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个人随笔

昨天(准确说是前天了),鸿蒙 2.0 发布了,当时没来得及看,睡觉之前看了看回放,说实话这次的更新发布的确让我眼前一亮,甚至自己还有点小心动。因为我现在用的苹果全家桶,所以之前一直对安卓并不太关注,但发布会看到鸿蒙现在建立起的生态还有一些互联的体验,着实让我惊叹一把。甚至我心里都有一点想把自己现有的小米之家的一套以后换成华为全屋智能。

别说,还真有可能哈哈。

扯远了,说回正题。

发布会上宣布了一个消息,那就是现有的很多华为手机都可以开始升级鸿蒙系统,所以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花粉们都开始纷纷尝鲜,从朋友圈就能看得出来大家的期待和热情。

然而,还有一些声音又开始热闹起来了,一些人又开始问了,甚至喷起来了——鸿蒙系统 2.0 到底是不是基于安卓?鸿蒙真无耻,明明基于安卓,还把安卓的名字抹掉叫做鸿蒙。看了这些问题和评论,我心里说有点嗤之以鼻吧又觉得太极端,我就单纯觉得争论这个真的挺无聊的,争论这个有什么意义呢?

看完这篇文章,你可能就更了解我为什么这么说了。

一些渊源

因为众所周知的一些原因,美丽国开始打压华为,断供芯片等关键元器件,而且华为不能再使用谷歌的移动服务。

断供芯片就不说了,说说后者。

谷歌移动服务有一个简称,就是 GMS,英文是 Google Mobile Service,比如 Gmail、Google Play 等等都属于其中。华为不能使用 GMS,这对华为的海外市场可谓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我们国内没法用谷歌的服务自然大家也习以为常了,所以这个变化对国内市场影响不大。然而华为主要消费群体不会局限于国内,国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GMS 之于国外用户就像微信之于国内用户,华为手机没法用 GMS,也就没法用 Google Play,没了 Google Play,那就连应用都没法好好地装了。有人会说,那我把 Google Play 等 App 的 apk 下载下来安装不就好了吗?不行的,没有 GMS,那就相当于就得不到 Google 的认证,所以即使是把 Google Play 的 apk 下载下来也是没法用的。所以,所有 GMS 的生态都没法用了,尤其对于那些已经重度依赖 GMS 的国外用户来说,对买不买华为手机是有非常大的顾虑的。

在去年的第一季度,华为的手机销量在全球是位居第一的,然而今年第一季度,华为的全球手机销量已经跌至第六,被三星、苹果、小米、OPPO、VIVO 赶超了,第五的 VIVO 是 10%,而华为今年第一季度已经跌到 4% 了。

嗯当然对于这种情形,华为也有自己的应对措施了。比如华为打造了 Huawei Mobile Service,即 HMS,但显然这个相比 GMS 还是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或者让用户从 GMS 迁移到 HMS,也一定是有很多顾虑和成本的。

万般艰难之下,一个重磅消息就诞生了,那就是鸿蒙操作系统的宣布!还记不记得华为宣布鸿蒙的那一天,朋友圈、微博炒的是那么火热,连国家的各个媒体号都在疯狂宣发。为什么?因为当时宣称,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操作系统!

哇,你就想象吧,那种大国自豪感,虽然说网友们平时天天在网上喷来喷去的,但是鸿蒙宣布的那一天,每个人都怀着一种大国自豪感,显得是那么团结。

后来一段时间,鸿蒙宣布开放源代码,当时记得有一段时间华为在挤牙膏,放出来了一些源码,当时一些热心网友研究之后就炸锅了,这开发工具怎么和 Android Studio 这么像啊?然后开始从 SDK 或者各处去扒安卓的影子,争先恐后去当第一个扒出安卓蛛丝马迹的人。然后一些套壳安卓的声音就不绝于耳了,骂声变得此起彼伏。我当时其实没有太关注这些,也没去深究这些,但当时给我的感觉就是,某些人就开始揪着套壳安卓这个事不放下,喷来喷去。

当时我的态度其实比较坦然,因为我也算懂些安卓,深知从 0 开发出一套安卓系统是一件多么难的事,安卓这发展了十几年才发展成这样子。如果从 0 开始造一个操作系统,即使抛开开发成本,其生态的建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如果真有了,而市面上大多数软件都不兼容,微信都没法跑,大批大批的软件运行不了,那谁还会去用呢?几乎是必死的一条路了。所以当时鸿蒙发布会宣布兼容安卓应用的那个时候,我就觉得底层肯定和安卓脱不了干系了,内核肯定基于 Linux,至于多么像,那就得看把安卓改到哪个地步了。

是否基于安卓

好,那下面就来说说,鸿蒙到底是不是基于安卓。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首先知道,安卓究竟是什么,要说安卓,就不得不先说一个名字,叫做 AOSP。

AOSP,就是 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 的简称,翻译过来就是安卓开源项目,官网是 https://source.android.com/。

官网长这样:

AOSP 是开源的,主要是谷歌贡献的,当然其他的厂商也贡献了,比如华为、三星,甚至千千万万普通开发者。

那么 AOSP 和我们常说的安卓有什么关系呢?简单来说,安卓是谷歌在 AOSP 的基础上增加了 GMS(前文提到了),AOSP 是开源的,GMS 是闭源的,二者结合起来就成了现在的安卓系统,最纯正最原生的安卓系统大家可以到谷歌官方下载个 Android Studio 开个虚拟机体验下,现在已经发布到 11 了,网址是:https://developer.android.com/。

OK,但是我们平常用的一些手机的系统和原生安卓也还是有些许不同的,比如小米的 MIUI、三星 OneUI、OPPO 的 ColorOS,锤子的 Smartisan OS,这些都是基于 AOSP 开发的 ROM,而且用也上了 GMS,虽然国内因为某些原因没法用,但它也是有的,况且它们也没有像华为一样被禁。另外小米等公司也大大方方承认这是基于 Android 的,所以你可以看到小米手机的系统里面就写着,MIUI 什么版本,安卓内核什么版本。

OK,那鸿蒙呢?因为安卓 = AOSP + GMS,而 GMS 已经被禁了啊,那何必还称自己基于安卓呢?是吧,那就叫鸿蒙。

是的,就是这样。

所以,AOSP,它是开源的,谷歌放弃了它的所有权。AOSP 人人都能用,人人都能基于它开发。可以认为,AOSP 是安卓和鸿蒙的妈,安卓和鸿蒙是 AOSP 的孩子,只不过不同一个时间段,安卓在 AOSP 基础上多了个 GMS,而鸿蒙没有。

很多人就是像通过 AOSP、安卓、鸿蒙之间的关系想努力证明安卓和鸿蒙是一样的,鸿蒙是套壳安卓的,何必呢?

而且,我们必须要承认,华为的鸿蒙基于 AOSP 做了很多修改,基于鸿蒙的一些设计战略,分布式互联系统的出发点,少不了底层的一些修改和优化。至于难度怎么样?小米、锤子人家都能做成这样,对于华为这么大的公司来说,还会难吗?

而且我相信,将来鸿蒙虽然基于 AOSP 改,但未来也会离 AOSP 越来越远,甚至慢慢面目全非都有可能。

鸿蒙的核心优势

但其实我想说的重点不是上面的内容,不是为鸿蒙和安卓的区分做一个辩驳,因为我认为这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真正有意义的点在于,我们应该关注华为借着鸿蒙,怎样发挥了公司的本身优势,建立了怎样一个基于鸿蒙的巨大生态。

华为不会纠结于到底是不是真正自己从 0 开始实现一个系统,这真的没有意义。华为是站在 AOSP 的基础上,想着怎么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怎么将无法使用 GMS 的损失降低,怎么建立一套新的生态体系,怎样重新让华为的市场振作起来,甚至还可以证明,我们中国做的系统也一样可以引起一些可以称之为颠覆性的浪潮。

OK,大家相比也看到了发布会的一些演示了,我觉得华为有一个点做得非常好,那就是充分发挥了自己公司的优势。

华为是什么公司?是一家通信公司,通信技术在世界都是名列前茅,而且华为也一直在着眼于打造物联网全屋智能。

所以,这些碰撞在一起,将鸿蒙定位成一个分布式智能终端操作系统,这就一下子把鸿蒙的局限性从安卓手机这个层面抬高了,格局就不一样了。

华为很聪明,鸿蒙一下子被抬升到这个高度,那自然把名字也扩展到其他的设备上吧。

  • 比如说,华为家的智能手表,其实本来说智能也智能,但没个很正式的名字,那就叫鸿蒙!

  • 比如说,智能家电里面的芯片吧,其实就是个嵌入式的设备,很多厂商都能做啊,智能饮水机、智能燃气灶,智能加湿器,小米家不也做得挺好的吗,也能通过 App 控制,但你说小米家的智能加湿器里面运行的系统叫啥名?说不上来。但华为就不一样了,鸿蒙的定位上来了,格局上来了,那我们就叫它鸿蒙系统啊,名字嘛,就是个叫法而已。

好家伙,这名字一改,那我岂不是就可以对外宣称说,我们鸿蒙系统可以运行在手表,运行在所有的智能 IoT 设备上了,鸿蒙一下子逼格又提升了一个档次,不但格局上来了,技术也显得更牛逼了。鸿蒙还能兼容这么多平台,一听就牛逼吧。

所以,我还是很佩服华为的这个思路的,高!实在是高!

但光有战略不够啊,那得实打实做出点东西才行对吧。

有,这个必须有!而且正好撞枪口上了,通信和物联网,就是华为的优势点所在。

在鸿蒙基础上,华为配合上自家的通信技术的加持,将设备联动做得尽善尽美,基于超级终端这个定义,将所有的设备联系在一起。

  • 比如说,手机和大屏 Pad 的联动,华为把手机在 Pad 的镜像和操作做到了极低的延迟和极高的流畅度,同时加上软件的一些优化,实现数据的共享。

  • 比如说,手机和耳机和电视的联动,通过手机作为中枢,将视频流、音频流的传输和同步做到了极致,实现了无缝的转接体验。

  • 比如说,华为手机、无人机组成的多机位拍摄,将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关系解耦,每个终端都能自由选择连接的硬件,这其中也是需要非常强的通信技术。

这就是把自己最牛逼的技术正好最大化地发挥出来了啊!

鸿蒙发布会上提到了两个核心技术:

  • 软时钟同步
  • 抗干扰算法

软时钟同步是通信行业非常重要的技术指标,另外基于 5G 的时钟同步更为重要,该项技术能极大地影响通话体验、音视频的同步效果。华为通信出身,又是 5G 引领者,搞这个自然不在话下了。之于抗干扰算法,不必多说,这属于无线通信的范畴,将自己的技术应用到鸿蒙也是顺理成章了。

所以,最后大家可以看到,华为借着鸿蒙,把自家最牛逼的技术实现了完美的落地,打造了物联网生态,又带动了自家全屋智能家居的发展,拉高了鸿蒙的布局,又证明了鸿蒙的确能行,还能顺便给国家注入一剂强心剂!一举多得。

这才是鸿蒙真正的优势所在。

这才是鸿蒙真正的战略所在。

这才是鸿蒙对消费者、对技术发展、对国家、乃至对世界的意义。

Oh,这时候你再跟我说,鸿蒙是套壳安卓,你看看我还理你嘛?

个人记录

今天看到一个消息,说微信 PC 版最新版本可以刷朋友圈了,还加了许多新功能,简直喜大普奔,我赶紧装来试试。

不过可能让大家觉得稍有遗憾的是,现在发布的只支持 Mac 版,而且处在内测阶段,Windows 版的后续才会发布。

别问我怎么搞到的,看完这篇文章你也能立马获取。

装完之后,打开微信就提示了最新版本的更新界面:

这是 Mac 上的重大更新:

  • 可以刷朋友圈了
  • 看视频号的视频和直播了
  • 可以支持深色模式了

就是主要这么几大更新,我们来一起看看。

首先就是深色模式,这个简直太舒服了,现在很多 Mac 软件都已经适配了深色模式,唯独微信迟迟没有更新,这下终于有了!

我把 Mac 调整到深色主题,然后微信就会跟着变化了。

深色模式是这个样子的:

很完美,以后深夜再也不用面对那明晃晃的白色聊天窗口了。

接下来就是朋友圈,在侧栏出现了这样的小图标:

一点就会弹出一个新的窗口,而不是呈现在右侧,窗口是张这个样子的:

在右上角有刷新按钮和消息按钮,消息按钮点击之后同样以浮窗的形式呈现:

另外朋友圈点赞和评论的操作基本上和手机上是一样的:

小视频播放也不在话下:

嗯,整体感觉还是不错的,以后朋友圈就可以在电脑上看了。

接下来就是视频号,测试了一下转发了一个视频号的内容,显示是这样的:

然后还是以弹窗的形式呈现:

不过只有转发的操作,没法点赞和评论。

然后就是直播,转发的直播在聊天中是这样的:

点开之后显示是这样的:

这个是我的视频号哈,就简单开了一下直播,照的是家里的房顶,没啥实质性的东西,就仅做测试哈。

整体体验下来感觉这个更新还是很给力的,尤其对我有用的就是看朋友圈的功能了。

但是稍微有点遗憾的是,还不支持发朋友圈的功能,希望微信能快快支持。

最后,如果你也想体验一下,请在本公号回复“微信最新版”获取下载地址,大家晚安!

技术杂谈

背景

有时候我会碰到快速搭建测试服务的需求,比如像这样:

搭建一个 HTTP Service,这个服务器可以 run 在本地,也需要公网可以访问,请求该服务可以得到一组自定义的 JSON 数据。不为别的,就为临时快速做点测试用。

这时候我想要以最短的速度完成,比如一分钟就写出来,这时候可以怎么做?

比如大家可能想到了,跑个 Flask 或者 FastAPI,把示例代码改改,然后 Python 一个命令就跑起来了。

比如代码像这样:

1
2
3
4
5
6
7
8
from typing import Optional
from fastapi import FastAPI

app = FastAPI()

@app.get("/")
def read_root():
return {"Hello": "World"}

然后我用命令跑起来:

1
uvicorn main:app --reload

OK,说好的自定义 JSON 就已经完成了。

可是我要加需求了,我要支持跨域访问,怎么做?这时候我可能又要去搜 FastAPI cors 关键字,然后找到 https://fastapi.tiangolo.com/tutorial/cors/ 文档,然后加上类似这样的一些配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from fastapi.middleware.cors import CORSMiddleware

app = FastAPI()

origins = [
"http://localhost.tiangolo.com",
"https://localhost.tiangolo.com",
"http://localhost",
"http://localhost:8080",
]

app.add_middleware(
CORSMiddleware,
allow_origins=origins,
allow_credentials=True,
allow_methods=["*"],
allow_headers=["*"],
)
...

也还行对吧。

那现在我又改需求了,我要返回一张图片怎么办?我要返回一个文件怎么办?我要 HTTPS 访问怎么办?

甚至说,我代码写的不熟怎么办?为了搞这个 API Service 我得花大半个小时,太得不偿失了吧。

毕竟大家都挺忙的。

所以我会想,这些简单的事,为啥要写代码解决啊?难道没有工具通过一些可视化配置来完成吗?

如果你也有这个痛点,请继续向下看。

如果你没有,既然来都来了,客官继续看看嘛…

解决方案

所以现在我的需求是:我想通过一个便捷的工具快速搭建一个 API Server,能配置返回 JSON 或者图片或者文件等等,甚至说动态路由、动态转发等等功能,如果这些步骤还能通过可视化图形界面来搞定就更好了。

来了,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一个工具,叫做 Mockoon。

Mockoon 是一个可以通过图形化界面帮我们快速搭建 API 服务的工具,支持数据模拟、路由解析、跨域访问、HTTPS、自定义延时、Docker 等等各种你想要的功能,同时支持支持 Windows、Mac、Linux,页面整体是这样子的:

这布局,和 PostMan 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比如左侧我们可以配置一个个请求列表,点进去可以在右侧配置详情,比如配置是 GET 还是 POST 请求,path 是什么,Response Body 是什么,Response Headers 是什么,另外还有一些规则和基础设置。

另外在最上面我可以配置运行的 host 和 port,然后左上角还有一个运行按钮,一点就相当于启动了 Server 了,启动之后按钮就会变成红色,再按一下就会停止,比如这里我就配置了运行在本地 3894 端口:

然后我修改下 Body: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
"data": [
{
"id": 1,
"name": "Picture3",
"url": "https://cdn.cuiqingcai.com/l4ol8.jpg"
},
{
"id": 2,
"name": "Picture2",
"url": "https://cdn.cuiqingcai.com/zy2w3.jpg"
},
{
"id": 3,
"name": "Picture1",
"url": "https://cdn.cuiqingcai.com/v10oo.jpg"
}
]
}

这里我返回一个 JSON 格式的列表,包含了三个字段。

然后接下来我要配置跨域访问,就加一个 Response Header:

1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

然后点击左上角的运行按钮就成了。

Mockoon 还提供了快捷访问的功能,接着点右上角的打开按钮:

浏览器就打开了,然后数据就看到了:

咔咔咔,就这样,我们通过非常简单的可视化配置就完成了 API Server 的搭建,熟练的话一分钟就完成了。

另外还有太多功能,比如 HTTPS、多请求处理、日志、路由、模板配置这里就不再一一叙述了,用到的时候查文档就好啦:

另外 Mockoon 还支持命令行,比如通过 mockoon-cli 就可以快速创建一个 API Server,如图所示:

img

命令行的使用和安装可以参考:https://github.com/mockoon/cli#installation

以上便是这个工具的简单介绍,更多功能等待你的探索!

