者一类问题给出的 一个确定的、有限长的操作序列。 算法的设计依赖于数据的存储结构,因此对确定的问题,应该需求子啊适宜的存储结构上设计出一种效率较高的算法

算法的重要特性:

有穷性:

对于任何一组合法的输入值,在执行有穷步骤之后一定能结束,即算法中的操作步骤为有限个,并且每个步骤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

确定性:

对于每种情况下所应该执行的路径的操作,在算法中都有确切的规定,使算法的执行者或阅读者都能明确其含义及如何执行;并且在确切的条件下只有唯一一条执行流程路径

可行性:

算法中的所有操作都必须足够基本,都可以通过已经实现的基本运算执行有限次实现

有输入:

作为算法加工对象的量值,通常体现为算法中的一组变量。有些输入量需要在算法的执行过程中输入,而有些算法表面上没有输入,但实际上已被嵌入算法之中

有输出:

它是一组与“输入”有确定关系的量值,是算法进行信息加工够得到的结果。这种确定关系即为算法的功能

算法设计目标:

正确性:

算法应满足具体问题的需求,正确反映求解问题对输入、输出加工处理等方面的需求

  1. 程序中不含语法错误,计算的结果却不能满足规格说明要求。
  2. 程序对于特定的几组输入数据能够得出满足要求的结果,而对于其他的输入数据的不出正确的计算结果;
  3. 程序对于精心选择的、经典、苛刻且带有刁难性的几组输入数据能够得到满足需求的结果;(正确的算法)
  4. 程序对于一切合法的输入数据都能得出满足要求的结果

可读性:

算法处理用于编写程序子啊计算机上执行之外,另一个重要用处是阅读和交流。 算法中加入适当的注释,介绍算法的设计思路、各个模块的功能等一些必要性的说明文字来帮助读者理解算法。 要求: 算法中加入适当的注释,介绍算法的设计思路、各个模块的功能等一些必要性的说明文字来帮助读者理解算法 对算法中出现的各种自定义变量和类型能做到“见名知义”,即读者一看到某个变量(或类型名)就能知道其功能

健壮性:

当输入数据非法时,算法能够适当地做出反应或进行处理,输出表示错误性质的信息并终止执行,而不会产生莫名其妙的输出结果。

时间效率与存储占用量:

一般来说,求解同一个问题若有多种算法,则 执行时间短的算法效率高 占用存储空间少的算法较好 算法的执行时间开销和存储空间开销往往相互制约,对高时间效率和低存储占用的要求只能根据问题的性质折中处理

算法复杂度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算法的效率指的是算法的执行时间随问题“规模”(通常用整型量 n 表示)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 “规模”在此指的是输入量的数目,比如在排序问题中,问题的规模可以是被排序的元素数目 假如随着问题规模 n 的增长,算法执行时间的增长率和问题规模的增长率相同则可记为: T(n) = O(f(n))

f(n) 为问题规模 n 的某个函数; T(n)被称为算法的(渐进)时间复杂度(Time Complexity) O 表示法不需要给出运行时间的精确值; 选择 f(n),通常选择比较简单的函数形式,并忽略低次项和系数 常用的有 O(1)、O(logn)、O(n)、O(nlogn)、O(n*n)等等 多项式时间复杂度的关系为: O(1) < O(logn) < O(n) < O(N logn) < O(n²) < O(n³) 指数时间算法的关系为: O(2(n 方))< O(n!) <O(n(n 方))

由于估算算法时间复杂度关心的只是算法执行时间的增长率而不是绝对时间,因此可以忽略一些因素。 方法:从算法中选取一种对于所研究的问题来说是“基本操作”的原操作,以该“基本操作”在算法中重复执行的次数作为算法时间复杂度的依据。 EG:

两个 n x n 的矩阵相乘,求其时间复杂度

1
2
for i in range(10):
for j in range(10):

问题规模是矩阵的阶 n,算法的控制结构式三重循环,基本操作是乘法操作 乘法执行次数为 n³,则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 O(n³)

算法的空间复杂度:

算法在执行期间所需要的存储量包括:

  1. 程序代码所占用空间
  2. 输入数据所占用空间
  3. 辅助变量所占用的空间

为了降低复杂度,一个直观的思路是:梳理程序,看其流程中是否有无效的计算或者无效的存储。我们需要从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两个维度来考虑。 常用的降低时间复杂度的方法有递归、二分法、排序算法、动态规划等, 降低空间复杂度的方法,就要围绕数据结构做文章了。 降低空间复杂度的核心思路就是,能用低复杂度的数据结构能解决问题,就千万不要用高复杂度的数据结构。

如何评定一个程序算法的好坏?

简而言之:在符合算法设计标准的前提下,运行的更快、所用计算资源更少。即是更好的算法

请注意这里的比较级别词!!!,对于算法,个人认为就是获得同一结果的同时探究最优解决之道

探究算法优化(自我一点点小体悟-个人能力有限)
  1. 抽象化:将不必要的计算过程去掉

    利用高斯算法解决累计求和问题

  2. 慎选各数据结构,善用第三方算法

    去重: 善用迭代什么的等等 使用字典的特性-不可重复性 布隆过滤器去重(源于哈希算法)

  3. 时空转换:将昂贵的时间转化为廉价的空间

    当‘优无可优时’,取贵舍廉 空间是可以用买的,加个什么内存啊,加个处理器等等什么的 时间是逝去就不在了

    以上仅仅个人的一点点小灵感,望大家不喜勿喷

说了这么多,来道简单的算法题目导入(同一计算机,i5, python) 需求如下:累计求和 1-n 的值(1. 为防止误差,验证 10 次; 2. 验证每次计算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在同一空间复杂下(也就是说没有迭代,探究暴力解法与高斯算法)
# n = 100000
# Method one 代码如下
def func(n):
start = time.time()
count = 0
theSum = 0
for i in range(n + 1):
theSum = theSum + n
count += 1
end = time.time()
return theSum, end - start, count

for i in range(10):
print(f"Sum is %d Required %10.10f seconds count = %d" % func(10000))
# %10.10f 表示取10位小数,运行结果如下

Sum is 100010000 Required 0.0010061264 seconds count = 10001 Sum is 100010000 Required 0.0009891987 seconds count = 10001 Sum is 100010000 Required 0.0000000000 seconds count = 10001 Sum is 100010000 Required 0.0010235310 seconds count = 10001 Sum is 100010000 Required 0.0009710789 seconds count = 10001 Sum is 100010000 Required 0.0000000000 seconds count = 10001 Sum is 100010000 Required 0.0009973049 seconds count = 10001 Sum is 100010000 Required 0.0010013580 seconds count = 10001 Sum is 100010000 Required 0.0000000000 seconds count = 10001 Sum is 100010000 Required 0.0019786358 seconds count = 10001 探究可知:n 扩大 10 倍,运算时间也会扩大 10 倍 高斯算法,从 1 累加至 n,等于(首项+尾项)项数/2 直接引用结论: 1+2+3+…+(n-1) +n={(1+n)+(2+(n-1))…}/2 = (n (n + 1))/2

1
2
3
4
5
6
7
8
9
# Gaussian算法,无迭代算法
def fun1(n):
start = int(time.time())
theSum = (n * (n + 1)) / 2
end = int(time.time())
return theSum, end - start, n / 2

for i in range(1000000):
print(f"Sum is %d Required %10.100f seconds count = %d" % fun1(50**100))

计算结果如下: 循环计算 10000 次,出去 I/O 所需时间几乎可以不计。 Sum is 49999999999999998486656110625518082973725163772751181324120875475173424217777037767098169202353125934013756207986941204091067867184139242319692520523619938935511795533394990905590906653083564427444224 Required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23123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seconds count = 5000000000000000079514455548799590234180404281972640694890663778873919386085190530406734992928407552 Sum is 49999999999999998486656110625518082973725163772751181324120875475173424217777037767098169202353125934013756207986941204091067867184139242319692520523619938935511795533394990905590906653083564427444224 Required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2332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seconds count = 5000000000000000079514455548799590234180404281972640694890663778873919386085190530406734992928407552 Sum is 49999999999999998486656110625518082973725163772751181324120875475173424217777037767098169202353125934013756207986941204091067867184139242319692520523619938935511795533394990905590906653083564427444224 Required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3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seconds count = 5000000000000000079514455548799590234180404281972640694890663778873919386085190530406734992928407552 Sum is 49999999999999998486656110625518082973725163772751181324120875475173424217777037767098169202353125934013756207986941204091067867184139242319692520523619938935511795533394990905590906653083564427444224 Required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2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seconds count = 5000000000000000079514455548799590234180404281972640694890663778873919386085190530406734992928407552 Sum is 49999999999999998486656110625518082973725163772751181324120875475173424217777037767098169202353125934013756207986941204091067867184139242319692520523619938935511795533394990905590906653083564427444224 Required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0032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seconds count = 5000000000000000079514455548799590234180404281972640694890663778873919386085190530406734992928407552 Sum is 49999999999999998486656110625518082973725163772751181324120875475173424217777037767098169202353125934013756207986941204091067867184139242319692520523619938935511795533394990905590906653083564427444224 Required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22313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seconds count = 5000000000000000079514455548799590234180404281972640694890663778873919386085190530406734992928407552 Sum is 49999999999999998486656110625518082973725163772751181324120875475173424217777037767098169202353125934013756207986941204091067867184139242319692520523619938935511795533394990905590906653083564427444224 Required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seconds count = 5000000000000000079514455548799590234180404281972640694890663778873919386085190530406734992928407552 Sum is 49999999999999998486656110625518082973725163772751181324120875475173424217777037767098169202353125934013756207986941204091067867184139242319692520523619938935511795533394990905590906653083564427444224 Required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seconds count = 5000000000000000079514455548799590234180404281972640694890663778873919386085190530406734992928407552 Sum is 49999999999999998486656110625518082973725163772751181324120875475173424217777037767098169202353125934013756207986941204091067867184139242319692520523619938935511795533394990905590906653083564427444224 Required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seconds count = 5000000000000000079514455548799590234180404281972640694890663778873919386085190530406734992928407552 Sum is 49999999999999998486656110625518082973725163772751181324120875475173424217777037767098169202353125934013756207986941204091067867184139242319692520523619938935511795533394990905590906653083564427444224 Required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seconds count = 5000000000000000079514455548799590234180404281972640694890663778873919386085190530406734992928407552

Python

网络爬虫工程师面试小笔记

————小企业,7K至10k版,面试总结。Payne

面试题之一:Python单例模式

  1. 什么是Python的单例模式?

单例模式(Singleton Pattern)是一种常用的软件设计模式,该模式主要目的是确保某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存在。当希望在整个系统中,某个类只能出现一个实例时,单例对象就派上用场了。 面向对象编程单例模式,保证了在程序运行中该类只实例化一次,并提供了一个全局访问点 Python的模块就是天然的单例模式 当模块在第一次导入时,就会生成 .pyc 文件 当第二次导入时就会直接先加载 .pyc 文件,而不会再次执行模块代码。 我们只需把相关函数和数据定义在一个模块中,就可以获得一个单例对象。

  1. 如何实现单例模式?
1.基于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class Singleton(object):
# def __new__(slef):类方法
# pass
# 当我们没写时默认调用object__new__方法

# 然后在执行类的实例化对象:__init__
def __init__(self): # 实例方法
pass

@classmethod
def instance(cls, *args,**kwargs):
if not has attr(Singleton,"_instance"):
Singleton._instance = Singleton(*args,**kwargs)
return Singleton._intance

此时是以完成了一个简单的单例模式案例,But实际开发中随时凉凉 举例说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lass Singleton(object):

def __init__(self):
pass

@classmethod
def instance(cls, *args, **kwargs):
if not hasattr(Singleton, "_instance"):
Singleton._instance = Singleton(*args, **kwargs)
return Singleton._instance

import threading

def task(arg):
obj = Singleton.instance()
print(obj)

for i in range(10):
t = threading.Thread(target=task,args=[i,])
t.start()

当然此时也并没有什么问题,BUT在’ init ‘方法中加入I/O(input/output)操作就凉凉了 问题出现了,按照以上方式创建的单例无法支持多线程 缘由:Python中实例化对象与初始化对象是分开执行的,又由于多线程之间是通信共享的,故出现线程安全问题。主要体现为,create一个之后kill一个,create一个又被kill一个。所以就。。。 解决思路一:相互独立,分而治之。加锁独立 也就是咱们所了解、知道的线程锁的概念,使得其无序变为相对有序。具体代码便不在此赘述 在看看思路一(相互独立,分而治之。加锁独立) 解决思路二:‘反’实例化,加锁保护独立,确保通用性 在Python3中,调用父类方法是为super(),那么是否可以增加判断: 当类属性不为空时,我们便不在实例化且返回一个已实例化的类属性。这样还是不太完美,带有局限性。进一步加锁保护优化以保障多线程情况下只有一个线程同时访问。这样就保障了单例的安全 基于 new 方法实现!!!

1
2
在回到基于类的第一个代码块,并详细查看其注释。
实例化一个对象是先执行了类的__new__方法(若未写执行object.__new__),实例化对象;然后子啊执行类的__init__方法,对这个对象进行初始化。基于此实现单例。
  1. 基于装饰器

使用装饰器实现,实例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def Singleton(cls):
_instance = {}

def _singleton(*args, **kargs):
if cls not in _instance:
_instance[cls] = cls(*args, **kargs)
return _instance[cls]

return _singleton

@Singleton
class A(object):
a = 1

def __init__(self, x=0):
self.x = x

a1 = A(2)
a2 = A(3)
  1. 使用模块的方法

书写代码(并保存在Singleton.py中):

1
2
3
4
class Singleton(object):
def func(self):
pass
singleton = Sinleton()

// from * import singleton 需使用时,直接在其他文件中导入此文件中的对象,那么这个对象即是单例模式对象 还有个基于元类的就没书写了具体请看:https://blog.csdn.net/weixin_44239343/article/details/89376796

面试题之二:Redis有几种数据类型?

如果是单单是Redis那么常用数据类型为五种 他们分别是:String,List,hash,set,zset String:字符串,一个字符串Value最多可以是512M Hash:哈希,是一个String类型的field和Value的映射表 List:列表,时间是链表 Set:集合是一个String类型无序无重复集合,其通过Hash Table实现 Zset(sorted):有序集合 那么应聘时,请注意这个小坑,你Python使用Redis又几种数据类型? 这个是基于语言来回答的,所用语言+Redis数据类型杂糅 Number,String,list,tuple(这个不确定),dict,aggregate 同时又涉语言所拥有的数据类型与redis,一样的就‘合二为一’嘛 以Python为例,稍后继续探究这(6+5)之间的杂糅,dict与aggregate其二者区别为主(其实我也不晓得更深的了)。以及1对1,1对多,多对1。数据结构搞起来,然后哼哼~。

面试题之三:Scrapy框架的运行流程及各模块的作用

如果简历里面写了分布式会拓展scrapy-Redis架构以及其作用。 CAP理论,估计会扯到数据这块。拓展database什么特性啊,之类的。谈优化,谈数据结构。反正数据结构与算法这块,基于此,难于此,也凉于此

面试题之四:scrapy去重所用的几种机制

谨记:先从scrapy本身的去重原理及机制说起来,最基础,优缺点,去重原理等等。一步步来,一上来就BloonFilter,风险不小啊 对于此,自我总结如下:

1、scrapy 基于内存

1
2
3
4
5
scrapy源码中可以找到一个dupefilters.py去重器;

需要将dont_filter设置为False开启去重,默认是True,没有开启去重;

对于每一个url的请求,调度器都会根据请求得相关信息加密得到一个指纹信息,并且将指纹信息和set()集合中的指纹信息进 行 比对,如果set()集合中已经存在这个数据,就不在将这个Request放入队列中;

2、redis 基于内存 更加快捷、速度快、易于管理

1
不说了,前面是叩门砖,Redis就是决胜之地,没啥可讲的,会的基本都会,不会的我也不会,在深挖其原理数据结构,估计得喝上一点,也怕自己一不小心怕给扯飞了

3、布隆过滤器 大 可能存在拥有一定的错误率

1
加分项,是满分还是SSS+。

对于此面试个人总结如下: 源于基础,死于基础(数据结构及类型, 以及算法) 知识点:点串线,线成面。 自己也还有很长一段路走,加油,加油~

技术杂谈

之前我写过几篇文章介绍过有关爬虫的智能解析算法,包括商业化应用 Diffbot、Readability、Newspaper 这些库,另外我有一位朋友之前还专门针对新闻正文的提取算法 GeneralNewsExtractor,这段时间我也参考和研究了一下这些库的算法,同时参考一些论文,也写了一个智能解析库,在这里就做一个非正式的介绍。

引入

那首先说说我想做的是什么。 比如这里有一个网站,网易新闻,https://news.163.com/rank/,这里有个新闻列表,预览图如下image-20200705212920277 任意点开一篇新闻,看到的结果如下: image-20200705213058853 我现在需要做到的是在不编写任何 XPath、Selector 的情况下实现下面信息的提取: 对于列表页来说,我要提取新闻的所有标题列表和对应的链接,它们就是图中的红色区域: image-20200705213401471 这里红色区域分了多个区块,比如这里一共就是 40 个链接,我都需要提取出来,包括标题的名称,标题的 URL。 我们看到页面里面还有很多无用的链接,如上图绿色区域,包括分类、内部导航等,这些需要排除掉。 对于详情页,我主要关心的内容有标题、发布时间、正文内容,它们就是图中红色区域: image-20200705213723198 其中这里也带有一些干扰项,比如绿色区域的侧边栏的内容,无用的分享链接等。 总之,我想实现某种算法,实现如上两大部分的智能化提取。

框架

之前我开发了一个叫做 Gerapy https://github.com/Gerapy/Gerapy 的框架,是一个基于 Scrapy、Scrapyd 的分布式爬虫管理框架,属 1.x 版本。现在正在开发 Gerapy 2.x 版本,其定位转向了 Scrapy 的可视化配置和调试、智能化解析方向,放弃支持 Scraypd,转而支持 Docker、Kubernetes 的部署和监控。 对于智能解析来说,就像刚才说的,我期望的就是上述的功能,在不编写任何 XPath 和 Selector 的情况下实现页面关键内容的提取。 框架现在发布了第一个初步版本,名称叫做 Gerapy Auto Extractor,名字 Gerapy 相关,也会作为 Gerapy 的其中一个模块。 GitHub 链接:https://github.com/Gerapy/GerapyAutoExtractor 现在已经发布了 PyPi,https://pypi.org/project/gerapy-auto-extractor/,可以使用 pip3 来安装,安装方式如下:

1
pip3 install gerapy-auto-extractor

安装完了之后我们就可以导入使用了。

功能

下面简单介绍下它的功能,它能够做到列表页和详情页的解析。 列表页:

  • 标题内容
  • 标题链接

详情页:

  • 标题
  • 正文
  • 发布时间

先暂时实现了如上内容的提取,其他字段的提取暂时还未实现。

使用

要使用 Gerapy Auto Extractor,前提我们必须要先获得 HTML 代码,注意这个 HTML 代码是我们在浏览器里面看到的内容,是整个页面渲染完成之后的代码。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我们简单用「查看源代码」或 requests 请求获取到的源码并不是真正渲染完成后的 HTML 代码。 要获取完整 HTML 代码可以在浏览器开发者工具,打开 Elements 选项卡,然后复制你所看到的 HTML 内容即可。 先测试下列表页,比如我把 https://news.163.com/rank/ 这个保存为 list.html, image-20200705220428754 然后编写提取代码如下:

1
2
3
4
5
import json
from gerapy_auto_extractor.extractors.list import extract_list

html = open('list.html', encoding='utf-8').read()
print(json.dumps(extract_list(html), indent=2, ensure_ascii=False, default=str))

就是这么简单,核心代码就一行,就是调用了一个 extract_list 方法。 运行结果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
{
"title": "1家6口5年"结离婚"10次:儿媳""公公岳",
"url": "https://news.163.com/20/0705/05/FGOFE1HJ0001875P.html"
},
{
"title": ""港独"议员泼水阻碍教科书议题林郑月娥深夜斥责",
"url": "https://news.163.com/20/0705/02/FGO66FU90001899O.html"
},
{
"title": "感动中国致敬留德女学生:街头怒怼"港独"有理有",
"url": "https://news.163.com/20/0705/08/FGOPG3AM0001899O.html"
},
{
"title": "香港名医讽刺港警流血少过月经受访时辩称遭盗号",
"url": "https://news.163.com/20/0705/01/FGO42EK90001875O.html"
},
{
"title": "李晨独居北京复式豪宅没想到肌肉男喜欢小花椅子",
"url": "https://home.163.com/20/0705/07/FGOLER1200108GL2.html"
},
{
"title": "不战东京!林丹官宣退役正式结束20年职业生涯",
"url": "https://sports.163.com/20/0704/12/FGML920300058782.html"
},
{
"title": "香港美女搬运工月薪1.6万每月花6千租5平出租",
"url": "https://home.163.com/20/0705/07/FGOLEL1100108GL2.html"
},
{
"title": "杭州第一大P2P"凉了":近百亿未还!被警方立案",
"url": "https://money.163.com/20/0705/07/FGON5T7B00259DLP.html"
},
...
]

可以看到想要的内容就提取出来了,结果是一个列表,包含标题内容和标题链接两个字段,由于内容过长,这里就省略了一部分。 接着我们再测试下正文的提取,随便打开一篇文章,比如 https://news.ifeng.com/c/7xrdz0kysde,保存下 HTML,命名为 detail.html。 image-20200705222433951 编写测试代码如下:

1
2
3
4
import json
from gerapy_auto_extractor.extractors import extract_detail
html = open('detail.html', encoding='utf-8').read()
print(json.dumps(extract_detail(html), indent=2, ensure_ascii=False, default=str))

运行结果如下:

1
2
3
4
5
{
"title": "内蒙古巴彦淖尔发布鼠疫疫情Ⅲ级预警",
"datetime": "2020-07-05 18:54:15",
"content": "2020年7月4日,乌拉特中旗人民医院报告了1例疑似腺鼠疫病例,根据《内蒙古自治区鼠疫疫情预警实施方案》(内鼠防应急发﹝2020﹞7号)和《自治区鼠疫控制应急预案(2020年版)》(内政办发﹝2020﹞17号)的要求,经研究决定,于7月5日发布鼠疫防控Ⅲ级预警信息如下:n一、预警级别及起始时间n预警级别:Ⅲ级。n2020年7月5日起进入预警期,预警时间从本预警通告发布之日持续到2020年底。n二、注意事项n当前我市存在人间鼠疫疫情传播的风险,请广大公众严格按照鼠疫防控“三不三报”的要求,切实做好个人防护,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发现病(死)旱獭及其他动物要报告、发现疑似鼠疫病人要报告、发现不明原因的高热病人和急死病人要报告。要谨慎进入鼠疫疫源地,如有鼠疫疫源地的旅居史,出现发热等不适症状时及时赴定点医院就诊。n按照国家、自治区鼠疫控制应急预案的要求,市卫生健康委将根据鼠疫疫情预警的分级,及时发布和调整预警信息。n巴彦淖尔市卫生健康委员会n2020年7月5日n来源:巴彦淖尔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成功输出了标题、正文、发布时间等内容。 这里就演示了基本的列表页、详情页的提取操作。

算法

整个算法的实现比较杂,我看了几篇论文和几个项目的源码,然后经过一些修改实现的。 其中列表页解析的参考论文:

详情页解析的参考论文和项目:

这些都是不完全参考,然后加上自己的一些修改最终才形成了现在的结果。 算法在这里就几句话描述一下思路,暂时先不展开讲了。 列表页解析:

  • 找到具有公共父节点的连续相邻子节点,父节点作为候选节点。
  • 根据节点特征进行聚类融合,将符合条件的父节点融合在一起。
  • 根据节点的特征、文本密度、视觉信息(尚未实现)挑选最优父节点。
  • 从最优父节点内根据标题特征提取标题。

详情页解析:

  • 标题根据 meta、title、h 节点综合提取
  • 时间根据 meta、正则信息综合提取
  • 正文根据文本密度、符号密度、视觉信息(尚未实现)综合提取。

后面等完善了之后再详细介绍算法的具体实现,现在如感兴趣可以去看源码。

说明

本框架仅仅发布了最初测试版本,测试覆盖度比较少,目前仅仅测试了有限的几个网站,尚未大规模测试和添加对比实验,因此准确率现在还没有标准的保证。 参考:关于详情页正文的提取我主要参考了 GeneralNewsExtractor 这个项目,原项目据测试可以达到 90% 以上的准确率。 列表页我测试了腾讯、网易、知乎等都是可以顺利提取的,如: 19841593922229_.pic_hd image-20200705224404571 image-20200705224419759 后面会有大规模测试和修正。 项目初版,肯定存在很多不足,希望大家可以多发 Issue 和提 PR。 另外这里建立了一个 Gerapy 开发交流群,之前在 QQ 群的也欢迎加入,以后交流就在微信群了,大家在使用过程遇到关于 Gerapy、Gerapy Auto Extractor 的问题欢迎交流。 这里放一个临时二维码,后期可能会失效,失效后大家可以到公众号「进击的 Coder」获取加群方式。 image-20200705225922008

待开发功能

  • 视觉信息的融合
  • 文本相似度的融合
  • 分类模型的融合
  • 下一页翻页的信息提取
  • 正文图片、视频的提取
  • 对接 Gerapy

最后感谢大家的支持!