技术杂谈

在这里介绍一个工具,使用它我们可以非常方便地使用 Python 下载 Youtube 的视频,叫做 pytube。

利用它我们可以实现如下功能:

  • 支持 progresive 和 DASH 视频流的下载
  • 支持下载完整的播放列表
  • 可以处理下载进行中和下载完成的回调
  • 提供命令行直接执行下载
  • 支持下载字幕
  • 支持将字幕输出为 srt 格式
  • 获取视频缩略图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它的使用方法。

安装

首先看下安装过程,安装非常简单,只需要使用 pip3 安装即可,命令如下:

1
pip3 install pytube

或者直接源码安装也行:

1
pip3 install git+https://github.com/pytube/pytube

安装完成之后就可以使用 pytube 命令了。

使用

这里先介绍两个最常见的用法,那就是直接使用 pytube 命令,它可以用来下载单个 Yotube 视频或者视频列表。

比如这是一个视频 https://youtube.com/watch?v=2lAe1cqCOXo,截图如下:

我们可以直接使用命令下载:

1
py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lAe1cqCOXo

很快视频就能被下载下来了:

1
2
3
Loading video...
YouTube Rewind 2019 For the Record YouTubeRewind.mp4 | 83 MB
↳ |█████████ | 21.4%

同样地,pytube 还能下载播放列表,比如这是一个播放列表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S1QulWo1RIaJECMeUT4LFwJ-ghgoSH6n,截图如下:

使用 pytube 同样可以轻松下载:

1
pytube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S1QulWo1RIaJECMeUT4LFwJ-ghgoSH6n

它可以解析播放列表,然后一个个下载下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Loading playlist...
Python Tutorial for Beginners 1 - Getting Started and Installing Python (For Absolute Beginners).mp4 | 63 MB
↳ |████████████████████████████████████████████| 100.0%
Python Tutorial for Beginners 2 - Numbers and Math in Python.mp4 | 11 MB
↳ |████████████████████████████████████████████| 100.0%
Python Tutorial for Beginners 3 - Variables and Inputs.mp4 | 15 MB
↳ |████████████████████████████████████████████| 100.0%
Python Tutorial for Beginners 4 - Built-in Modules and Functions.mp4 | 16 MB
↳ |████████████████████████████████████████████| 100.0%
Python Tutorial for Beginners 5 - Save and Run Python files py.mp4 | 37 MB
↳ |████████████████████████████████████████████| 100.0%
Python Tutorial for Beginners 6 - Strings.mp4 | 78 MB
↳ |███████████████████████████████████ | 79.6%

当然除了默认的命令配置,还可以支持查看 list,查看字幕,筛选语言等等,具体的命令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usage: pytube [-h] [--version] [--itag ITAG] [-r RESOLUTION] [-l] [-v]
[--logfile LOGFILE] [--build-playback-report] [-c CAPTION_CODE]
[-lc] [-t TARGET] [-a [AUDIO]] [-f [FFMPEG]]
[url]

Command line application to download youtube videos.

positional arguments:
url The YouTube /watch or /playlist url

optional arguments:
-h, --help show this help message and exit
--version show program's version number and exit
--itag ITAG The itag for the desired stream
-r RESOLUTION, --resolution RESOLUTION
The resolution for the desired stream
-l, --list The list option causes pytube cli to return a list of
streams available to download
-v, --verbose Verbosity level, use up to 4 to increase logging -vvvv
--logfile LOGFILE logging debug and error messages into a log file
--build-playback-report
Save the html and js to disk
-c CAPTION_CODE, --caption-code CAPTION_CODE
Download srt captions for given language code. Prints
available language codes if no argument given
-lc, --list-captions List available caption codes for a video
-t TARGET, --target TARGET
The output directory for the downloaded stream.
Default is current working directory
-a [AUDIO], --audio [AUDIO]
Download the audio for a given URL at the highest
bitrate availableDefaults to mp4 format if none is
specified
-f [FFMPEG], --ffmpeg [FFMPEG]
Downloads the audio and video stream for resolution
providedIf no resolution is provided, downloads the
best resolutionRuns the command line program ffmpeg to
combine the audio and video

更多详细的说明可以参考官方文档:https://python-pytube.readthedocs.io/en/latest/user/cli.html

代码使用

当然除了这些,pytube 还支持以 Python 编程的方式来进行下载,同时提供了便捷的链式操作,比如这段代码:

1
2
3
4
5
6
7
8
9
>>> from pytube import YouTube
>>> YouTube('https://youtu.be/2lAe1cqCOXo').streams.first().download()
>>> yt = YouTube('http://youtube.com/watch?v=2lAe1cqCOXo')
>>> yt.streams
... .filter(progressive=True, file_extension='mp4')
... .order_by('resolution')
... .desc()
... .first()
... .download()

这里大家可以看到,要使用 pytube,只需要导入其中的 Youtube 这个类,然后传入 URL 声明 Youtube 对象就好了。接着我们可以直接调用其 streams 方法获取所有的视频源,然后可以通过 first 或者 filter 或者 order 等进行排序或筛选等处理,然后最后调用 download 方法就可以执行下载了。

下面我们来剖析一下具体是怎么回事。

首先我们来声明一下 YouTube 对象:

1
2
3
4
>>> from pytube import YouTube
>>> yt = YouTube('https://youtu.be/2lAe1cqCOXo')
>>> yt
<pytube.__main__.YouTube object at 0x7f88901e9890>

然后看看 streams 是什么:

1
2
3
4
>>> yt.streams
[<Stream: itag="18" mime_type="video/mp4" res="360p" fps="24fps" vcodec="avc1.42001E" acodec="mp4a.40.2" progressive="True" type="video">, <Stream: itag="22" mime_type="video/mp4" res="720p" fps="24fps" vcodec="avc1.64001F" acodec="mp4a.40.2" progressive="True" type="video">, <Stream: itag="137" mime_type="video/mp4" res="1080p" fps="24fps" vcodec="avc1.640028" progressive="False" type="video">, <Stream: itag="248" mime_type="video/webm" res="1080p" fps="24fps" vcodec="vp9" progressive="False" type="video">, <Stream: itag="399" mime_type="video/mp4" res="1080p" fps="24fps" vcodec="av01.0.08M.08" progressive="False" type="video">, <Stream: itag="136" mime_type="video/mp4" res="720p" fps="24fps" vcodec="avc1.4d401f" progressive="False" type="video">, <Stream: itag="247" mime_type="video/webm" res="720p" fps="24fps" vcodec="vp9" progressive="False" type="video">, <Stream: itag="398" mime_type="video/mp4" res="720p" fps="24fps" vcodec="av01.0.05M.08" progressive="False" type="video">, <Stream: itag="135" mime_type="video/mp4" res="480p" fps="24fps" vcodec="avc1.4d401e" progressive="False" type="video">, <Stream: itag="244" mime_type="video/webm" res="480p" fps="24fps" vcodec="vp9" progressive="False" type="video">, <Stream: itag="397" mime_type="video/mp4" res="480p" fps="24fps" vcodec="av01.0.04M.08" progressive="False" type="video">, <Stream: itag="134" mime_type="video/mp4" res="360p" fps="24fps" vcodec="avc1.4d401e" progressive="False" type="video">, <Stream: itag="243" mime_type="video/webm" res="360p" fps="24fps" vcodec="vp9" progressive="False" type="video">, <Stream: itag="396" mime_type="video/mp4" res="360p" fps="24fps" vcodec="av01.0.01M.08" progressive="False" type="video">, <Stream: itag="133" mime_type="video/mp4" res="240p" fps="24fps" vcodec="avc1.4d4015" progressive="False" type="video">, <Stream: itag="242" mime_type="video/webm" res="240p" fps="24fps" vcodec="vp9" progressive="False" type="video">, <Stream: itag="395" mime_type="video/mp4" res="240p" fps="24fps" vcodec="av01.0.00M.08" progressive="False" type="video">, <Stream: itag="160" mime_type="video/mp4" res="144p" fps="24fps" vcodec="avc1.4d400c" progressive="False" type="video">, <Stream: itag="278" mime_type="video/webm" res="144p" fps="24fps" vcodec="vp9" progressive="False" type="video">, <Stream: itag="394" mime_type="video/mp4" res="144p" fps="24fps" vcodec="av01.0.00M.08" progressive="False" type="video">, <Stream: itag="140" mime_type="audio/mp4" abr="128kbps" acodec="mp4a.40.2" progressive="False" type="audio">, <Stream: itag="249" mime_type="audio/webm" abr="50kbps" acodec="opus" progressive="False" type="audio">, <Stream: itag="250" mime_type="audio/webm" abr="70kbps" acodec="opus" progressive="False" type="audio">, <Stream: itag="251" mime_type="audio/webm" abr="160kbps" acodec="opus" progressive="False" type="audio">]
>> type(yt.streams)
<class 'pytube.query.StreamQuery'>

可以看到这里 streams 是一个 StreamQuery 对象,然后输出出来看起来像是一个列表,其中包含了一个个 stream 对象。

所以,StreamQuery 就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了。

比如接下来我们使用 filter 或者 order_by 方法进行处理:

1
2
>>> type(yt.streams.filter(file_extension='mp4'))
<class 'pytube.query.StreamQuery'>

可以看到它依然还是一个 StreamQuery 对象。

然后根据分辨率进行排序:

1
2
>>> type(yt.streams.filter(file_extension='mp4').order_by('resolution'))
<class 'pytube.query.StreamQuery'>

还是一样,返回的还是 StreamQuery 对象。

这下明白为什么它可以进行链式操作了吧,因为每次 filter 或者 order_by 对象返回的依然还是 StreamQuery 对象,依然还是可以调用对应的方法的。

不过也不是每一个都是支持链式操作的,比如接下来我们对 StreamQuery 对象调用 first 方法:

1
2
3
4
>>> yt.streams.first()
<Stream: itag="18" mime_type="video/mp4" res="360p" fps="24fps" vcodec="avc1.42001E" acodec="mp4a.40.2" progressive="True" type="video">
>>> type(yt.streams.first())
<class 'pytube.streams.Stream'>

看到这里返回的就是单个 Stream 了。

对于 Stream 对象,我们最常用的就是 download 方法了。

1
yt.streams.first().download()

调用完毕之后,视频就会下载在运行目录中。

以上我们就介绍了利用命令行和代码进行视频下载的过程。

更多

当然这个库还有很多强大的功能,都在文档 https://python-pytube.readthedocs.io/en/latest/ 写得很清楚了,这里带大家稍微看下。

比如获取视频的属性:

1
2
>>> yt.title
YouTube Rewind 2019: For the Record | #YouTubeRewind

获取视频的缩略图:

1
2
>>> yt.thumbnail_url
'https://i.ytimg.com/vi/2lAe1cqCOXo/maxresdefault.jpg'

在初始化的时候设置处理方法或者设置代理:

1
2
3
4
5
6
>>> yt = YouTube(
'http://youtube.com/watch?v=2lAe1cqCOXo',
on_progress_callback=progress_func,
on_complete_callback=complete_func,
proxies=my_proxies
)

关于 filter 的一些用法,可以参考 https://python-pytube.readthedocs.io/en/latest/user/streams.html#filtering-streams,比如说过滤只保留有音频的流媒体:

1
2
3
4
5
>>> yt.streams.filter(only_audio=True)
[<Stream: itag="140" mime_type="audio/mp4" abr="128kbps" acodec="mp4a.40.2" progressive="False" type="audio">,
<Stream: itag="249" mime_type="audio/webm" abr="50kbps" acodec="opus" progressive="False" type="audio">,
<Stream: itag="250" mime_type="audio/webm" abr="70kbps" acodec="opus" progressive="False" type="audio">,
<Stream: itag="251" mime_type="audio/webm" abr="160kbps" acodec="opus" progressive="False" type="audio">]

保留 mp4 后缀的视频:

1
2
3
4
5
6
7
>>> yt.streams.filter(file_extension='mp4')
[<Stream: itag="18" mime_type="video/mp4" res="360p" fps="30fps" vcodec="avc1.42001E" acodec="mp4a.40.2" progressive="True" type="video">,
<Stream: itag="22" mime_type="video/mp4" res="720p" fps="30fps" vcodec="avc1.64001F" acodec="mp4a.40.2" progressive="True" type="video">,
<Stream: itag="137" mime_type="video/mp4" res="1080p" fps="30fps" vcodec="avc1.640028" progressive="False" type="video">,
...
<Stream: itag="394" mime_type="video/mp4" res="None" fps="30fps" vcodec="av01.0.00M.08" progressive="False" type="video">,
<Stream: itag="140" mime_type="audio/mp4" abr="128kbps" acodec="mp4a.40.2" progressive="False" type="audio">]

比如获取字幕:

1
2
3
>>> yt = YouTube('http://youtube.com/watch?v=2lAe1cqCOXo')
>>> yt.captions
{'ar': <Caption lang="Arabic" code="ar">, 'zh-HK': <Caption lang="Chinese (Hong Kong)" code="zh-HK">, 'zh-TW': <Caption lang="Chinese (Taiwan)" code="zh-TW">, ...

这里各国语言的字幕几乎都有。

另外还可以把字幕打印出来,比如输出 srt 格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 caption = yt.captions.get_by_language_code('en')
>>> print(caption.generate_srt_captions())
1
00:00:10,200 --> 00:00:11,140
K-pop!

2
00:00:13,400 --> 00:00:16,200
That is so awkward to watch.
...

对于播放列表的处理,比如新建 Playlist 对象,然后取出每一个视频的第一个视频流并下载:

1
2
3
4
>>> from pytube import Playlist
>>> p = Playlist('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S1QulWo1RIaJECMeUT4LFwJ-ghgoSH6n')
>>> for video in p.videos:
>>> video.streams.first().download()

另外还有一些异常处理机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from pytube import Playlist, YouTube
>>> playlist_url =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special_playlist_id'
>>> p = Playlist(playlist_url)
>>> for url in p.video_urls:
... try:
... yt = YouTube(url)
... except VideoUnavailable:
... print(f'Video {url} is unavaialable, skipping.')
... else:
... print(f'Downloading video: {url}')
... yt.streams.first().download()

总之,使用这个库,我们不仅可以使用命令行方便地下载 Youtube 视频和播放列表,还可以使用代码灵活地控制,一举两得!

个人记录

今天还是照常上班,和以往没有太多不同。

然而,办公室里面有位同事一句话惊动了周围所有同事——我们今年又多了五天假期?!

听罢,同事们像是刚中了彩票一样,一个个高兴得像个孩子,但还不知道具体咋回事。

:哪啊?哪说的啊?

:快看看邮件啊

:哪封邮件啊?

:就今天上午刚发的公司全员邮件啊!标题叫 Announcing Wellbeing Days

:好家伙,你不说我还真没注意

其实我也没注意,然后开始翻邮件,果不其然,找到了!

标题很明显了:

Announcing Wellbeing Days

具体的邮件内容不详细说了,总体意思就是说,现在全球新冠疫情严重,大家都面临非常多的压力,其中有一句关键的信息:

Thus, I am excited to announce five new paid WellbeingDays to support you.

是的,为此公司决定 2021 年给每个员工都加五天全薪“幸福关怀假”。

巨硬牛逼!

然后我又详细看了看,这个针对哪些员工呢?

2021 年 9 月 30 之前入职的员工都可以获得这五天假期,2021 年 9 月 30 到 12 月 1 日入职的员工,可以获得三天假期。

今年我的年假已经变成:

去年留到今年的还有 13 天,今年 15 天还没用,再加上 5 天,33 天年假了。

简直是良心了,这下我终于也体验到了一会“别人公司”的幸福感。

想来的,简历可以砸过来了。

技术杂谈

给大家介绍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有了它,我们可以在几秒之内用 VS Code 打开 GitHub 上的任意一个 Repo,无需 Clone,速度飞快。

用法也十分简单而且好记,下面给大家介绍下。

介绍

比如这里是 Scrapy 的仓库:https://github.com/scrapy/scrapy,用 GitHub 打开是这样的:

GitHub仓库

看代码的时候我们可能需要一个个点进去,速度慢而且感觉不太方便。

为此大家可能安装了一些 Chrome 插件,比如比较火的是 Octotree,安装之后效果是这样的:

Octotree效果

安装这个插件之后,在网页左侧会出现一个文件树方便我们快速定位文件。然鹅,个人感觉总不是真正想要的那种味道。

现在好了。

这时候,我们只需要在网址 github 后面加上 1s,变成:https://github1s.com/scrapy/scrapy

没错,就是这么简单好记。

访问之后,就可以看到这样的页面:

是的没错,这就在浏览器中打开了一个在线版的 VS Code,并打开了 Scrapy 的源代码,看代码就非常方便了。

无需克隆,无需任何配置,打开飞速,代码高亮!

一些快捷键也是和 VS Code 一样的,比如 Cmd/Ctrl + P,就可以快速找到一个文件:

Cmd/Ctrl + F 搜索:

不过我试了一下全局搜索貌似只能限制在一个文件内,不知道是哪里设置的问题。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代码能修改吗?

答案是不能,代码都是以只读模式打开的,也就是我们只能看,没法改。不过这也合情合理,毕竟任意 Repo 都能打开,改了又存到哪里呢?

原理

另外有的朋友可能好奇这个的实现原理是怎样的,我扒了一下源码,看到作者是这么介绍的:

Github1s is based on VS Code 1.52.1 now. VS Code can be built for a browser version officially. I also used the code and got inspired by Code Server.

Thanks to the very powerful and flexible extensibility of VS Code, we can easily implement a VS Code extension that provides the custom File IO ability using FileSystemProvider API. There is an official demo named vscode-web-playground which shows how it is used.

On the other hand, GitHub provides the powerful REST API that can be used for a variety of tasks which includes reading directories and files for sure.

According to the above, obviously, the core concept of GitHub1s is to implement a VS Code Extension (includes FileSystemProvider) using GitHub REST API.

We may switch to the GitHub GraphQL API for more friendly user experience in the future, thanks to @xcv58 and @kanhegaonkarsaurabh. See details at Issue 12.

GitHub1s is a purely static web app (because it really doesn’t need a backend service, does it?). So we just deploy it on GitHub Pages now (the gh-pages branch of this repository), and it is free. The service of GitHub1s could be reliable (GitHub is very reliable) because nobody needs to pay the web hosting bills.

总的来说,GitHub1s 这个仓库是基于 VS Code 构建的,灵感来源于 Code Server 这个 Repo,地址为:https://github.com/cdr/code-server,这个就是一个 Online 版的 VS Code。

那作者基于这个做了什么事呢?

他基于 VS Code 提供的 FileSystemProvider API 对接了 GitHub 的 REST API 实现了这些功能。其中前者是 VS Code 提供的,可以提供文件读写操作,当然读写在线文件也是没问题的了;而后者是 GitHub 提供的,通过 REST API 可以获取 Repo 的文件夹或者某个文件。

如此,GitHub1s 就诞生了。

知道了原理之后,我们也可以自己把 GitHub1s 代码下载下来,改写一下,扩展一些功能:比如解除只读限制,保存的时候直接存储到自己的 Repo 等。

具体的修改和开发流程可以参见:https://github.com/conwnet/github1s/blob/master/docs/guide.md#development

访问频率限制

另外作者也提到了一点:

For unauthenticated requests, the rate limit allows for up to 60 requests per hour. Unauthenticated request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originating IP address, and not the user making requests.

对于未授权的请求,API 的请求频率是有限制的,每个 IP 每个小时访问限制是 60 次,所以用着用着就容易超限制了,可能就打不开文件了。

这里的频率限制我解读下,有朋友可能好奇,因为这个网站是 github1s.com 来 serve 的,所以请求是不是都是 github1s.com 这个服务器发出来的呢?所以不同的人其实都是用的一个 IP?

其实不是的,我观察了一下网络请求,是当前网页直接请求了 GitHub 的 API 实现的,所以 IP 就是我们自己客户端的真实 IP,网络请求如下所示:

但是请求 GitHub 的 API 没有跨域问题吗?

没有,这是因为 GitHub API 设置了解除跨域访问,Response Headers 里面可以看到:

1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

所以任何网站都可以直接请求 GitHub 的 API。

OK,说回解除频率限制的问题:

For API requests using Basic Authentication or OAuth, you can make up to 5,000 requests per hour.

这里说如果登录了,每小时就可以提高到 5000 次请求了。

怎么设置呢?

可以在 github1s.com 打开侧栏的 OAuth 设置,如图所示:

image-20210215212607189

然后点击 Generate New OAuth Token,跳到自己的 GitHub Setting 页面,生成一个 Token 就好了,如图所示:

好了之后贴回来就 OK 了,这样频率限制就解除了,爽歪歪。

彩蛋

另外我还发现了有一个配套的 Chrome 插件,也叫 GitHub1s,大家可以自己搜索安装:

安装完成之后,每个 GitHub Repo 都会自动多出一个绿色按钮,如图所示:

点击之后就直接跳转到刚才所说的 github1s.com 打开这个 Repo 了,简直不要太方便!

另外还有另外一个开发者写的插件,效果是这样的:

感觉这个还是挺小巧精致的,可以来这里下载:https://github.com/2293736867/Github1sExtension

总结

好了,以后看 GitHub 代码就有新神器了,大家快去试试看吧~

技术杂谈

事情是这样的,最近发现我的博客 cuiqingcai.com 的评论功能出现了问题,登录功能不好用了。经过一番排查,我找到了一些解决方案,在这里记录一下问题排查过程。

另外这个排查过程中可以总结出一些思路,大家如果碰到类似的问题,也可以按照类似的思路来排查。

友情提示:大家一定要读到最后或者直接拉到最后,最后内容的可能对你更有价值。

起因

我的博客最近刚换上了 hexo 框架,于是评论功能就换成了 Gitalk。但最近发现登录功能不好用了,点击使用 GitHub 登录总是失败。

就点击这个按钮的时候,始终登录不上去:

image-20210212223917778

于是我就想着手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思路

这里就记录一下我在排查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坑和解决思路。

首先,登录失败的问题,第一时间应该去排查的就是网络请求,打开控制台,查看 Network 面板,出现类似的结果:

image-20210212224407613

网络请求直接 403 了,拿不到 token 了,于是就登录不上了。

观察下,这个链接 cors-anywhere 似乎是用来解决跨域限制的,后面还跟了一个 GitHub 的 Access Token 获取地址,那没跑了,前面这个就是一个反向代理,后面是真实的请求 URL。

OK,看着这个也没啥思路啊,然后接着怎么办?

那就接着去搜这个 cors-anywhere.herokuapp.com,因为 herokuapp 很眼熟嘛,就是一个公用的网址 Host 平台,类似于 AWS、Azure 之类的,那么前面这个可能包含某些信息。万一是开源的那就好办了。

接着搜,cors-anywhere,然后就搜到了这个:https://github.com/Rob--W/cors-anywhere

介绍如下:

CORS Anywhere is a NodeJS proxy which adds CORS headers to the proxied request.

The url to proxy is literally taken from the path, validated and proxied. The protocol part of the proxied URI is optional, and defaults to “http”. If port 443 is specified, the protocol defaults to “https”.

This package does not put any restrictions on the http methods or headers, except for cookies. Requesting user credentials is disallowed. The app can be configured to require a header for proxying a request, for example to avoid a direct visit from the browser.

真是一个开源框架,和我猜的一样,就是一个解决跨域问题而生的反向代理。

然后我就在它的 README 中看到了这个:

image-20210212224946845

好家伙,这不就是我刚才用到的链接吗?

那肯定是这个玩意出了什么毛病。

咋看呢?这个果断就是找 Issue 了:

image-20210212225114466

一看,太明显了:

PSA: Public demo server (cors-anywhere.herokuapp.com) will be very limited by January 2021, 31st

意思就是从今年 1.31 开始这个网站的访问会受限,点进去看看:

The demo server of CORS Anywhere (cors-anywhere.herokuapp.com) is meant to be a demo of this project. But abuse has become so common that the platform where the demo is hosted (Heroku) has asked me to shut down the server, despite efforts to counter the abuse (rate limits in #45 and #164, and blocking other forms of requests). Downtime becomes increasingly frequent (e.g. recently #300, #299, #295, #294, #287) due to abuse and its popularity.

To counter this, I will make the following changes:

  1. The rate limit will decrease from 200 (#164) per hour to 50 per hour.
  2. By January 31st, 2021, cors-anywhere.herokuapp.com will stop serving as an open proxy.
  3. From February 1st. 2021, cors-anywhere.herokuapp.com will only serve requests after the visitor has completed a challenge: The user (developer) must visit a page at cors-anywhere.herokuapp.com to temporarily unlock the demo for their browser. This allows developers to try out the functionality, to help with deciding on self-hosting or looking for alternatives.

好吧,意思就是说这个网站本来是演示用的,但是现在已经被滥用了,然后从 1.31 开始用户手动必须手动先访问这个网站获取临时的访问权限,然后才能使用。另外推荐开发者自己来维护一个网站。

接着下面的评论第一个就更滑稽了:

image-20210212225414735

这个人直接艾特了 gitalk,哈哈哈,因为 Gitalk 就如刚才所说的那样,也用了这个。

那就顺便去 Gitalk https://github.com/gitalk/gitalk,逛一下 issue,看看是不是也有人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果不其然了:

image-20210212225919986

最近几个 issue 都是关于 403 的,真热闹。

点进去看看,有个大收获,里面有个好心人说:

这次直接去嫖了一个 CORS proxy,把 gitalk.js 的 6794 行改为 proxy: ‘https://netnr-proxy.cloudno.de/https://github.com/login/oauth/access_token‘, 就可以了。具体能用多久我也没普,且用且珍惜。

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本来还想着自己部署着,这次那就换了就行了。

然而,这样不行,得需要改 gitalk.js 的源码,并不太好吧。

好,这时候就遇到了一个问题,要修改某些开源软件的源码应该怎么办?

首选的思路当然不是硬改,改了之后还要自己 host 一个新的 js 文件,那显然是很费精力的。

其实一半程序在编写的时候应该是预留一些接口和配置的,我们应该能很轻易地通过某些配置就能实现某些配置的复写。

那就接着看看吧,既然要改,那就得先看看 Gitalk 是怎么用的吧。

看文档,Gitalk 调用方式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const gitalk = new Gitalk({
clientID: "GitHub Application Client ID",
clientSecret: "GitHub Application Client Secret",
repo: "GitHub repo", // The repository of store comments,
owner: "GitHub repo owner",
admin: [
"GitHub repo owner and collaborators, only these guys can initialize github issues",
],
id: location.pathname, // Ensure uniqueness and length less than 50
distractionFreeMode: false, // Facebook-like distraction free mode
});

gitalk.render("gitalk-container");

看来这个在声明的时候是有参数的,那刚才 URL 配置没看到在哪里配啊,既然如此,那就看看 Gitalk 这个对象支持多少参数吧。

接着就去找 Gitalk 的构造参数说明,找到这么一个:

  • proxy:String

Default: https://cors-anywhere.herokuapp.com/https://github.com/login/oauth/access_token.

果然找到了,所以这里如果我们要修改,那就改 proxy 参数就行了,初始化 Gitalk 的时候复写掉 proxy 就行。

OK,基本思路有了,那我怎么改到我的源码里呢?

我的博客是基于 Hexo 的 Next 主题的,根据经验,Gitalk 是 Next 主题自带的,所以 Gitalk 的声明应该就在 Next 主题源码里面。

那怎么找呢?

这时候就需要借助于一些搜索技巧了,搜什么?既然要用 Gitalk,那一定有刚才初始化的调用,那就搜 Gitalk 这个关键字就行了。另外还需要缩小一下搜索范围。

于是我就把范围限定到了 next 主题目录,搜索 Gitalk。

image-20210212230931998

简直不要太舒服,一搜就有了,文件是 themes/next/layout/_third-party/comments/gitalk.swig。

这里我们只需要把 proxy 参数加上不就行了,值是什么呢?仿照写就行了,配置风格保持统一,那就加一条:

1
proxy       : '{{ theme.gitalk.proxy }}',

OK,那这个配置的值很明显是主题配置文件,那就把配置文件里面加上 proxy 这个参数就好了。

找到 themes/next/_config.yml,添加行:

1
proxy: https://netnr-proxy.cloudno.de/https://github.com/login/oauth/access_token

结果如下:

image-20210212231224403

好了,大公告成!

重新部署 Hexo,现在评论又能重新使用了,问题就解决了!

测试地址:https://cuiqingcai.com/message/,大家来给我留言吧~

好了,这就是我排查问题的整个过程,做一下记录。

经验

另外,其实这篇文章的用意不仅仅是单纯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大家可能并没有遇到过,因此这个解决方案仅仅是给极少数遇到这个问题的朋友提供的。

但是,这并不代表这篇文章没有价值,因为其中有的思路是通用的,在这里稍微做一下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 当遇到网页功能异常的时候,排查问题就主要看两个——控制台、网络请求,这里面往往能找到主要问题。
  • 结合一些基本知识进行合理的推断,比如刚才我就推断了 cors- anywhere 的作用并结合 herokuapp 推断这个可能还会是个公用的服务。
  • 当碰到没有思路或者不确定的时候,去谷歌它!不要百度,另外还可以在 GitHub 或者 Gitee 上搜。
  • 如果找到对应的 GitHub 仓库,Issue 区往往能找到一些有效答案,比如刚才我就在 Issue 区找到了一个可替代的 cors 网站。
  • 修改代码功能的时候要想着尽量复写,也就是 overwrite,而不是直接改,前者更具有灵活性,而且某些情况下会省去一些麻烦。
  • 复写的时候去找一些参数配置,比如找一些初始化参数、默认参数配置,看看能否实现改写的需求。
  • 找不到入口的时候善用全局搜索功能,比如刚才 Gitalk 找哪里调用的时候,就直接全局搜索。
  • 根据功能限制某些搜索范围,比如刚才我就知道 Gitalk 这个功能是 Next 主题提供的,所以我就直接限制搜索范围是 Next 主题的源码。
  • 以上步骤多尝试,熟能生巧。

技术杂谈

最近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 Vue.js 中的 prop 如何实现双向绑定比较好。

之前我都是把 prop 传递到子组件,然后子组件里面直接把 prop 直接改了,这样虽然能把结果反映到父组件,但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比如我就经常遇到这样的 Warning:

Avoid mutating a prop directly since the value will be overwritten…

实际上,用事件传递的方式把修改从子组件传到父组件是比较不错的方式,这就需要子组件 $emit 一个事件,然后父组件监听这个事件,然后将接收到的值修改就好了。

官方文档的说明如下:

在有些情况下,我们可能需要对一个 prop 进行“双向绑定”。不幸的是,真正的双向绑定会带来维护上的问题,因为子组件可以变更父组件,且在父组件和子组件都没有明显的变更来源。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推荐以 update:myPropName 的模式触发事件取而代之。举个例子,在一个包含 title prop 的假设的组件中,我们可以用以下方法表达对其赋新值的意图:

1
this.$emit('update:title', newTitle)

所以这里推荐的就是使用 update:propName 来实现。

这样的话,父组件原生的写法如下:

1
2
3
4
<text-document
v-bind:title="doc.title"
v-on:update:title="doc.title = $event"
></text-document>

这里 prop 的名字叫做 title,子组件需要接收到这个值,然后各种操作进行修改都没关系。

比如子组件可以这么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template>
<el-input v-model="titleData"></el-input>
</template>

<script>
export default {
name: "Child",
props: {
title: {
type: String,
default: "",
}
},
data() {
return {
titleData: this.title
}
},
watch: {
titleData: {
handler(val) {
this.$emit('update:title', val)
}
}
}
}
</script>

这样当 titleData 更新的时候,父组件的 title 就更新了。

这时候父组件可以简写为:

1
<text-document v-bind:title.sync="doc.title"></text-document>

注意带有 .sync 修饰符的 v-bind 不能和表达式一起使用 (例如 v-bind:title.sync=”doc.title + ‘!’” 是无效的)。取而代之的是,你只能提供你想要绑定的 property 名,类似 v-model

另外当我们用一个对象同时设置多个 prop 的时候,也可以将这个 .sync 修饰符和 v-bind 配合使用:

1
<text-document v-bind.sync="doc"></text-document>

这样会把 doc 对象中的每一个 property (如 title) 都作为一个独立的 prop 传进去,然后各自添加用于更新的 v-on 监听器。

v-bind.sync 用在一个字面量的对象上,例如 v-bind.sync=”{ title: doc.title }”,是无法正常工作的,因为在解析一个像这样的复杂表达式的时候,有很多边缘情况需要考虑。

以上,完毕。

技术杂谈

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来自看到了知乎上的一个问题——在 GitHub 上保持 365 天全绿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解释

大家可能有的不明白啥意思啊,这个绿指的是就是 GitHub 的 Contribution,如果你每天都提交代码到 GitHub,至少一次 commit,那么 GitHub 就会在你当天对应的 Contribution 格子上点上绿色,比如我的就是这样子:

因为我经常在 GitHub 上提交代码,所以我的 Contribution 页面就显示为绿色,commit 多的就深,少的就浅,灰色的就是当然没有任何代码提交的。

所以这个问题问的就是,每天都在 GitHub 上提交代码是什么体验,也就是 365 天每天一天不落地撸代码是什么体验?

然后有一个回答看得我笑出声:

曾经保持了 200 多天全绿,但是冷落了女朋友,一直绿到现在。

原回答如下:

这哥们真的是太秀了,秀到我实在忍不住给他默默点了个赞…

不过咱们还是言归正传啊,说回这个问题。

其实说实话真的保持 365 天全绿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每周都会有周末吧,周末得陪女朋友吧?什么,你没有女朋友,那忽略这一条。

那即使没有女朋友,一年不得有几天是过年过节的,还撸啥代码啊?即使不是逢年过节,那也总有几天状态不好或者生病的吧,强如铁人那坚持 365 天天撸代码也是够神的。

不过我还真见过几个,实打实的大神,比如 Taylor Otweel,PHP Laravel 框架的开发者,一年 8000 多次 commit,他的 Contribution 是这样的:

这个是真的强,而且人家撸的代码质量肯定也高啊,不像我们可能改了点 README 啥的。

但强如 Taylor Otweel,你也能看到有些天是没有贡献的,毕竟人家周末可能就真的不撸代码或者有其他的安排。

那怎么才能做到 365 天全绿呢?

既然人不行,那就靠机器人吧。

GitHub 不是这两年出了个 GitHub Actions 的功能吗?这就是 CI 嘛,借助于它,我们想做到 GitHub 365 天全绿,就轻而易举了。

到底怎么做?难不难。

不难,可能只需要两分钟就搞定了。

想不想知道怎么做的?想知道的接着往下看。

方案

这里介绍一个 GitHub 的库,地址为:https://github.com/justjavac/auto-green,借助它,咔咔几步就能搞定了。

先说步骤。

首先打开这个仓库,点 Use this template,注意千万不要点 Fork,不然是不生效的,如图所示:

点了之后就是提示你用这个 Template 创建一个自己的 Git 残酷,这时候就会让你填写的的仓库名称,比如我就创建了一个名字叫做 AutoGreen 的仓库,如图所示:

至此,已经成功了一半了。

现在你会观察到,在 Actions 这个选项卡自动执行了一个任务。啪!很快啊,执行完了:

执行完了你会发现这个仓库多了一次 commit,是来自 justjavac 的一次 commit:

点进去看看,commit 的信息还叫 “a commit a day keeps your girlfriend away”,啥意思?

跟代码做好朋友,永远没有女朋友???Oh,No,不是这样的!

commit 如图所示:

神奇的是这次 commit 还没有任何 file change,还是个空的 commit。

行了,不管这么多了。

到现在就结束了吗?GitHub 以后就会天天绿了吗,当然不会绿啊,为啥啊?

扒一扒源码看一下,打开 .github/workflows/ci.yml 文件,结果如下:

代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name: ci

on:
push:
branches:
- master
schedule:
- cron: "0 0 * * *"

jobs:
autogreen:
runs-on: ubuntu-latest
steps:
- name: Clone repository
uses: actions/checkout@v2

- name: Auto green
run: |
git config --local user.email "justjavac@gmail.com"
git config --local user.name "迷渡"
git remote set-url origin https://${{ github.actor }}:${{ secrets.GITHUB_TOKEN }}@github.com/${{ github.repository }}
git pull --rebase
git commit --allow-empty -m "a commit a day keeps your girlfriend away"
git push

看看这个文件,意思就是每天执行一下下面的这几行代码,比如 git 的 config、commit、push 等,就相当于模拟了一次提交。

其中有几行代码比较有意思:

1
git remote set-url origin https://${{ github.actor }}:${{ secrets.GITHUB_TOKEN }}@github.com/${{ github.repository }}

这里就是指定远程仓库等地址,这里有几个占位符,github 的 actor 和 repository 对象,其实这些我们不用管,在运行的时候会被自动赋值为当前仓库的信息,另外还有 GITHUB_TOKEN 也是在该任务运行的时候自动添加的。

另外还有一行代码:

1
git commit --allow-empty -m "a commit a day keeps your girlfriend away"

这里的 commit 操作加上了一个 --allow-empty 选项,意思就是允许空的提交,这也就解释了上文空提交的缘由了。

OK,但这里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配置就知道为啥不算我们的提交了:

因为这里配置的是原作者的 GitHub 邮箱,所以这次提交当然就会算作原作者的了。

那怎么才能让我们的绿呢?那把邮箱改成我们自己的就好了,比如我的就修改为了这样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name: ci

on:
push:
branches:
- master
schedule:
- cron: "0 0 * * *"

jobs:
autogreen:
runs-on: ubuntu-latest
steps:
- name: Clone repository
uses: actions/checkout@v2

- name: Auto green
run: |
git config --local user.email "cqc@cuiqingcai.com"
git config --local user.name "Germey"
git remote set-url origin https://${{ github.actor }}:${{ secrets.GITHUB_TOKEN }}@github.com/${{ github.repository }}
git pull --rebase
git commit --allow-empty -m "a commit a day keeps your girlfriend away"
git push

直接在 GitHub 网页上点击修改,修改好了保存就行了。

修改完了之后我们就自动有了一次 commit,接着 Actions 还会自动触发一次 commit,最后结果如图所示:

可以看到,最后这次 commit 已经变成我自己了。

以后,我每天都可以自动绿了。

(这话怎么听着这么奇怪?