技术杂谈

最近遇到 Mac 的 Git Status 显示中文乱码的问题,类似:

1
"\343\200\220\345\267\245\344\275\234\343\200\221\345\217\221\351\202\256\344\273\266\346\234\215\345\212\241.md"

解决方案:

1
git config --global core.quotepath false

完了之后就显示正常了。

Other

主要亮点为配置和密码找回,安装什么的就。。。

MySQL 基本配置

官网地址:www.mysql.com 安装可参考:https://cuiqingcai.com/5200.html

window:

[gallery columns=”1” size=”full” ids=”9457”] 注意终端 mysqld 开启的不能关闭!

1
2
mysqld //启动服务
mysql //启动客户端

制作服务:

  1. 关闭进程
1
2
3
4
// 查找任务进程
tasklist |findstr mysqld
//终止任务进程
taskkill /F /PID PID
  1. 安装服务与移除服务
1
2
3
4
//安装服务
mysqld --install
//移除服务
mysqld --remove

Linux:

1
2
3
4
centos:
yum -y install mariadb-server mariadb
ubuntu:
yum -y install mysqld-server msyql-client

基本使用: // 查看所有的数据库 show databases; // 进入对应的库: use database(name) 查看表: select * from db;

配置环境变量:

1
vim /etc/profile

在文档最后一行加入:

1
2
3
4
5
PATH = /。。。:$PATH
export PATH
保存退出即可
然后在终端输入
source /etc/profile //生效

管理员密码设置与找回:

管理员账号登录(没有密码,直接回车进入。)

1
mysql -uroot -p

设置管理员密码

1
2
3
mysqladmin -uroot -p {oldPassworld(原始密码,默认为“”,空)} password {“newpassoworld”};
mysqladmin -uroot -p password {“passoworld”};
# passoworld为你锁需要设置的密码哦

MySQL 密码找回:

密码验证思路:mysql 必定将管理员账号密码存储在某个文件夹内,使用时与输入密码验证,成功则能够连接,否则连接失败。 密码找回思路: 跳过 MySQL 密码的验证直接进入

  1. 停止 mysql 服务(注:需要终端的管理员权限运行)

    // windows:

查询进程,并找到 PID:

  1. tasklist | findsrt mysqld
    
    1
    2
    3
    4
    2.  kill 掉 mysql 进程,否则是停止不了服务的,无论如何都需要 kill 掉:

    ![](https://cdn.cuiqingcai.com/wp-content/uploads/2020/06/change_password1.png)

    #此处的为上面查询到的PID,每次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就不写具体值了 taskkill /F /PID PID
    1

    net stop mysql
    1
    2
    3
    4

    // Linux/mac:命令不同,基本思路相同 systemctl stop mysql(centos 中默认的 mysql 是 mariadb,可将 mysql 替换成 mariadb 即可)

    若安装了 mysqld(mysql 服务)需停止 MySQL 的进程服务 ,若没有安装 mysql 的服务则此步可省略 重新启动 mysql 服务,且跳过授权表
    Windows: //启动不起来,可能需要net start mysql(这个是特殊情况) mysqld --skip-grant-tables //Linux/mac: mysqld ——safe --skip-grant-tables
    1
    2
    3
    4
    5
    6

    登录,重新修改密码

    > // 登录(此时 MySQL 的 root 权限是没有密码的,直接回车即可进入) mysql -uroot -p // 修改密码(在连接数据库状态中): update mysql.user set password=password("yourpassword") where user="uroot" and host="localhost"
    >
    >
    此语句是告诉数据库,更新密码。密码为yourpassword where 为限制条件 ,限制user为root,host为localhost MySQL的关于用户授权表是存放在mysql库user表中的
    1
    2
    3

    刷新保存设置(这个一定需要,要不之前的功夫都白费了)

    flush privileges;
    1
    2
    3

    退出:

    q # 或者 exit
    1
    2
    3
    4
    5
    6
    7
    8
    9

    重启启动 mysql 服务(终端中): 安装了 MySQL 服务的:net start mysql 若没有安装则在 cmd 中 mysqld 启动一些,用另外的一个 cmd 连接即可

    ## 字符编码:

    查看字符编码

    登录进入 mysql 后

    \\s

进入 mysql 文件夹(这个可不设置,当然设置最好。): 字符编码配置默认文件:my-default.ini 新建后缀名为:’.ini‘的文件

[mysqld] character-set-server=utf8 collation-server=urf8_general_ci [client] default-character=utf8 [mysql] default-character=utf8 user =”root” password =”123456”

技术杂谈

我自己用 Mac 自带的终端很久了,感觉一直还不错。 但美中不足的是终端上面的这个标题实在让人看着太糟心了,看图: image-20200528152435225 上面这行标题,没什么用,又这么难看。 我把偏好设置里面的显示内容都去掉了,设置如下: image-20200528151519064 但是它总是还显示了一个标题,显示成这个样子: image-20200528151017483 上面这个标题看得很难受,我想把它改成无任何内容,简洁清爽,如下图所示: image-20200528150948227 但是现在无论我怎么改偏好设置都不行,总会带上那些信息。 后来搜索了一番发现是 zsh 的问题。 打开 ~/.zshrc 这个文件,找到下面这一行:

1
DISABLE_AUTO_TITLE="true"

把这行取消注释。 另外偏好设置里面把所有的勾选都去掉,如图所示: image-20200528151519064 另外注意这里标题处不能完全为空,需要打上一个空格,否则窗口上方会显示「终端」二字。 最后在 ~/.zshrc 最后还可以加上这一行语句来清屏:

1
clear

这样就不会再显示 Last Login 等相关信息了。 最后看下效果,打开终端就会显示如下样子,简洁清爽,舒服了。 image-20200528151747657 完毕。

Other

SSH 配置:

  • 使用命令在 home 文件夹下新建一个 ssh 文件

配置 SSH 信息,命令:ssh-keygen -t rsa -C e-mail(此时的 C 必须是大写,Email 为绑定了 github 的邮箱),稍后一路回车选择默认值即可

查看 id_rsa.pub 信息,并将其复制到粘贴版中(稍后会用到!)

  • 进入到 github 中点击右上角的头像,选择 setting ——> SSH and GPG keys ——> 将上述复制内容粘贴到编辑面板中——>完成

完成

Other

远程库操作

创建远程库地址别名

git remote add [origin] [Warehouse URI] 创建别名为 origin,github 仓库地址为。。。的 git remote -v 查看相关信息

推送操作:

使用命令:

1
git push 别名(origin) 分支名(master)

注意是将本地库进行推送!!!(此时时事先完成了一些对本地库相关操作)

克隆操作:

git clone [URI]

  1. 首先复制相对应的仓库地址:

这里是克隆下来的结果显示

  • 克隆的作用:

    1. 完整的把远程库克隆下来
    2. 创建 origin 远程地址别名
    3. 初始化本地库

    团队内协作

  • 邀请成员加入仓库工作团队:

    如果没有加入团队是没有权限向所相关的库进行推送的!!! 如何设置(获得)权限呢?(在仓库中点击设置选项进入如下界面)

完成以上操作之后在进行推送即可有权限完成推送。

fetch and merge 操作(二者一起使用相当于 pull)

git remote -v

git fetch [远程库中简称(origin)] [远程库分支名(master)]

git merge [远程库中简称/远程库分支名(origin/master)]

fetch:

  1. 首先是查看了 remote
  2. 然后使用 git fetch 命令下载了远程库内容
  3. 查看本地库中的 project.txt 内容
  4. 切换到新下载的 master 目录(可使用 git reflog 查看分支状态)
  5. 查看远程库中 project.txt 内容

merge:将远程库下载的内容与本地库合并

1
git mergo origin/master

Pull 使用:

pull 冲突处理:

  • 缘由:如果不是基于远程库的最新版本进行修改的
  • 解决:不能推送,必须先拉,拉下来进入冲突状态,进行对内容的修改,删除不相关内容,重新处理即可。更详情请查看前面的 push 冲突解决。

团队外协作:

流程: 具体的流程可以参考上面的流程图:首先是 fork 一个仓库,然后拉去请求 后 clone 到本地,然后编辑更改。后推送到远程仓库(这里的克隆操作就省略了,具体的可以看上面) 发送即可完成。 然后接收者根据流程图步骤 6 开始操作即可

Other

在编辑前首先介绍以下工作流程

本地库与远程库

团队内部协作:

跨团队协作:

添加提交以及查看状态

添加:将工作区的“新建/修改”添加到暂存区

1
git add [file name]

暂存区删除

1
git rm --cached [file name]

查看状态:查看工作区、暂存区状态

1
git status

提交:将暂存区的内容提交到本地库

1
git commit -m "commit message" [file name]

查看历史(日志)

1
2
3
4
5
6
7
8
9
git log:// 最完整的日志形式

// 多屏显示控制方式:空格向下翻页,b向上翻页,q 退出

git log --pretty=oneline:// 简洁的显示

git log --oneline // 更简洁的显示

git reflog :// HEAD@{移动到当前版本需要多少‘步数’}

实际操作

基本思路图: 步骤如下:

  1. 使用 vim 命令新建一个名为 demo1.txt ,并查看状态。提示我们暂存区没有相关的文件,并标红警告

  1. 将新建的文件新增到暂存区:

  1. 将文件添加到本地库:
    • 方式一:
    • 方式二:git commit [file name] 不建议使用

当然直接 commit 也可以,不过。。。

版本前进与后退:(基于索引值对文件进行前进与后退操作)

Vim 多屏显示控制方式:

  • 空格向下翻页
  • b 向上翻页
  • q 退出

查看操作日志:

1
git reflog :// HEAD@{移动到当前版本需要多少‘步数’}

实际操作:查看 reflog

  1. 首先使用 vim 命令新建了一个名为 hard.txt,并在里面写入项目数据‘aaa、bbb’
  2. 使用 git add hard.txt 命令将 hard.txt 添加到暂存区
  3. 使用 git commit hard.txt 命令将 hard.txt 添加到 本地库
  4. 使用命令 git reflog 查看相关的将要操作的参考

给‘项目’版本进行更新:

更新,并将其 commit 到本地库中

基本的已完成了,让我们来试试版本的前进与后退,并查看相对应的内容

git reflog

git reset —hard [索引值] //前进与后退索引命令

注意观察 cat hard.txt 的内容!!!

版本后退:

版本前进

基于符号的版本控制

1
2
3
4
5
// 基于^符号:只能进行版本后退
git reset --hard [file name]^ //回退一个版本
git reset --hard [file name]^^ //回退两个版本
// 基于~符号:
git reset --hard [file name]~n //回退n个版本

reset 命令参数对比:

-- soft

仅仅在本地库中移动 head 指针

  • 本地库下/上移动,相对的暂存区与工作区则被提前/回退了

-- mixed

在本地库移动 Head 指针

  • 不仅会移动本地库还会移动暂存区,不对工作区做修改

重置缓存区

-- hard

在本地库移动 head 指针

重置暂存区,重置工作区;

分支:

同时并行推进多个功能开发,提高效率

各个分支在开发过程中,如果某一个分支,开发失败,不会对其他造成影响

分支操作:

1
2
3
4
5
6
7
8
9
//查看所有的分支
git branch -v
// 创建分支
git branch [file name]
//切换分支
git checkout [file name]
// 合并分支
1.切换到接受修改的分支上(被合并,增加新内容)
2.执行merge命令即可

合并分支注意:首先对其他分支进行编辑更新添加新功能,然后需切换到主分支 master 上,执行 merge 命令,完成合并。便可更新增的功能

// 解决冲突(手动),当不能直接使用 merge 合并时,则需要

何时会出现合并错误?又如何去修改?

在不同分支出现出现相对应的更改时,自动合并不知道以何更新为主,合并将产生冲突;

重新 add,commit 注意 commit 不能带文件名

  1. 编辑文件,删除特殊符号
  2. 把文件修改至满意,保存并退出
  3. git add 【file name】
  4. git commit -m “log message”

    • 此处的 commit 不能带 file name

Other

简介:了解过 git 来源的朋友,应该会晓得 git 与 Linux 系统是同一作者,所以在此操作 Linux 的基础命令几乎都能运行,在此便不在过多赘述: 列举几个在此常用的命令:

  • ls -lA:查看所有的目录(包含隐藏文件夹)
  • ls -l|less 分屏的去查看

安装好了之后如果是默认安装,git 会添加到鼠标右击的快捷栏中(如下所示):

Git 使用前许初始化本地库,具体操作如下:

本地库初始化:(命令行:Git Bash Here)

  • 命令:git add(使用 git bash here)

进入相对应的目录下,新建一个用于学习 Git 的文件夹

1
mkdir xxx

初始化本地库:

1
2
cd xxx  // 进入到相对应的目录下
git init //初始化本地命令

  1. 首先是使用了’ll‘,命令查看当前前目录先文件夹及权限
  2. 使用 mkdir anothergit 命令在当前目录下创建了一个名为 anothergit 的文件夹
  3. 使用 git init ,初始化本地库

初始化成功效果展示:

  1. ll -lA // 显示该目录下全部的文件夹(注:如果使用’ll‘是不能显示出’.git/‘的)
    
    1
    2.
    ll .git/ // 查看.git/文件夹下的可显示的文件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注:.git 目录中存放的是本地库相关的配置文件,请勿随意删除及修改。(这里凉了就凉凉了,git 的命令也帮不了你)

    ## 设置签名:

    主要用于区分开发者身份,并非会验证验证其邮箱真实性,

    - ​ 形式:
    - 用户名:Payne
    - Email 地址:123123@xxx.com
    - 这里设置的前和登录远程库的账号密码无任何关系
    - 签名:如果都有的话会以项目级别仓库签名为使用,否则会以系统用户级别为使用

    - 项目级别(仓库级别):仅在此库有效
    - 命令:
    //主要用的命令 git config // 实际用的 git config user.name Payne_project git config user.eamil 123123@xxx.com
    1
    2
    3

    - 实际操作:
    - ![](https://cdn.cuiqingcai.com/wp-content/uploads/2020/05/4.项目级别签名设置.png)使用命令,查看项目级别签名设置结果:
    cat ./git/config
    1
    2
    3

    - 系统用户级别:登录当前操作系统的用户范围(包含多个项目级别,仓库级别)
    - 命令:
    //主要用的命令 git config --global // 实际用的 git config --global user.name Payne_global git config --global user.eamil 123123@xxx.com
    • 实际操作系统用户级别的 config 是在系统目录下,如果不想太麻烦的去找直接 cat ~/.git config 即可

Other

这篇文章是我近日学习 git 的笔记,单纯想做个“云备份什么的”,所以的话侧重点就有点偏。

Git 的来源、用处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的了解,如果真的想知道的话请自行百度哈~

Git 的安装:

推荐镜像安装:https://npm.taobao.org/mirrors/git-for-windows/ Git 官网地址

https://git-scm.com/

Git 安装相关简介>):

https://git-scm.com/download

各系统的安装(并非唯一方式!)

Window Git 下载地址:

https://git-scm.com/download/win

选择相对应的版本下载即可,下载完成后打开相对应的安装执行,有选项的选择的建议点击第一个默认配置,就不在此过多赘述啦。

MacOS:在命令行中输入以下命令即可

brew install git

以上的网页地址为: https://git-scm.com/download/mac

Linux:(sudo:以管理员权限运行相关的命令,中间的‘-y’:默认同意安装)

在这里以 Ubuntu 为例: Ubuntu:

apt-get install git apt-get -y install git sudo apt-get install git sudo apt-get -y install git

更加具体的可自行查阅 Linux 系统安装 Git 相关:

https://git-scm.com/download/linux

Git 和代码托管中心

代码托管中心的任务:维护远程库

局域网环境下:

  • 可搭建 GitLab 服务器

外网环境下:

  • Github
  • 码云
  • 等等

Python

本节涉及:多线程、多进程、异步的相关概念,希望对你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基本概念了解:


并发与并行:(偏向于多线/进程方面的原理)

  • 并发: 指在同一时刻只能有一条指令执行,但多个进程指令被快速的轮换执行,使得在宏观上具有多个进程同时执行的效果,但在微观上并不是同时执行的,只是把时间分成若干段,使多个进程快速交替的执行
  • 并行: 指在同一时刻,有多条指令在多个处理器上同时执行。所以无论从微观还是从宏观来看,二者都是一起执行的

阻塞与非阻塞:(偏向于协程/异步的原理)


  • 阻塞:阻塞状态指程序未得到所需计算资源时被挂起的状态。程序在等待某个操作完成期间,自身无法继续处理其他的事情,则称该程序在该操作上是阻塞的。
  • 非阻塞:程序在等待某操作过程中,自身不被阻塞,可以继续处理其他的事情,则称该程序在该操作上是非阻塞的


同步与异步:

  • 同步:不同程序单元为了完成某个任务,在执行过程中需靠某种通信方式以协调一致,我们称这些程序单元是同步执行的。
  • 异步:为完成某个任务,不同程序单元之间过程中无需通信协调,也能完成任务的方式,不相关的程序单元之间可以是异步的。


说了这么多,咱们列举一些他们相关的特点吧:

  • 多线程(英语:multithreading):指从软件或者硬件上实现多个线程并发执行的技术。具有多线程能力的计算机因有硬件支持而能够在同一时间执行多于一个线程,进而提升整体处理性能。具有这种能力的系统包括对称多处理机、多核心处理器以及芯片级多处理(Chip-level multithreading)或同时多线程(Simultaneous multithreading)处理器。在一个程序中,这些独立运行的程序片段叫作“线程”(Thread),利用它编程的概念就叫作“多线程处理(Multithreading)”
  • 多进程(Multiprocessing):每个正在系统上运行的程序都是一个进程。每个进程包含一到多个线程。进程也可能是整个程序或者是部分程序的动态执行。线程是一组指令的集合,或者是程序的特殊段,它可以在程序里独立执行。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代码运行的上下文。所以线程基本上是轻量级的进程,它负责在单个程序里执行多任务。通常由操作系统负责多个线程的调度和执行。线程是程序中一个单一的顺序控制流程.在单个程序中同时运行多个线程完成不同的工作,称为多线程.
  • 二者的区别:线程和进程的区别在于,子进程和父进程有不同的代码和数据空间,而多个线程则共享数据空间,每个线程有自己的执行堆栈和程序计数器为其执行上下文.多线程主要是为了节约 CPU 时间,发挥利用,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线程的运行中需要使用计算机的内存资源和 CPU。
  • 协程(Coroutine):又称微线程、纤程,协程是一种用户态的轻量级线程。 协程看上去也是子程序,但执行过程中,在子程序内部可中断,然后转而执行别的子程序,在适当的时候再返回来接着执行。


    基本的原理都已经了解了 ,那咱们不整一下,咋行?光说不练假把式,走起!!! 本节源码:仓库地址>) 首先先说一下基本的思路:

    • 确定 URL
    • 发起请求,得到响应
    • 解析响应,提取数据、
    • 保存数据

    确定 URL:

    本次请求的 URL(先放地址了!) https://www.guazi.com/cs/buy/o2/#bread

根据以上可知,URL:https://www.guazi.com/{cs}/buy/o{page}/#bread ,更具改变 cs 改变城市,一线城市为前拼音两个字母(例如:长沙/cs 、湘潭/xiangtan),第一页为 o1,第二个为 o2。以此类推 发送请求:

1
2
3
4
5
async def scrape(self, url):
async with self.semaphore:
async with aiohttp.ClientSession(headers=self.header).get(url) as response:
await asyncio.sleep(1)
return await response.text()

注意:再次加入请求头,本网站对 Cookies 有严格的检测。且并不能挂 IP 代理访问 解析响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sync def parse(self, html):
with open('car.csv', 'a+', encoding='utf-8') as f:
doc = pq(html)
for message in doc('body > div.list-wrap.js-post > ul > li > a').items():
# 汽车简介
car_name = message('h2.t').text()
# 汽车详情(年限、里程、服务)
car_info = message('div.t-i').text()
year = car_info[:5]
mileage = car_info[6:-5]
service = car_info[13:].replace('|', '')
# 价格
try:
price = message('div.t-price > p').text()
except AttributeError:
price = message('em.line-through').text()
car_pic = message('img').attr('src')
data = f'{car_name}, {year},{mileage}, {service}, {price}n'
logging.info(data)
f.write(data)

我这里是直接一步到位了,解析响应,以及保存数据。 运行之后即可看到类似于这样的东东


如有疑问,咱们评论区见

JavaScript

JS 解密入门——有道翻译

此篇文章省略了很多基础的,例如 json 格式数据的提取啊。试试手,练练感觉。似乎也没啥用。

一 了解加密与解密 :

什么是加密,什么是解密?

  • 加密:数据加密的基本过程,将原为明文的文件或数据经过某种算法进行一次或多次处理。得到的结果常称之为密文的东东。
  • 解密:加密的逆过程,找到加密相同的方式,对其逆向处理,得到原本文件或数据的过程

常用的加密方式:

加密算法分 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 其中对称加密算法的加密与解密 密钥相同,非对称加密算法的加密密钥与解密 密钥不同,此外,还有一类 不需要密钥散列算法

本节所涉及的方式:MD5

MD5 用的是 哈希函数,它的典型应用是对一段信息产生 信息摘要,以 防止被篡改。严格来说,MD5 不是一种 加密算法 而是 摘要算法。无论是多长的输入,MD5 都会输出长度为 128bits 的一个串 (通常用 16 进制 表示为 32 个字符)。 更多相关详情请点击此处>)

二 造!点击进入本节源码

这段内容图会比较多,文字叙述会比较少.

确定 URL:

Basic URL : http://fanyi.youdao.com/ 结论缘由,在不刷新全局页面的情况下,在输入框中输入,翻译动态刷新.可知此链接为 Ajax. 经过一系列测试发现,其实际需操作的 URL 为 http://fanyi.youdao.com/translate_o?smartresult=dict&smartresult=rule 在开发者工具中具体观察以下. 基本网站的分析就分析完毕了 注意此处为 POST 请求!!!

观察加密

仔细观察红色方框中,重点观察随着时间改变而改变的参数(图中红色箭头所指之处)

分析加密:

仔细经过上述步骤即可进入本次加密的源码详情页 搜索 sign 参数,得知本页面有 15 个 sign,筛选排查过后可得知以下位置为 sign 等参数,赋值加密过程 为什么会大概确定是此处呢? 理由一:var 声明赋值 理由二:md5() 为什么深信此处呢?

断点一打,debug 一下,啥都出来了.