福利

最后,原作者还预留了一个定时任务,可以使得你想绿就绿,不仅可以让你每天都绿,还能让你每小时都绿,每分钟都能绿。

想绿就绿,其乐无穷。

绿的方式很简单,套用原作者的介绍了,修改 yml 文件的定时配置就好了:

计划任务语法有 5 个字段,中间用空格分隔,每个字段代表一个时间单位。

1
2
3
4
5
6
7
8
9
┌───────────── 分钟 (0 - 59)
│ ┌───────────── 小时 (0 - 23)
│ │ ┌───────────── 日 (1 - 31)
│ │ │ ┌───────────── 月 (1 - 12 或 JAN-DEC)
│ │ │ │ ┌───────────── 星期 (0 - 6 或 SUN-SAT)
│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时间字段的含义:

符号 描述 举例
* 任意值 * * * * * 每天每小时每分钟
, 值分隔符 1,3,4,7 * * * * 每小时的 1 3 4 7 分钟
- 范围 1-6 * * * * 每小时的 1-6 分钟
/ */15 * * * * 每隔 15 分钟

比如修改为 0 * * * * ,你就能做到每小时都绿了,修改为 * * * * * 你就能每分钟都绿了,真舒服啊!

:由于 GitHub Actions 的限制,如果设置为 * * * * * 实际的执行频率为每 5 分执行一次,也就是每 5 分钟绿一次,也还不错嘛~

技术杂谈

大家想必听说过一些变量命名格式,比如大驼峰式、小驼峰式,其他的你还知道什么?

今天看文档的时候,提到了一个 kebab case,这个你知道是什么命名格式吗?不知道的接着往下看。

这篇文章我们把所有变量命名格式梳理下。

Lower Camel Case

又名:小驼峰式

特征:第一个单词首字母小写,后续单词首字母大写。

例如:firstName、lastName

Upper Camel Case

又名:大驼峰式、Pascal Case

特征:每个单词的首字母都大写。

例如:FirstName、LastName

Snake Case

特征:每个单词小写,单词之间用下划线连接。

例如:first_name、last_name

Kebab Case

又名:Spinal Case、Train Case、Lisp Case

特征:每个单词小写,单词之间用中划线连接。

例如:first-name、last-name

Studly Case

特征:混合大小写,对大写字母的使用没有语义语法意义。有时只有元音是大写的,其他时候大写和小写是交替的,但通常只是随机的。这个名字来自讽刺或讽刺意味,它是作者试图传达自己的冷静的一种尝试。它也可以用来模拟营销人员在命名计算机软件包时违反标准英语案例惯例的行为,即使在没有技术要求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例如:tHeqUicKBrOWnFoXJUmpsoVeRThElAzydOG

参考来源

技术杂谈

问题

最近开发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小知识点,这里有一张 Base64 编码的图片,我想要把它复制到系统的粘贴板中,这个该怎么解决?

比如这里有一张图:

404

我可以通过 Base64 转换工具转换为 Base64 编码,转换网址为 https://www.base64-image.de/,转换结果如下:

图片就是类似 data:image/png;base64,ivBor2... 这样的编码。

问:现在有一张这样格式的图片,怎么把它复制到系统粘贴板中?

解决方案

首先这里需要用到一个 JavaScript 库,叫做 clipboard-polyfill,这个库的 npm 包地址为: https://www.npmjs.com/package/clipboard-polyfill,

看库的介绍有个关键的部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import * as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polyfill";

async function handler() {
console.log("Previous clipboard contents:", await clipboard.read());

const item = new clipboard.ClipboardItem({
"text/html": new Blob(
["<i>Markup</i> <b>text</b>. Paste me into a rich text editor."],
{ type: "text/html" }
),
"text/plain": new Blob(
["Fallback markup text. Paste me into a rich text editor."],
{ type: "text/plain" }
),
});
await clipboard.write([item]);
}

window.addEventListener("DOMContentLoaded", function () {
const button = document.createElement("button");
button.textContent = "Copy";
button.addEventListener("click", handler);
document.body.appendChild(button);
});

这里可以创建一个 ClipboardItem 对象,并传入对应的 Blob 内容,同时指定对应的 content-type 即可。

OK,那这里就需要一个关键部分,那就是如何把 Base64 编码的图片转化为 Blob。

一般来说,Base64 编码的图片的开头是 data:image/jpg;base64,,后面跟的就是 Base64 真实编码。

这里提供一个方法,可以将 Base64 编码转化为 Blob,代码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function b64toBlob(b64Data, contentType = null, sliceSize = null) {
contentType = contentType || "image/png";
sliceSize = sliceSize || 512;
let byteCharacters = atob(b64Data);
let byteArrays = [];
for (let offset = 0; offset < byteCharacters.length; offset += sliceSize) {
let slice = byteCharacters.slice(offset, offset + sliceSize);
let byteNumbers = new Array(slice.length);
for (let i = 0; i < slice.length; i++) {
byteNumbers[i] = slice.charCodeAt(i);
}
var byteArray = new Uint8Array(byteNumbers);
byteArrays.push(byteArray);
}
return new Blob(byteArrays, { type: contentType });
}

这里其实就是将 Base64 编码先转化为了 Uint8Array,然后再将其转化为 Blob,并指定 contentType 即可。

接下来复制到粘贴板就很简单了,调用最上面的方法声明 ClipboardItem 对象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function clip(b64Data) {
const item = new clipboard.ClipboardItem({
"image/png": this.b64toBlob(
b64Data.replace("data:image/jpg;base64,", ""),
"image/png",
512
),
});
}

这里 contentType 指定为了 image/png

至此,clip 方法传入 Base64 编码的图片即可复制到系统粘贴板了,亲测可以在 Windows、Mac 上生效。

技术杂谈

最近服务器都迁移到腾讯云 TKE 了,就是腾讯云 Kubernetes 服务,然后最近有个需求是获取客户端真实 IP。

我的情况:

  • 服务用 Django 写的,通过 HTTP 请求头获取真实 IP
  • Django 通过 uwsgi 运行,并通过 Nginx 转发出去
  • Ingress 使用的 Nginx Ingress,而不是 TKE Ingress

下面说下几个关键配置:

Django 中获取 IP

获取方式如下:

1
2
3
4
5
6
7
def get_client_ip(request):
x_forwarded_for = request.META.get('HTTP_X_FORWARDED_FOR')
if x_forwarded_for:
ip = x_forwarded_for.split(',')[0]
else:
ip = request.META.get('REMOTE_ADDR')
return ip

uwsgi 配置

uwsgi.ini 配置如下:

1
2
3
4
5
6
7
8
[uwsgi]
module = core.wsgi
master = true
processes = 1
vacuum = true
static-map = /static=/app/app/static
http = 127.0.0.1:8000
log-master = true

Nginx 配置

Nginx 需要转发 uwsgi 出去,并且加上三个关键请求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server {
listen 7777;
server_name localhost;

location / {
proxy_set_header X-Real-IP $remote_addr;
proxy_set_header X-Forwarded-For $proxy_add_x_forwarded_for;
proxy_set_header Host $http_host;
proxy_pass http://127.0.0.1:8000;
}
}

Supervisor 配置

Supervisor 需要启动 Uwsgi 和 Nginx: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supervisord]
nodaemon=true

[program:uwsgi]
command=uwsgi --ini /app/uwsgi.ini
stdout_logfile=/dev/stdout
stdout_logfile_maxbytes=0
stderr_logfile=/dev/stderr
stderr_logfile_maxbytes=0

[program:nginx]
command=/usr/sbin/nginx -g "pid /run/nginx/nginx.pid; daemon off;"
stdout_logfile=/dev/stdout
stdout_logfile_maxbytes=0
stderr_logfile=/dev/stderr
stderr_logfile_maxbytes=0

Dockerfile 配置

Dockkerfile 里面指定启动的命令为 supervisor: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FROM python:3.7-alpine
ENV PYTHONUNBUFFERED 1
WORKDIR /app
COPY requirements.txt .
RUN apk update && apk add \
libuuid \
gcc \
nginx \
supervisor \
libc-dev \
linux-headers \
postgresql-libs \
postgresql-dev \
&& pip install pip -U \
&& pip install -r requirements.txt
COPY . /app
RUN mkdir -p /run/nginx
COPY nginx.conf /etc/nginx/conf.d/default.conf
COPY supervisord.conf /etc/supervisord.conf
CMD ["/usr/bin/supervisord", "-c", "/etc/supervisord.conf"]

TKE 配置

这里参考来源为:https://cloud.tencent.com/document/product/457/48949

最关键的就是:

这里我需要修改 Service 的负载均衡:

修改 externalTrafficPolicy 为 Local 即可:

大功告成,后面 IP 就能成功获取到了。

技术杂谈

之前配置 uwsgi 的时候,配完了之后 Python 的日志就输出不出来了,其实可以在 uwsgi.ini 里面加一个日志配置就行了,很简单:

1
log-master = true

示例配置如下:

1
2
3
4
5
6
7
8
[uwsgi]
module = core.wsgi
master = true
processes = 1
vacuum = true
static-map = /static=/app/app/static
http = 127.0.0.1:8000
log-master = true

加上这句之后,日志就可以顺利输出到控制台了。

说到加湿器,那就不得不先提一下空气净化器。

之前其实我家里是没有空气净化器的,最近刚搬新住处就入手了一个,因为我想打造一套全新的小米之家,哈哈哈。

这个空气净化器用和没用给我的感觉区别不大,因为我确实感觉不到室内空气好一点或者坏一点有啥区别。但是记得在我刚打开空气净化器的一瞬间,上面的空气质量指数显示为 180 多(实际上这个是说的 PM 2.5 的指数),重度污染!我直接好家伙,难道我没用空气净化器的二十多年一直都呼吸的是重度污染的空气吗?心中不由倒吸一口凉气。净化器开了一会,那个质量指数慢慢降低,最后一直降到 10 以下,我心里也慢慢舒服多了,这时候我就感觉自己处在一个洁净的环境里面。所以,虽然我自己并不能感受出来空气变好了,但是心里是舒服的、安心的。

那为什么又扯到加湿器呢?

这是因为当我在开着空气净化器的时候,和往常一样打开我的加湿器…这时候,空气净化器显示的空气质量指数直接爆表了,直接 200 以上,当场就把我吓坏了。我当时就跟我老婆说,老婆我们这个加湿器有问题啊,它加湿后的水雾怎么控制质量这么差,肯定对身体有害。说完了之后我就去搜新的加湿器去了。因为最近我在搞米家智能家居,所以第一个搜的就是小米的加湿器,搜到这么一款:

OK,除菌加湿器,很好,有了这个除菌功能,加湿的空气应该不会那么差了。当时我那款「美的」的加湿器是没有这个功能的,所以我就又跟老婆说,老婆我搜到这个小米的加湿器是有除菌功能的,我买了这个肯定就没事了,于是我成功说服了我老婆,于是我的米家智能家居又新增了一员。

然而,等到货之后我灌上水重新打开,情况居然跟我想的不一样!空气净化器依然非常高,直逼 200,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这个除菌功能一点用都没有?

抱着好奇又震惊的心情,我就去网上查,原来,这个和水有关系。空气指数上升的原因可以简单这么解释:这么因为我用的是自来水,而自来水含有氯、重金属等杂质,我买的加湿器又属于超声波式加湿器,它的原理是利用超声波将水打散成直径只有 1-5 微米的细小颗粒,然后利用风动装置将这些小颗粒吹到空气中,所以自来水中的杂质也就跟着进入空气中了,这就导致了空气净化器指数急剧上升,污染空气,长期这样下去对人体并不好。

看到这里,那就牵扯到了几个概念,一个是水,一个是加湿器,这两者的不同组合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下面且听我一一道来。

首先说水啊,其实我们平常见到的水有很多种,名字也不同,目前常见的水可以分为这么几种类别:自来水、白开水、纯净水、矿泉水、天然水、蒸馏水,咋这么多?听着都懵啊,下面来解释下。

自来水

这个大家都知道了,水龙头里面直接放出来的水就是自来水,它是经过自来水厂加工、消毒之后生产出来的复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的工人们生产生活用的水,消毒的时候,里面含有一些微生物(如大肠杆菌)、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泥沙等物质,另外由于自来水厂喜欢用氯气消毒,所以自来水里面还含有一些氯离子,总之这些都是对人体健康不利的。看到这里不要害怕,那就不能喝了吗?没关系,把水烧开了就行了。

白开水

白开水就是把自然水直接烧开得到的水,因为刚才也说了,自来水里面含有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把水烧开后,大部分细菌病毒都会被杀死,一些氯也会被分解掉,另外钙、镁和一些重金属离子也会在烧开的过程中形成沉淀,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水垢。不过金属离子是不能完全沉淀的,所以水中还会有溶解有少量的重金属离子,所以并不是完完全全是干净的,但基本问题不大。另外白开水其实口感非常不好,喝起来很涩,反正我是完全喝不惯白开水的味道。

矿泉水

大家肯定听说过矿泉水,但你平时喝的还真不一定是矿泉水,目前比较常见的矿泉水有百岁山、恒大冰泉等,它是是天然含有矿物质离子或盐或硫化物或二氧化碳气体等物质的水,矿泉水对水源地要求很高,不同水源地的矿物质含量也不同,比如百岁山的河寨山水源说是富含了偏硅酸锂、锶、钙、钾等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是为数不多的优质水源,当然依云也是。

纯净水

纯净水就是水里不含任何其他物质,只有水分子的水,没有任何矿物质。它是经过一些离子交换、反渗透、蒸馏等工艺制成的,过滤掉了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而且几乎不含任何矿物质,水的硬度也很低,用它烧水也不会形成水垢。纯净水可以有两种获取方式,一种就是家里装净水器,出来的都是纯净水。另外就是直接购买,比如怡宝就是纯净水。

天然水

天然水,最常见的就是农夫山泉,它的标识叫做饮用天然水,为啥他不标识天然矿泉水呢?它其实和矿泉水几乎差不多,但是其中有益的元素含量并不能达到天然矿泉水的要求。百岁山的水源相对农夫山泉更好一些,农夫山泉的水源有好几个基地,一般来说千岛湖的最好喝,带有一点甘甜的味道。不过不仔细对比,这个和矿泉水大查不差,反正都含有一些钙、镁、钾等矿物质。

蒸馏水

蒸馏水相比大家在学习化学等时候听说过,其实就是把水烧开,把水蒸气收集下来,然后再把水蒸气液化,分离出来的水就是纯水了,和纯净水一样也是不含矿物质的。由于工艺复杂,制造设备昂贵,所以蒸馏水一般在实验室比较常用,家庭基本上没有喝的,当然要买也能买到,比如屈臣氏的瓶装蒸馏水,价格不菲。

好,说完了以上的水,那哪种水适合放在加湿器(目前指的是超声波加湿器)里面不会引起空气指数升高呢?答案是纯净水和蒸馏水,其他的都不行。纯净水和蒸馏水加上之后,我的空气净化器指数基本没有变化,保持超绿色状态,舒服了。

另外平时喝的话,矿泉水、纯净水、天然水、白开水其实都行,虽然说矿泉水相比纯净水多了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但人体矿物质的摄入也不一定是靠水嘛,所以基本没有什么影响。

好,说完了水,那就得再说说加湿器了,这个其实也是有讲究的。

加湿器

市面上的加湿器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超声波式加湿器,一种是冷蒸发式加湿器。

超声波式加湿器

大部分人家里的加湿器可能都是一二三百块钱的吧,加湿的过程中你还会看到白雾对不对?没错,这种加湿器就是超声波式加湿器,这种加湿器刚才也说了,利用高效的超声波振动将水打散成直径只有 1-5 微米的细小颗粒,再利用风动装置,将这些小颗粒吹到空气中,这种加湿器具有加湿速度快耗电量小、使用寿命长的优点,而且价格相对比较便宜,但存在不足之处在于对水要求高。

冷蒸发式加湿器

这种加湿器和超声波最大的区别就是加湿过程看不见水雾,它的原理就是通过循环风将液态水变成气态水,其实这种加湿器的加湿效果和超声波式相比并不占优势,不过加湿过程中,水是真正变成水蒸气而进入空气中的,所以水中的一些物质并不会进入到空气中,所以这种加湿器我们可以放心使用自来水,而不会引起空气净化器指数上升。不过这种加湿器价格都挺贵的,比超声波式加湿器贵了两三倍不止。

所以呢,到这里,基本就通透了吧,我用的加湿器就是第一种,这种加湿器就必须得用纯净水或者蒸馏水才能保证空气净化器不会爆表。如果加湿器是第二种,那随便用什么水都没啥关系了。

另外友情提醒,如果你的加湿器是第一种,请不要再用自来水了,对身体健康不利,还是改用纯净水吧,或者直接换个蒸发式加湿器也可以的。

所以说,这一番下来,学到还真不少,水和加湿器原来还有这么多讲究,生活真是处处皆学问啊。

参考

想知道农夫山泉 景田百岁山和怡宝味道的差别? - 徐野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367546/answer/109448432

白开水、纯净水、矿泉水和蒸馏水哪个最适合做长期饮用水? - 安吉尔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418550/answer/1271349511

你的加湿器到底该加什么水?今天让你秒懂!http://jd.zol.com.cn/734/7346674.html

怎样选购加湿器? - 老爸评测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406803/answer/555850897

TypeScript

上一节学习了 TypeScript 的基本类型,本节再来学习下接口 Interfaces 的使用。

TypeScript 的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帮助检查参数的字段是否是合法的,比如检查某个参数包含字段 foo,且类型需要是 number 类型,否则就会报错。通过接口,即 Interface 我们可以方便地实现这个操作。

第一个 Interface

最简单的实现方式参考下面的例子:

1
2
3
4
5
6
function printLabel(labeledObj: { label: string }) {
console.log(labeledObj.label);
}

let myObj = { size: 10, label: "Size 10 Object" };
printLabel(myObj);

在这里我们声明了一个方法,叫做 printLabel,它接收一个参数叫做 labeledObj,在 labeledObj 后面声明了该参数需要的字段和类型,这里它需要一个字段 label,且类型必须要是 string 类型。在调用时,我们传入了一个 Object,它包含了两个字段,一个是 size,类型为 number,另一个是 label,类型为 string。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传入的参数是比声明的参数多了一个字段 size 的,但是这并没有关系,编译器只检查传入的参数是否至少存在所需要的属性,对于多余的属性是不关心的。

运行结果如下:

1
[LOG]: "Size 10 Object"

如果此时我们将 label 属性的类型修改为 number:

1
2
3
function printLabel(labeledObj: { label: number }) {
console.log(labeledObj.label);
}

则会出现如下报错:

1
Argument of type '{ size: number; label: string; }' is not assignable to parameter of type '{ label: number; }'. Types of property 'label' are incompatible. Type 'string' is not assignable to type 'number'.