根据其语法可知,Javascript

  • e 为输入所翻译的内容
  • ts 为七位整数的时间戳
  • salt 为时间戳后加上一位,大于 0 小于 9 的数字
  • bv 为 User-Agent 的值经过md5 加密的 密文
  • sign 为(“fanyideskweb” + e + salt + “Nw(nmmbP%A-r6U3EUn]Aj”)经过 md5 加密的 密文

到这里就基本完成了,那接下来就开始码码吧.

码!!!

看到这里,转而看一下源码。对着上面的注释,仔细看看,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拓展:

可以将此源码打包,并建立用户界面

其实这篇完全就是用来找感觉的,真正的 JS 难度系数成几何倍增长,所以...

加油吧,欧里给~ 如有疑问,那么评论区见

Python

Python 虚拟环境搭建

前言:

什么是虚拟环境?

  • 百度百科>)得知: 以专利的实时动态程序行为修饰与模拟算法,直接利用本机的 OS,模拟出自带与本机相容 OS 的虚拟机(Vista 下可模拟 Vista、XP,Windows 7 下则可模拟 Windows 7、Vista、XP),也称为“虚拟环境”
  • 功能: 每一个环境都相当于一个新的 Python 环境。你可以在这个新的环境里安装库,运行代码等

为什么需要使用虚拟环境?

  • 众所周知 Python 的强大在于其兼容性,其强大的社区等。同时缺也由些许库并不兼容
  • 真实环境与虚拟环境二者相对关联,并非绝对关联,可以在环境里面随便造。

什么时候需要使用虚拟环境?

例如:
  • 需要探究不同版本的 Django 等相互之间的异同
  • 各模块产生冲突时
    • 不知为何,我在 python 环境中后续安装 scrapy,由于库的不兼容会报出安装其中的异步框架(Twisted)的错误
虚拟环境原理:
1
各虚拟环境相当于一个抽屉,在这个抽屉中安装的任何包都不会影响其他抽屉,可以指定项目的虚拟环境来配合使用我们的项目

一、搭建 Python virtualenv

搭建前准备:

  • 请确保 Python 已安装至使用的电脑中(最好已经配置好了环境变量)
  • 请确保 pip 命令能够正常使用,且能正常安装库

如何搭建?

使用 Virtualenv 库

  • 安装 Virtualenv:
    • pip install Virtualenv
      
      1
      2
      3
      4
      - 造起来吧

      - 创建虚拟环境:
      -
      # 后面参数为Virtual environment name 虚拟环境名(可自行定义,我这里以Test为例) Virtualenv Test(Virtual environment nam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DataBoke虚拟环境搭建微信图片_20200422033005.png)          ![](https://cdn.cuiqingcai.com/wp-content/uploads/2020/04/微信图片_20200422033005.png)

      - 命令行解析:首先创建了一个名为 Virtual environment 的文件夹并且进入(至于为何创建,是因为便于多虚拟环境包管理,这个也是一个 **virtualenv** 的一个缺陷。自己思考后想到较为妥善的解决方法,稍后会阐述明白)
      - 1、 使用 Virtualenv Test 命令创建了一个名为 Test 的虚拟环境包
      - 2、 进入 Test 虚拟文件夹中的 Scripts
      - 3、此时已经进入且使用虚拟环境,后又运行了 deactivate.bat 命令退出了虚拟环境
      - 4、 此时为系统环境(或者说没有使用任何虚拟环境)区分是否为虚拟环境以路径开头是否有“(Virtual environment name)”
      - 删除虚拟环境包
      - 直接删除所对应的文件夹即可
      - 注意点:
      - 需进入 Scripts 目录才可运行
      - 需添加名为. bat 后缀才可运行
      - 阐述一下 Virtualenv 缺陷(不是这个库,而是这个方法!!!),
      - Virtualenv 这个方法是直接在当前目录下创建一个虚拟环境,如果没有单独建立类似于名为 Virtual environment 的文件夹难于管理虚拟环境包,一个两个还好,如果多了的话是十分头疼的。个人建议,如果使用此方法,
      - Virtualenv 这个方法需要进入虚拟环境包中的 Scripts 文件夹才可运行相关的命令,如进入及退出虚拟环境的命令。(当然也可用创建环境变量的方法来解决此缺陷,但如果是单文件还好,那如果是多个虚拟环境包,反倒给自己填麻烦)

      ## 二、 搭建 Python virtualenvwrapper-win

      ### 引言:

      ​ 经过上述的缺陷分析似乎并没有那么方便,就算创建了相关文件夹来放虚拟环境包,但似乎管理起来,却并没有那么简单。(一两个的还好,但是到了三四个,上十个,百个绝对是一件伤脑筋的事情),那么是否有方法能有弥补相关的缺陷呢?答案肯定是有的。Ta 就是 **virtualenvwrapper-win**

      ---

      ## virtualenvwrapper-win:

      - 介绍: Virtaulenvwrapper 是基于 virtualenv 的扩展包
      - 功能: 更方便管理虚拟环境
      - 实现: 它可以将所有虚拟环境整合在一个目录下 ,统一管理(新增,删除,修改,复制,检查),也能够快速在各个虚拟环境间自由切换。

      ###### 提前准备:

      - 请确保 Python 已安装至使用的电脑中(最好已经配置好了环境变量)
      - 请确保 pip 命令能够正常使用,且能正常安装库

      ###### 安装:
      pip install virtualenvwrapper-win

使用:

  • 为了便于使用个人建议,配置系统环境变量,配置如下:​ 找到我的电脑(此电脑),右击属性,点击高级系统设置,后点击环境变量在系统环境变量中添加以下信息,后确认退出 ​

    virtualenvwrapper-win 常用命令如下:

    • 创建虚拟环境: mkvirtualenv (Virtual environment name)
    • 进入虚拟环境:workon (Virtual environment name)
    • 退出当前虚拟环境: deactivate
    • 删除虚拟环境:rmvirtualenv (Virtual environment name)
    • 列出所有虚拟环境列表:workon

      演示如下(此时的 Virtual environment name = Test)箭头代表输入的步骤:
    1. 使用 mkvirtualenv Test 命令创建一个名为 Test 的虚拟环境包(并且创建完成后自动进入此虚拟环境)
    2. 使用 deactivate 命令退出当前虚拟环境
    3. 使用 workon 命令列出虚拟环境表
    4. 使用 workon Test 命令 进入名为 Test 的虚拟环境列表
    5. 使用 rmvirtualenv Test 命令删除了名为 Test 的虚拟环境列表
    6. 再次使用使用 workon Test 命令 进入名为 Test 的虚拟环境列表


      Mac \Linux 同理,就不再这里一一赘述了

三、虚拟环境的使用:

  1. 命令行下,运行虚拟环境 直接 Python (Reptile Engineering.py) 即可

    • 不使用虚拟环境:
    • 使用虚拟环境(因为是一个新的环境,所有的包、库都未安装所以报错<没有 requests 模块错误>:
    • 不使用虚拟不使用虚拟环境:直接运行即可。
  2. Pycharm:使用虚拟环境:以下步骤将虚拟环境 Python 解释器加载到 Pycharm 中来,步骤如下:

写在最后:

首先和大家说句 Sorry 啊,此篇文章中有许多内容来自于百度搜索所得,后根据自己理解改进及编写此篇文章。感谢查看与支持,不喜勿喷。谢谢。 如果有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看到后会在第一时间回复,咱们评论区见,加油,欧里给~ 祝学习进步,升官发财,感谢查看与支持,谢谢。 我叫 Payen,某大学在校大二学生,我有 Get 到你么?

声明:

​ 本人 Payen 为本文原著,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 ——Payne

技术杂谈

最近我在公司负责的业务已经正式投入上线了,既然是线上环境,那么就需要保证其可用性。 我负责的业务其中就包括一个 Web Service,我需要保证 Service 的每个接口都是可用的,如果某个时间流量大了或者服务器挂掉了,那需要第一时间通知到我。 这时候可能我有这些需求:

  1. 定时测试和监控服务器每个接口是否是可用的,包括返回的数据、状态码是不是正确的。
  2. 我可以随时查看到每个接口的响应时间、可用率等信息,最好是有可视化的图表呈现,一目了然。
  3. 如果接口的错误率超过某一阈值一段时间,及时通知我,包括电话、短信或邮件。
  4. 需要主动去监测接口的可用性,注意这里是主动监测而不是被动监测,不是等用户用的时候报错才提醒我。比如在没有用户用的时候,我也能及时知道每个接口的可用性。

其实,国内的一些服务商已经提供了这些功能,即主动型服务监控,比如「监控宝」,但我并不想用这些服务,一是需要额外花钱,二是数据上并不安全,三是我需要把我的服务集成到公司内部的监控体系下。

有了这些需求,我就结合公司内部现有的一些基础设施先确定一个技术选型,然后实施就好了。 目前公司内部使用的一套监控体系是基于 Kubernetes + Prometheus + Grafana + Alert Manager 的,那么基于我的需求来分析下我怎样利用这一套体系来搭建我想要的监控设施。 解决方案分析:

  1. 首先关于第四个需求比较特殊,现有的监控体系其实已经可以做到服务的被动监测,比如某个 Service 的 API 被调用了,那么相应的调用数据都会被汇总到 Prometheus 上面,Prometheus 里面会计算接口调用的可用率,如果一段时间内如果错误率超过一定阈值,那就报警,追错误的时候去查下 log 就好了。但其实这个不能做到主动监测,比如在凌晨三四点,当没有用户使用的时候,如果这时候服务器出现问题了,我也需要第一时间能知道,所以我需要有一个定时的主动监测程序来实时监测我的所有接口是否是可用的。要做到主动监控,那我一定需要一个接口监测程序定时运行并校验每个接口的结果,这里我选用的就是开源的 JMeter,它大多数情况下是被用来做压测的,但绝对能满足接口调用和检测的需求,只要我定时跑 JMeter 来检测就好了。
  2. 关于第一个需求,我需要监测我的每个接口都是可用的,包括返回的数据也需要是想要的结果。这时候我们可能想到直接跑一些 test case 之类的,但这些其实大多数都是在部署或运行时校验的,如果我要实时跑或者 test case 有 update 了,也不太方便。另外为了写接口测试的时候,如果没有现成的工具,我们可能得写一堆代码,每个接口都写一个,包括 GET 请求的 URL 参数、POST 请求的 Body 信息等等,然后校验接口的返回结果是不是对的,也太麻烦了。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可用的工具来帮助我们快速地完成这些功能。所以,我选择的 JMeter 也提供了可视化界面,我只需要配置一些接口和参数即可,另外它还带有定时器、断言、动态参数、多线程等功能,这样我们也可以做到并发测试、随机等待、动态构造请求参数、返回结果判断等功能了。
  3. 其次再说第二个和第三个需求,其实用现有的 Prometheus + Grafana 就能解决了,这里最关键的则是我的接口监控结果能发给 Prometheus 才行。既然我选用了 JMeter,那么我怎样把 JMeter 的数据发送给 Prometheus 呢?这里需要借助于 JMeter 的一个插件 jmeter-prometheus-plugin,https://github.com/johrstrom/jmeter-prometheus-plugin,利用它就能将 JMeter 变成一个 Data Exporter,Prometheus 来抓取就好了。

所以,综上所述,我利用的一套服务监控体系就是 JMeter + Kubernetes + Prometheus + Grafana + Alert Manager,那么就开干吧。 这里先放一张图,看下最终的监控 Grafana 面板吧: image-20200414152517273 这里一些接口的名称和 URL 我就打码了,这里我可以在 Grafana 中每时每刻都看到每个接口的可用率、响应(包括平均、最快、最慢)时间、状态码等信息,这些信息就是 JMeter 定时检测得到的结果,监控数据转到 Prometheus 里面然后经过 Grafana 可视化出来,并能通过一些指标来实现报警机制。 感兴趣的话,可以继续往下看哈。 为了达成这些功能,我需要解决如下问题:

  • 如何使用 JMeter 来测试每个接口的使用情况。
  • JMeter 如何和 Prometheus 对接起来,即如何集成 jmeter-prometheus-plugin 到 JMeter。
  • JMeter 怎样去部署,部署到哪里。
  • 可视化数据怎样来呈现。
  • 错误状态怎样来快速查看。
  • 出错通知如何实现,比如打电话、发邮件等等。

下面我们就来一个个总结说一下。

由于内容比较多,整个流程我实践下来然后测试通总共花了两天左右的时间,在这里就不完全展开说了,只提关键点了。

JMeter 测试

第一步那就是用 JMeter 来完成接口的测试了,接口的调用形式肯定都有相应的规范的,比如 GET 请求设置啥参数,POST 请求发送什么数据,我们利用 JMeter 都能方便地配置。 JMeter 是有 GUI 的,我们在编写的时候在 GUI 里面设置就好了,界面样例如下所示: JMeter界面(图源:https://www.jianshu.com/p/0349441da3c4) 这里提示几点可能用到的东西:

  • 动态参数,JMeter 里面是支持动态参数设置的,比如循环测试 id 从 1 到 100,或者动态 POST 的数据替换,都是可以做到的,这个可以满足你花样测试接口的需求。
  • 定时器,JMeter 里面有很多 Timer,可以设置各种各样的延时操作,比如每 3 分钟测一次,随机等待多少秒测一次都行。
  • 断言,测试了接口之后,我们不仅要知道是否是可用的,同时也要判断其结果是不是正确的,如果返回状态码是正确的但是结果不对,那也白搭,所以可以使用断言来检查返回结果。

关于 JMeter 的功能这里就不再展开讲了,反正几乎你想实现的任何测试功能都可以实现,具体的用法可以参考 JMeter 的官方文档:https://jmeter.apache.org/usermanual/get-started.html。 嗯,写好了之后,可以用 JMeter 在本地进行测试,测试好了时候,可以把 JMeter 的这个 Test Plan 存成一个 jmx 文件,留作后面备用。

对接 Prometheus

接下来就是如何把数据对接到 Prometheus 里面了。 默认情况下,JMeter 是能导出数据到诸如 InfluxDB 这样的数据库的,借助于它自带的 Listener 即可实现。它并不带导出到 Prometheus 的功能。 这里我们就需要借助于 jmeter-prometheus-plugin 这个插件了,其 GitHub 地址是 https://github.com/johrstrom/jmeter-prometheus-plugin,具体的用法可以参考其官方说明。 这里提示几点:

Listener 的配置示例如图所示: JMeter Listener 这里字段名如 jsr223_rt_as_summary 可以自行修改,比如这里我就统一修改为了 jmeter_test_xxx 这样的字段。 配置完成之后,运行 JMeter 之后,我们就能在 http://localhost:9270 上看到 Exporter 的信息,如图所示: image-20200414155005999 这里面就包含了 JMeter 的一些接口测试结果,包括成功次数、失败次数、状态码等等,另外还有 JVM、处理器等各种环境信息。 部署之后把对应的 URL 交由 Prometheus 就可以把监控数据收集到 Prometheus 里面了。

部署 JMeter

完成上述两步,我们就能成功测试 Service 的每个接口并能生成测试结果的 Exporter 了。 那么 JMeter 写好了,怎么来部署呢?可以用 crontab,放某台服务器上,不过这里最理想的方式当然是部署到 Kubernetes 里面了。 这里就需要把 JMeter 打包成一个镜像了,GitHub 找来找去没找到几个合适的,另外也没有把 jmeter-prometheus-plugin 包括进去,那只有自己来了。 我基于 https://github.com/justb4/docker-jmeter 进行了二次改写,最后打包了一个镜像,已经开源了,地址为:https://github.com/Germey/JMeterMonitor,镜像名称为 germey/jmeter,这里就不再展开讲细节了,有点复杂。 运行所需要的 docker-compose 文件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ersion: '3'
services:
jmeter:
restart: always
image: 'germey/jmeter'
volumes:
- ./jmx:/app
command:
- sample.jmx
ports:
- "80:80"

这里我把本地的 jmx 文件夹 mount 到了 Docker 的 app 文件夹,所以这里在运行时需要在项目文件夹下新建 jmx 文件夹,用于存放 jmx 文件,把刚才写好的 jmx 文件放过来就好了。 另外 command 就是 jmx 文件的名称,这里需要修改成你的 jmx 文件。 另外部署到 Kubernetes 的话可以参考这里的 yml 文件:https://github.com/Germey/JMeterMonitor/tree/master/kubernetes

Prometheus 收集数据

在成功部署 JMeter 之后呢,它肯定会提供一个 Web Service 来暴露 JMeter 的测试数据。 如果部署好了 Prometheus 之后,可以把它放在 Prometheus 的 scrape_configs,比如 Service 的 URL 为 jmeter-monitor.com,可以修改 prometheus.ym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global:
scrape_interval: 15s # By default, scrape targets every 15 seconds.

# Attach these labels to any time series or alerts when communicating with
# external systems (federation, remote storage, Alertmanager).
external_labels:
monitor: 'codelab-monitor'

# A scrape configuration containing exactly one endpoint to scrape:
# Here it's Prometheus itself.
scrape_configs:
# The job name is added as a label `job=<job_name>` to any timeseries scraped from this config.
- job_name: 'jmeter-monitor'

# Override the global default and scrape targets from this job every 5 seconds.
scrape_interval: 5s

static_configs:
- targets: ['jmeter-monitor.com']

其具体的配置字段可以参见:https://prometheus.io/docs/prometheus/latest/configuration/configuration/。 另外呢,这种方式其实并不怎么好,修改 Prometheus 挺麻烦的,推荐使用 Helm + Prometheus-Operator 来安装 Prometheus,然后修改 values.yml 即可修改配置文件了,比如修改 https://github.com/helm/charts/blob/master/stable/prometheus-operator/values.yaml 里面的 additionalScrapeConfigs 即可。

Grafana 可视化

Prometheus 收集完数据之后,我们可以将其可视化出来了。 比如这里有些字段,jmeter_test_can_fail_success 代表成功请求的次数,jmeter_test_can_fail_total 代表总的测试次数。 那么就可以用一个表达式来计算 Error Rate 了:

1
1- jmeter_test_can_fail_success{instance="$instance"} / jmeter_test_can_fail_total{instance="$instance"}

效果如下: image-20200414165846578 这里就能实时可视化展示出来错误率了,更多的一些配置可以自行修改这些表达式进行定制。 最后我配置成的一些监控面板如下所示: image-20200414172832205 这样我要是什么时候想看 Service 接口的情况,随时上来看就好了。

报警

对于报警来说,可以使用两种方式配置,一个是直接使用 Grafana 自带的报警机制,另外是可以通过 Alert Manager,后者功能更加强大,推荐使用后者。 对于 Alert Manager 来说,其监控的规则这里推荐使用 Prometheus-Operator 里面自带的 PrometheusRule 来实现,比如可以定义这么一个 PrometheusRul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piVersion: monitoring.coreos.com/v1
kind: PrometheusRule
metadata:
labels:
app: monitor
name: monitor-rules
spec:
groups:
- name: monitor
rules:
- alert: ServiceErroring
labels:
severity: warning
annotations:
message: Service 连续5分钟错误率过高。
expr: |
avg(1- jmeter_test_can_fail_success{job="service-monitor"} / jmeter_test_can_fail_total{job="service-monitor"}) > 0
for: 5m

这样配置好一个 PrometheusRule 之后,Prometheus 会自动应用这个 Rule 然后监控。 报警方式的话可以通过配置 Alert Manger 的 Receiver 来实现,包括打电话、邮件、短信等等,配置规则可以见:https://prometheus.io/docs/alerting/configuration/。 目前我是利用了组内已经提供的报警机制,组内已经对接好了电话、短信、邮件报警,并可以把每个人的信息进行管理和分组,然后应用到某个报警规则里面,这样一旦有问题,就可以实现报警啦。 另外对于一些规则的管理,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开源的 Dashboard 来管理,如 Krama,https://github.com/prymitive/karma,利用它我们可以方便配置、禁用和筛选一些报警规则,界面如下image-20200414173101030 不过公司内部已经实现了一套了,对接了公司的员工账号,更加方便,所以我就没有再用这个了。

定时重启

这里另外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 JMeter 导出的监控数据是不断累积的,而监控的数据则是需要监控最近几分钟的数据,这样一旦发生了 Error,那么 Error Rate 由于历史数据的原因,在服务恢复之后永远不会降为 0,这就导致一些问题。另外如果 JMeter 如果一直运行,其占用的内存会越来越大。 所以一个最好的方式就是定时将 JMeter 重启,这样可以定时清空历史监控数据,保证在新的一段时间内测试获取到最近的监控数据,而不是混杂历史数据。 这里重启就可以利用 Kubernetes 的 Cronjob,比如我们可以每隔 10 分钟让 JMeter 重启一次,类似配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apiVersion: batch/v1beta1
kind: CronJob
metadata:
name: jmeter-monitor
spec:
successfulJobsHistoryLimit: 0
failedJobsHistoryLimit: 0
concurrencyPolicy: Replace
schedule: "*/10 * * * *"
jobTemplate:
spec:
template:
metadata:
labels:
service: jmeter-monitor
spec:
containers:
- args:
- jmeter-monitor.jmx
image: germey/jmeter:1
name: jmeter-monitor
volumeMounts:
- mountPath: /app
name: jmeter-storage
ports:
- containerPort: 80
imagePullPolicy: IfNotPresent
resources:
requests:
memory: "4Gi"
cpu: "250m"
limits:
memory: "4Gi"
cpu: "250m"
restartPolicy: OnFailure
volumes:
- name: jmeter-storage
persistentVolumeClaim:
claimName: jmeter

这里有几个地方值得注意:

  • 一个是 concurrencyPolicy,这里配置为 Replace,意思是重启后新建的 Pod 会替换原来的 Pod,保证 JMeter 的 Pod 只有一个。
  • 另外一个是 imagePullPolicy 配置为 IfNotPresent,这样可以每次重启的时候不用重新拉镜像。

这样的话,就能避免发生错误的时候 Error Rate 无法降为 0 的状态了。 好了,到此为止呢,我们就介绍完了使用 JMeter + Kubernetes + Prometheus + Grafana + Alert Manager 进行监控的整体思路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另外由于内容比较多,这里很多地方没有展开讲解,比如 JMeter 的配置、Grafana 的配置、Prometheus-Operator 的配置、Alert Manager 的配置等等,不知道大家敢不敢兴趣,如果感兴趣的话,后面可以继续深入写一个小系列来讲解哈。

个人随笔

刚刚又完成了一项任务。 而这个任务明天就要检查上交了,在这之前,我其实有很多很多的时间去做这件事,而我还是把这个拖到了最后。 怎么说呢?这个就是拖延症,不到最后一刻不去做,总要拖到 Deadline 才去搞。哎,其实吧反思我自己,一直就有这个毛病,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有这个毛病,或许大家都有的吧。不然怎么来的 Deadline 是第一生产力的说法呢。 这个毛病体现在太多方面了,比如拿我自己说吧:

  • 快到交稿的时候才去再赶点。
  • 快到明天检查项目的时候才去做点。
  • 快到考前再去复习。

其实也不能说拖延症不好吧,比如拿第三项「快到考前再去复习」,我确实到最后的时候效率会比平时高非常多。我大学和研究生几乎都是翘课翘过来的,除了那些重要的或者老师点名的课会去去,其他的一律翘掉,最后考前突击两星期,然后考个八九十分。悄悄炫耀下吧,当时突击得大学平均绩点最后突击了年级前 5%,最后还保研了,这其实让我有点难以相信的。不过研究生成绩就不行了,因为已经铁了心毕业就工作,所以精力都放在了自己的项目和公司工作上面,所以成绩就没上心了,中游水平吧。 再说回大学吧,由于我平时对考前复习的 “拖延”,我可以平时把精力放在自己更感兴趣的事情上面。比如大学的时候吧,我加了一个实验室,基本上翘课的时间都是泡在实验室里面,我也忘记是在做什么了,也有在摸鱼,反正就是不想上课,当然也有挺多时候在撸代码,学一些技术什么的。所以相比一些「学霸」,我平时还 GET 到了一些编程技能,最后可能绩点还比他们高,而他们可能所有精力都放在功课上了,这可能他们想起来就有点气了哈哈。但其实吧,我虽然当时有点得意,以为自己占到了便宜,但其实当时对某些基础的理解确实不如平时认真学习的同学理解得透彻,比如当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当时就是考试突击,考试得了高分,但其实当时对里面的知识理解并不到位,到了真正用的时候,拾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但当然也分科目,比如我到现在工作真的也没有用到计算机组成原理、电子电路的任何一点知识,以后也可能不会用到。所以,如果正在读本文的你,现在如果还在读大学的话,想清楚哪些科目将来对你可能是有用的,好好去学,好好去听讲,不要学我翘这么多课,没准你将来真的可能会用到,到时候就不要后悔自己当时为什么没好好学。 扯远了,这里只是想论证下有些情况拖延症并不一定完全是坏处,也算是给拖延症找了个美丽但似乎不太恰当的借口吧。 不过话说回来,拖延症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好的,例子就不举了,大家肯定也深有体会。 我曾经也看过关于拖延症的一些科普或 “诊疗” 方案,怎么说呢?每人都会有惰性,每人都喜欢待在自己的 “舒适区”,毕竟躺在被窝里面玩手机多么舒服啊。 还看到一个关于拖延症的解释是说不够热爱,如果你非常热爱你做的事情,你是不会拖延的。我想了想,好像不是这样,比如我热爱 Python、喜欢编程、喜欢去实现某些东西,我想起来为什么有的时候还是不想去做呢?也不是不喜欢不热爱,那就是懒,可能喜欢呆在舒适区就是更合理的解释,因为我也喜欢睡懒觉和躺着玩手机。 所以,有什么方法能缓解我的拖延症呢? 我之前试过一个方法,还是挺有用的。这里分享给大家吧。 比如我现在要写一个过了很久都不维护的项目吧,一想起来要打开它、配置环境、跑起来就各种事,懒得去做。这时候,我通常采取的方法就是强忍着,啥也不管,我就去迎着头皮去做,比如去把项目代码 clone 下来,然后 IDE 打开,然后试着跑起来,出错了稍微调一调,或者试着改几句代码。过这么十几分钟折腾,这时候发现再写,那就能比较顺利地写下去了。 比如我现在要写一篇文章,一想起来我要打开文本编辑器、构思、梳理知识点就又懒得去做。这时候我采取的方案就是强制我自己打开文本编辑器,比如现在写的这篇文章就是这样,我本来并不想写,但是脑子里面又想到了一些事情,还是写写比较好,那我就硬着头皮打开吧,本想写个一两百字就行了,结果你看我现在写到这里了,咦你看我又写了十个字呢,你看我又写了十个字呢,是不是有点文思泉涌啊哈哈哈哈哈。诺,你看到现在,从我写这篇稿子到现在,也就过了不到十分钟吧,我这篇稿子就快收尾了,舒服啊。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做事情就是这样,如果大家也遇到了这个问题,不妨也可以试试这个方法,感觉还挺有效的。 但并不是 100% 有效哈,有时候我就是懒到一天啥也不想干也不是没有。 最后再说一个点,那就是其实,你看这件事,你在做之前,你可能觉得这件事好麻烦,不想干,或者好难,我干不了。但在可能大多数情况下,一旦你开始干了,你会发现并没有那么难那么麻烦。 其实,难的就是开始。 好了,我的稿子写完了,你看我在写之前觉得麻烦的一件事,这不就完结了吗。 嗯,就是大晚上随便写写,突然想起来,我似乎今天还有几件觉得比较麻烦的事还没干呢,我去开头去啦,拜拜。

技术杂谈

在前面写过一篇文章介绍深度学习识别滑动验证码缺口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使用华为云 ModelArts 轻松完成了滑动验证码缺口的识别。但是那种实现方案依赖于 ModelArts,是华为云提供的深度学习平台所搭建的识别模型,其实其内部是用的深度学习的某种目标检测算法实现的,如果利用平台的话,我们无需去申请 GPU、无需去了解其内部的基本原理究竟是怎么回事,它提供了一系列标注、训练、部署的流程。 但用上述方法是有一定的弊端的,比如使用会一直收费,另外不好调优、不好更好地定制自己的一些需求等等。所以这里再发一篇文章来介绍一下直接使用 Python 的深度学习模型来实现滑动验证码缺口识别的方法。

效果

目前可以做到只需要几百张缺口标注图片即可训练出精度高的识别模型,并且可扩展修改为其他任何样式的缺口识别,识别效果样例: 样例 只需要给模型输入一张带缺口的验证码图片,模型就能输出缺口的轮廓和边界信息。 感兴趣的可以继续向下看具体的实现流程。

基础了解

缺口识别属于目标检测问题,关于什么是目标检测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可以参考之前写的这篇文章。 当前做目标检测的算法主要有两种路子,有一阶段式和两阶段式,英文叫做 One stage 和 Two stage,简述如下:

  • Two Stage:算法首先生成一系列目标所在位置的候选框,然后再对这些框选出来的结果进行样本分类,即先找出来在哪,然后再分出来是啥,俗话说叫「看两眼」,这种算法有 R-CNN、Fast R-CNN、Faster R-CNN 等,这些算法架构相对复杂,但准确率上有优势。
  • One Stage:不需要产生候选框,直接将目标定位和分类的问题转化为回归问题,俗话说叫「看一眼」,这种算法有 YOLO、SSD,这些算法虽然准确率上不及 Two stage,但架构相对简单,检测速度更快。

所以这次我们选用 One Stage 的有代表性的目标检测算法 YOLO 来实现滑动验证码缺口的识别。 YOLO,英文全称叫做 You Only Look Once,取了它们的首字母就构成了算法名, 目前 YOLO 算法最新的版本是 V3 版本,这里算法的具体流程我们就不过多介绍了,感兴趣的可以搜一下相关资料了解下,另外也可以了解下 YOLO V1-V3 版本的不同和改进之处,这里列几个参考链接。

数据准备

回归我们本节的主题,我们要做的是缺口的位置识别,那么第一步应该做什么呢? 我们的目标是要训练深度学习模型,训练模型,那我们总得需要让模型知道要学点什么东西吧,这次我们做缺口识别,那么我们需要让模型学的就是这个缺口在哪里。由于一张验证码图片只有一个缺口,要分类就是一类,所以我们只需要找到缺口位置就行了。 好,那模型要学缺口在哪里,那我们就得提供点样本数据让模型来学习才行。数据怎样的呢?那数据就得有带缺口的验证码图片以及我们自己标注的缺口位置。只有把这两部分都告诉模型,模型才能去学习。等模型学好了,等我们再给个新的验证码,那就能检测出缺口在哪里了,这就是一个成功的模型。 OK,那我们就开始准备数据和缺口标注结果吧。 数据这里用的是网易盾的验证码,验证码图片可以自行收集,写个脚本批量保存下来就行。标注的工具可以使用 LabelImg,GitHub 链接为:https://github.com/tzutalin/labelImg,利用它我们可以方便地进行检测目标位置的标注和类别的标注,如这里验证码和标注示例如下标注效果 标注完了会生成一系列 xml 文件,你需要解析 xml 文件把位置的坐标和类别等处理一下,转成训练模型需要的数据。 在这里我先把我整理的数据集放出来吧,完整 GitHub 链接为:https://github.com/Python3WebSpider/DeepLearningSlideCaptcha,我标注了 200 多张图片,然后处理了 xml 文件,变成训练 YOLO 模型需要的数据格式,验证码图片和标注结果见 data/captcha 文件夹。 如果要训练自己的数据,数据格式准备见:https://github.com/eriklindernoren/PyTorch-YOLOv3#train-on-custom-dataset

初始化

上一步我已经把标注好的数据处理好了,可以直接拿来训练了。 由于 YOLO 模型相对比较复杂,所以这个项目我就直接基于开源的 PyTorch-YOLOV3 项目来修改了,模型使用的深度学习框架为 PyTorch,具体的 YOLO V3 模型的实现这里不再阐述了。 另外推荐使用 GPU 训练,不然拿 CPU 直接训练速度很慢。我的 GPU 是 P100,几乎十几秒就训练完一轮。 下面就直接把代码克隆下来吧。 由于本项目我把训练好的模型也放上去了,使用了 Git LFS,所以克隆时间较长,克隆命令如下:

1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Python3WebSpider/DeepLearningSlideCaptcha.git

如果想加速克隆,暂时先跳过大文件模型下载,可以执行命令:

1
GIT_LFS_SKIP_SMUDGE=1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Python3WebSpider/DeepLearningSlideCaptcha.git

环境安装

代码克隆下载之后,我们还需要下载一些预训练模型。 YOLOV3 的训练要加载预训练模型才能有不错的训练效果,预训练模型下载命令如下:

1
bash prepare.sh

执行这个脚本,就能下载 YOLO V3 模型的一些权重文件,包括 yolov3 和 weights 还有 darknet 的 weights,在训练之前我们需要用这些权重文件初始化 YOLO V3 模型。

注意:Windows 下建议使用 Git Bash 来运行上述命令。

另外还需要安装一些必须的库,如 PyTorch、TensorBoard 等,建议使用 Python 虚拟环境,运行命令如下:

1
pip3 install -r requirements.txt

这些库都安装好了之后,就可以开始训练了。

训练

本项目已经提供了标注好的数据集,在 data/captcha,可以直接使用。 当前数据训练脚本:

1
bash train.sh

实测 P100 训练时长约 15 秒一个 epoch,大约几分钟即可训练出较好效果。 训练差不多了,我们可以使用 TensorBoard 来看看 loss 和 mAP 的变化,运行 TensorBoard:

1
tensorboard --logdir='logs' --port=6006 --host 0.0.0.0

loss_1 变化如下: loss 变化 val_mAP 变化如下: mAP 变化 可以看到 loss 从最初的非常高下降到了很低,准确率也逐渐接近 100%。 另外训练过程中还能看到如下的输出结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Epoch 99/100, Batch 27/29] ----
+------------+--------------+--------------+--------------+
| Metrics | YOLO Layer 0 | YOLO Layer 1 | YOLO Layer 2 |
+------------+--------------+--------------+--------------+
| grid_size | 14 | 28 | 56 |
| loss | 0.028268 | 0.046053 | 0.043745 |
| x | 0.002108 | 0.005267 | 0.008111 |
| y | 0.004561 | 0.002016 | 0.009047 |
| w | 0.001284 | 0.004618 | 0.000207 |
| h | 0.000594 | 0.000528 | 0.000946 |
| conf | 0.019700 | 0.033624 | 0.025432 |
| cls | 0.000022 | 0.000001 | 0.000002 |
| cls_acc | 100.00% | 100.00% | 100.00% |
| recall50 | 1.000000 | 1.000000 | 1.000000 |
| recall75 | 1.000000 | 1.000000 | 1.000000 |
| precision | 1.000000 | 0.800000 | 0.666667 |
| conf_obj | 0.994271 | 0.999249 | 0.997762 |
| conf_noobj | 0.000126 | 0.000158 | 0.000140 |
+------------+--------------+--------------+--------------+
Total loss 0.11806630343198776

这里显示了训练过程中各个指标的变化情况,如 loss、recall、precision、confidence 等,分别代表训练过程的损失(越小越好)、召回率(能识别出的结果占应该识别出结果的比例,越高越好)、精确率(识别出的结果中正确的比率,越高越好)、置信度(模型有把握识别对的概率,越高越好),可以作为参考。

测试

训练完毕之后会在 checkpoints 文件夹生成 pth 文件,可直接使用模型来预测生成标注结果。 如果你没有训练自己的模型的话,这里我已经把训练好的模型放上去了,可以直接使用我训练好的模型来测试。如之前跳过了 Git LFS 文件下载,则可以使用如下命令下载 Git LFS 文件:

1
git lfs pull

此时 checkpoints 文件夹会生成训练好的 pth 文件。 测试脚本:

1
sh detect.sh

该脚本会读取 captcha 下的 test 文件夹所有图片,并将处理后的结果输出到 result 文件夹。 运行结果样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Performing object detection:
+ Batch 0, Inference Time: 0:00:00.044223
+ Batch 1, Inference Time: 0:00:00.028566
+ Batch 2, Inference Time: 0:00:00.029764
+ Batch 3, Inference Time: 0:00:00.032430
+ Batch 4, Inference Time: 0:00:00.033373
+ Batch 5, Inference Time: 0:00:00.027861
+ Batch 6, Inference Time: 0:00:00.031444
+ Batch 7, Inference Time: 0:00:00.032110
+ Batch 8, Inference Time: 0:00:00.029131

Saving images:
(0) Image: 'data/captcha/test/captcha_4497.png'
+ Label: target, Conf: 0.99999
(1) Image: 'data/captcha/test/captcha_4498.png'
+ Label: target, Conf: 0.99999
(2) Image: 'data/captcha/test/captcha_4499.png'
+ Label: target, Conf: 0.99997
(3) Image: 'data/captcha/test/captcha_4500.png'
+ Label: target, Conf: 0.99999
(4) Image: 'data/captcha/test/captcha_4501.png'
+ Label: target, Conf: 0.99997
(5) Image: 'data/captcha/test/captcha_4502.png'
+ Label: target, Conf: 0.99999
(6) Image: 'data/captcha/test/captcha_4503.png'
+ Label: target, Conf: 0.99997
(7) Image: 'data/captcha/test/captcha_4504.png'
+ Label: target, Conf: 0.99998
(8) Image: 'data/captcha/test/captcha_4505.png'
+ Label: target, Conf: 0.99998

拿几个样例结果看下: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利用训练好的模型我们就成功识别出缺口的位置了,另外程序还会打印输出这个边框的中心点和宽高信息。 有了这个边界信息,我们再利用某些手段拖动滑块即可通过验证了。本节不再展开讲解。

总结

本篇文章我们介绍了使用深度学习识别滑动验证码缺口的方法,包括标注、训练、测试等环节都进行了阐述。 GitHub 代码:https://github.com/Python3WebSpider/DeepLearningSlideCaptcha。 欢迎 Star、Folk,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在 GitHub Issue 留言。

Python

声明:本文由一位知名的不知名 Payne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首先说一下这个有啥用?要说有用也没啥用,要说没用吧,既然能拿到这些数据,拿来做数据分析。能有效的得到职位信息,薪资信息等。也能为找工作更加简单吧,且能够比较有选择性的相匹配的职位及公司 本章节源码仓库为:https://github.com/Payne-Wu/PythonScrape 一言不合直接上代码!具体教程及思路总代码后! 所用解释器为 Python3.7.1,编辑器为 Pycharm 2018.3.5. 本着虚心求学,孜孜不倦,逼逼赖赖来这里虚心求学,孜孜不倦,逼逼赖赖,不喜勿喷,嘴下手下脚下都请留情。 本节所涉:Request 基本使用、Request 高级使用-会话维持、Cookies、Ajax、JSON 数据格式 Request 更多详情请参考 Request 官方文档: 轻松入门中文版 高级使用中文版 Cookie:有时也用其复数形式 Cookies。类型为“小型文本文件”,是某些网站为了辨别用户身份,进行Session跟踪而储存在用户本地终端上的数据(通常经过加密),由用户客户端计算机暂时或永久保存的信息 具体 Cookies 详情请参考:https://baike.baidu.com/item/cookie/1119?fr=aladdin

Ajax 即“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异步 JavaScript 和 XML),是指一种创建交互式、快速动态网页应用的网页开发技术,无需重新加载整个网页的情况下,能够更新部分网页的技术。

通过在后台与服务器进行少量数据交换,Ajax 可以使网页实现异步更新。这意味着可以在不重新加载整个网页的情况下,对网页的某部分进行更新。

JSON(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 是一种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 易于人阅读和编写。同时也易于机器解析和生成。 它基于JavaScript Programming Language, Standard ECMA-262 3rd Edition - December 1999的一个子集。 JSON 采用完全独立于语言的文本格式,但是也使用了类似于 C 语言家族的习惯(包括 C, C++, C#, Java, JavaScript, Perl, Python 等)。 这些特性使 JSON 成为理想的数据交换语言。

首先介绍一下关于本章代码的基本思路: 四步走(发起请求、得到响应、解析响应得到数据、保存数据) 四步中准确来说是三步,(发起请求,得到响应、解析响应,提取数据、保存数据)

  • 请求网页(在搜索框中输入所查询的岗位<例如:Python>,得到BASE_URL,)

    • BASE_URL:https://www.lagou.com/jobs/list_Python?labelWords=&fromSearch=true&suginput=
    • 加入请求头(注意加 Cookies),请求 BASE_URL[gallery columns=”1” size=”full” ids=”9164”]
    • 观察响应信息以及本网页源码观察浏览器网页源码,对比发现其中并没有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发现 Ajax 的痕迹。
    • 经过一系列操作发现Ajax 网页地址(在这里直接请求此链接并不能访问):
    • 多次请求过后,发现错误。错误的缘由是由于 Cookies 限制,并且网页以动态检测,且时间间隔小。

      • 经过前言的学习,已经学会了。会话维持。动态得到 Cookies,这样不就可以把这个“反爬”彻底绕过了呢?答案肯定是滴
      • 哪让我们做一下会话维持,并动态提取 Cookies 吧。

      • 易混淆点:cookies 的维持为什么是维持 BASE_URL 的而不是 Ajax_URL?下面按照个人理解对于本 Ajax 给出以下解释:结合 Ajax 原理可知,Ajax 其基本原理就是在网页中插入异步触发的。说到底他还是在这个页面,并没有转到其他页面。只是需要特定条件触发即可插入本网页

        • ```
          def Get_cookies(header):
          """
          Get cookies
          @param header:
          @return: cookies
          """
          with requests.Session() as s:
              s.get(cookies_url, headers=header)
              cookies = s.cookies
          # cookies = requests.get(cookies_url, headers=header).cookies
          return cookies
          
    
1
2
3
4
5
6
    -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请求 Ajax_URL 即可得到以下![](https://cdn.cuiqingcai.com/wp-content/uploads/2020/04/DemoPicture2-Ajax-1.png)
- 得到响应:经过以上操作已经请求完成了。并能够保障请求稳定性。(当然在此并没有做异常捕获,如果加上,将会更稳)

- ## 解析响应:如果上述步骤没有错的话,到此已经能得到网页数据了(如上图):

- - 我用的提取代码如下 :
def parse(message): industryField = message['industryField'] # company_message positionName = message['positionName'] companyFullName = message['companyFullName'] companySize = message['companySize'] financeStage = message['financeStage'] # companyLabelList = message['companyLabelList'] companyLabelList = '|'.join(message['companyLabelList']) Type = "|".join([message['firstType'], message['secondType'], message['thirdType']]) Address = ''.join([message['city'], message['district'], ]) salary = message['salary'] positionAdvantage = message['positionAdvantage'] # limitation factor workYear = message['workYear'] jobNature = message['jobNature'] education = message['education'] items = f"{positionName}, {companyFullName}, {companySize}, {financeStage}, {companyLabelList}, {industryField}, " \ f"{Type}, {salary}, {jobNature}, {education}" # items = "".join(str( # [positionName, companyFullName, companySize, financeStage, companyLabelList, industryField, Type, salary, # jobNature, education])) if items: # print(items) logging.info(items) # return items.replace('[', '').replace(']', '') return items.replace('(', '').replace(')', '')
1
2
3
4
5

- 此时只需提取相关数据,即可。得到:![](https://cdn.cuiqingcai.com/wp-content/uploads/2020/04/DemoPicture3-json.png)
- ## 保存数据:

- ## 常规保存:(保存到本地)

def save_message(item):
with open(‘lg3.csv’, ‘a+’, encoding=’gbk’) as f:
f.write(item + ‘\n’)
thread_lock.releas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 数据入库:(保存到数据库)

## 在这里我选择的为 Mongo,接下来,那咱们操作一下吧。Mongo 的安装便不在此处赘述。与 mongo 相关的文章,在这里比较推荐才哥和东哥的几篇文章(以本文来看,比较建议看看这几篇文章。并没说其他不好啊,不,我没有,我没说哦),地址如下:

- ### [如何学好 MongoDB](https://cuiqingcai.com/7121.html)
- ### [[Python3 网络爬虫开发实战] 1.4.2-MongoDB 安装](https://cuiqingcai.com/5205.html)
- ### [[Python3 网络爬虫开发实战] 1.5.2-PyMongo 的安装](https://cuiqingcai.com/5230.html)

##   前方高能预警,造!!!:(此时的你已安装了 Mongo,并能正常使用 mongo。剩下的交给我,我教你好了)

1. ### 安装 pymongo
pip install pymongo
1
2

2. ### 建立连接:在原有的代码基础上改写,添加类似于如下的代码:
MONGO_CONNECTION_STRING = 'mongodb://localhost:27017' # MONGO_DB_NAME = 'Jobs' # MONGO_COLLECTION_NAME = 'Jobs' client = pymongo.MongoClient(MONGO_CONNECTION_STRING) db = client['Jobs'] collection = db['Jobs']
1
2
3
4

![](https://cdn.cuiqingcai.com/wp-content/uploads/2020/04/Annotation-2020-04-23-101932.png)

3. ### 新增存储方法:
def save_data(self, date): """ save to mongodb :param date: :return: """ collection.update_one({ 'name': date.get('companyShortName') }, { '$set': date }, upsert=True)
1
2
3
4

![](https://cdn.cuiqingcai.com/wp-content/uploads/2020/04/微信图片_20200423102245.png)

4. ### 调用此方法:
def main(): p = LaGou() for page in range(1, 31): content = p.scrape(page) data = p.parseResponse(content) download = p.save_data(data) ```

注意:由于 mongo 的存储格式为 key :value 形式,所以咱们提取到的数据返回也必须是 key :value 形式:

看我看我,怎么搞的,我是这样搞的:

左手叉腰,右手摇,Over!