这里就提示 label 属性只能传入 number 类型,而不能是 string 类型。

但上面这个写法其实很不友好,如果属性比较多,那这个声明会非常复杂,而且不同方法如果都用到这个参数,难道还把它的声明都重复声明一遍?这也太不好了吧。

所以,为了更方便地实现声明,这里我们可以使用 Interface 来实现,上面的例子就可以改写为如下形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interface LabeledValue {
label: string;
}

function printLabel(labeledObj: LabeledValue) {
console.log(labeledObj.label);
}

let myObj = { size: 10, label: "Size 10 Object" };
printLabel(myObj);

这里我们使用 interface 声明了一个类型声明,这样在 printLabel 就可以直接使用 Interface 的名称了。

怎么样?这种写法是不是感觉好多了。

Optional properties

某些情况下,某些字段并不是完全必要的,比如看下面的例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interface LabeledValue {
label: string;
count: number,
message: string,
}

function printLabel(labeledObj: LabeledValue) {
console.log(labeledObj.label);
}

let myObj = { size: 10, count: 1, label: "Size 10 Object"};
printLabel(myObj);

其中 message 字段其实在 myObj 对象里面没有,而且这个字段也并不是必需的,但是该字段如果存在的话,必须是 string 类型。那像上面的写法,其实就会报错了:

1
Argument of type '{ size: number; count: number; label: string; }' is not assignable to parameter of type 'LabeledValue'. Property 'message' is missing in type '{ size: number; count: number; label: string; }' but required in type 'LabeledValue'.

这里说 message 字段没有传。

这时候我们可以将 message 标识为可选字段,只需要在字段后面加个 ? 就好了,写法如下:

1
2
3
4
5
interface LabeledValue {
label: string;
count: number,
message?: string,
}

这样就不会再报错了。

Readonly properties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期望一个 Object 的某些字段不能后续被修改,只能在创建的时候声明,这个怎么做到呢?很简单,将其设置为只读字段就好了,示例如下:

1
2
3
4
5
6
interface Point {
readonly x: number;
readonly y: number;
}
let p1: Point = { x: 10, y: 20 };
p1.x = 5; // error!

这里我们声明了一个名为 Point 的 Interface,然后在创建 Point 的时候将 x 设置为 10。但后续如果我们想设置 x 的属性为 5 的时候,就会报错了:

1
Cannot assign to 'x' because it is a read-only property.

这样就可以保证某些字段不能在后续操作流程中被修改,保证了安全性。

另外我们可以使用 ReadonlyArray 来声明不可变的 Array,一旦初始化完成之后,后续所有关于 Array 的操作都会报错,示例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let a: number[] = [1, 2, 3, 4];
let ro: ReadonlyArray<number> = a;

ro[0] = 12; // error!
Index signature in type 'readonly number[]' only permits reading.
ro.push(5); // error!
Property 'push' does not exist on type 'readonly number[]'.
ro.length = 100; // error!
Cannot assign to 'length' because it is a read-only property.
a = ro; // error!
The type 'readonly number[]' is 'readonly' and cannot be assigned to the mutable type 'number[]'.

另外到这里大家可能疑惑 readonly 和 const 是什么区别,二者不都代表不可修改吗?其实区分很简单,readonly 是用来修改 Object 的某个属性的,而 const 是用来修饰某个变量的。

Function Types

除了用 interface 声明 Object 的字段,我们还可以声明方法的一些规范,示例如下:

1
2
3
interface SearchFunc {
(source: string, subString: string): boolean;
}

这里就是用 interface 声明了一个 Function,前半部分是接收的参数类型,后面 boolean 是返回值类型。

声明 interface 之后,我们便可以声明一个 Function 了,写法如下:

1
2
3
4
5
6
7
8
interface SearchFunc {
(source: string, subString: string): boolean;
}

let mySearch: SearchFunc = (source: string, subString: string) => {
let result = source.search(subString);
return result > -1;
};

这里声明了一个 Function 叫做 mySearch,其中其参数和返回值严格按照 SearchFunc 这个 Interface 来实现,那就没问题。

如果我们将返回值改掉,改成非 boolean 类型,示例如下:

1
2
3
4
5
6
7
8
interface SearchFunc {
(source: string, subString: string): boolean;
}

let mySearch: SearchFunc = (source: string, subString: string) => {
let result = source.search(subString);
return result;
};

这时候就会得到如下报错:

1
Type '(source: string, subString: string) => number' is not assignable to type 'SearchFunc'. Type 'number' is not assignable to type 'boolean'.

这里就说返回值是 number,而不是 boolean。

Class Types

除了声明 Function,interface 还可以用来声明 Class,主要作用就是声明 class 里面所必须的属性和方法,示例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interface ClockInterface {
currentTime: Date;
setTime(d: Date): void;
}

class Clock implements ClockInterface {
currentTime: Date = new Date();
setTime(d: Date) {
this.currentTime = d;
}
constructor(h: number, m: number) {}
}

这个简直跟其他语言的接口定义太像了。定义好了 ClockInterface 之后,class 需要使用 implements 来实现这个接口,同时必须要声明 currentTime 这个变量和 setTime 方法,类型也需要完全一致,不然就会报错。

Extending Interfaces

另外 Interface 之间也是可以继承的,相当于在一个 Interface 上进行扩展,示例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interface Shape {
color: string;
}

interface Square extends Shape {
sideLength: number;
}

let square = {} as Square;
square.color = "blue";
square.sideLength = 10;

这里 Shape 这个 Interface 只有 color 这个属性,而 Square 则继承了 Shape,并且加了 sideLength 属性,那其实现在 Square 这个接口声明了 color 和 sideLength 这两个属性。

另外 Interface 还支持多继承,获取被继承的 Interface 的所有声明,示例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interface Shape {
color: string;
}

interface PenStroke {
penWidth: number;
}

interface Square extends Shape, PenStroke {
sideLength: number;
}

let square = {} as Square;
square.color = "blue";
square.sideLength = 10;
square.penWidth = 5.0;

但如果同名的字段不一致怎么办呢?比如下面的例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interface Fruit {
color: string
}

interface Apple extends Fruit {
hasLeaf: boolean
}

interface Orange extends Fruit {
size: number,
hasLeaf: number
}

interface Watermalon extends Apple, Orange {

}

这里 hasLeaf 在 Apple 里面是 boolean 类型,在 Orange 里面是 number 类型,最后 Watermalon 继承了这两个 Interface 会怎样呢?

很明显,报错了,结果如下:

1
Interface 'Watermalon' cannot simultaneously extend types 'Apple' and 'Orange'. Named property 'hasLeaf' of types 'Apple' and 'Orange' are not identical.

意思就是说字段类型不一致。

所以,要多继承的话,需要被继承的 Interface 里面的属性不互相冲突,不然是无法同时继承的。

Interfaces Extending Classes

在某些情况下,Interface 可能需要继承 Class,Interface 扩展 Class 时,它将继承该 Class 的成员,但不继承其实现。这就类似该 Interface 声明了该类的所有成员而没有提供实现。

另外 Interface 甚至可以继承 Class 的私有成员和受保护成员。这意味着,当创建一个扩展带有私有或受保护成员的 Class 的 Interface 时,该 Interface 只能由该 Class 或其子 Class 实现。

示例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class Control {
private state: any;
}

interface SelectableControl extends Control {
select(): void;
}

class Button extends Control implements SelectableControl {
select() {}
}

class TextBox extends Control {
select() {}
}

class ImageControl implements SelectableControl {
// Error, Class 'ImageControl' incorrectly implements interface 'SelectableControl'.
// Types have separate declarations of a private property 'state'.
private state: any;
select() {}
}

上面我们可以知道,当创建一个扩展带有私有或受保护成员的 Class 的 Interface 时,该 Interface 只能由该 Class 或其子 Class 实现。在这里 ImageControl 由于没有继承 Control,但同时 Control 还包含了私有成员变量,所以 ImageControl 并不能继承得到 state 这个私有成员变量,所以会报错。

以上便是关于 Interface 的一些用法,后面会继续总结其他的用法,如 Functions、Classes 等详细用法。

TypeScript

之前的时候都是用 JavaScript 开发,但是最近发现随着项目的推进,一些项目越来越多地要求使用 TypeScript 来开发,所以不得不来专门学习一下 TypeScript 了,本篇文章就简单记录下学习 TypeScript 的过程。

介绍

先看看 TypeScript 的官方介绍:

Typed JavaScript at Any Scale.

TypeScript extends JavaScript by adding types. By understanding JavaScript, TypeScript saves you time catching errors and providing fixes before you run code. Any browser, any OS, anywhere JavaScript runs. Entirely Open Source.

我们知道 JavaScript 是弱类型的语言,而实际上说白了就是加上类型标识的 JavaScript 语言,加上类型标识之后,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开发的调试成本,尽早发现错误,节省更多时间。同时 TypeScript 是完全开源的,它编译后得到的 JavaScript 支持任何浏览器和操作系统运行。

截止本文撰写的时间,TypeScript 已经更新到 4.1 版本,官方文档地址:https://www.typescriptlang.org/docs/handbook/release-notes/typescript-4-1.html。

相关资料

学习 TypeScript 当然要看原汁原味的资料,推荐 TypeScript 官方的 Handbook,链接为:https://www.typescriptlang.org/docs/handbook/intro.html。

本文所总结的内容基于 Handbook 的内容加上个人的一些修改而成。

另外本节的代码推荐大家直接在 TypeScript 提供的 Playgroud 里面运行即可,不用自己再初始化 Node 和 TypeScript 环境,简单方便,链接为:https://www.typescriptlang.org/play,大家直接打开就行了,预览如下:

image-20201228234110415

比如默认情况下就有两行初始化代码:

1
2
const anExampleVariable = "Hello World";
console.log(anExampleVariable);

点击 Run 之后就可以直接运行,控制台输出结果显示在右侧,内容如下:

1
[LOG]: "Hello World"

如果你运行成功了,那我们就可以开始接下来的学习了。

下面正式开始介绍。

TypeScript 主要就是在 JavaScript 基础上扩展了一些类型,所以这里就分各种类型来进行介绍。

基本类型

Boolean

最常见的基本类型就是布尔类型了,其值就是 true 或者 false,类型声明用 boolean 就好了,在 TypeScript 中,声明一个 boolean 类型的变量写法如下:

1
2
let isDone: boolean = false;
console.log(isDone, typeof isDone);

这里注意到,声明类型可以在变量名的后面加上一个冒号,然后跟一个类型声明,和 Python 的 Type Hint 非常像。然后我们用 console 的 log 方法输出了这个变量,并用 typeof 输出了它的类型。

运行结果如下:

1
[LOG]: false,  "boolean"

可以看到运行结果就被输出出来了,同时 typeof 就是这个变量的类型,结果是一个字符串,就是 boolean。

是不是很简单?基本套路就是在变量的后面跟一个冒号再跟一个类型声明就好了。

Number

Number 即数值类型,对于这个类型,TypeScript 和 JavaScript 是一样的,Number 可以代表整数、浮点数、大整数。其中大整数需要单独用 bigint 来表示。另外 Number 还可以代表十六进制、八进制、二进制。

示例如下:

1
2
3
4
5
6
7
8
let decimal: number = 6;
let hex: number = 0xf00d;
let binary: number = 0b1010;
let octal: number = 0o744;
let big: bigint = 100n;

console.log(hex, typeof hex);
console.log(big, typeof big);

其中 bigint 需要 ES2020 的支持,需要在 TS Config 里面设置下:

image-20201228235911831

运行结果如下:

1
2
[LOG]: 61453,  "number"
[LOG]: 100, "bigint"

这里输出了 hex 和 big 变量的值和类型,其中 hex 本身是用十六进制声明的,打印输出的时候被转化为了十进制,同时其类型为 number。

另外对于 bigint 类型来说,值的后面需要加一个 n,即 100 和 100n 代表的类型是不一样的,后者的类型是 bigint,前者的类型是 number。

假如把 bigint 类型的变量声明为 number 类型是会报错的,比如这样就是错误的:

1
let big: number = 100n;

报错内容如下:

1
Type 'bigint' is not assignable to type 'number'.

String

String 即字符串类型,需要用 string 来声明类型。字符串可以用单引号或者双引号或者斜引号声明,其中斜引号就是模板字符串。

示例如下:

1
2
3
4
5
6
7
8
let color: string = "blue";
color = "red";
let fullName: string = `Bob Bobbington`;
let age: number = 37;
let sentence: string = `Hello, my name is ${fullName}. I'll be ${
age + 1
} years old next month.`;
console.log(sentence, typeof sentence);

运行结果如下:

1
[LOG]: "Hello, my name is Bob Bobbington. I'll be 38 years old next month.",  "string"

嗯,没什么特殊的,就是字符串类型。

Array

Array 即数组,声明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 type[] 这样的形式,一种是 Generics 泛型的形式,示例如下:

1
2
3
4
5
6
let list: number[] = [1, 2, 3];
let list2: Array<number> = [1, 2, 3];
let list3: Array<any> = [1, "2", 3];
console.log(list, typeof list);
console.log(list2, typeof list2);
console.log(list3, typeof list3);

其中 list 就是使用了 type[] 这样的声明方式,声明为 number[],那么数组里面的每个元素都必须要是 number 类型,list2 则是使用了泛型类型的声明,和 list 的效果是一样的,另外 list3 使用了 any 泛型类型,所以其值可以不仅仅为 number,因此这里 list3 的第二个元素设置为了字符串 2。

运行结果如下:

1
2
3
[LOG]: [1, 2, 3],  "object"
[LOG]: [1, 2, 3], "object"
[LOG]: [1, "2", 3], "object"

结果的 typeof 输出的结果可能让人意外,不应该是输出其声明的类型吗,怎么是 object?这是因为浏览器真正执行的是刚才的 TypeScript 编译生成的 JavaScript,而 JavaScript 本身的 Array 和 Object 等类型,typeof 都统一返回 object 类型,因此得到的结果就是 object 了。

Tuple

Tuple 即元组,它可以允许我们声明固定数量和顺序的 Array,来看个例子就懂了:

1
2
3
let x: [string, number];
x = [1, 2]; // Error
x = ["Hello", 2]; // Correct

比如这里声明了一个变量 x,x 必须是一个 Array,按照顺序来说,其第一个元素必须要是 string,第二个元素必须要是 number,所以第二行的声明就会报错,第三行的声明才是正确的。

有了类型声明之后,在编译阶段就能发现错误或者编辑器给出方法输入提示。比如:

1
2
console.log(x[0].substring(1)); // Correct
console.log(x[1].substring(1)); // Error, Property 'substring' does not exist on type 'number'.

比如这里第一行我们在敲 substring 的时候,编辑器根据类型判断出 x[0] 是 string 类型,那就可以给出 substring 的提示。而对于第二行代码的 x[1],编译器会直接检查出其中存在错误,这有助于我们在静态类型检查时候及时发现问题,减少 Bug 出现的概率。

Enum

Enum 即枚举类型,这个非常有用,有时候我们想定义的变量其实就只有某几种取值,那完全可以定义为枚举类型。

用法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enum Stage {
Debug,
Info,
Warning,
Error,
Critical,
}

let stage: Stage = Stage.Critical;
console.log(stage, typeof stage);

这里我们声明了一个枚举类型,其名称叫做 Stage,值有五个。然后声明的变量直接用 Stage 修饰即可,值则可以直接取 Stage 的某个值,这里取值为 Stage.Critical

最后打印输出该变量,结果如下:

1
[LOG]: 4,  "number"

结果居然是 4,这个怎么情况?

原来是因为枚举类型,它会按照枚举值的声明顺序自动编号,比如 Debug 的值就是 0,Info 就是 1,以此类推。默认情况下是从 0 开始编号的,不过我们也可以手动更改编号的起始值,比如 Debug 从 1 开始编号,可以声明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enum Stage {
Debug = 1,
Info,
Warning,
Error,
Critical,
}

let stage: Stage = Stage.Critical;
console.log(stage, typeof stage);

最后可以看到 Critical 的编号就变成 5 了,运行结果如下:

1
[LOG]: 5,  "number"

有点意思。

那既然它是按照顺序来赋值的,那我如果在前面的值设置大一点,会不会出现后面的值和前面的值相等的情况?比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enum Stage {
Debug = 1,
Info = 3,
Warning = 2,
Error,
Critical,
}

let stage: Stage = Stage.Error;
let stage2: Stage = Stage.Info;
console.log(stage, typeof stage);
console.log(stage2, typeof stage2);
console.log(stage == stage2);

看看这样会发生什么?这里 Error 按照常理来说会从 Warning 开始自增,值应该为 3,那 Info 我也设置为 3,二者会是相等吗?

运行结果如下:

1
2
3
[LOG]: 3,  "number"
[LOG]: 3, "number"
[LOG]: true

果不其然,二者还都是 3,而且它们就是相等的。所以,对于枚举类型,我们一定要注意声明值的时候最好不要引起自增值和设定值之间的冲突,不然会引入不必要的麻烦。

另外对于枚举类型,我们还可以根据值进行查询,比如对于上述声明,我们不知道哪个值等于 2 或者 3,那可以直接将值传给 Stage 进行查询,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字符串,示例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enum Stage {
Debug = 1,
Info = 3,
Warning = 2,
Error,
Critical,
}

let stage: string = Stage[3];
console.log(stage, typeof stage);

let stage2: string = Stage[2];
console.log(stage2, typeof stage2);

运行结果如下:

1
2
[LOG]: "Error",  "string"
[LOG]: "Warning", "string"

比如这里 Stage[2] 就是查找枚举值等于 2 的枚举名称,结果是 Warning。那值相同的咋办呢?比如 3,看结果它返回的是 Error,看来 Error 把 Info 覆盖掉了,查询的结果是最新的一个枚举名称。注意这里返回的结果是字符串类型,不是枚举类型,它仅仅代表枚举的名称而已。

Unknown

Unknown 即未知类型,一般在类型不确定的情况下可以声明为 unknown 类型。比如说一个数据可能是 API 返回的,它可能是数值类型也可能是字符串类型,并不知道,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将其声明为 unknown 类型。

示例如下:

1
2
3
4
5
let notSure: unknown = 4;
notSure = "maybe a string instead";

// OK, definitely a boolean
notSure = false;

比如这里 notSure 就声明了 unknown 类型,一开始它是数值类型,但当然也可以是字符串或者布尔类型。

那这样不就没啥用了吗?和 JavaScript 有啥不同吗?其实 unknown 还有其他用处,比如说编译器可以在一些判定条件下对 unknown 的值进行精确化处理,比如说一个 if 条件,判定了类型为布尔类型,那么其他和该类型相关的变量都会执行静态类型检查。示例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eclare const maybe: unknown;
// 'maybe' could be a string, object, boolean, undefined, or other types
const aNumber: number = maybe;
// Type 'unknown' is not assignable to type 'number'.

if (maybe === true) {
// TypeScript knows that maybe is a boolean now
const aBoolean: boolean = maybe;
// So, it cannot be a string
const aString: string = maybe;
// Type 'boolean' is not assignable to type 'string'.
}

if (typeof maybe === "string") {
// TypeScript knows that maybe is a string
const aString: string = maybe;
// So, it cannot be a boolean
const aBoolean: boolean = maybe;
// Type 'string' is not assignable to type 'boolean'.
}

这里使用 declare 声明了一个类型变量,然后通过类型变量里面的判定条件就能配合检查其他变量的类型了。

Any

和 Unknown 的情形类似,我们还可以使用 any 来代表任意的类型,示例如下:

1
2
3
declare function getValue(key: string): any;
// OK, return value of 'getValue' is not checked
const str: string = getValue("myString");

这里声明了一个方法,返回类型就是 any,这样的话返回类型就可以是任意的结果了。

那 any 和 unknown 有什么不同呢?any 的自由度会更高一点,如果声明为 any,那么静态类型检查都会通过,即使某个变量的属性不存在。示例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let looselyTyped: any = 4;
// OK, ifItExists might exist at runtime
looselyTyped.ifItExists();
// OK, toFixed exists (but the compiler doesn't check)
looselyTyped.toFixed();

let strictlyTyped: unknown = 4;
strictlyTyped.toFixed();
// Error, Object is of type 'unknown'.