光看文章的话,就算是我自己写的文章单单仅仅看文章也是会云里雾里,建议与源码一起阅读。祝学习进步,心想事成。加油~

写到最后:既然能读到这儿,那么我相信不是白嫖成为习惯的人,说明也或多或少想自己搞一搞。整一整?下次也出来吹吹牛皮,拉钩晓得不,反爬难吧?我会了(虽然对于大佬来说,都可能算不上反扒,和玩似的,这个确实也是的。不过吧,对于新手来说,已经算很难了。)我也是搞过拉勾的男人。找工作就找我,啊哈哈哈。

单一的案例终究只会让你局限于本次案例,如果拉钩反爬又更新了。那么这个就会失效。虽然授之以渔了,但终究是“这条小溪”,更大的海洋还需要更加刻苦努力的学习。个人比较建议学习一下

  • 感谢阅读与支持,谢谢

Python

meizi图会爬么?不会那我教你好了

声明:本文由一位知名的不知名Payne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后优化代码为52讲轻松搞定网络爬虫第一次实战课程为本节代码思路为基础,后自作聪明,书写。 本章节源码仓库为:https://github.com/Payne-Wu/PythonScrape 写在最前面:本章适用于新手小白,代码规范化思路。 一言不合直接上代码!具体教程及思路总代码后! 所用解释器为Python3.7.1,编辑器为Pycharm 2018.3.5. 本着虚心求学,孜孜不倦,逼逼赖赖来这里虚心求学,孜孜不倦,逼逼赖赖,不喜勿喷,嘴下手下脚下都留情。

基础源码(我刚自学Python时候写的代码)

要爬就爬全站的,一两张一两个还不如另存为来的更加实际。啊哈哈哈

  1. 那咱们先来说说Meizitu的基本思路:

个人总结(四步法):发送请求, 得到响应, 解析数据, 保存数据(比较宏观的概念)

  • 众所周知啊(其实是个人理解):爬虫本质为模拟浏览器发送请求 ,倒推过来思考 既然是模拟请求,请求地址(URI)总得晓得吧。那么本次请求的URI为以下(单个图册):
  • 模拟请求,既然是模拟请求怎么也得,模拟一下吧?被站长大大晓得了那不就被关在门外了。(站长“菇凉”说:“我家是给帅气的小哥哥用户访问的,你个程序来凑一凑不太好吧?”在我脑壳后面敲了敲,后就把我拒之门外,头也不会,扬长而去)经过我苦思冥想,仿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启发,要不我们走走后门,让这个程序做个人?如此甚好。妙哉,妙哉。。。

    • 请求头一带谁都不爱。大叫一声还有谁,于是我就上啊。然而结果确实如此
    • ```
      url = ‘https://www.mzitu.com/
      header =
      {
      “User-Agent”: “Mozilla/5.0 (Windows NT 10.0; WOW64; rv:66.0) Gecko/20100101 Firefox/66.0”
      }

      response = requests.get(url, headers=header) # 请求网页
      print(response)

      1
      2
      3
      4
      5
      6
      7
      8
      9
              
      reponse<200>
      * 经过我请求,他回应,他回应了爱你你(200),最后咱们握手了。菇凉,咱们还不够了解。需要多了解了解。我还没有成为无敌的男ying,我得多学习学习,争取早日娶你过门。(论一个渣男的锻炼与养成)
      * 好不容易进来了,本着虚心求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谈儿女私情的我,怎么也得有所收获吧。这是???渣男的修炼养成计划?这是宝贝啊!!!我得看看,学习学习。
      * [gallery size="full" columns="1" ids="9144"]
      * 这还上锁啦?,这个可不香了。经过研究,一笑  你有你的的张良计,我有我的万能钥匙,Refer钥匙。配置Refer。走着。还不乖乖的。小意思啦。。。。就这样。
      * [gallery size="full" columns="1" ids="9145"]

      虽然不是用的同一张图片,BUT,有无图片是这Refer防盗链作祟的。 **ok,nice。** 各位看官,到这儿咱们也得进入真正的 说了这么多,让我们进入造的环节把,基础四步走,发起请求,得到响应,解析数据,保存!打完收工。 首先咱们是定义了一个自定义的用户代理,优点稳定、简单易于操作,但缺点是比较繁琐。 为什么不用from fake_useragent import UserAgent 这个主要还是因为这个模块不大稳定,我用的时候经常出错。不晓得是不是我。。。 至少我用的不太爽。而且既然自己阔以造轮子,为何不试着造一造呢? 说说User-Agent构造思路,首先是定义了一个User-Agent列表,然后从里面随机取一,作为相对本次User—Agent。 优化后的代码是直接定义了一个请求函数,这样如果需要请求是阔以直接调用这个函数,避免代码臃肿。无脑写requests。既不提升效率,也不简洁。还看着懵。有好的自然就要给好的,有时候对自己得好点。 注意请不要忽略异常捕获哦,这样会使咱们的爬虫小伙计更加健壮。爬虫的Strong在于考虑细致,全方面。这样成为一只成年的爬虫,虽然我也不晓得谁说的,我感觉还是蛮有道理的,如果真的没有人说,那就是我吧。。。。 这里是直接定义了一个请求方法,方便需要请求的时候直接调用。即可获得请求的效果

      def scrape_page(url):
      logging.info(‘scraping %s…’, url)

      header = User_Agent(page)

      print(header)
      try:
      response = requests.get(url, headers=header)
      return response.text
      except TimeoutError as a:
      logging.error(f”Error time is Out:{a}”)
      except ReadTimeout as b:
      logging.error(f”Error ReadTimeout: {b}”)
      except HTTPError as c:
      logging.error(f”Error HTTPError: {c}”)
      except ConnectionError as d:
      logging.error(f”Error ConnectionError: {d}”)

      1
      2


      def scrape_index(page):
      index_url = f”{BASE_URL}/page/{page}/“
      return scrape_page(index_url)

2.1 解析数据(获得图册的URN)

def parseindex(html):
doc = pq(html)
links = doc(‘.postlist #pins > li > span:nth-child(2) > a’)
for link in links.items():
detailurl = link.attr(‘href’)
logging.info(‘Got detailurl %s’, detailurl)
yield detail_url
def scrape_detail(url):
return scrape_page(url)

1
2

做个简单的小结: ```python def main(page): User_Agent(page) index_html = scrape_index(page) detail_urls = parse_index(index_html) # 循环遍历提取出URI for detail_url in detail_urls: 这样就可以得到所有的URI了: ... 2020-04-10 10:07:42,396 - INFO: scraping https://www.mzitu.com/206355... 2020-04-10 10:07:42,703 - INFO: Got detail_url https://www.mzitu.com/212891 2020-04-10 10:07:42,703 - INFO: scraping https://www.mzitu.com/212891... 2020-04-10 10:07:42,863 - INFO: Got detail_url https://www.mzitu.com/225494 2020-04-10 10:07:42,863 - INFO: scraping https://www.mzitu.com/225494... 2020-04-10 10:07:42,992 - INFO: Got detail_url https://www.mzitu.com/226142 2020-04-10 10:07:42,992 - INFO: scraping https://www.mzitu.com/226142... 2020-04-10 10:07:43,172 - INFO: Got detail_url https://www.mzitu.com/226078 2020-04-10 10:07:43,173 - INFO: scraping https://www.mzitu.com/226078... 2020-04-10 10:07:43,661 - INFO: Got detail_url https://www.mzitu.com/210338 2020-04-10 10:07:43,661 - INFO: scraping https://www.mzitu.com/210338... 2020-04-10 10:07:43,838 - INFO: Got detail_url https://www.mzitu.com/225958 2020-04-10 10:07:43,839 - INFO: scraping https://www.mzitu.com/225958... 2020-04-10 10:07:44,003 - INFO: Got detail_url https://www.mzitu.com/225784 2020-04-10 10:07:44,004 - INFO: scraping https://www.mzitu.com/225784... 2020-04-10 10:07:44,163 - INFO: Got detail_url https://www.mzitu.com/218827 2020-04-10 10:07:44,163 - INFO: scraping https://www.mzitu.com/218827... 2020-04-10 10:07:44,402 - INFO: Got detail_url https://www.mzitu.com/213225 ...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呗 经过发现每个图集里面是后面加上page就是第几张图片,并且张数是不一样的,那怎么样解决呢? [gallery columns="1" size="full" ids="9146"] [gallery columns="1" size="full" ids="9147"] 多观察几个发现它只显示8个,第七个就是最大的页码数了, 那咱们把他提取出来,作为图集的page,放入循环不就可以拿到任意图集的所有了嘛!经过验证这是可行的。 既然这些又有了,那咱们请求它,存就好啦

if __name
== ‘__main
‘:
for page in range(1, 2):
main(page)
1
2

  最后加入多进程加快速度 改写源码如下

import multiprocessing

TOTAL_PAGE 为所爬取页数

if name == ‘main‘:
pool = multiprocessing.Pool()
pages = range(1, TOTAL_PAGE + 1)
pool.map(main, pages)
pool.close()
```

写到最后: 能看到这里,我相信你是非常想学的,单单看到这里是不可能学会的了,那么如果要去做,阔以尝试着与本章源码一起阅读。希望你能有所收获。 如果想要更好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爬虫为兴趣,以此为工作。阔以学习崔老师的52讲轻松搞定网络爬虫。祝生活愉快,完事顺心。期待我们下次见面 有问题,有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将知无言,言无不尽。评论区期待你的出现 -Payne

技术杂谈

今天是 2020 年 4 月 4 日,星期六,清明节。 想必大家对今年发生的疫情有目共睹,很多英雄为了救助他人在病魔前倒下,更有很多烈士英雄保卫人民的安危遇难,今天全国下降半旗,北京时间 10 点全国默哀三分钟,来致敬英雄们。同时今天一切公共娱乐活动也都会停止,包括直播、综艺、影视、游戏等等。 我也在这里也向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的烈士和逝世的同胞表达深切的哀悼,向所有在抗战在疫情前线的工作和医护人员致敬。

网站变灰

今天大家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网站包括主页和内容也都已经变成了灰色,比如百度、B 站、爱奇艺、CSDN 等等。 CSDN 爱奇艺 百度 大家可以看到全站的内容都变成灰色了,包括按钮、图片等等。这时候我们可能会好奇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有人会以为所有的内容都统一换了一个 CSS 样式,图片也全换成灰色的了,按钮等样式也统一换成了灰色样式。但你想想这个成本也太高了,而且万一某个控件忘记加灰色样式了岂不是太突兀了。 其实,解决方案很简单,只需要几行代码就能搞定了。

实现

我们选择一个网站,比如 B 站吧,打开浏览器开发者工具。 审查一下网页的源代码,我们可以发现在 html 的这个地方多了一个疑似的 class,叫做 gray,gray 中文即灰色。 变灰效果 其 CSS 内容为:

1
2
3
html.gray {
-webkit-filter: grayscale(.95);
}

我们将其取消,就能发现网站的颜色就能重新还原回来了。 还原效果 果然是这个样式在起作用,而且是全局的效果,因为它是作用在了 html 这个节点之上的。 另外看看 CSDN,它也是用的这个 CSS 样式,其内容为:

1
2
3
4
5
6
7
8
html {
-webkit-filter: grayscale(100%);
-moz-filter: grayscale(100%);
-ms-filter: grayscale(100%);
-o-filter: grayscale(100%);
filter: grayscale(100%);
filter: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BasicImage(grayscale=1);
}

这个实现看起来兼容性会更好一些。 因此我们可以确定,通过一个全局的 CSS 样式就能将整个网站变成灰色效果。

分析

那么这里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 CSS 样式。 这个样式名叫做 filter,搜下 MDN 的官方介绍,其链接为:https://developer.mozilla.org/zh-CN/docs/Web/CSS/filter。 官方介绍内容如下:

filter CSS 属性将模糊或颜色偏移等图形效果应用于元素。滤镜通常用于调整图像,背景和边框的渲染。 CSS 标准里包含了一些已实现预定义效果的函数。你也可以参考一个 SVG 滤镜,通过一个 URL 链接到 SVG 滤镜元素 (SVG filter element)。

其实就是一个滤镜的意思。 官方有一个 Demo,可以看下效果,如图所示。 Demo 比如这里通过 filter 样式改变了图片、颜色、模糊、对比度等等信息。 其所有用法示例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 URL to SVG filter */
filter: url("filters.svg#filter-id");

/* <filter-function> values */
filter: blur(5px);
filter: brightness(0.4);
filter: contrast(200%);
filter: drop-shadow(16px 16px 20px blue);
filter: grayscale(50%);
filter: hue-rotate(90deg);
filter: invert(75%);
filter: opacity(25%);
filter: saturate(30%);
filter: sepia(60%);

/* Multiple filters */
filter: contrast(175%) brightness(3%);

/* Global values */
filter: inherit;
filter: initial;
filter: unset;

各个用法介绍大家可以参考官方的文档说明:https://developer.mozilla.org/zh-CN/docs/Web/CSS/filter 比如这里如果我们可以使用 blur 设置高斯模糊,用法如下:

1
filter: blur(radius)

给图像设置高斯模糊。radius 一值设定高斯函数的标准差,或者是屏幕上以多少像素融在一起,所以值越大越模糊;如果没有设定值,则默认是 0;这个参数可设置绝对像素值,但不接受百分比值。 可以达成这样的效果: 效果 再说回刚才的灰色图像,这里其实就是设置了 grayscale,其用法如下:

1
filter: grayscale(percent)

将图像转换为灰度图像。值定义转换的比例。percent 值为 100% 则完全转为灰度图像,值为 0% 图像无变化。值在 0% 到 100% 之间,则是效果的线性乘子。若未设置,值默认是 0。另外除了传递百分比,还可以传递浮点数,效果是一样的。 如:

1
2
filter: grayscale(1)
filter: grayscale(100%)

都可以将节点转化为 100% 的灰度模式。 所以一切到这里就清楚了,如果我们想要把全站变成灰色,再考虑到各浏览器兼容写法,可以参考下 CSDN 的写法:

1
2
3
4
5
6
7
8
.gray {
-webkit-filter: grayscale(100%);
-moz-filter: grayscale(100%);
-ms-filter: grayscale(100%);
-o-filter: grayscale(100%);
filter: grayscale(100%);
filter: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BasicImage(grayscale=1);
}

这样想要变灰的节点只需要加上 gray 这个 class 就好了,比如加到 html 节点上就可以全站变灰了。 最后呢,看一下浏览器对 filter 这个样式的兼容性怎样,如图所示: 兼容性 这里我们看到,这里除了 IE,其他的 PC、手机端的浏览器都支持了,Firefox 的 PC、安卓端还单独对 SVG 图像加了支持,可以放心使用。

总结

本篇文章简单介绍了一下今天观察到的网站变灰的实现,也学习了 filter 的更详细的用法,希望有帮助。

技术杂谈

写程序时,异常处理是在所难免的,但你有没有考虑过怎样让异常处理机制变得扩展性更好,让写法更优雅呢?

实例引入

比如写 Python 的时候,举个最简单的算术运算和文件写入的例子,代码如下:

1
2
3
4
def process(num1, num2, file):
result = num1 / num2
with open(file, 'w', encoding='utf-8') as f:
f.write(str(result))

这里我们定义了一个 process 方法,接收三个参数,前两个参数是 num1 和 num2,第三个参数是 file。这个方法会首先将 num1 除以 num2,然后把除法的结果写入到 file 文件里面。 好,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操作,但是这个实现真的是漏洞百出:

  • 没有判断 num1、num2 的类型,如果不是数字类型,那会抛出 TypeError。
  • 没有判断 num2 是不是 0,如果是 0,那么会抛出 ZeroDivisionError。
  • 没有判断文件路径是否存在,如果是子文件夹下的路径,文件夹不存在的话,会抛出 FileNotFoundError。

一些异常测试用例如下:

1
2
3
process(1, 2, 'result/result.txt')
process(1, 0, 'result.txt')
process(1, [2], 'result.txt')

这些用例跑起来一定是会报错的。如果面试写出来这个代码,肯定就挂了。 当然最好的方式是通过一些判断条件把一些该处理的问题和判定都加上。 但这里我们为了说异常处理,如果把这几类的错误都进行异常处理的话,会写成什么样子呢? 由于 Python 的语法是有缩进的,所以我们可能会首先将这些代码缩进四个空格,然后外面包上一个 try 和 except,可能写成这个样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def process(num1, num2, file):
try:
result = num1 / num2
with open(file, 'w', encoding='utf-8') as f:
f.write(str(result))
except ZeroDivisionError:
print(f'{num2} can not be zero')
except FileNotFoundError:
print(f'file {file} not found')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f'exception, {e.args}')

这时候我们观察到了什么问题?

  • 代码一下子臃肿了起来,这里的异常处理都没有实现,仅仅是 print 了一些错误信息,但现在可以看到我们的异常处理代码可能比主逻辑还要多。
  • 主逻辑代码整块被硬生生地缩进进去了,如果主逻辑代码比较多的话,那么会有大片大片的缩进。
  • 如果再有相同的逻辑的代码,难道要再写一次 try except 这一坨代码吗?

可能很多人都在面临这样的困扰,觉得代码很难看但又不知道怎么修改。 当然上面的代码写法本身就不好,有几种改善的方案:

  • 本身这个场景不需要这么多异常处理,使用判断条件把一些意外情况处理掉就好。
  • 异常处理本身就不应该这么写,每个功能区域应该和异常处理单独分开,另外各个逻辑模块建议再分方法解耦。
  • 使用 retrying 模块检测异常并进行重试。
  • 使用上下文管理器 raise_api_error 来声明异常处理。

但上面的一些解决方案其实还不能彻底解决代码复用和美观上的问题,比如某一类的异常处理我就统一在一个地方处理,另外我的任何代码都不想因为异常处理产生缩进。 那对于这样的问题,有没有解决方案呢?有。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个库,叫做 Merry。

Merry

Merry,这个库是 Python 的一个第三方库,非常小巧,它实现了几个装饰器。通过使用 Merry 我们可以把异常检查和异常处理的代码分开,并可以通过装饰器来定义异常检查和处理的逻辑。 GitHub 地址:https://github.com/miguelgrinberg/merry,这个库的安装非常简单,使用 pip3 安装即可:

1
pip3 install merry

有了这个库之后,上面的异常检查代码我们就可以这么来实现了,代码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from merry import Merry

merry = Merry()
merry.logger.disabled = True

@merry._try
def process(num1, num2, file):
result = num1 / num2
with open(file, 'w', encoding='utf-8') as f:
f.write(str(result))

@merry._except(ZeroDivisionError)
def process_zero_division_error(e):
print('zero_division_error', e)

@merry._except(FileNotFoundError)
def process_file_not_found_error(e):
print('file_not_found_error', e)

@merry._except(Exception)
def process_exception(e):
print('exception', type(e), e)

if __name__ == '__main__':
process(1, 2, 'result/result.txt')
process(1, 0, 'result.txt')
process(1, 2, 'result.txt')
process(1, [1], 'result.txt')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我们首先声明了一个 Merry 对象,然后 process 方法加上 merry 对象的 _try 方法的装饰器,这样就实现了异常的监听。 有了异常监听之后,怎么来进行异常处理呢?还是通过同一个 merry 对象,使用其 _except 方法作为装饰器即可。比如这里我们将几个异常处理方法分开了,如处理 ZeroDivisionError、FileNotFoundError、Exception 等异常分别都有一个方法的声明,分别加上对应的装饰器即可。 这样的话,我们就轻松实现了异常监听和处理了。 和上面比有什么不同呢?

  • 主逻辑里面不用额外加异常处理代码了,显得简洁。
  • 主逻辑不用因为 try except 而缩进了。
  • 每个异常处理方法单独分开了,可以实现解耦和重用。

整个实现就舒服多了。 运行一下上面的代码,输出结果如下:

1
2
3
file_not_found_error [Errno 2]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result/result.txt'
zero_division_error division by zero
exception <class 'TypeError'> unsupported operand type(s) for /: 'int' and 'list'

完全没问题,可以看到每个异常都被正常地捕获到了。 舒服,代码变得更优雅了。

类实现

虽然上面的实现相比最初已经好了很多了,但是整个看起来结构比较松散,代码不好复用,能不能把它封装成一个类来实现呢? 如果封装好了类之后,我们就可以直接把类拿过来使用,实现的时候继承这个类,就不用再关心各个异常处理是怎么实现的了。 在这里一个简单的实现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import requests
from merry import Merry
from requests import ConnectTimeout

merry = Merry()
merry.logger.disabled = True
catch = merry._try

class BaseClass(object):

@staticmethod
@merry._except(ZeroDivisionError)
def process_zero_division_error(e):
print('zero_division_error', e)

@staticmethod
@merry._except(FileNotFoundError)
def process_file_not_found_error(e):
print('file_not_found_error', e)

@staticmethod
@merry._except(Exception)
def process_exception(e):
print('exception', type(e), e)

@staticmethod
@merry._except(ConnectTimeout)
def process_connect_timeout(e):
print('connect_timeout', e)

class Calculator(BaseClass):

@catch
def process(self, num1, num2, file):
result = num1 / num2
with open(file, 'w', encoding='utf-8') as f:
f.write(str(result))

class Fetcher(BaseClass):

@catch
def process(self, url):
response = requests.get(url, timeout=1)
if response.status_code == 200:
print(response.text)

if __name__ == '__main__':
c = Calculator()
c.process(1, 0, 'result.txt')

f = Fetcher()
f.process('http://notfound.com')

这里我们看到,我们先实现了一个 BaseClass,里面通过 merry 定义了好多个异常处理方法和处理流程,异常处理方法定义成 staticmethod。 接着我们定义了两个类,一个是 Calculator,一个是 Fetcher,分别完成不同的功能,一个是计算,一个是抓取网页。另外 Merry 的 _try 方法我们给它取了个别名,比如叫做 catch,显得更简洁。 在 process 方法中,我们我们想要进行异常处理,那么就加上 @catch 这装饰器就好了,其他的不需要管。 这样,我们在实现子类的时候,只需要集成 BaseClass 然后实现对应的方法就好了,如果想加上异常处理就加个装饰器,也无需再关心 Merry 的具体实现,父类都帮我们实现好了,这样就方便多了。 运行结果如下:

1
2
zero_division_error division by zero
connect_timeout HTTPConnectionPool(host='notfound.com', port=80): Max retries exceeded with url: / (Caused by ConnectTimeoutError(<urllib3.connection.HTTPConnection object at 0x10d5b9310>, 'Connection to notfound.com timed out. (connect timeout=1)'))

运行之后我们发现也正常输出了对应的错误信息。

数据传递

有人会问了,利用 try except 我们可以直接获取异常代码的变量信息,分了方法之后,一些上下文的变量不就拿不到了吗? 这的确是个问题,Merry 是用了一个全局的变量来解决的,它使用了 merry.g 这个对象来存储上下文的变量,在 主逻辑方法里面要把想要传递的参数赋值进去,在异常处理的方法里面再用 merry.g 取出来,官方示例写法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merry._try
def app_logic():
db = open_database()
merry.g.database = db # save it in the error context just in case
# do database stuff here

@merry._except(Exception)
def catch_all():
db = getattr(merry.g, 'database', None)
if db is not None and is_database_open(db):
close_database(db)
print('Unexpected error, quitting')
sys.exit(1)

但我个人觉得这个写法很鸡肋,我个人觉得应该能获取主逻辑方法里面的 context 对象,context 里面包含了主逻辑方法里面的变量状态,然后异常处理的方法的某个参数可以接收到这个 context 对象,就能直接获取变量值了。 不过这只是个个人想法,还没有实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

源码剖析

最后,我们来看看它的源码吧,其实源码就这么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from functools import wraps
import inspect
import logging

getargspec = None
if getattr(inspect, 'getfullargspec', None):
getargspec = inspect.getfullargspec
else:
# this one is deprecated in Python 3, but available in Python 2
getargspec = inspect.getargspec

class _Namespace:
pass

class Merry(object):
def __init__(self, logger_name='merry', debug=False):
self.logger = logging.getLogger(logger_name)
self.g = _Namespace()
self.debug = debug
self.except_ = {}
self.force_debug = []
self.force_handle = []
self.else_ = None
self.finally_ = None

def _try(self, f):
@wraps(f)
def wrapper(*args, **kwargs):
ret = None
try:
ret = f(*args, **kwargs)

# note that if the function returned something, the else clause
# will be skipped. This is a similar behavior to a normal
# try/except/else block.
if ret is not None:
return ret
except Exception as e:
# find the best handler for this exception
handler = None
for c in self.except_.keys():
if isinstance(e, c):
if handler is None or issubclass(c, handler):
handler = c

# if we don't have any handler, we let the exception bubble up
if handler is None:
raise e

# log exception
self.logger.exception('[merry] Exception caught')

# if in debug mode, then bubble up to let a debugger handle
debug = self.debug
if handler in self.force_debug:
debug = True
elif handler in self.force_handle:
debug = False
if debug:
raise e

# invoke handler
if len(getargspec(self.except_[handler])[0]) == 0:
return self.except_[handler]()
else:
return self.except_[handler](e)
else:
# if we have an else handler, call it now
if self.else_ is not None:
return self.else_()
finally:
# if we have a finally handler, call it now
if self.finally_ is not None:
alt_ret = self.finally_()
if alt_ret is not None:
ret = alt_ret
return ret
return wrapper

def _except(self, *args, **kwargs):
def decorator(f):
for e in args:
self.except_[e] = f
d = kwargs.get('debug', None)
if d:
self.force_debug.append(e)
elif d is not None:
self.force_handle.append(e)
return f
return decorator

def _else(self, f):
self.else_ = f
return f

def _finally(self, f):
self.finally_ = f
return f

这里最主要的逻辑都在 _try 方法里面了,它主要做了什么事呢?其实就是仿照这标准的 try、except、else、finally 方法把流程实现下来了,只不过在对应的逻辑区块里面调用了装饰器修饰的方法。 其中有一个地方比较有意思:

1
2
3
4
5
handler = None
for c in self.except_.keys():
if isinstance(e, c):
if handler is None or issubclass(c, handler):
handler = c

这里是为异常处理找寻一个最佳的异常处理方法,可以看到这里通过各个 _except 修饰的方法,然后通过 issubclass 方法来找寻最小能处理的子类,最终找到最佳匹配方法,实现有点妙。 好了,本节整体介绍了 Merry 这个库的基本使用,利用它我们可以使得 Python 的异常处理变得更优雅可扩展,来试试吧。 更多的用法可以看官方的说明 https://github.com/miguelgrinberg/merry 或者源码,谢谢。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技术杂谈

我们知道在国内使用 Docker,无论是 Pull、Build 还是 Push 镜像都十分慢,因为毕竟很多源都是国外的源,下载和上传慢是必然的现象。 最近我在写的项目都是用 Docker 运行起来的,在测试的时候,我可能需要先 Build 一下然后跑起来测试下逻辑有没有问题。 在我自己本地机器上构建就有这么几个问题,一个问题当然就是速度慢,我用的肯定是国内的上网线路,有时候用个新镜像,半天 Pull 不下来,而且有的镜像是一些私有镜像,不好弄加速器,有的公开镜像试了几个加速器效果也不理想。另外一个问题当 Build 镜像的时候,如果涉及到一些编译的过程,就会占用我的本地机器的 CPU 资源,有时候搞得还挺卡。 所以,我干嘛不把这些 Build 的过程挪到服务器上来搞呢?如果我有一台国外的服务器,还能解决速度问题,另外还不会占用我本地机器的 CPU 资源。 但问题是,我要在自己机器上写代码呀,编译和运行又在远端,那代码怎么同步到远端呢? 那么本节就来介绍下一种本地代码实时同步远程服务器的方法吧。 其实这个功能我用了好久了,但之前一直用起来感觉略鸡肋,因为免不了的还需要在远端配置一下运行环境才能跑,不过后来切到 Docker 运行的话,就舒服多了。如果大家用 Docker 运行项目的话,推荐大家可以试下。

要求

在这开始之前要求有一台远程 Linux 服务器,安装好 Docker 即可。另外当然还需要能 SSH 远程访问,这是必须的。另外如果是海外的服务器是最好的了,构建镜像速度会更快。 另外这里我是用 PyCharm 实现的远程同步功能,如果大家写 Python 多的话当然是推荐 PyCharm。不过其他的 JetBrains IDE 也基本都带着这个功能,所以如果用其他的 JetBrains IDE 也是 OK 的。注意,这里必须要用的是专业版,只有专业版才有这个功能。

配置

好,我们要实现的是本地代码实时同步服务器的功能。利用 PyCharm 自带的组件我们轻松实现这个功能。 PyCharm 有一个 SFTP 部署模块,可以帮助我们把本地的代码实时同步到远端。 好,首先 PyCharm 打开任意一个项目,在这里我就以自己的项目为例了。 项目预览 接着我们点击 PyCharm 的 Tools -> Deployment -> Configuration,这里我们可以配置远程 SFTP 服务器,如图所示: 配置 打开之后是这样子,这里选择 SFTP,然后填入服务器的连接信息,如图所示: 配置信息 在这里可以点「TEST CONNECTION」测试下是否能够连接成功。 OK,配置完了之后,我们已经成功添加好了一台远程服务器了,比如我这里就添加了一台我自己的服务器,Host 为 vm1.cuiqingcai.com。 既然要实现本地和服务器文件同步,那么当然必须要指定本地项目文件夹和远程哪个文件夹同步吧。在哪里指定呢?切换到第二个选项卡,Mappings,如图所示: Mappings 这里我们可以通过选择 LocalPath 和 Deployment Path 分别指定本地和远程的文件夹名称。注意这里后者指的是相对服务器工作目录的路径。 好了,就是这样,基本配置就完成了。如果你还想配置某些路径不同步的话,还可以在第三个选项卡 Excluded Paths 里面配置。 接着,还有一些可以配置的地方,点击 Tools -> Deployment -> Options 我们可以配置更多细节,如图所示: 细节配置 比如这里我就配置了下什么时候上传,这里我改成了按 Ctrl + S 保存的时候再上传,这样我可以自由控制上传的时机。 另外这里还需要把自动上传勾选上,如图所示: 自动上传 好了,整个都配置好啦。

测试

接下来我们上传下试试吧,可以点菜单里面的 Upload to 选项来上传代码。 点击上传之后,PyCharm 会单独开一个 File Transfer 窗口来显示文件上传的结果,如图所示: 上传结果 这样就上传完毕了。 接着我们任意修改一个文件,按保存,即 Ctrl + S,这里就出现了自动上传的日志,提示某个文件被上传成功了。 自动上传测试 OK,验证没问题。

远程 SSH

当然 PyCharm 还提供了远程 SSH Termial 的功能,直接点选 Tools -> Start SSH Session 即可,如图所示: 远程 SSH 点了之后就会提示选择哪个远程服务器,选了之后,下方 Terminal 就弹出来了,和普通的 SSH Shell 一模一样。 SSH Terminal OK,接下来要构建镜像,我只需要运行对应的 docker-compose 命令就好了,速度瞬间就上来了,我再也不用看着龟速的下拉速度而发愁了,而不用担心本地机器的资源消耗了。 构建过程 OK,美滋滋。 构建完了运行之后,直接远程访问就好了。

注意:这里记得把服务器的安全组限制打开,以免出现远程端口无法访问的问题。

好,以上就是利用 PyCharm 实现代码实时远程同步的方法,大家也来试试吧。

Python

一门语言好用、方便的程度在很多时候会取决于这门语言相关的库够不够丰富,Python 之所以火爆除了其本身的语法和特性之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有太多太多库的支持,不论是官方维护的还是第三方开发的。就比如说做机器学习为什么很多人都用 Python,一个非常大的因素就是 TensorFlow 和 PyTorch 对 Python 的支持。当然在这里并不是说 Python 的库真的就全的不要不要的,它在某些领域或者项目的生态还是有待完善的。 正好昨天刷到知乎一个问题「你见过哪些相见恨晚的 Python 库?」,其意就是想了解下有哪些非常好用的提高生产力的 Python 库。一些回答直接把 awesome-python 贴过来,点赞非常多,当然多归多,但是里面很多都是些过期的或者其实没太有什么价值的库,反而会增加了挑选库的成本。我大体上把一些回答过了一遍,另外结合自己平时了解的内容,稍微对一些基础生产力库做了简单的梳理,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所以这里就不再针对于一些特殊的场景推荐了,如一些 Web开发库、网络请求库、数据操作库、数据分析库、机器分析库等等。下面主要罗列一些适用范围和方向较广,对于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比较有用,能在多数场景下提高 Python 生产力的库,描述比较简单,主要是提供一个列表,仅供参考哈。

attrs、cattrs

GitHub:https://github.com/python-attrs/attrs、https://github.com/Tinche/cattrs 简化类的定义、序列化反序列化等操作。 个人写的简介:https://mp.weixin.qq.com/s/oHK-Y4lOeaQCFtDWgqXxFA

loguru

GitHub:https://github.com/Delgan/loguru 可简化日志记录写法。 个人写的简介:https://mp.weixin.qq.com/s/5Ri1WS5cTGCNAQ0I_zYycg

autopep8

GitHub:https://github.com/hhatto/autopep8 把 Python 代码转成符合 PEP8 规范的代码。

psutil

GitHub:https://github.com/giampaolo/psutil Python 实现任务监控的库。

furl

GitHub:https://github.com/gruns/furl 对 url 的处理非常方便,比 urllib 等库好用多。

retrying、tenacity

GitHub:https://github.com/rholder/retrying、https://github.com/jd/tenacity 异常重试库,如出错之后重试多少次,尤其在发起一些 HTTP 请求时非常有用,当然也能用于其他地方。

typing

Docs:https://docs.python.org/zh-cn/3/library/typing.html#module-typing 对 Python 类型的支持,支持多种类型、嵌套类型,也推荐多多使用 Python 的类型注解。

argparse

Docs:https://docs.python.org/zh-cn/3/library/argparse.html 个人曾经使用过几个命令行解析工具,如 docopt,但后来还是转回来了 argparse,功能齐全强大。

absl-py

GitHub:https://github.com/abseil/abseil-py 个人感觉比 argparse 更易用的库,如 TensorFlow 就在使用这个,对于定义一些 Flag 非常方便。

pipenv

GitHub:https://github.com/pypa/pipenv 功能更全的包管理工具,集成虚拟环境、支持 Lock 机制锁定安装包版本和依赖信息。当然也有坑点,可自行搜索。

drf

Docs:https://www.django-rest-framework.org/ 基于 Django 的 REST Framework,快速实现 REST API。

watchdog

GitHub:https://github.com/gorakhargosh/watchdog 方便监视文件系统改动。

glob

Docs:https://docs.python.org/3/library/glob.html 对文件的操作非常方便。

2to3

Docs:https://docs.python.org/2/library/2to3.html 把 Python2 代码转成 Python3 代码。

glom

GitHub:https://github.com/mahmoud/glom 对 JSON 嵌套的处理非常方便。

pathlib

Docs:https://docs.python.org/3/library/pathlib.html 更为方便的 Python 路径操作库。

environs

GitHub:https://github.com/sloria/environs 对于环境变量的获取非常方便,支持多种类型,如 int、bool 等。

pysnooper

GitHub:https://github.com/cool-RR/PySnooper 非常方便简单的 Python 调试器,可以追踪到代码每一处细节的执行状态。

tqdm

GitHub:https://github.com/tqdm/tqdm 进度条控制显示非常方便。

sh

GitHub:https://github.com/amoffat/sh 对 Linux 一些命令的封装,简单好用又高效。

faker

GitHub:https://github.com/joke2k/faker 模拟数据的生成。 个人写的简介:https://mp.weixin.qq.com/s/iLjr95uqgTclxYfWWNxrAA

arrow、dateutil、dateparser、pendulum

GitHub:https://github.com/crsmithdev/arrow、https://github.com/dateutil/dateutil、https://github.com/scrapinghub/dateparser、https://github.com/sdispater/pendulum 时间解析和处理库,非常方便。arrow 目前 Star 最多,好评最多。

yagmail

GitHub:https://github.com/kootenpv/yagmail 方便的发邮件库,替代自带的 smtplib。

chardet