可以看到,前两行的静态类型检查是能过的,但是 unknown 就过不了。

所以,什么时候用 unknown 什么时候用 any 呢?可以从含义上来进行区分:如果某个变量我确实就不知道它的类型,即我没办法知道它的类型,那就用 unknown;如果某个值但其实我确实有办法知道可能的类型,但确实它的类型自由度比较高,那就可以被声明为 any。

但在不必要的情况下,尽量减少 any 类型的使用。

Void

Void 一般用于声明方法的返回值,如果一个方法不返回任何结果,那就用 Void,示例如下:

1
2
3
function warnUser(): void {
console.log("This is my warning message");
}

Null 和 Undefined

其实 TypeScript 还专门为 null 和 undefined 声明了类型,一般 null 就声明为 null 类型,undefined 就声明为 undefined 类型,不过这两个并不太常用,示例如下:

1
2
3
// Not much else we can assign to these variables!
let u: undefined = undefined;
let n: null = null;

另外对于其他类型来说,其值也可以是 null 或者 undefined,比如 number 类型的变量,其值为 null 也是完全可以的。不过这里有个前提条件就是,TS Config 里面的 strictNullChecks 应该是关闭状态,不然会报错的。

设置如下:

image-20201229014015393

比如:

1
2
let a: number = undefined;
let b: string = null;

这样就是没问题的了。

Never

这个类型也比较特殊,它代表你永远得不到它的结果。比如一个方法始终抛出一个异常,或者处于一个无限循环中,那么就可以声明为 never,示例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Function returning never must not have a reachable end point
function error(message: string): never {
throw new Error(message);
}

// Inferred return type is never
function fail() {
return error("Something failed");
}

// Function returning never must not have a reachable end point
function infiniteLoop(): never {
while (true) {}
}

Object

Object 是 JavaScript 本身带有的类型,它表示非原始型的类型,即任何不是 number、string、boolean、bigint、symbol、null、undefined 的类型。

示例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declare function create(o: object | null): void;

// OK
create({ prop: 0 });
create(null);
create(42);
// Error, Argument of type '42' is not assignable to parameter of type 'object | null'.
create("string");
// Error, Argument of type '"string"' is not assignable to parameter of type 'object | null'.
create(false);
// Error, Argument of type 'false' is not assignable to parameter of type 'object | null'.
create(undefined);
// Error, Argument of type 'undefined' is not assignable to parameter of type 'object | null'.

不过,一般不用。

Type assertions

一般情况下,我们确确实实知道某个变量属于什么类型,或者在某种情况下确实需要这种类型的转化,则可以显式的声明某个类型,示例如下:

1
2
3
4
let someValue: unknown = "this is a string";
let strLength: number = (someValue as string).length;
let someValue2: unknown = "this is a string";
let strLength2: number = (<string>someValue2).length;

这里有两种使用方式,一种是 as,一种是尖括号声明。

注意

另外值得注意到是,以上的一些类型声明,使用大写形式 Number, String, Boolean, Symbol and Object 也是可以的,不过不推荐这么做,推荐还是用小写的形式。

比如这样其实是可以的:

1
2
3
4
5
function reverse(s: String): String {
return s.split("").reverse().join("");
}

reverse("hello world");

但更推荐使用小写,写成如下形式:

1
2
3
4
5
function reverse(s: string): string {
return s.split("").reverse().join("");
}

reverse("hello world");

总结

以上便是一些基本的类型声明方式,暂时先总结这么多,后面还会继续整理更高级的用法,比如 Function、Interface、Class 等。

技术杂谈

最近的服务都放到腾讯云上了,但是最近遇到了一个问题是 Docker 云磁盘满了,部署的适合提示 no space left 等等。

然后我就登录云主机看了下磁盘情况,好家伙:

1
2
3
4
5
6
7
8
9
ubuntu@VM-0-2-ubuntu:/var/lib/docker/containers$ df
Filesystem 1K-blocks Used Available Use% Mounted on
udev 3869584 0 3869584 0% /dev
tmpfs 777376 15124 762252 2% /run
/dev/vda1 103145380 9460508 89390616 10% /
tmpfs 3886864 24 3886840 1% /dev/shm
tmpfs 5120 0 5120 0% /run/lock
tmpfs 3886864 0 3886864 0% /sys/fs/cgroup
/dev/vdb 10255636 10155252 - 99% /var/lib/docker

vdb 这个磁盘就是我的数据盘,里面放了容器数据,现在已经到了 99% 了,一共就 10G。

然后我就去腾讯云控制台搞了下数据盘的扩容,然后直接扩容到了 200G。

但是回过头来看了下磁盘还是 10G,一变不变。

但 fdisk 已经看到变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ubuntu@VM-0-2-ubuntu:/var/lib/docker/containers$ sudo fdisk -l
Disk /dev/vda: 100 GiB, 107374182400 bytes, 209715200 sectors
Units: sectors of 1 * 512 = 512 bytes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 bytes / 512 bytes
I/O size (minimum/optimal): 512 bytes / 512 bytes
Disklabel type: dos
Disk identifier: 0x3fa1d255

Device Boot Start End Sectors Size Id Type
/dev/vda1 * 2048 209715166 209713119 100G 83 Linux


Disk /dev/vdb: 200 GiB, 214748364800 bytes, 419430400 sectors
Units: sectors of 1 * 512 = 512 bytes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 bytes / 512 bytes
I/O size (minimum/optimal): 512 bytes / 512 bytes

这是因为之前的数据被格式化为了 ext4,但是新扩容的部分并没有。

问了腾讯云的工程师,这时候必须要重新格式化才能用上新的容量,没有好的解决方法。

最后的解决方案:

  • 将当前节点所有 Pod 驱逐到其他的节点。
  • 当前节点退出集群然后配置磁盘,重新操作 mount 和格式化。(但是这里劝别折腾了,终究还是要格式化的。
  • 把节点再加回来,这时候可以选重新格式化数据盘,mount 到 /var/lib/docker。
  • 再把之前的 Pod 收回到本节点就好了。

完毕。

感觉还是不完善啊,像 Azure Kubernetes 的扩容就方便多了,不用整这么多麻烦事。

技术杂谈

就昨天的时候,Python 之父 Guido 发了个推特,说自己觉得退休太无聊了,然后于是乎决定加入微软。

同时推特上大神 Anders Hejlsberg(Delphi、C# 和 TypeScript 之父)转发了推特,表示希望可以一起工作。

要知道,去年那会去年 10 月 30 日,Python 之父 Guido 宣布退休,当时他发推文说,“这件事感觉既苦涩又甜蜜:苦涩的是,我马上要离开 Dropbox,现在已经退休;甜蜜的是,在 Dropbox 做工程师期间,我学到很多,比如类型标注就来自这段经历。我会非常怀念在这里工作的日子。”

看到这个消息我既震惊又激动,Python 之父加入我司了?那我岂不是和他也算做同事了?哈哈哈。

当时我看到这个消息之后,第一时间就去公司的系统里面查了下,果真就查到了,这里放个图。

他的 Title 叫 DISTINUISHED ENGINEER,这个 Title 可不是一般的牛逼,在微软,有这样的 Title 的人可是屈指可数的,DISTINUISHED 意思就是杰出的,非常牛逼的意思,能有这种 Title 的是为业界或公司做出过特别特别大贡献的,特别有影响力的,可能普通人在微软呆个二十多年都不一定能到这个地位。他的职级和 Report Line 就不说了,他距离微软 CEO 纳德拉只差 3 级,稍微形象点说就是对标阿里 P11 或者 P12 的位置吧。

他的部门就直接写了 Python and Tools for AI,和 AI 相关,同时 Guido 又这么热爱开源,微软也在一直拥抱开源,期待 Python 之父将来不久之后又出新的杰作吧。

要知道 Python 之父 Guido 已经 64 岁了,或许大佬就是大佬吧,退休了感觉无聊,就来微软来玩玩。怎么说呢?他这个地位就是类似达成一些自我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一些价值,顺便解解闷,这种境界完全不是我们能比的了。反过来想想中国这个环境,多少人都是用代码来换取一份工作谋求生存,然后 35 岁干不动了可能就被辞退。本来想展开说说的,但是感觉说来都是痛,就不多说了,希望我将来不会为生活所迫,能够自由地继续追求自己热爱的东西。

另外本想说说 Guido 的履历的,但看到其他的一些文章已经整理得挺好了,我就不再重复了,大家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去看看 https://mp.weixin.qq.com/s/ZQJClbYiKP5cAnKjB_ZfUg。

总之,我就是来宣布这个和 Python 之父成为“同事”的开心的消息,值得纪念下,然后顺便期待下 Python 之父将来出新的杰作!

技术杂谈

本章将告诉你该如何去对request模块进行二次封装,暂时并不会告诉你HTTP协议及原理、URL等相关。当然你会使用然后在来阅读此文章一定会另有所获。我已经迫不及待要告诉你这个小秘密,以及想与你交流了。没时间解释了,快来一起和我一起探讨相关的内容吧

官方文档对requests的定义为:Requests 唯一的一个非转基因的 Python HTTP 库,人类可以安全享用。

使用Python写做爬虫的小伙伴一定使用过requests这个模块,初入爬虫的小伙伴也一定写过N个重复的requests,这是你的疑问。当然也一直伴随着我,最近在想对requests如何进行封装一下,让他支持支持通用的函数。若需要使用,直接调用即可。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要写个供自己使用通用的请求函数将会有几个问题

  • requests的请求方式(GET\POST\INPUT等等)
  • 智能识别网站的编码,避免出现乱码
  • 支持文本、二进制(图片、视频等为二进制内容)
  • 以及还需要傻瓜一点,那就是网站的Ua(Ua:User-Agent,基本上网站都会验证接受到请求的Ua。来初步判断是爬虫还是用户)

那么咱们就针对以上问题开干吧

Requests的安装

在确保python环境搭建完成后直接使用pip或者conda命令进行安装,安装命令如下:

1
2
3
4
5
pip install requests
conda install requests

# 或者下载过慢点话,可以使用国内的pip镜像源,例如:
pip install requests -i https://pypi.tuna.tsinghua.edu.cn/simple/

安装完成后,效果图如下:

初探requests基本使用

HTTP 中最常见的请求之一就是 GET 请求,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利用 requests 库构建 GET 请求的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import requests

response = requests.get('http://httpbin.org/get')

# 响应状态码
print("response.status_code:", response.status_code)
# 响应头
print("response.headers:", response.headers)
# 响应请求头
print("response.request.headers:", response.request.headers)
# 响应二进制内容
print("response.content:", response.content)
# 响应文本
print("response.text", response.text)

# 返回如下
response.status_code: 200
response.headers: {'Date': 'Thu, 12 Nov 2020 13:38:05 GMT',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Content-Length': '306', 'Connection': 'keep-alive', 'Server': 'gunicorn/19.9.0',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 'Access-Control-Allow-Credentials': 'true'}
response.request.headers: {'User-Agent': 'python-requests/2.24.0', 'Accept-Encoding': 'gzip, deflate', 'Accept': '*/*', 'Connection': 'keep-alive'}
response.content: b'{\n "args": {}, \n "headers": {\n "Accept": "*/*", \n "Accept-Encoding": "gzip, deflate", \n "Host": "httpbin.org", \n "User-Agent": "python-requests/2.24.0", \n "X-Amzn-Trace-Id": "Root=1-5fad3abd-7516d60b3e951824687a50d8"\n }, \n "origin": "116.162.2.166", \n "url": "http://httpbin.org/get"\n}\n'
{
"args": {},
"headers": {
"Accept": "*/*",
"Accept-Encoding": "gzip, deflate",
"Host": "httpbin.org",
"User-Agent": "python-requests/2.24.0",
"X-Amzn-Trace-Id": "Root=1-5fad3abd-7516d60b3e951824687a50d8"
},
"origin": "116.162.2.166",
"url": "http://httpbin.org/get"
}

requests基本使用已经经过简单的测试了,是否有一点点feel呢?接下来我们直接将它封装为一个函数以供随时调用

示例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import requests

urls = 'http://httpbin.org/get'


def downloader(url, headers=None):
response = requests.get(url, headers=headers)
return response


print("downloader.status_code:", downloader(url=urls).status_code)
print("downloader.headers:", downloader(url=urls).headers)
print("downloader.request.headers:", downloader(url=urls).request.headers)
print("downloader.content:", downloader(url=urls).content)
print("downloader.text", downloader(url=urls).text)

# 返回效果如上所示,此处省略

以上我们就把,请求方法封装成了一个函数。将基本的url,headers以形参的方式暴露出来,我们只需传入需要请求的url即可发起请求,至此一个简单可复用的请求方法咱们就完成啦。

完~~~

以上照顾新手的就基本完成了,接下来我们搞点真家伙。

二次封装

请求函数的封装

由于请求方式并不一定(有可能是GET也有可能是POST),所以我们并不能智能的确定它是什么方式发送请求的。

Requests中request方法以及帮我们实现了这个方法。我们将他的请求方式暴露出来,写法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urls = 'http://httpbin.org/get'


def downloader(url, method=None, headers=None):
_method = "GET" if not method else method
response = requests.request(url, method=_method, headers=headers)
return response


print("downloader.status_code:", downloader(url=urls).status_code)
print("downloader.headers:", downloader(url=urls).headers)
print("downloader.request.headers:", downloader(url=urls).request.headers)
print("downloader.content:", downloader(url=urls).content)
print("downloader.text", downloader(url=urls).text)

由于大部分都是GET方法,所以我们定义了一个默认的请求方式。如果需要修改请求方式,只需在调用时传入相对应的方法即可。例如我们可以这样

1
downloader(urls, method="POST")

文本编码问题

解决由于request的误差判断而造成解码错误,而得到乱码。

此误差造成的原因是可能是响应头的Accept-Encoding,另一个是识别错误

1
2
# 查看响应编码
response.encoding

此时我们需要借用Python中C语言编写的cchardet这个包来识别响应文本的编码。安装它

1
2
pip install cchardet -i  https://pypi.tuna.tsinghua.edu.cn/simple/
# 如果pip直接安装失败的话,直接用清华源的镜像。
1
2
3
4
5
6
7
8
9
10
# 实现智能版的解码:如下
encoding = cchardet.detect(response.content)['encoding']



def downloader(url, method=None, headers=None):
_method = "GET" if not method else method
response = requests.request(url, method=_method, headers=headers)
encoding = cchardet.detect(response.content)['encoding']
return response.content.decode(encoding)

区分二进制与文本的解析

在下载图片、视频等需获取到其二进制内容。而下载网页文本需要进行encode。

同理,我们只需要将一个标志传进去,从而达到分辨的的效果。例如这样

1
2
3
4
5
def downloader(url, method=None, headers=None, binary=False):
_method = "GET" if not method else method
response = requests.request(url, method=_method, headers=headers)
encoding = cchardet.detect(response.content)['encoding']
return response.content if binary else response.content.decode(encoding)

默认Ua

在很多时候,我们拿ua又是复制。又是加引号构建key-value格式。这样有时候仅仅用requests做个测试。就搞的麻烦的很。而且请求过多了,直接就被封IP了。没有自己的ip代理,没有钱又时候还真有点感觉玩不起爬虫。

为了减少被封禁IP的概率什么的,我们添加个自己的Ua池。Ua池的原理很简单,内部就是采用随机的Ua,从而减少被发现的概率.至于为什么可以达到这这样的效果,在这里仅作简单介绍。详细可能要从计算机网络原理说起。

结论就是你一个公司里大多采用的都是同一个外网ip去访问目标网址。那么就意味着可能你们公司有N个人使用同一个ip去访问目标网址。而封禁做区分的一般由ip访问频率和浏览器的指纹和在一起的什么鬼东东。简单理解为Ua+ip访问频率达到峰值,你IP就对方关小黑屋了。

构建自己的ua池,去添加默认的请求头,

Ua有很多,这里就不放出来了,如果有兴趣可以直接去源码里面拿。直接说原理:构造很多个Ua,然后随机取用。从而降低这个同一访问频率:同时也暴露端口方便你自己传入header

1
2
3
4
5
6
7
8
9
from powerspider.tools.Ua import ua
import requests

def downloader(url, method=None, header=None, binary=False):
_headers = header if header else {'User-Agent': ua()}
_method = "GET" if not method else method
response = requests.request(url, method=_method, headers=_headers)
encoding = cchardet.detect(response.content)['encoding']
return response.content if binary else response.content.decode(encoding)

那么基本的文件都已经解决了,不过还不完美。异常处理,错误重试,日志什么都没。这怎么行呢。活既然干了,那就干的漂漂亮亮的。

来让我们加入进来这些东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import cchardet
from retrying import retry
from powerspider import logger
from powerspider.tools.Ua import ua
from requests import request, RequestException


@retry(stop_max_attempt_number=3, retry_on_result=lambda x: x is None, wait_fixed=2000)
def downloader(url, method=None, header=None, timeout=None, binary=False, **kwargs):
logger.info(f'Scraping {url}')
_header = {'User-Agent': ua()}
_maxTimeout = timeout if timeout else 5
_headers = header if header else _header
_method = "GET" if not method else method
try:
response = request(method=_method, url=url, headers=_headers, **kwargs)
encoding = cchardet.detect(response.content)['encoding']
if response.status_code == 200:
return response.content if binary else response.content.decode(encoding)
elif 200 < response.status_code < 400:
logger.info(f"Redirect_URL: {response.url}")
logger.error('Get invalid status code %s while scraping %s', response.status_code, url)
except RequestException as e:
logger.error(f'Error occurred while scraping {url}, Msg: {e}', exc_info=True)


if __name__ == '__main__':
print(downloader("https://www.baidu.com/", "GET"))

至此,我们的对Requests二次封装,构造通用的请求函数就已经完成了。

源码地址:https://github.com/PowerSpider/PowerSpider/tree/dev

期待下次再见

技术杂谈

前阵子有个朋友问我一个 Python 相关的问题,然后我把解决方案简单用代码写了一下发给他,结果他说跑不起来,我就很纳闷,确认了下他说 Python 库也都装了,但是运行的时候还是会报库找不到。果不其然,经过一段时间沟通发现,它的机器上装了两个 Python 环境,装 Python 库的时候是用的 pip 安装的,它对应了一个 Python 环境,但是运行的时候却是用的使用的 python3 命令却是对应另外一个 Python 环境,理所当然就跑不通了。这个问题其实挺常见的,有时候跟对方说检查下 Python 环境路径什么的,但是对方有时候并不知道怎么做,或者直接得再告诉他用 python3 -m pip install ... 命令来装包。

另外我还有个需求是,我写了一些代码,想直接把运行结果和代码发给别人看,一种方法可以直接借助于 GitHub,代码放上去,然后让对方 Clone 下来再运行。对方也得配置下相关的环境才能正确跑起来。另一种方法则是打包 Docker 镜像,但是这也得额外花一些时间。有没有更好的方案解决这个问题呢?