GitHub:https://github.com/chardet/chardet 字符串类型编码检测。

pypinyin

GitHub:https://github.com/mozillazg/python-pinyin 汉字转拼音,在一些中文转化处理上很有用。 个人写的简介:https://mp.weixin.qq.com/s/NvA3j8Ns1-6CFgWpUcWwQw

sphinx

Docs:https://www.sphinx-doc.org/en/master/ 编写文档使用,大多数 Python 库文档都是这个写的,如 Scrapy、requests。 个人 sphinx + markdown 的样例:https://github.com/Gerapy/Docs

jinja2

GitHub:https://github.com/pallets/jinja 一个方便的模板引擎,呈现页面时很方便。

click

GitHub:https://github.com/pallets/click 更方便灵活地实现命令行传递参数。

ray

GitHub:https://github.com/ray-project/ray 分布式多进程管理。

supervisor

GitHub:https://github.com/Supervisor/supervisor 进程管理工具,如实现多任务后台运行,Docker 打包时会经常用到。

apscheduler

GitHub:https://github.com/agronholm/apscheduler Python 定时任务,不过 K8S 也可以实现,个人目前可能更倾向于 K8S。

intelpython

Home:https://software.intel.com/en-us/distribution-for-python 这不是 Python 库,是一个 Intel 开发的基于 Intel 处理器优化的 Python 解释器,对于大规模运算提升很大。 先推荐这么多了,后面还会慢慢积累,大家可以了解下,有不少库还是能极大提高生产力的。 由于这次主要是推荐一些适用范围和方向较广,个人感觉对于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比较有用的库,所以一些 Web、爬虫、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库就没有列在这里了。当然也由于个人水平有限,也有很多库没有列全,如果大家有推荐的,欢迎留言分享哈!

技术杂谈

当今大数据的时代,网络爬虫已经成为了获取数据的一个重要手段。 但要学习好爬虫并没有那么简单。首先知识点和方向实在是太多了,它关系到了计算机网络、编程基础、前端开发、后端开发、App 开发与逆向、网络安全、数据库、运维、机器学习、数据分析等各个方向的内容,它像一张大网一样把现在一些主流的技术栈都连接在了一起。正因为涵盖的方向多,因此学习的东西也非常零散和杂乱,很多初学者搞不清楚究竟要学习哪些知识,学习过程中遇到反爬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本篇我们来做一些归纳和总结。

初学爬虫

一些最基本的网站,往往不带任何反爬措施。比如某个博客站点,我们要爬全站的话就顺着列表页爬到文章页,再把文章的时间、作者、正文等信息爬下来就可以了。 那代码怎么写呢?用 Python 的 requests 等库就够了,写一个基本的逻辑,顺着把一篇篇文章的源码获取下来,解析的话用 XPath、BeautifulSoup、PyQuery 或者正则表达式,或者粗暴的字符串匹配把想要的内容抠出来,再加个文本写入存下来就完事了。 代码很简单,就几个方法调用。逻辑很简单,几个循环加存储。最后就能看到一篇篇文章就被我们存到自己的电脑里面了。当然有的同学可能不太会写代码或者都懒得写,那么利用基本的可视化爬取工具,如某爪鱼、某裔采集器也能通过可视化点选的方式把数据爬下来。 如果存储方面稍微扩展一下的话,可以对接上 MySQL、MongoDB、Elasticsearch、Kafka 等等来保存数据,实现持久化存储。以后查询或者操作会更方便。 反正,不管效率如何,一个完全没有反爬的网站用最最基本的方式就搞定了。 到这里,你就说你会爬虫了吗?不,还差的远呢。

Ajax、动态渲染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前端技术也在不断变化,数据的加载方式也不再是单纯的服务端渲染了。现在你可以看到很多网站的数据可能都是通过接口的形式传输的,或者即使不是接口那也是一些 JSON 的数据,然后经过 JavaScript 渲染得出来的。 这时候,你要再用 requests 来爬那就不顶用了,因为 requests 爬下来的源码是服务端渲染得到的,浏览器看到页面的和 requests 获取的结果是不一样的。真正的数据是经过 JavaScript 执行的出来的,数据来源可能是 Ajax,也可能是页面里的某些 Data,也可能是一些 ifame 页面等等,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可能是 Ajax 接口获取的。 所以很多情况下需要分析 Ajax,知道这些接口的调用方式之后再用程序来模拟。但是有些接口带着加密参数,比如 token、sign 等等,又不好模拟,咋整呢? 一种方法就是去分析网站的 JavaScript 逻辑,死抠里面的代码,揪出来这些参数是怎么构造的,找出思路来了之后再用爬虫模拟或重写就行了。如果你解出来了,那么直接模拟的方式效率会高非常多,这里面就需要一些 JavaScript 基础了,当然有些网站加密逻辑做的太牛逼了,你可能花一个星期也解不出来,最后放弃了。 那这样解不出来或者不想解,那咋办呢?这时候可以有一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直接用模拟浏览器的方式来爬取,比如用 Puppeteer、Pyppeteer、Selenium、Splash 等,这样爬取到的源代码就是真正的网页代码,数据自然就好提取了,同时也就绕过分析 Ajax 和一些 JavaScript 逻辑的过程。这种方式就做到了可见即可爬,难度也不大,同时模拟了浏览器,也不太会有一些法律方面的问题。 但其实后面的这种方法也会遇到各种反爬的情况,现在很多网站都会去识别 webdriver,看到你是用的 Selenium 等工具,直接干掉或不返回数据,所以你碰到这种网站还得来专门解一下这个问题。

多进程、多线程、协程

上面的情况如果用单线程的爬虫来模拟是比较简单的,但是有个问题就是速度慢啊。 爬虫是 IO 密集型的任务,所以可能大多数情况下都在等待网络的响应,如果网络响应速度慢,那就得一直等着。但这个空余的时间其实可以让 CPU 去做更多事情。那怎么办呢?多开点线程吧。 所以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在某些场景下加上多进程、多线程,虽然说多线程有 GIL 锁,但对于爬虫来说其实影响没那么大,所以用上多进程、多线程都可以成倍地提高爬取速度,对应的库就有 threading、multiprocessing 了。 异步协程就更牛逼了,用 aiohttp、gevent、tornado 等等的基本上你想搞多少并发就搞多少并发,但是还是悠着点,别把人家网站搞挂了。 总之,用上这几个,爬虫速度就提上来了。 但速度提上来了不一定是好事,反爬接着肯定就要来了,封你 IP、封你账号、弹验证码、返回假数据,所以有时候龟速爬似乎也是个解决办法?

分布式

多线程、多进程、协程都能加速,但终究还是单机的爬虫。要真正做到规模化,还得来靠分布式爬虫来搞。 分布式的核心是什么?资源共享。比如爬取队列共享、去重指纹共享等等。 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基础的队列或组件来实现分布式,比如 RabbitMQ、Celery、Kafka、Redis 等等,但经过很多人的尝试,自己去实现一个分布式爬虫,性能和扩展性总会出现一些问题,当然特别牛逼的除外哈。不少企业内部其实也有自己开发的一套分布式爬虫,和业务更紧密,这种当然是最好了。 现在主流的 Python 分布式爬虫还是基于 Scrapy 的,对接 Scrapy-Redis、Scrapy-Redis-BloomFilter 或者用 Scrapy-Cluster 等等,他们都是基于 Redis 来共享爬取队列的,总会多多少少遇到一些内存的问题。所以一些人也考虑对接到了其他的消息队列上面,比如 RabbitMQ、Kafka 等等,解决一些问题,效率也不差。 总之,要提高爬取效率,分布式还是必须要掌握的。

验证码

爬虫难免遇到反爬,验证码就是其中之一。要会反爬,那首先就要会解验证码。 现在你可以看到很多网站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验证码了,比如最简单的图形验证码,要是验证码的文字规整的话,OCR 过一遍或者基本的模型库都能识别,不想搞这个的话可以直接去对接个打码平台来搞,准确率还是有的。 然而你可能现在都见不到什么图形验证码了,都是一些行为验证码,如某验、某盾等等,国外也有很多,比如 reCaptcha 等等。一些稍微简单一点的,比如滑动的,你可以找点办法识别缺口,比如图像处理比对、深度学习识别都是可以的。轨迹呢自己写个模拟正常人行为的,加点抖动之类的。有了轨迹之后咋模拟呢,如果你牛逼,那么可以直接去分析验证码的 JavaScript 逻辑,把轨迹数据录入,那就能得到里面的一些加密参数,直接拿着这些参数放到表单或接口里面就能直接用了。当然也可以用模拟浏览器的方式来拖动,也能通过一定的方式拿到加密参数,或者直接用模拟浏览器的方式把登录一起做了,拿着 Cookies 来爬也行。 当然拖动只是一种验证码,还有文字点选、逻辑推理等,要是真不想搞,可以找打码平台来解出来再模拟,但毕竟花钱的,一些高手就会选择自己训练深度学习相关的模型,收集数据、标注、训练,针对不同的业务训练不同的模型。这样有了核心技术,也不用再去花钱找打码平台了,再研究下验证码的逻辑模拟一下,加密参数就能解出来了。不过有的验证码难得很,有的我也没搞定。 当然有些验证码可能是请求过于频繁而弹出来的,这种如果换个 IP 什么的也能解。

封 IP

封 IP 也是个令人头疼的事,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换代理了。 代理很多种,市面上免费的,收费的太多太多了。 首先可以把市面上免费的代理用起来,自己搭建一个代理池,收集现在全网所有的免费代理,然后加一个测试器一直不断测试,测试的网址可以改成你要爬的网址。这样测试通过的一般都能直接拿来爬你的目标网站。我自己也搭建过一个代理池,现在对接了一些免费代理,定时爬、定时测,还写了个 API 来取,放在 GitHub 了:https://github.com/Python3WebSpider/ProxyPool,打好了 Docker 镜像,提供了 Kubernetes 脚本,大家可以直接拿来用。 付费代理也是一样,很多商家提供了代理提取接口,请求一下就能获取几十几百个代理,我们可以同样把它们接入到代理池里面。但这个代理也分各种套餐,什么开放代理、独享代理等等的质量和被封的几率也是不一样的。 有的商家还利用隧道技术搭了代理,这样代理的地址和端口我们是不知道的,代理池是由他们来维护的,比如某布云,这样用起来更省心一些,但是可控性就差一些。 还有更稳定的代理,比如拨号代理、蜂窝代理等等,接入成本会高一些,但是一定程度上也能解决一些封 IP 的问题。 不过这些背后也不简单,为啥一个好好的高匿代理就是莫名其妙爬不了,背后的一些事就不多讲了。

封账号

有些信息需要模拟登录才能爬嘛,如果爬的过快,人家网站直接把你的账号封禁了,就啥都没得说了。比如爬公众号的,人家把你 WX 号封了,那就全完了。 一种解决方法当然就是放慢频率,控制下节奏。 还有种方法就是看看别的终端,比如手机页、App 页、wap 页,看看有没有能绕过登录的法子。 另外比较好的方法,那就是分流。如果你号足够多,建一个池子,比如 Cookies 池、Token 池、Sign 池反正不管什么池吧,多个账号跑出来的 Cookies、Token 都放到这个池子里面,用的时候随机从里面拿一个。如果你想保证爬取效率不变,那么 100 个账号相比 20 个账号,对于每个账号对应的 Cookies、Token 的取用频率就变成原来的了 1/5,那么被封的概率也就随之降低了。

奇葩的反爬

上面说的是几种比较主流的反爬,当然还有非常多奇葩的反爬。比如返回假数据、返回图片化数据、返回乱序数据、返回骂人的数据、返回求饶的数据,那都具体情况看着办吧。 这些反爬也得小心点,之前见过一个反爬直接返回 rm -rf / 的也不是没有,你要是正好有个脚本模拟执行返回结果,后果自己想象哈。

JavaScript 逆向

说到重头了。随着前端技术的进步和网站反爬意识的增强,很多网站选择在前端上下功夫,那就是在前端对一些逻辑或代码进行加密或混淆。当然这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前端的代码不被轻易盗取,更重要的是反爬。比如很多 Ajax 接口都会带着一些参数,比如 sign、token 等等,这些前文也讲过了。这种数据我们可以用前文所说的 Selenium 等方式来爬,但总归来说效率太低了,毕竟它模拟的是网页渲染的整个过程,而真实的数据可能仅仅就藏在一个小接口里。 如果我们能够把一些接口的参数真正找出其中的逻辑,用代码来模拟执行,那效率就会有成倍的提升,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上述的反爬现象。 但问题是什么?难啊。 Webpack 是一方面,前端代码都被压缩和转码成一些 bundle 文件,一些变量的含义已经丢失,不好还原。然后一些网站再加上一些 obfuscator 的机制,把前端代码变成你完全看不懂的东西,比如字符串拆散打乱、变量十六进制化、控制流扁平化、无限 debug、控制台禁用等等,前端的代码和逻辑已经面目全非。有的用 WebAssembly 等技术把前端核心逻辑直接编译,那就只能慢慢抠了,虽然说有些有一定的技巧,但是总归来说还是会花费很多时间。但一旦解出来了,那就万事大吉了。怎么说?就像奥赛题一样,解出来升天,解不出来 GG。 很多公司招聘爬虫工程师都会问有没有 JavaScript 逆向基础,破解过哪些网站,比如某宝、某多、某条等等,解出来某个他们需要的可能就直接录用你。每家网站的逻辑都不一样,难度也不一样。

App

当然爬虫不仅仅是网页爬虫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都选择将数据放到 App 上面,甚至有些公司只有 App 没有网站。所以数据只能通过 App 来爬。 咋爬呢?基本的就是抓包工具了,Charles、Fiddler 一把梭,抓到接口之后,直接拿来模拟就行了。 如果接口有加密参数怎么办呢?一种方法你可以边爬边处理,比如 mitmproxy 直接监听接口数据。另一方面你可以走 Hook,比如上 Xposed 也可以拿到。 那爬的时候又怎么实现自动化呢?总不能拿手来戳吧。其实工具也多,安卓原生的 adb 工具也行,Appium 现在已经是比较主流的方案了,当然还有其他的某精灵都是可以实现的。 最后,有的时候可能真的就不想走自动化的流程,我就想把里面的一些接口逻辑抠出来,那就得搞逆向了,IDA Pro、jdax、FRIDA 等工具就派上用场了,当然这个过程和 JavaScript 逆向一样很痛苦,甚至可能得读汇编指令。搞一个案例掉一把头发也不是不可能的。

智能化

上面的这一通,都搞熟了,恭喜你已经超过了百分之八九十的爬虫玩家了,当然专门搞 JavaScript 逆向、App 逆向的都是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男人,这种严格来说已经不算爬虫范畴了,这种神我们就不算在里面了,反正我不是。 除了上面的一些技能,在一些场合下,我们可能也需要结合一些机器学习的技术,让我们的爬虫变得更智能起来。 比如现在很多博客、新闻文章,其页面结构相似度比较高,要提取的信息也比较类似。 比如如何区分一个页面是索引页还是详情页?如何提取详情页的文章链接?如何解析文章页的页面内容?这些其实都是可以通过一些算法来计算出来的。 所以,一些智能解析技术也营运而生,比如提取详情页,一位朋友写的 GeneralNewsExtractor 表现就非常好。 假如说我来了一个需求,我要爬取一万个新闻网站数据,要一个个写 XPath 吗?写死我吧。如果有了智能化解析技术,在容忍一定错误的条件下,完成这个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总之,如果我们能把这一块也学会了,我们的爬虫技术就会如虎添翼。

运维

这块也是一个重头戏。爬虫和运维也是息息相关。 比如写完一个爬虫,怎样去快速部署到 100 台主机上跑起来。 比如怎么灵活地监控每个爬虫的运行状态。 比如爬虫有处代码改动,如何去快速更新。 比如怎样监控一些爬虫的占用内存、消耗的 CPU 状况。 比如怎样科学地控制爬虫的定时运行、 比如爬虫出现了问题,怎样能及时收到通知,怎样设置科学的报警机制。 这里面,部署大家各有各的方法,比如用 Ansible 当然可以。如果用 Scrapy 的话有 Scrapyd,然后配合上一些管理工具也能完成一些监控和定时任务。不过我现在用的更多是还是 Docker + Kubernetes,再加上 DevOps 一套,比如 GitHub Actions、Azure Pipelines、Jenkins 等等,快速实现分发和部署。 定时任务大家有的用 crontab,有的用 apscheduler,有的用管理工具,有的用 Kubernetes,我的话用 Kubernetes 就多一些了,定时任务也是很好实现。 至于监控的话,也有很多,专门的一些爬虫管理工具自带了一些监控和报警功能。一些云服务也带了一些监控的功能。我用的是 Kubernetes + Prometheus + Grafana,什么 CPU、内存、运行状态,一目了然,报警机制在 Grafana 里面配一下也很方便,支持 Webhook、邮件甚至某钉。 数据的存储和监控,用 Kafka、Elasticsearch 个人感觉也挺方便的,我主要用的是后者,然后再和 Grafana 配合起来,数据爬取量、爬取速度等等监控也都一目了然。

结语

至此,爬虫的一些涵盖的知识点也就差不多了,怎么样,梳理一下,是不是计算机网络、编程基础、前端开发、后端开发、App 开发与逆向、网络安全、数据库、运维、机器学习都涵盖到了?上面总结的可以算是从爬虫小白到爬虫高手的路径了,里面每个方向其实可研究的点非常多,每个点做精了,都会非常了不起。 爬虫往往学着学着,就成为了一名全栈工程师或者全干工程师,因为你可能真的啥都会了。但是没办法啊,都是被爬虫逼的啊,如果不是生活所困,谁愿意一身才华呢? 然而有了才华之后呢?摸摸头顶,卧槽,我的头发呢? 嗯,大家都懂的。 最后最重要的,珍爱生命、珍爱每一根头发。

技术杂谈

在运行一个项目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遇到设置不同环境的需求,如设置是开发环境、测试环境还是生产环境,或者在某些设置里面可能还需要设置一些变量开关,如设置调试开关、日志开关、功能开关等等。 这些变量其实就是在项目运行时我们给项目设置的一些参数。这些参数一般情况来说,可以有两种设置方法,一种是通过命令行参数,一种是通过环境变量。二者的适用范围不同,在不同的场景下我们可以选用更方便的方式来实现参数的设置。 本节我们以 Python 项目为例,说说环境变量的设置。

设置和获取环境变量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在 Python 项目里面怎样设置和获取变量。 首先让我们定义一个最简单的 Python 文件,命名为 main.py,内容如下:

1
2
import os
print(os.environ['VAR1'])

在这里我们导入了 os 模块,它的 environ 对象里面就包含了当前运行状态下的所有环境变量,它其实是一个 os._Environ 对象,我们可以通过类似字典取值的方式从中获取里面包含的环境变量的值,如代码所示。 好,接下来我们什么也不设置,直接运行,看下结果:

1
python3 main.py

结果如下:

1
2
raise KeyError(key) from None
KeyError: 'VAR1'

直接抛出来了一个错误,这很正常,我们此时并没有设置 VAR1 这个环境变量,当然会抛出键值异常的错误了。 接下来我们在命令行下进行设置,运行如下命令:

1
VAR1=germey python3 main.py

运行结果如下:

1
germey

可以看到我们在运行之前,在命令行之前通过键值对的形式对环境变量进行设置,程序就可以获取到 VAR1 这个值了,成功打印出来了 germey。 但这个环境变量是永久的吗?我们这次再运行一遍原来的命令:

1
python3 main.py

结果如下:

1
2
raise KeyError(key) from None
KeyError: 'VAR1'

嗯,又抛错了。 这说明了什么,在命令行的前面加上的这个环境变量声明只能对当前执行的命令生效。 好,那既然如此,我难道每次运行都要在命令行前面加上这些声明吗?那岂不麻烦死了。 当然有解决方法,我们使用 export 就可以了。 比如这里,我们执行如下命令:

1
export VAR1=germey

执行完这个命令之后,当前运行环境下 VAR1 就被设置成功了,下面我们运行的命令都能获取到 VAR1 这个环境变量了。 下面来试试,还是执行原来的命令:

1
python3 main.py

结果如下:

1
germey

可以,成功获取到了 VAR1 这个变量,后面我们运行的每一个命令就都会生效了。 但等一下,这个用了 export 就是永久生效了吗? 其实并不是,其实这个 export 只对当前的命令行运行环境生效,我们只要把命令行关掉再重新打开,之前用 export 设置的环境变量就都没有了。 可以试试,重新打开命令行,再次执行原来的命令,就会又抛出键值异常的错误了。 那又有同学会问了,我要在每次命令行运行时都想自动设置好环境变量怎么办呢? 这个就更好办了,只需要把 export 的这些命令加入到 ~/.bashrc 文件里面就好了,每次打开命令行的时候,系统都会自动先执行以下这个脚本里面的命令,这样环境变量就设置成功了。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不同的文件,如 ~/.bash_profile~/.zshrc~/.profile/etc/profile 等等,其加载是有先后顺序的,大家感兴趣可以去了解下。 好了,扯远了,我们现在已经了解了如何设置环境变量和基本的环境变量获取方法了。

更安全的获取方式

但是上面的这种获取变量的方式实际上是非常不友好的,万一这个环境变量没设置好,那岂不是就报错了,这是很不安全的。 所以,下面再介绍几种比较友好的获取环境变量的方式,即使没有设置过,也不会报错。 我们可以把中括号取值的方式改成 get 方法,如下所示:

1
2
import os
print(os.environ.get('VAR1'))

这样就不会报错了,如果 VAR1 没设置,会直接返回 None,而不是直接报错。 另外我们也可以给 get 方法传入第二个参数,表示默认值,如下所示:

1
2
import os
print(os.environ.get('VAR1', 'germey'))

这样即使我们如果设置过 VAR1,他就会用 germey 这个字符串代替,这就完成了默认环境变量的设置。 下面还有几种获取环境变量的方式,总结如下:

1
2
import os
print(os.getenv('VAR1', 'germey'))

这个方式比上面的写法更简单,功能完全一致。

弊端

但其实上面的方法有一个不方便的地方,如果我们想要设置非字符串类型的环境变量怎么办呢?比如设置 int 类型、float 类型、list 类型,可能我们的写法就会变成这个样子:

1
2
3
4
5
6
import os
import json

VAR1 = int(os.getenv('VAR1', 1))
VAR2 = float(os.getenv('VAR2', 5.5))
VAR3 = json.loads(os.getenv('VAR3'))

然后设置环境变量的时候就变成这样子:

1
2
3
export VAR1=1
export VAR2=2.3
export VAR3='["1", "2"]'

这样才能成功获取到结果,打印出来结果如下:

1
2
3
1
2.3
['1', '2']

不过看下这个,写法也太奇葩了吧,又是类型转换,又是 json 解析什么的,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设置。

environs

当然有的,下面推荐一个 environs 库,利用它我们可以轻松地设置各种类型的环境变量。 这是一个第三方库,可以通过 pip 来安装:

1
pip3 install environs

好,安装之后,我们再来体验一下使用 environs 来设置环境变量的方式。

1
2
3
4
5
6
from environs import Env

env = Env()
VAR1 = env.int('VAR1', 1)
VAR2 = env.float('VAR2', 5.5)
VAR3 = env.list('VAR3')

这里 environs 直接提供了 int、float、list 等方法,我们就不用再去进行类型转换了。 与此同时,设置环境变量的方式也有所变化:

1
2
3
export VAR1=1
export VAR2=2.3
export VAR3=1,2

这里 VAR3 是列表,我们可以直接用逗号分隔开来。 打印结果如下:

1
2
3
1
2.3
['1', '2']

官方示例

下面我们再看一个官方示例,这里示例了一些常见的用法。 首先我们来定义一些环境变量,如下:

1
2
3
4
5
6
7
8
export GITHUB_USER=sloria
export MAX_CONNECTIONS=100
export SHIP_DATE='1984-06-25'
export TTL=42
export ENABLE_LOGIN=true
export GITHUB_REPOS=webargs,konch,ped
export COORDINATES=23.3,50.0
export LOG_LEVEL=DEBUG

这里有字符串、有日期、有日志级别、有字符串列表、有浮点数列表、有布尔。 我们来看下怎么获取,写法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from environs import Env

env = Env()
env.read_env() # read .env file, if it exists
# required variables
gh_user = env("GITHUB_USER") # => 'sloria'
secret = env("SECRET") # => raises error if not set

# casting
max_connections = env.int("MAX_CONNECTIONS") # => 100
ship_date = env.date("SHIP_DATE") # => datetime.date(1984, 6, 25)
ttl = env.timedelta("TTL") # => datetime.timedelta(0, 42)
log_level = env.log_level("LOG_LEVEL") # => logging.DEBUG

# providing a default value
enable_login = env.bool("ENABLE_LOGIN", False) # => True
enable_feature_x = env.bool("ENABLE_FEATURE_X", False) # => False

# parsing lists
gh_repos = env.list("GITHUB_REPOS") # => ['webargs', 'konch', 'ped']
coords = env.list("COORDINATES", subcast=float) # => [23.3, 50.0]

通过观察代码可以发现它提供了这些功能:

  • 通过 env 可以设置必需定义的变量,如果没有定义,则会报错。
  • 通过 date、timedelta 方法可以对日期或时间进行转化,转成 datetime.date 或 timedelta 类型。
  • 通过 log_level 方法可以对日志级别进行转化,转成 logging 里的日志级别定义。
  • 通过 bool 方法可以对布尔类型变量进行转化。
  • 通过 list 方法可以对逗号分隔的内容进行 list 转化,并可以通过 subcast 方法对 list 的每个元素进行类型转化。

可以说有了这些方法,定义各种类型的变量都不再是问题了。

支持类型

总的来说,environs 支持的转化类型有这么多:

  • env.str
  • env.bool
  • env.int
  • env.float
  • env.decimal
  • env.list (accepts optional subcast keyword argument)
  • env.dict (accepts optional subcast keyword argument)
  • env.json
  • env.datetime
  • env.date
  • env.timedelta (assumes value is an integer in seconds)
  • env.url
  • env.uuid
  • env.log_level
  • env.path (casts to a pathlib.Path)

这里 list、dict、json、date、url、uuid、path 个人认为都还是比较有用的,另外 list、dict 方法还有一个 subcast 方法可以对元素内容进行转化。 对于 dict、url、date、uuid、path 这里我们来补充说明一下。 下面我们定义这些类型的环境变量:

1
2
3
4
5
export VAR_DICT=name=germey,age=25
export VAR_JSON='{"name": "germey", "age": 25}'
export VAR_URL=https://cuiqingcai.com
export VAR_UUID=762c8d53-5860-4d5d-81bc-210bf2663d0e
export VAR_PATH=/var/py/env

需要注意的是,DICT 的解析,需要传入的是逗号分隔的键值对,JSON 的解析是需要传入序列化的字符串。 解析写法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from environs import Env

env = Env()
VAR_DICT = env.dict('VAR_DICT')
print(type(VAR_DICT), VAR_DICT)

VAR_JSON = env.json('VAR_JSON')
print(type(VAR_JSON), VAR_JSON)

VAR_URL = env.url('VAR_URL')
print(type(VAR_URL), VAR_URL)

VAR_UUID = env.uuid('VAR_UUID')
print(type(VAR_UUID), VAR_UUID)

VAR_PATH = env.path('VAR_PATH')
print(type(VAR_PATH), VAR_PATH)

运行结果如下:

1
2
3
4
5
<class 'dict'> {'name': 'germey', 'age': '25'}
<class 'dict'> {'name': 'germey', 'age': 25}
<class 'urllib.parse.ParseResult'> ParseResult(scheme='https', netloc='cuiqingcai.com', path='', params='', query='', fragment='')
<class 'uuid.UUID'> 762c8d53-5860-4d5d-81bc-210bf2663d0e
<class 'pathlib.PosixPath'> /var/py/env

可以看到,它分别给我们转化成了 dict、dict、ParseResult、UUID、PosixPath 类型了。 在代码中直接使用即可。

文件读取

如果我们的一些环境变量是定义在文件中的,environs 还可以进行读取和加载,默认会读取本地当前运行目录下的 .env 文件。 示例如下:

1
2
3
4
5
6
7
8
from environs import Env

env = Env()
env.read_env()
APP_DEBUG = env.bool('APP_DEBUG')
APP_ENV = env.str('APP_ENV')
print(APP_DEBUG)
print(APP_ENV)

下面我们在 .env 文件中写入如下内容:

1
2
APP_DEBUG=false
APP_ENV=prod

运行结果如下:

1
2
False
prod

没问题,成功读取。 当然我们也可以自定义读取的文件,如 .env.test 文件,内容如下:

1
2
APP_DEBUG=false
APP_ENV=test

代码则可以这么定义:

1
2
3
4
5
6
from environs import Env

env = Env()
env.read_env(path='.env.test')
APP_DEBUG = env.bool('APP_DEBUG')
APP_ENV = env.str('APP_ENV')

这里就通过 path 传入了定义环境变量的文件路径即可。

前缀处理

environs 还支持前缀处理,一般来说我们定义一些环境变量,如数据库的连接,可能有 host、port、password 等,但在定义环境变量的时候往往会加上对应的前缀,如 MYSQL_HOST、MYSQL_PORT、MYSQL_PASSWORD 等,但在解析时,我们可以根据前缀进行分组处理,见下面的示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export MYAPP_HOST=lolcathost
# export MYAPP_PORT=3000

with env.prefixed("MYAPP_"):
host = env("HOST", "localhost") # => 'lolcathost'
port = env.int("PORT", 5000) # => 3000

# nested prefixes are also supported:

# export MYAPP_DB_HOST=lolcathost
# export MYAPP_DB_PORT=10101

with env.prefixed("MYAPP_"):
with env.prefixed("DB_"):
db_host = env("HOST", "lolcathost")
db_port = env.int("PORT", 10101)

可以看到这里通过 with 和 priefixed 方法组合使用即可实现分区处理,这样在每个分组下再赋值到一个字典里面即可。

合法性验证

有些环境变量的传入是不可预知的,如果传入一些非法的环境变量很可能导致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比如说一些可执行的命令,通过环境变量传进来,如果是危险命令,那么会非常危险。 所以在某些情况下我们需要验证传入的环境变量的有效性,看下面的例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 export TTL=-2
# export NODE_ENV='invalid'
# export EMAIL='^_^'

from environs import Env
from marshmallow.validate import OneOf, Length, Email

env = Env()

# simple validator
env.int("TTL", validate=lambda n: n > 0)
# => Environment variable "TTL" invalid: ['Invalid value.']

# using marshmallow validators
env.str(
"NODE_ENV",
validate=OneOf(
["production", "development"], error="NODE_ENV must be one of: {choices}"
),
)
# => Environment variable "NODE_ENV" invalid: ['NODE_ENV must be one of: production, development']

# multiple validators
env.str("EMAIL", validate=[Length(min=4), Email()])
# => Environment variable "EMAIL" invalid: ['Shorter than minimum length 4.', 'Not a valid email address.']

在这里,我们通过 validate 方法,并传入一些判断条件。如 NODE_ENV 只允许传入 production 和 develpment 其中之一;EMAIL 必须符合 email 的格式。 这里依赖于 marshmallow 这个库,里面有很多验证条件,大家可以了解下。 如果不符合条件的,会直接抛错,例如:

1
marshmallow.exceptions.ValidationError: ['Invalid value.']

关于 marshmallow 库的用法,大家可以参考:https://marshmallow.readthedocs.io/en/stable/,后面我也抽空写一下介绍下。 最后再附一点我平时定义环境变量的一些常见写法,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import platform
from os.path import dirname, abspath, join
from environs import Env
from loguru import logger

env = Env()
env.read_env()

# definition of flags
IS_WINDOWS = platform.system().lower() == 'windows'

# definition of dirs
ROOT_DIR = dirname(dirname(abspath(__file__)))
LOG_DIR = join(ROOT_DIR, env.str('LOG_DIR', 'logs'))

# definition of environments
DEV_MODE, TEST_MODE, PROD_MODE = 'dev', 'test', 'prod'
APP_ENV = env.str('APP_ENV', DEV_MODE).lower()
APP_DEBUG = env.bool('APP_DEBUG', True if APP_ENV == DEV_MODE else False)
APP_DEV = IS_DEV = APP_ENV == DEV_MODE
APP_PROD = IS_PROD = APP_DEV == PROD_MODE
APP_TEST = IS_TEST = APP_ENV = TEST_MODE

# redis host
REDIS_HOST = env.str('REDIS_HOST', '127.0.0.1')
# redis port
REDIS_PORT = env.int('REDIS_PORT', 6379)
# redis password, if no password, set it to None
REDIS_PASSWORD = env.str('REDIS_PASSWORD', None)
# redis connection string, like redis://[password]@host:port or rediss://[password]@host:port
REDIS_CONNECTION_STRING = env.str('REDIS_CONNECTION_STRING', None)

# definition of api
API_HOST = env.str('API_HOST', '0.0.0.0')
API_PORT = env.int('API_PORT', 5555)
API_THREADED = env.bool('API_THREADED', True)

# definition of flags
ENABLE_TESTER = env.bool('ENABLE_TESTER', True)
ENABLE_GETTER = env.bool('ENABLE_GETTER', True)
ENABLE_SERVER = env.bool('ENABLE_SERVER', True)

# logger
logger.add(env.str('LOG_RUNTIME_FILE', 'runtime.log'), level='DEBUG', rotation='1 week', retention='20 days')
logger.add(env.str('LOG_ERROR_FILE', 'error.log'), level='ERROR', rotation='1 week')

这里定义了一些开发环境、日志路径、数据库连接、API 设置、开关设置等等,是从我之前写的一个代理池项目拿来的,大家可以参考:https://github.com/Python3WebSpider/ProxyPool。 好了,以上就是一些环境变量的定义方法,谢谢大家。

Python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会有把 Python 对象进行序列化或反序列化的需求,比如开发 REST API,比如一些面向对象化的数据加载和保存,都会应用到这个功能。 比如这里看一个最基本的例子,这里给到一个 User 的 Class 定义,再给到一个 data 数据,像这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lass User(object):
def __init__(self, name, age):
self.name = name
self.age = age

data = [{
'name': 'Germey',
'age': 23
}, {
'name': 'Mike',
'age': 20
}]

现在我要把这个 data 快速转成 User 组成的数组,变成这样:

1
[User(name='Germey', age=23), User(name='Mike', age=20)]

你会怎么来实现? 或者我有了上面的列表内容,想要转成一个 JSON 字符串,变成这样:

1
[{"name": "Germey", "age": 23}, {"name": "Mike", "age": 20}]

你又会怎么操作呢? 另外如果 JSON 数据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脏数据,你需要在初始化时验证这些字段是否合法,另外 User 这个对象里面 name、age 的数据类型不同,如何针对不同的数据类型进行针对性的类型转换,这个你有更好的实现方案吗?

初步思路

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介绍过 attrs 和 cattrs 这两个库,它们二者的组合可以非常方便地实现对象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 譬如这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from attr import attrs, attrib
from cattr import structure, unstructure

@attrs
class User(object):
name = attrib()
age = attrib()

data = {
'name': 'Germey',
'age': 23
}
user = structure(data, User)
print('user', user)
json = unstructure(user)
print('json', json)

运行结果:

1
2
user User(name='Germey', age=23)
json {'name': 'Germey', 'age': 23}

好,这里我们通过 attrs 和 cattrs 这两个库来实现了单个对象的转换。 首先我们要肯定一下 attrs 这个库,它可以极大地简化 Python 类的定义,同时每个字段可以定义多种数据类型。 但 cattrs 这个库就相对弱一些了,如果把 data 换成数组,用 cattrs 还是不怎么好转换的,另外它的 structure 和 unstructure 在某些情景下容错能力较差,所以对于上面的需求,用这两个库搭配起来并不是一个最优的解决方案。 另外数据的校验也是一个问题,attrs 虽然提供了 validator 的参数,但对于多种类型的数据处理的支持并没有那么强大。 所以,我们想要寻求一个更优的解决方案。

更优雅的方案

这里推荐一个库,叫做 marshmallow,它是专门用来支持 Python 对象和原生数据相互转换的库,如实现 object -> dict,objects -> list, string -> dict, string -> list 等的转换功能,另外它还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数据类型转换和校验 API,帮助我们快速实现数据的转换。 要使用 marshmallow 这个库,需要先安装下:

1
pip3 install marshmallow

好了之后,我们在之前的基础上定义一个 Schema,如下:

1
2
3
4
5
6
7
class UserSchema(Schema):
name = fields.Str()
age = fields.Integer()

@post_load
def make(self, data, **kwargs):
return User(**data)

还是之前的数据:

1
2
3
4
5
6
7
data = [{
'name': 'Germey',
'age': 23
}, {
'name': 'Mike',
'age': 20
}]

这时候我们只需要调用 Schema 的 load 事件就好了:

1
2
3
schema = UserSchema()
users = schema.load(data, many=True)
print(users)

输出结果如下:

1
[User(name='Germey', age=23), User(name='Mike', age=20)]

这样,我们非常轻松地完成了 JSON 到 User List 的转换。 有人说,如果是单个数据怎么办呢,只需要把 load 方法的 many 参数去掉即可:

1
2
3
4
5
6
7
8
data = {
'name': 'Germey',
'age': 23
}

schema = UserSchema()
user = schema.load(data)
print(user)

输出结果:

1
User(name='Germey', age=23)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反序列化操作,我们还可以正向进行序列化,以及使用各种各样的验证条件。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吧。

更方便的序列化

上面的例子我们实现了序列化操作,输出了 users 为:

1
[User(name='Germey', age=23), User(name='Mike', age=20)]

有了这个数据,我们也能轻松实现序列化操作。 序列化操作,使用 dump 方法即可

1
2
result = schema.dump(users, many=True)
print('result', result)

运行结果如下:

1
result [{'age': 23, 'name': 'Germey'}, {'age': 20, 'name': 'Mike'}]

由于是 List,所以 dump 方法需要加一个参数 many 为 True。 当然对于单个对象,直接使用 dump 同样是可以的:

1
2
result = schema.dump(user)
print('result', result)

运行结果如下:

1
result {'name': 'Germey', 'age': 23}

这样的话,单个、多个对象的序列化也不再是难事。 经过上面的操作,我们完成了 object 到 dict 或 list 的转换,即:

1
2
object <-> dict
objects <-> list

验证

当然,上面的功能其实并不足以让你觉得 marshmallow 有多么了不起,其实就是一个对象到基本数据的转换嘛。但肯定不止这些,marshmallow 还提供了更加强大啊功能,比如说验证,Validation。 比如这里我们将 age 这个字段设置为 hello,它无法被转换成数值类型,所以肯定会报错,样例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data = {
'name': 'Germey',
'age': 'hello'
}

from marshmallow import ValidationError
try:
schema = UserSchema()
user, errors = schema.load(data)
print(user, errors)
except ValidationError as e:
print('e.message', e.messages)
print('e.valid_data', e.valid_data)

这里如果加载报错,我们可以直接拿到 Error 的 messages 和 valid_data 对象,它包含了错误的信息和正确的字段结果,运行结果如下:

1
2
e.message {'age': ['Not a valid integer.']}
e.valid_data {'name': 'Germey'}

因此,比如我们想要开发一个功能,比如用户注册,表单信息就是提交过来的 data,我们只需要过一遍 Validation,就可以轻松得知哪些数据符合要求,哪些不符合要求,接着再进一步进行处理。 当然验证功能肯定不止这一些,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另一个示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from pprint import pprint
from marshmallow import Schema, fields, validate, ValidationError

class UserSchema(Schema):
name = fields.Str(validate=validate.Length(min=1))
permission = fields.Str(validate=validate.OneOf(['read', 'write', 'admin']))
age = fields.Int(validate=validate.Range(min=18, max=40))

in_data = {'name': '', 'permission': 'invalid', 'age': 71}
try:
UserSchema().load(in_data)
except ValidationError as err:
pprint(err.messages)

比如这里的 validate 字段,我们分别校验了 name、permission、age 三个字段,校验方式各不相同。 如 name 我们要判断其最小值为 1,则使用了 Length 对象。permission 必须要是几个字符串之一,这里又使用了 OneOf 对象,age 又必须是介于某个范围之间,这里就使用了 Range 对象。 下面我们故意传入一些错误的数据,看下运行结果:

1
2
3
{'age': ['Must be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18 and less than or equal to 40.'],
'name': ['Shorter than minimum length 1.'],
'permission': ['Must be one of: read, write, admin.']}

可以看到,这里也返回了数据验证的结果,对于不符合条件的字段,一一进行说明。 另外我们也可以自定义验证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from marshmallow import Schema, fields, ValidationError

def validate_quantity(n):
if n < 0:
raise ValidationError('Quantity must be greater than 0.')
if n > 30:
raise ValidationError('Quantity must not be greater than 30.')

class ItemSchema(Schema):
quantity = fields.Integer(validate=validate_quantity)

in_data = {'quantity': 31}
try:
result = ItemSchema().load(in_data)
except ValidationError as err:
print(err.messages)

通过自定义方法,同样可以实现更灵活的验证,运行结果:

1
{'quantity': ['Quantity must not be greater than 30.']}

对于上面的例子,还有更优雅的写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from marshmallow import fields, Schema, validates, ValidationError

class ItemSchema(Schema):
quantity = fields.Integer()

@validates('quantity')
def validate_quantity(self, value):
if value < 0:
raise ValidationError('Quantity must be greater than 0.')
if value > 30:
raise ValidationError('Quantity must not be greater than 30.')

通过定义方法并用 validates 修饰符,使得代码的书写更加简洁。

必填字段

如果要想定义必填字段,只需要在 fields 里面加入 required 参数并设置为 True 即可,另外我们还可以自定义错误信息,使用 error_messages 即可,例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from pprint import pprint
from marshmallow import Schema, fields, ValidationError

class UserSchema(Schema):
name = fields.String(required=True)
age = fields.Integer(required=True, error_messages={'required': 'Age is required.'})
city = fields.String(
required=True,
error_messages={'required': {'message': 'City required', 'code': 400}},
)
email = fields.Email()

try:
result = UserSchema().load({'email': 'foo@bar.com'})
except ValidationError as err:
pprint(err.messages)

默认字段

对于序列化和反序列化字段,marshmallow 还提供了默认值,而且区分得非常清楚!如 missing 则是在反序列化时自动填充的数据,default 则是在序列化时自动填充的数据。 例如:

1
2
3
4
5
6
7
8
9
10
from marshmallow import Schema, fields
import datetime as dt
import uuid

class UserSchema(Schema):
id = fields.UUID(missing=uuid.uuid1)
birthdate = fields.DateTime(default=dt.datetime(2017, 9, 29))

print(UserSchema().load({}))
print(UserSchema().dump({}))

这里我们都是定义的空数据,分别进行序列化和反序列化,运行结果如下:

1
2
{'id': UUID('06aa384a-570c-11ea-9869-a0999b0d6843')}
{'birthdate': '2017-09-29T00:00:00'}

可以看到,在没有真实值的情况下,序列化和反序列化都是用了默认值。 这个真的是解决了我之前在 cattrs 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时候的痛点啊!

指定属性名

在序列化时,Schema 对象会默认使用和自身定义相同的 fields 属性名,当然也可以自定义,如:

1
2
3
4
5
6
7
8
9
class UserSchema(Schema):
name = fields.String()
email_addr = fields.String(attribute='email')
date_created = fields.DateTime(attribute='created_at')

user = User('Keith', email='keith@stones.com')
ser = UserSchema()
result, errors = ser.dump(user)
pprint(result)

运行结果如下:

1
2
3
{'name': 'Keith',
'email_addr': 'keith@stones.com',
'date_created': '2014-08-17T14:58:57.600623+00:00'}

反序列化也是一样,例如:

1
2
3
4
5
6
7
8
9
10
class UserSchema(Schema):
name = fields.String()
email = fields.Email(load_from='emailAddress')

data = {
'name': 'Mike',
'emailAddress': 'foo@bar.com'
}
s = UserSchema()
result, errors = s.load(data)

运行结果如下:

1
2
{'name': u'Mike',
'email': 'foo@bar.com'}

嵌套属性

对于嵌套属性,marshmallow 当然也不在话下,这也是让我觉得 marshmallow 非常好用的地方,例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from datetime import date
from marshmallow import Schema, fields, pprint

class ArtistSchema(Schema):
name = fields.Str()

class AlbumSchema(Schema):
title = fields.Str()
release_date = fields.Date()
artist = fields.Nested(ArtistSchema())

bowie = dict(name='David Bowie')
album = dict(artist=bowie, title='Hunky Dory', release_date=date(1971, 12, 17))

schema = AlbumSchema()
result = schema.dump(album)
pprint(result, indent=2)

这样我们就能充分利用好对象关联外键来方便地实现很多关联功能。 以上介绍的内容基本算在日常的使用中是够用了,当然以上都是一些基本的示例,对于更多功能,可以参考 marchmallow 的官方文档:https://marshmallow.readthedocs.io/en/stable/,强烈推荐大家用起来

福利专区

随着云计算和虚拟技术的发展,主机业务从虚拟主机逐步发展到独享云服务器。我们 IT 人对服务器的需求是很强烈的,无论你是后端研发、前端开发、云计算、大数据、架构、数据存储、运维还是产品经理,每个人手上多多少少都会有几台云服务器。 这些云服务器被用做测试用机、学习用机或者正式生产用机,有些朋友会在上面搭建博客,有些朋友在上面搭建 API。东鸽自己也手握几台服务器: 其中有 3 台用作实际的生产,新书《Python3 反爬虫原理与绕过实战》的在线练习平台夜幕爬虫安全论坛和我的个人博客。另外几台用来做测试、数据合作和练习。 练习的话,像平时学习 MongoDB 数据库、Redis 数据库和 Mysql 数据库的时候,我会在服务器上安装对应的应用,启动服务后在自己的电脑上连接,这样能得到与生产环境一样的体验。学习 Linux 和 Shell 脚本的时候也会用云服务器进行练习,这样既能够确保练习效果,又避免了对本机电脑的干扰。 你总不能在自己的电脑上折腾来折腾去吧,万一搞坏了,工作咋办? 数据合作,那是个人业务上的事了。数据用云端数据库的方式交付给客户,不需要其他传输媒介,轻便快捷,没有延时风险。我这边把数据存储到服务器,客户从服务器上拉取数据。 一个普通的生产者消费者模式就诞生了。如果数据业务体量比较大,或者说数据业务的出口比较多,那我可能会借用消息中间件来进行调节。 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我可能会对服务器进行镜像,那么我就需要 2~3 台服务器。假设每台服务器的成本是 300元/年,数据合作业务的收入是 3W/年,那真是四两拨千斤了。 要合理利用资源,让资源为我们生小钱钱! 服务器配置跟具体业务需求有关,用于测试的服务器通常是 1 核 2G 1M;博客和论坛的服务器带宽稍大一些,带宽通常是 3M ;用于数据合作的服务器内存较大,一般需要为 4G~8G; 除了服务器之外,华为云还有很多神奇的业务。我觉得黑科技真的是太多了。 上次我用华为云的深度学习一体化服务 ModelArts 在线实现了图像深度学习中的图片标注、图片分类预测和模型部署+生成 API,感觉很流畅。 鼠标点点点,配置一丢丢参数,也不用自己写代码,也不用弄 Web 框架,唰唰唰地几下,就可以调用了。 崔庆才崔哥用 ModelArts 实现了爬虫工程师常用到的拼图验证码缺口识别 API。 样本准备了小小几十个,训练完成后的识别准确率很高,这样我们就不用担心缺口位置定位的问题了。 服务器数量多,开销自然就大。如无必要,通常我是不会购买服务器的,但每当云服务器厂商有活动时我都会做一些购买计划。例如我今年打算增加数据业务,并且学习架构方面的知识,那我至少得再买 5 台服务器。趁着华为开年采购季活动,购买一台服务器的成本最低 79元/年。除此之外,华为云还有数据库专场活动、域名建站专场活动、云安全专场活动在等着我们,买买买! 大家相识已久,东鸽感谢大家关注和支持,这次华为云开年采购季活动我自掏腰包购买 3 台 1 核 2G 1M 的服务器(1年期)送给各位粉丝。大家扫码即可参与抽奖,到期自动开奖。 参与要求:参与活动时必须转发上方华为云开年采购季海报,领奖时小编会检查的哦。

技术杂谈

今天刚发现了一个我觉得不错的工具,介绍给大家,不是打广告哈,是真心推荐。 在推荐之前,问大家一个问题:

  • 大家平常遇到不错的网站或文章,会用什么方式收藏?Chrome 书签?
  • 现在你们 Chrome 书签里面啥样子?乱不乱?
  • 如果我让你们快速从书签里面找出一个曾经收藏过网站,你要花多久?
  • 如果你在手机上用其他的浏览器,比如 Safari、微博上看到了一个不错的网站,怎么存?
  • 存到了 Safari 上面,又怎么和电脑上的 Chrome 书签合并?之后还能找到吗?

在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我们需要保存和收藏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好的网站,好的博文,好的软件,都需要存下来。那么怎么存?这是个问题。 我最早也用过 Chrome 书签,但是这有个毛病,怎么全平台同步?我想在手机(iPhone)上看我的书签内容,难道我还要专门下个 Chrome?另外书签的整理和搜索也是个问题,实在是让我喜欢不起来。 我在选择软件都会追求全平台云同步。比如时间规划软件,我会用「滴答清单」;SSH 软件,我会用「Termius」;翅膀软件我会用「Surge」,为的都是解决一些跨终端问题,它们都是 iPhone、iPad、Mac、Windows、Web 全部平台同步的,有的甚至还支持浏览器插件或者 Apple Watch 等等,这样我们不论切换到哪个终端,都会非常方便地同步数据。

Pocket

所以,对于上面说的这个问题,怎么来收藏链接,有什么好用的 App 呢?这个最初是选择了「Pocket」。 image-20200203222939945 「Pocket」这个软件有一个不错的特性,那就是跨平台,我可以在浏览器、Mac、iPhone、iPad 上使用,看到不错的网站,调出插件或者点击「分享到 Pocket」就可以存进去了,这样就解决了多平台同步问题,另外 「Pocket」还能设置一些标签等等,然后每周或定期我再翻出来整理整理。 说实话,我用「Pocket」好几年了,但总觉得一直达不到我心中完美的标准,怎么说呢?下面总结一下:

跨平台

跨平台的支持确实挺好的,这也是我选择「Pocket」的重要原因,支持 Web、Mac、Windows、iPhone、iPad 、Android 各大平台,另外还提供了多款浏览器插件,全平台同步。 光这一点就干倒了很多竞争者了。 然而,不好的也有很多。

界面

首先,Mac 的界面太丑了,多少年了,我一直盼着能改好看点,结果界面一直没有大的改观。这谁受得住啊? 截图看看: image-20200203193029173 哎,一眼难尽啊,左边浓浓的拟物化风格,右边自作聪明出了个阅读模式,也就是自动提取正文内容,结果把文章格式整的这么乱。

功能

怎么说呢?其实不能追求太多,我最初也只是想找一个存书签的软件。但它的一些分类和标签做的体验并不友好。另外如果我想存文件、存图片,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另外这个页面布局吧,实在是让我难以恭维。我不能一目了然地看到我的所有分类和分类层级、标签等等内容。 另外「Pocket」里面还增加了「发现」、「活动」、「资料」三个选项卡,总体来说有点社交性质,它让我去关注点别人,然后看到别人的收藏动态,其中两个选项卡几乎都是常年没啥有效内容的,觉得这些功能有点鸡肋,不足以上升到能和我的收藏列表一个级别。所以我基本上就只开第一个选项卡「我的列表」,只有这里才是我真正想要的收藏列表。 看下图吧,只有第一个选项卡才是收藏列表,第二个就是「发现」,第三个「活动」,最后一个「资料」,后三个基本上没啥卵用,没关注几个人,第三个基本上是常年空着的状态。 IMG_2326 所以说,这软件的界面、操作和功能,只能说我不喜欢。不喜欢就不要将就,我将就了这么久,最后还是要放弃它。

Raindrop.io

所以近期我就一直在找一款能替换掉「Pocket」的纯粹的内容收集软件,这么几个原则吧:

  • 跨平台,必须支持所有终端,包括 Windows、Mac、iPhone、iPad、Android、Web 并提供各个浏览器插件。
  • 功能明确,能方便地管理分类、标签、收藏等内容,且不要有一些其他鸡肋的功能。
  • 好看,好看,好看!我还是很注重界面和美观的,不论是图标还是内页,不优雅的界面会让我觉得很不爽。(之前找软件的时候因为某些软件的图标设计得不好看而被我 Pass 了)。

好了,搜啊搜,找到这么一款软件—— Raindrop.io,感觉不错,看到首页的介绍,被吸引到了! 大家可以看视频来感受一下:https://up.raindrop.io/web/marketing/intro.mp4 可以说首先界面真的吸引到我了,而且左侧的导航分类、收藏夹的管理非常清晰,页面布局也很清晰,甚至支持文件、图片等格式的收藏!另外它同样也支持全平台,完全符合我的需求。 然后我就下载下来了各个平台都试了试,首先试了试它的一些基础功能,比如收藏夹的管理,然后添加上一些不错的内容。 初步整理成下图这么个样子: image-20200203221953942 另外内容还支持各种其他的布局,如列表式: image-20200203222112657 瀑布流式: image-20200203215543721 舒服了。 说回功能,这里我先分了几个分组,为「网站」、「代码」、「图片」,我估计我用到的最多的肯定是「网站」这个分组,用来存各种链接的,「代码」和「图片」是为了测试它的上传文件和图片功能而加的,可以用来存代码文件和图片。 分组建好之后,我们可以在分组里面添加收藏夹,看图里面每行前面有个小图标的就是一个收藏夹。没错,每个收藏夹都可以自定义它的小图标,这个功能真的是增色不少! 它提供了非常多的小图标,看: image-20200203220210879 这个功能,我觉得简直不能更赞!另外这些小图标还可以自己上传,所以你看图里面的 GitHub 图标、Python 图标,都是我从 icons8 上面找到并上传的,毫无违和感! 另外每一个收藏它都会自动生成一张封面图,会自动截取网站当前页面的内容,或者也可以自定义上传图片或者自定义截屏,最后每个收藏项都会变成一张张卡片。 当然添加标签页不在话下。 image-20200203220829929 另外浏览器的插件也做的很精致,提供了 Mini Application 和极简模式,收藏一个页面只需要点一下这个图标就收藏好了。如果是高级版的账号,还支持自动分类。 image-20200203221016017 手机和 iPad 上面的软件我也试了,功能基本类似。怎么保存呢?比如我的 iPhone 上可以把这个软件放到分享的 App 列表里面,这样在浏览器里面点击「分享」,然后选「Raindrop.io」就好了,它会自动弹出一个窗口,让我们选择分类或加标签,体验很不错。 IMG_2327 嗯,总之整体体验下来,非常好用。 另外它还支持自动导入书签或从其他的收藏软件里面迁移,大家如果一些网站保存在书签里面的话,如果用了这个,可以快速导入进来,非常方便! image-20200203222316105 另外还有一些高级的功能大家再探索吧。怎么感觉越写越像个广告文了,但确实这不是广告文,它确实很好用,在这强推给大家!希望它能帮助大家方便管理各种资源,什么博客、公众号、干货、微博、图片、文件统统可以保存到这里并明确清晰地归类啦!

个人随笔

今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群里看到了一个推送,是来自一个软件「飞书」的公开课,它讲如何使用飞书,以及如何提高团队的协作效率,我就去听了一下。 头条是飞书开发的,整个 Talk 其实讲了挺多的关于飞书的使用,其实和很多软件的功能大体上是相同的,如文件共享、文档协作、任务分配、聊天沟通等等,像行业内挺多软件,如 Worktile、TAPD、Teambition 等等也都比较完善了,所以一些类似的功能我就不展开说了。 不过其中有一个点,让我听了之后深受启发,那就是如何提高开会效率。 我也参加过很多会议了,包括研究生期间跟着导师出去汇报、开实验室小组会或者公司内部开大会。其中有的内容是讨论具体的实施方案,有的一些时候是单纯的分享或者 sync 进度。对于后者的话,其实没什么问题,就是一个人分享或者快速跟其他人沟通,我想大部分情况下大家都是类似的。但是对于前者,我就觉得一些会议效率太低了,甚至说价值并不高,那么这里就主要说说这种会议。 比如有些会议,尤其是大会,比如十几二十人围在一起开会讨论方案,参与的人很多很杂,有的人甚至还是和会议相关度不高的人或者本身对会议主题完全不了解的人。这时候可能有一个人主持会先说说这个会是干嘛的,开这个会要讨论点什么,说了十分钟之后,一些人才大体上明白这个会在做什么。然后后面就是后面开始讨论方案了,大家也没有整个的时间把控,不知道一共可能讨论多久,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有时候扯着扯着扯远了,最后一个会能开上一个半甚至两个多小时,然后会议结束了之后,大家又接着去干活去了。过了一阵子或者几天,想回想一下当时会上到底是怎么说的或者讨论了什么方案,很可能就忘了。如果当时会上有专门做会议纪要的人,那还 OK,如果没有,那这么多人过了一段时间,具体会上说了那些有用的东西或者最后采取了什么方案具体怎么实施呢?很可能就是两个字:忘了。另外,有些人可能整个会上一句话也没说,完全感觉不到任何参与感,所以他也就越来越觉得这个会议没有什么意义,甚至可能就在会上就睡着了。 我想工作的各位难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或者甚至大家的会议现状就是这样子的。我之前也一直觉得,这种会议模式其实挺病态的,在时间这么宝贵的今天,到底有没有一个比较好的开会方式呢? 今天听了这个分享之后,我确实被其中所讲的一个会议模式吸引到了。 怎么个方式呢?这里我就根据自己的理解大体概括一下。

提前准备

会议的组织者,在开会之前,根据会议的适用场景,列好这个会议想要讨论的内容,以文档的形式写下来。比如要开发一个软件,那么可能就列出来其中的交互或实现方案。如果是要讨论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把已经想到的解决方案写下来。 然后呢,很重要的,在开会之前,把文档都发给大家,比如附在邮件链接里面,大家都可以下载或者在线查看。这样可以让大家提前对会议的内容有所了解,如果是对会议毫不了解的人,也能对会议的主题有个整体的把握。 这样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 咦,来了一个会啊,咋叫上我了?这个会到底干嘛的?写的这个主题到底啥意思?我去了能干啥? 这就是其一,提前准备,让所有人都有所了解。 另外,每个人知道主题和讨论内容了,也就知道自己需要准备什么东西,哪些需要演示,哪些需要重点讲解。

阅读及评论

这个环节也很新颖和高效。 在会议开始的时候,前 15 分钟(时间视情况而定),没有任何人讲话!注意是没有任何人讲话! 那么大家做什么?看文档! 大家会在这前 15 分钟里面仔细阅读文档和思考。由于文档是共享的,可以在线协作编辑的,每个人都可以在上面写 Comments,比如提意见或者提想法。由于大家都登录了自己的账户,所以谁提的 Comments,所有人都一清二楚,而且可以实时看到。 就类似下图的这种感觉,见图右侧的 Comments。 image-20200205231912431 然后 15 分钟过后,大家会针对大家疑虑的点进行讨论。 注意,由于有了 Comments,大家就知道一共有多少需要讨论的点,这个会还剩余多久,每个 Comment 可以讨论多长时间,这样又避免了开会时间无节制的问题。 然后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每讨论完一个 Comment,就在对应的地方写上解决方案或者附上 Todo List,即具体的实施措施,做到当场讨论问题、当场提出解决方案、当场分配任务计划。 OK,然后整个会就很有目标地开完了,很有侧重点,而且大家都清除的就不需要讨论了。 另外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提 Comments,这样每个人都会感到极强的参与感,再也不会出现会上一言不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状态了。

会后

由于采取了前面的两步措施,所以会后也就更方便了。 整个会议的纪要在哪里?就是之前的文档里。 整个会议关键的点在哪里?都在 Comments 和对应的回复里。 整个会议讨论出了什么计划?当场也已经分配好了,大家会后直接根据会上分配的 Todo 去做就好了,分配的任务会自动加到每个人的 Todo List 里面。 过了几天,我想复盘整个会议或者回想下这个会议说了些啥,怎么办?直接打开会议文档就好了。 还需要专门写会议纪要的吗?会上大家共同协作会议文档,已经都写好了。 嗯,这就是整个会议的模式。 节省了多少时间或者避免了什么问题呢?我们数数吧。

  • 每个人在会前都可以对会议提前了解和准备,每个人的了解和准备都会更充分。
  • 开会前半段每个人都会有单独的时间去理解和思考并做评论。
  • 每个人都会有极强的参与感。
  • 根据大家评论的数量来把握整个开会的节奏,减少了拖延的概率。
  • 会上当场确定好解决方案和人员,自动同步到每个人的 Todo 列表。
  • 会后随时查看,随时复盘。
  • 文档记录,永不丢失遗忘。

真的可以说,这个模式我觉得非常好,大幅提高了开会的效率,节省了时间。 这个模式我听 Talk 里面说已经在诸如头条的公司里面用了很久了,很多人都反馈很不错。飞书在这方面的支持已经做得挺好了,但可能很多公司不用飞书,不过现在还有很不错的在线协作文档,比如 石墨文档、Pages、Worktile、OneNote 等等也都可以成为候选方案,这个模式还是完全可以借鉴的。 以上仅是我的一点总结和思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