上面这就是两个问题:

  • 环境不一致的问题
  • 环境共享的问题

这俩问题有通用的解决方案吗?有!答案就是云 IDE。有了云 IDE,不仅以上两个问题可以解决,甚至都不用自己配置开发环境了,我们只需要一个浏览器就能在线编辑代码,同时这个 IDE 还能分享给他人,他人打开之后,看到的就是和我一模一样的内容,甚至还可以看到我正在编写代码的实时效果。

美哉美哉!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款云 IDE,是华为家的,叫做「华为云 CloudIDE」,我试用了一下感觉还不错,它的官方介绍页面是这样的:

image-20201111005857785

官方介绍如下:

通过华为云 CloudIDE,您仅需一个浏览器就可以编辑、调试、运行您的代码。

开发环境通常包括各种配置文件、特定的语言、框架版本、以及其他个人设备等等一系列个人配置。当您开发一个新的项目或者测试一些程序时,不得不对已有的个人配置做相应的调整。或者,您可以通过 CloudIDE 将个人的偏好设置转移到云端。CloudIDE 将存储项目设置,实现您与他人共享,并通过浏览器授予访问的权限。您可以将所有文件保存在云环境中,并通过各种访问设备操作管理它们。开发环境在云端,您可以实现代码阅读、编写、调试、运行,也可以将代码存入代码仓库,随时、随地、随心!

和我刚才说的就是一样的,利用它我们可以解决诸多问题:如环境配置、环境统一、环境共享的问题,同时我们还可以随时随地编辑代码,丝毫不受机器的限制,上云之后,一切都是那么方便。

好,这里我就带大家来体验下「华为云 CloudIDE」吧。

首先,目前「华为云 CloudIDE」是可以免费体验的,每个人每天有 120 分钟的免费体验时间,如果要获得更好的体验可以创建付费实例。

目前免费体验需要有这些规定:

尊敬的用户,您已经开通 CloudIDE 服务,免费体验需要遵守如下约定:

  • 每天的免费体验时间为 120 分钟,少于 5 分钟不能创建新的体验;
  • 每个实例可使用时长为 60 分钟,60 分钟后,实例将会被删除,并且数据将会被删除;
  • 同一时间只能体验一个实例,打开第二个实例将会自动关闭第一个实例;
  • 免费体验不能保证最佳使用体验,您可能需要排队等候,付费使用可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完全没问题,体验完全足够了。

我这里操作的 URL 是 https://devcloud.cn-north-4.huaweicloud.com/cloudide/trial,大家可以注册个华为云账号就能看到对应的入口页面了,就是上文发的图。

由于我对 Python 比较熟悉,那么我就来体验一个 Python 环境吧,找到下方的 Python 环境,然后点击「免费体验」。

这时候环境就会变成「启动中」的状态,如图所示:

image-20201111010644754

然后接下来我们就会进入到云 IDE 的环境,等待一顿初始化之后之后,我们就可以看到如下页面,如图所示:

image-20201111010740454

嗯?有没有熟悉的感觉?

没错,这和 VS Code 可太像了,简直就是一个在线版的 VS Code。不过仔细看看,其实还是有些不一样的,比如左上角的 Logo,插件仓库以及一些菜单选项。可以说是 VS Code 的魔改版。

我们看下左侧栏其他的菜单,搜索、版本控制、调试没啥好说的,看看插件仓库吧,打开之后是这样的:

image-20201111011151570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华为云 CloudIDE」已经为我们预装了一些插件,如 Python。另外下方还有一些推荐的插件,例如 Huawei Cloud Toolkit,这些插件的安装方式和 VS Code 是一模一样的。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菜单的一些配置,随便挑几个看看吧:

image-20201111011434518

image-20201111011453092

几乎所有功能菜单和 VS Code 是一样的,不过「华为云 CloudIDE」添加了一些入口,比如 Close Instance 等等,点了之后就会关闭当前云 IDE 实例。

OK,接下来我们再回到代码看看,看看它给初始化了个什么,代码结构是这样的:

image-20201111011717465

就是一个基本的 Flask 的 Hello World。

那来跑跑试试吧,点击右上角的运行按钮,如图所示:

image-20201111011824402

哦,居然报错了,内容如下:

image-20201111011856800

这里报错说找不到 flask 这个包,那很明显就是没安装了,正好我们可以看到 requirements.txt 定义了相关的依赖环境,那我们来手动安装下吧。

在当前命令行下输入:

1
pip3 install -r requirements.txt

运行结果类似如下:

image-20201111012030928

看起来不错,另外可以观察到它是从 https://repo.huaweicloud.com/repository/pypi/ 这里下载的 Python 包,速度也挺快的。简直是意外收获呢,又发现了一个不错的 Pypi 加速镜像。

顺便看看 pip.conf 配置吧:

1
cat ~/.pip/pip.conf

结果如下:

1
2
3
4
5
[global]
index-url = https://repo.huaweicloud.com/repository/pypi/simple
trusted-host = repo.huaweicloud.com
timeout = 120
extra-index-url = https://obs-workspace-20180810.obs.cn-north-1.myhuaweicloud.com/pypi/simple

一目了然,可以看到 pip 全局配置了一个加速镜像,index-url 配置为了 https://repo.huaweicloud.com/repository/pypi/simple,这个是可以公开访问的,所以以后

我们装包的时候就可以这么来装了:

1
pip3 install requests -i https://repo.huaweicloud.com/repository/pypi/simple

速度还是挺不错的,美滋滋,意外收获。

OK,切回正题,这时候我们已经装完环境了,重新运行 app.py,这时候就可以发现运行成功了,结果类似如下:

image-20201111012729299

可以看到它就在 8080 端口上运行了一个服务,那咋访问呢?

在运行的同时,还弹出了这么一个窗口,如图所示:

image-20201111012846946

似乎是提示我们可以注册一个外部端口将服务暴露出去,我们点击 Register 和 OK。

接下来 OK 按钮就变成了 Access 按钮,如图所示:

image-20201111013057453

还带了一个二维码和 Copy 按钮,我们 Copy 一下看看,我 Copy 之后的 URL 是 https://sermgcaktl-8080-cce-5.lf.templink.dev/,然后我在浏览器中打开,显示如下:

image-20201111013157227

很不错啊,这是自动给我们生成了一个域名,然后还把服务暴露出去可供访问了,挺好。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 Workspace 吧,切换下代码文件夹,点击 File - Open ,可以看到如下页面:

image-20201111013747428

可以看到当前打开的是 python3-sample 这个文件夹,那能换其他文件夹吗?我在上方输入个根目录 / 看看,结果如图所示:

image-20201111013852795

出现了熟悉的 Linux 文件树结构,那可以断定这其实就是一个 Linux 环境了,那岂不是干啥事都行了。

找到 /home/user/projects 目录,看起来是用来专门存放项目的目录。

另外我再试试能否随便打开一个 GitHub 上的项目吧,比如在控制台进入刚才这个目录,然后 Clone 一个项目,命令如下:

1
2
cd /home/user/projects/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Python3WebSpider/ScrapyTutorial.git

OK,简单 Clone 了一个 Scrapy 项目,成功!如图所示:

image-20201111014223373

然后打开下这个项目,如图所示:

image-20201111015026872

打开 Terminal,安装下依赖:

1
pip3 install scrapy pymongo

另外这个项目依赖于 MongoDB,不过我们这里仅仅测试,可以取消它的依赖,setting.py 中注释掉如下代码:

1
2
3
4
5
ITEM_PIPELINES = {
'tutorial.pipelines.TextPipeline': 300,
- 'tutorial.pipelines.MongoDBPipeline': 400,
+ #'tutorial.pipelines.MongoDBPipeline': 400,
}

然后接下来可以运行如下命令启动爬虫了:

1
scrapy crawl quotes

这时候就可以看到爬虫就成功运行了,如图所示:

image-20201111015327574

完美,Clone 的项目也成功运行了,美滋滋。

最后我们看看这个退出之后怎么样,先复制下当前的 URL,我的 URL 是 https://ide.devcloud.cn-north-4.huaweicloud.com/cce-5/sermgcaktl/#/home/user/projects/ScrapyTutorial,然后我们直接关掉当前页面选项卡,然后重新进入,看看现在的运行状态还在不在。

牛逼!重新进入之后还是原来的样子,控制台依然还是开的,跑的结果也依然有!

image-20201111015741812

很好!

那这个环境怎么分享给别人呢?看了下「华为云 CloudIDE」是支持分享功能的,这里可以进入到 CloudIDE 的首页,点击管理,然后通过白名单或者黑名单的方式添加用户就可以了。

image-20201111020023870

好了,到现在为止「华为云 CloudIDE」就体验完了,感觉整体上还是挺不错的,大家也可以来体验试试看吧!

技术杂谈

YAML文件概述

K8s集群文件中对资源管理和资源对象编排部署都可以通过声明样式yaml,文件来解决,也就是说可以把需要对资源对象操作编辑到yaml,文件中。

我们称之为资源清单资源清单文件通过kubectl命令直接使用资源清单文件就可以实现对大量资源对象进行编排部署

基本语法

  • 大小写敏感
  • 使用缩进表示层级关系,缩进不允许使用tab,只允许空格
  • 缩进的空格数不重要,只要相同层级的元素左对齐即可
  • ‘#’表示注释
  • ---表示新的yaml文件的开始

    数据类型

    YAML 支持以下几种数据类型:
  • 对象:键值对的集合,又称为映射(mapping)/ 哈希(hashes) / 字典(dictionary)
  • 数组:一组按次序排列的值,又称为序列(sequence) / 列表(list)
  • 纯量(scalars):单个的、不可再分的值

    常量

    常量是最基本的,不可再分的值,包括:
  • 字符串
  • 布尔值
  • 整数
  • 浮点数
  • Null
  • 时间
  • 日期

    引用

    & 锚点和 * 别名,可以用来引用:

    & 用来建立锚点(defaults),<< 表示合并到当前数据,* 用来引用锚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defaults: &defaults
    adapter: postgres
    host: localhost
    development:
    database: myapp_development
    <<: *defaults
    test:
    database: myapp_test
    <<: *defaults
    ---相当于
    defaults:
    adapter: postgres
    host: localhost
    development:
    database: myapp_development
    adapter: postgres
    host: localhost
    test:
    database: myapp_test
    adapter: postgres
    host: localhost

    kubernetes中yaml组成部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apiVersion: v1								# API版本 可使用命令kubeclt api--verison查看
    kind: ReplicationController # 资源类型 - 副本控制器RC
    metadata: # 资源元数据
    name: mysql # - RC的名称(全局唯一),符合目标的Pod拥有此标签
    spec: # 资源的规格(RC的相关属性的定义)
    replicas: 1 # 副本的期望数量
    selector: # 标签选择器
    app: mysql
    # *********************************************
    template: # Pod 模版
    metadata:
    name: mysql
    labels: # 标签 Pod 副本拥有的标签,对应RC的Selector
    app: mysql
    spec: # Pod规格
    containers: # 容器的配置
    - name: mysql # 容器名称
    image: mysql # 容器镜像(对应的Docker images)
    ports:
    - containerPort: 3306 # 容器引用监听的端口号
    env: # 环境配置
    - name: MYSQL_ROOT_PASSWORD
    value: "123456"


    ---
    apiVersion: v1
    kind: Service # 资源类型 服务
    metadata:
    name: mysql
    spec:
    selector:
    app: mysql
    ports:
    - port: 3306
  • 控制器部分
    控制器部分
  • 被控制的对象
    被控制的对象
  • RC
    RC

    快速编写yaml文件

    Part 1:使用命令生成yaml文件

    1
    2
    3
    4
    5
    6
    # kubectl create 
    kubectl create deployment web --image=nginx -o yaml --dry-run
    # -o 使用yaml格式展示
    # -dry-run 尝试运行,并不会真正运行
    # 保存至myweb.yaml
    kubectl create deployment web --image=nginx -o yaml --dry-run > myweb.yaml
  • kubectl create deployment web —image=nginx -o yaml —dry-run运行效果如下⬇️:
    kubectl create

    Part 2: 使用命令导出yaml文件

    1
    2
    3
    kubectl get
    kubectl get deploy # 查看部署
    kubectl get deploy nginx -o yaml --export > myweb.yaml

kubectl命令学习

这里简单记录下 Kubectl 部署的一些准备工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Basic Commands (Beginner):
create # Create a resource from a file or from stdin.
expose # 使用 replication controller, service, deployment 或者 pod 并暴露它作为一个 新的
Kubernetes Service
run # 在集群中运行一个指定的镜像
set # 为 objects 设置一个指定的特征

Basic Commands (Intermediate):
explain # 查看资源的文档
get # 显示一个或更多 resources
edit # 在服务器上编辑一个资源
delete # Delete resources by filenames, stdin, resources and names, or by resources and label selector

Deploy Commands:
rollout # Manage the rollout of a resource
scale # 为 Deployment, ReplicaSet, Replication Controller 或者 Job 设置一个新的副本数量
autoscale # 自动调整一个 Deployment, ReplicaSet, 或者 ReplicationController 的副本数量

Cluster Management Commands:
certificate # 修改 certificate 资源.
cluster-info # 显示集群信息
top # Display Resource (CPU/Memory/Storage) usage.
cordon # 标记 node 为 unschedulable
uncordon # 标记 node 为 schedulable
drain # Drain node in preparation for maintenance
taint # 更新一个或者多个 node 上的 taints

Troubleshooting and Debugging Commands:
describe # 显示一个指定 resource 或者 group 的 resources 详情
logs # 输出容器在 pod 中的日志
attach # Attach 到一个运行中的 container
exec # 在一个 container 中执行一个命令
port-forward # Forward one or more local ports to a pod
proxy # 运行一个 proxy 到 Kubernetes API server
cp # 复制 files 和 directories 到 containers 和从容器中复制 files 和 directories.
auth # Inspect authorization

Advanced Commands:
diff # Diff live version against would-be applied version
apply # 通过文件名或标准输入流(stdin)对资源进行配置
patch # 使用 strategic merge patch 更新一个资源的 field(s)
replace # 通过 filename 或者 stdin替换一个资源
wait # Experimental: Wait for a specific condition on one or many resources.
convert # 在不同的 API versions 转换配置文件
kustomize # Build a kustomization target from a directory or a remote url.

Settings Commands:
label # 更新在这个资源上的 labels
annotate # 更新一个资源的注解
completion # Output shell completion code for the specified shell (bash or zsh)

Other Commands:
api-resources # Print the supported API resources on the server
api-versions # Print the supported API versions on the server, in the form of "group/version"
config # 修改 kubeconfig 文件
plugin # Provides utilities for interacting with plugins.
version # 输出 client 和 server 的版本信息

Kubectl creat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Create a resource from a file or from stdin.

JSON and YAML formats are accepted.

Examples:
# Create a pod using the data in pod.json.
kubectl create -f ./pod.json

# Create a pod based on the JSON passed into stdin.
cat pod.json | kubectl create -f -

# Edit the data in docker-registry.yaml in JSON then create the resource using the edited data.
kubectl create -f docker-registry.yaml --edit -o json

Available Commands:
clusterrole # Create a ClusterRole.
clusterrolebinding # 为一个指定的 ClusterRole 创建一个 ClusterRoleBinding
configmap # 从本地 file, directory 或者 literal value 创建一个 configmap
cronjob # Create a cronjob with the specified name.
deployment # 创建一个指定名称的 deployment.
job # Create a job with the specified name.
namespace # 创建一个指定名称的 namespace
poddisruptionbudget # 创建一个指定名称的 pod disruption budget.
priorityclass # Create a priorityclass with the specified name.
quota # 创建一个指定名称的 quota.
role # Create a role with single rule.
rolebinding # 为一个指定的 Role 或者 ClusterRole创建一个 RoleBinding
secret # 使用指定的 subcommand 创建一个 secret
service # 使用指定的 subcommand 创建一个 service.
serviceaccount # 创建一个指定名称的 service account

Options:
--allow-missing-template-keys=true: If true, ignore any errors in templates when a field or map key is missing in the template. Only applies to golang and jsonpath output formats.
--dry-run=false: If true, only print the object that would be sent, without sending it.
--edit=false: Edit the API resource before creating
-f, --filename=[]: Filename, directory, or URL to files to use to create the resource
-k, --kustomize='': Process the kustomization directory. This flag can't be used together with -f or -R.
-o, --output='': Output format. One of:
json|yaml|name|go-template|go-template-file|template|templatefile|jsonpath|jsonpath-file.
--raw='': Raw URI to POST to the server. Uses the transport specified by the kubeconfig file.
--record=false: Record current kubectl command in the resource annotation. If set to false, do not record the
command. If set to true, record the command. If not set, default to updating the existing annotation value only if one
already exists.
-R, --recursive=false: Process the directory used in -f, --filename recursively. Useful when you want to manage
related manifests organized within the same directory.
--save-config=false: If true, the configuration of current object will be saved in its annotation. Otherwise, the
annotation will be unchanged. This flag is useful when you want to perform kubectl apply on this object in the future.
-l, --selector='': Selector (label query) to filter on, supports '=', '==', and '!='.(e.g. -l key1=value1,key2=value2)
--template='': Template string or path to template file to use when -o=go-template, -o=go-template-file. The
template format is golang templates [http://golang.org/pkg/text/template/#pkg-overview].
--validate=true: If true, use a schema to validate the input before sending it
--windows-line-endings=false: Only relevant if --edit=true. Defaults to the line ending native to your platform.

Usage:
kubectl create -f FILENAME [options]

技术杂谈

最近博客换上了 Hexo,但是发现经常莫名其妙构建失败,报内存溢出,Out of Memory,错误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JS stack trace =========================================

0: ExitFrame [pc: 0x1409219]
Security context: 0x36ffd21408d1 <JSObject>
1: get sticky [0x36ffd2149801](this=0x1e69c6f730e1 <JSRegExp <String[10]: [\t \n\r]+>>)
2: match [0x6ca6396ae39] [/github/workspace/node_modules/js-beautify/js/src/core/inputscanner.js:~110] [pc=0x1d19a16be4dc](this=0x1e69c6f73119 <InputScanner map = 0x1c206a47a549>,0x1e69c6f730e1 <JSRegExp <String[10]: [\t \n\r]+>>)
3: tokenize [0x6ca6396e171] [/gith...

1: 0xa17c40 node::Abort() [hexo]
2: 0xa1804c node::OnFatalError(char const*, char const*) [hexo]
3: 0xb95a7e v8::Utils::ReportOOMFailure(v8::internal::Isolate*, char const*, bool) [hexo]
4: 0xb95df9 v8::internal::V8::FatalProcessOutOfMemory(v8::internal::Isolate*, char const*, bool) [hexo]
5: 0xd53075 [hexo]
6: 0xd53706 v8::internal::Heap::RecomputeLimits(v8::internal::GarbageCollector) [hexo]
7: 0xd5ffc5 v8::internal::Heap::PerformGarbageCollection(v8::internal::GarbageCollector, v8::GCCallbackFlags) [hexo]
8: 0xd60e75 v8::internal::Heap::CollectGarbage(v8::internal::AllocationSpace, v8::internal::GarbageCollectionReason, v8::GCCallbackFlags) [hexo]
9: 0xd6251f v8::internal::Heap::HandleGCRequest() [hexo]
10: 0xd10f85 v8::internal::StackGuard::HandleInterrupts() [hexo]
11: 0x106c5c6 v8::internal::Runtime_StackGuard(int, unsigned long*, v8::internal::Isolate*) [hexo]
12: 0x1409219 [hexo]

原因就是内存溢出了,这是因为 Hexo 在构建的时候存了一个特别大的数组,而默认 Node 运行时最大内存为 512 MB,详情可以见:https://github.com/hexojs/hexo/issues/2165。

真是服了,才几百篇文章就不行了,耗费内存至于这么多吗?

解决方案,可以直接设置 Node 的最大内存限制,比如我直接设置为 16G,在构建之前执行如下命令就行了:

1
export NODE_OPTIONS="--max-old-space-size=16384"

这样就设置了 Node 运行时的最大内存,就不会触发内存溢出了。

Markdown

在写文章的时候我经常会遇到这么一个需求,我想要跟大家说明某一行代码需要改动成另外一行代码。

比如我这里有一段代码:

1
2
3
4
5
6
FROM python:3.6
WORKDIR /app
COPY . .
RUN pip install -r requirements.txt
VOLUME ["/app/proxypool/crawlers/private"]
CMD ["supervisord", "-c", "supervisord.conf"]

仅仅作为示例,这里行号我也没标,行数也有可能很多行,比如上百行。

比如我就想告诉大家,我想把:

1
RUN pip install -r requirements.txt

改成:

1
RUN pip install -r requirements.txt -i https://pypi.douban.com/simple

这一行。

看,我已经说完了。

为了说这件事,我需要打好几行字,我得把原来的代码打上,然后说「改成」,然后再把新代码打上。

麻烦吧?

有没有什么更好的表述方式呢?

有。

看这里:

1
2
-RUN pip install -r requirements.txt
+RUN pip install -r requirements.txt -i https://pypi.douban.com/simple

是不是很直观?

红色代表删减,绿色代表增加。

经常 Code Review 的朋友一定倍感亲切。

那这个怎么实现的呢?其实这就是用了 Markdown 高亮的一种写法,只需要把语言改成 diff 就好了。

原语言如下:

这里为了防止 Markdown 解析冲突,我就用图片了。

反正就是语言标注改成 diff,然后需要删除的前面加个减号,需要增加的加个加号就行了。

完毕!

希望有帮助!

技术杂谈

kubernetes-install

操作系统初始化

  • 关闭防火墙(all)
1
2
3
4
5
6
# 临时关闭防火墙
systemctl stop firewalld
# 永久关闭防火墙
systemctl disable firewalld
# 验证
systemctl status firewalld
  • 关闭selinux(all)
1
2
3
4
# 临时关闭
setenforce 0
# 永久
sed -i 's/enforcing/disabled/' /etc/selinux/config
  • 关闭swap(all)
1
2
3
4
# 临时
swapoff -a
# 永久
sed -ri 's/.*swap.*/#&/' /etc/fstab
  • 设置主机名称(all)
1
2
3
4
# 设置名称(k8s-m-1)忽略大写字母
hostnamectl set-hostname k8s-m-1
# 验证
hostname
  • Master添加Hostname(master)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设置
cat >> /etc/hosts << EOF
masterIp master
node1Ip node1
node2Ip node2
EOF
# eg
cat >> /etc/hosts << EOF
192.168.50.212 k8s-m-1
192.168.50.87 k8s-n-1
192.168.50.85 k8s-n-2
EOF
  • 将桥接的IPV4 流量传递到iptables的链(all)
1
2
3
4
5
6
cat > /etc/sysctl.d/k8s.conf << EOF
net.bridge.bridge-nf-call-ip6tables = 1
net.bridge.bridge-nf-call-ip6tables = 1
EOF
# 生效
sysctl --system
  • 时间同步(All)
1
2
3
yum install -y ntpdate 
ntpdate time.windows.com
# 三台机子输出如下则成功(相差几秒或几分为正常现象)

安装Docker

官方文档-安装

  • Docker安装sh Script:(Al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You can use scripts for one click installation,You may need to type enter at the end
# remove docker
sudo yum remove docker \
docker-client \
docker-client-latest \
docker-common \
docker-latest \
docker-latest-logrotate \
docker-logrotate \
docker-engine
# Set up repository
sudo yum install -y yum-utils
# Use Aliyun Docker
sudo yum-config-manager --add-repo http://mirrors.aliyun.com/docker-ce/linux/centos/docker-ce.repo
# install docker from yum
yum install -y docker-ce docker-ce-cli containerd.io
# restart docker
systemctl restart docker
# cat version
docker --version

  • 配置加速(all)
j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sudo mkdir -p /etc/docker
sudo tee /etc/docker/daemon.json <<-'EOF'
{
"registry-mirrors": ["https://etdea28s.mirror.aliyuncs.com"]
}
EOF

# reload
sudo systemctl daemon-reload
sudo systemctl restart docker

# 检查阿里云加速

kubernetes安装

  • 配置kubernetes源(all)
1
2
3
4
5
6
7
8
9
cat <<EOF > /etc/yum.repos.d/kubernetes.repo
[kubernetes]
name=Kubernetes
baseurl=https://mirrors.aliyun.com/kubernetes/yum/repos/kubernetes-el7-x86_64/
enabled=1
gpgcheck=1
repo_gpgcheck=1
gpgkey=https://mirrors.aliyun.com/kubernetes/yum/doc/yum-key.gpg https://mirrors.aliyun.com/kubernetes/yum/doc/rpm-package-key.gpg
EOF

由于官网kubernetes源在国外有墙,直接使用官方源会导致安装失败。所以我们配置国内的阿里源

  • 安装 kubectl kubelet kubeadm(all)
1
2
3
4
# install kubectl kubelet kubeadm
yum install -y kubectl kubelet kubeadm
# set boot on opening computer
systemctl enable kubelet
  • 初始化k8s部署(Master)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kubeadm init \
--apiserver-advertise-address=youselfIp of Master \
--image-repository registry.aliyuncs.com/google_containers \
# 不冲突即可
--service-cidr=10.10.0.0/16 \
--pod-network-cidr=10.122.0.0/16

# eg
kubeadm init \
--apiserver-advertise-address=192.168.50.212 \
--image-repository registry.aliyuncs.com/google_containers \
--service-cidr=10.10.0.0/16 \
--pod-network-cidr=10.122.0.0/16

常见错误:running with swap on is not supported. Please disable swap

[preflight] If you know what you are doing, you can make a check non-fatal with `—ignore-preflight-

errors=…`

原因:系统自动进行分区

解决:

1
2
3
4
# 临时
swapoff -a
# 永久
sed -ri 's/.*swap.*/#&/' /etc/fstab
  • following as a regular user(Master)
1
2
3
mkdir -p $HOME/.kube
sudo cp -i /etc/kubernetes/admin.conf $HOME/.kube/config
sudo chown $(id -u):$(id -g) $HOME/.kube/config
  • join master node(node)
1
kubeadm join 172.16.164.136:6443 --token 9oilao.bpbxcm5zkk0jjcgm --discovery-token-ca-cert-hash sha256:609794bd03915be382bdb130c4c180e89cdc863d35cf99be79cf4ddcbfacee24

加入成功,如下图

此时我们在Master节点上使用命令kubectl get nodes查看节点信息:如下图所示

此时的kubectl get nodes的status都是NotNotReady:

查看kubernetes运行状态:

kubectl get pods -n kube-system

如图:

果然,两个Pending犹豫未决

此时我们部署CNI网络,配置如下

1
2
3
# 根据官方文档提示配置CNI网络
kubectl apply -f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coreos/flannel/master/Documentation/kube-flannel.yml
# 报错:The connection to the server raw.githubusercontent.com was refused - did you specify the right host or port? 原因:外网不可访问 -> 在https://www.ipaddress.com/查询raw.githubusercontent.com的真实IP。
1
2
3
sudo vi /etc/hosts
199.232.28.133 raw.githubusercontent.com
# 如下

1
2
3
4
5
# 开启IPVS,修改ConfigMap的kube-system/kube-proxy中的模式为ipvs

kubectl edit cm kube-proxy -n kube-system
# 将空的data -> ipvs -> mode中替换如下
mode: "ipvs"

在此运行kubectl apply -f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coreos/flannel/master/Documentation/kube-flannel.yml成功,如图

此时运行kubectl get nodes效果图如下->成功。(肯能并不一定会立马成功,上面👆确定没问题,请稍等片刻即可)

测试kubernetes

1
2
3
4
5
6
7
# 创建nginx镜像 Create a deployment with the specified name
# kubectl create deployment NAME --image=image -- [COMMAND] [args...] [options]
kubectl create deployment nginx --image=nginx
# 对外暴露端口
kubectl expose deployment nginx --port=80 --type=NodePort
# 查看pod服务
kubectl get pod,svc

成功

技术杂谈

最近刚遇到个问题,我要给自己做的网站加个无限 debugger 反爬,网站是基于 Vue.js 开发的,比如我就想在 main.js 里面加这么一段:

1
2
3
4
setInterval(() => {
debugger
console.log('debugger')
}, 1000)

当时在 Debug 环境下一切好好的,但是到了 build 之后,再运行发现 debugger 就没了,这就神奇了。

我搜了很久,最后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这里记录下。

开发环境和生产环境

这里首先说下 Vue.js 是有开发环境和生产环境之分的,这里它用了一个关键词,叫做 mode。

我们先来看看两个常用的命令:

1
2
npm run serve
npm run build

这两个命令如果大家开发 Vue.js 的话一定不会陌生,但它们是怎么实现的呢?

顺着一找,其实他们定义在了 package.json 里面,是这样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
"version": "0.1.0",
"private": true,
"scripts": {
"serve": "vue-cli-service serve",
"build": "vue-cli-service build",
"lint": "vue-cli-service lint"
},
...
}

这里其实就是调用了 vue-cli-service 的几个命令而已。

vue-cli-service 又是哪里来的呢?很简单,在刚开始初始化项目的时候装了个 Vue CLI:

1
2
3
npm install -g @vue/cli
# OR
yarn global add @vue/cli

它提供了 vue-cli-service 这个命令。

然后我们再来详细看看这个 serve 和 build 命令。

serve

用法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Usage: vue-cli-service serve [options] [entry]

Options:

--open open browser on server start
--copy copy url to clipboard on server start
--mode specify env mode (default: development)
--host specify host (default: 0.0.0.0)
--port specify port (default: 8080)
--https use https (default: false)
--public specify the public network URL for the HMR client
--skip-plugins comma-separated list of plugin names to skip for this run

看到了吧,这里有个 mode,指的就是运行环境,这里默认为 development,即开发环境。

build

用法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Usage: vue-cli-service build [options] [entry|pattern]

Options:

--mode specify env mode (default: production)
--dest specify output directory (default: dist)
--modern build app targeting modern browsers with auto fallback
--no-unsafe-inline build app without introducing inline scripts
--target app | lib | wc | wc-async (default: app)
--formats list of output formats for library builds (default: commonjs,umd,umd-min)
--inline-vue include the Vue module in the final bundle of library or web component target
--name name for lib or web-component mode (default: "name" in package.json or entry filename)
--filename file name for output, only usable for 'lib' target (default: value of --name),
--no-clean do not remove the dist directory before building the project
--report generate report.html to help analyze bundle content
--report-json generate report.json to help analyze bundle content
--skip-plugins comma-separated list of plugin names to skip for this run
--watch watch for changes

这里也有一个 mode,默认就是 production 了,即生产环境。

所以,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调用 build 命令之后,实际上是生产环境了,然后生产环境可能做了一些特殊的配置,把一些 debugger 给去除了,所以就没了。

还原

那咋还原呢?

这里我们就需要用到 Vue.js 的另外一个知识了。

Vue.js 同样是基于 Webpack 构建的,利用了 Webpack 的打包技术,不过为了更加方便开发者配置,Vue.js 在 Webpack 的基础上又封装了一层,一些配置我们不需要再实现 webpack.config.js 了,而是可以实现 vue.config.js,配置更加简单。

在 vue.config.js 里面,它为 Webpack 暴露了几个重要的配置入口,一个就是 configureWebpack,一个是 chainWebpack。

具体的教程大家可以参考官方文档:https://cli.vuejs.org/zh/guide/webpack.html。

比如前者可以这么配置:

1
2
3
4
5
6
7
module.exports = {
configureWebpack: {
plugins: [
new MyAwesomeWebpackPlugin()
]
}
}

后者可以这么配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vue.config.js
module.exports = {
chainWebpack: config => {
config.module
.rule('vue')
.use('vue-loader')
.loader('vue-loader')
.tap(options => {
return options
})
}
}

这里,我们如果要修改 Webpack 构建的一些配置的话,可以利用 chainWebpack。

TerserPlugin

然后,这里又需要引入另外一个 Webpack 插件了,叫做 TerserPlugin,官方介绍链接为 https://webpack.js.org/plugins/terser-webpack-plugin/。

而这个库又是依赖 terser 的,官方介绍链接为 https://github.com/terser/terser。

官方介绍为:

A JavaScript parser and mangler/compressor toolkit for ES6+.

OK,反正就是类似一个 JavaScript 压缩转换器,比如它可以将一些 JavaScript 代码转码、混淆、压缩等等。

这里我们就需要借助于它来实现 debugger 的还原。

这里由于我使用的 Webpack 是 4.x 版本,所以 TerserPlugin 也需要是 4.x 版本,5.x 版本我测试过了不行。

安装配置如下,添加到 package.json 的 devDependencies 里面:

1
"terser-webpack-plugin": "^4.2.3",

然后:

1
npm install

接着 vue.config.js 改写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onst TerserPlugin = require('terser-webpack-plugin')
module.exports = {
...
productionSourceMap: false,
chainWebpack: config => {
config.optimization.minimizer([
new TerserPlugin({
terserOptions: {
mangle: true,
compress: {
drop_debugger: false
}
}
})
]
)
}
}

这里我就保留了 chainWebpack 的配置,然后这里面通过 config 的 optimization 的 minimizer 方法配置了 plugins,然后这里 TerserPlugin 需要声明一个 terserOptions,然后 compress 里面的 drop_debugger 需要设置为 false。

这样,生产环境的 debugger 语句就不会丢了。

技术杂谈

2019 年,网红王尼玛做了一个五分钟的视频,是有关程序员的综艺节目《创造 1024》,视频冲上热搜,被转发了几十万次,而这个视频,通篇是对程序员的刻板印象和标签化再加深。

视频里,程序员是这样子的:

视频里面每个程序员都是标配的黑眼圈,更有甚者那个连续七天七夜不眠不休最后累倒的程序员被推崇为 C 位大佬。「没女朋友」、「宅男」、「呆板」、「理工男」、「格子衫」、「没头发」 等等这些标签。

我不是吐槽视频本身,通过这个视频,站在另外的角度去思考,这里面确实有很多让我感觉不那么舒服的地方。

  • 第一,把女性程序员排除在外;
  • 第二,把整个行业的形象刻画的呆板、邋遢;
  • 第三,为什么程序员就一定会被标签化为这样的形象;

有的时候真的非常伤心,互联网时代真的来临了,程序员这个行业走上台前了。

然而走上台前的,不是曾经想用产品改变世界的梦想,而是秃头、加班、格子衫。

看到一些微博还有这样的:

所以一直到现在,我都对格子衫有着非常深刻的生理性反感,我有条纹衬衫,也有花衬衫,但就是不喜欢格子衫,因为每当我去穿格子衫的时候,我就觉得我走进了公众预设定的无聊框架中。因此,每当女朋友陪我买衣服的时候,路过格子衫的区域,我一定不会去选。

嘿嘿没错,我还有女朋友,谁说程序员没有女朋友的?况且,我女朋友还那么好看。

哦哦跑题了,说回格子衫,我现在选择不穿格子衫,其实也是被框架捆绑的一部分,可我又能怎么办呢?

当然,logo 卫衣还是很赞。

当然,在提到程序员这个行业的时候,最大也是最让我讨厌的刻板影响,叫程序员安慰师。

程序员安慰师这个所谓的行业和所谓的热搜热转出来的时候,是我觉得最荒谬的事情,到底是谁觉得我们的智商和情商,我们对工作的热情和严谨,是被女性带动的。每个男性都喜欢漂亮的女孩,这是原始的性,但在这之上,我们如此优秀完成工作的事情,是我们聪明的大脑(掐腰)。

最后我想说,我仍然能看到有非常多的调研报告,有越来越多的小姐姐开始在相亲中去倾向程序员这个行业。

但我想说,所谓高薪,所谓单纯,所谓不会出轨,都是外界给我们的一个个贴下的标签,而在这标签下,我们仍然是独立而特别的个体。希望你最后的选择是因为我这个人,而并不是那些无聊的刻板印象。

我们程序员并不一定是秃头、呆滞、毫无生活情趣的死肥宅,至少说很多都不是,我们也有可爱的一面,也有自己热爱的生活,喜欢的人,喜欢的事,请行业不要再这么标签化我们。

1024,我既不想接受格子衫与人体工学椅的安利,也不想接受任何《程序员图鉴》的调侃。我希望节日能让公司反思过高强度的加班,我希望节日能给更多的人传输目前程序届的开源思想,我希望节日能让人们回忆起,在疫情时候,有那么多个体的程序员不记薪资帮助做统计和维护框架,我希望节日能让更多人意识到我们每一个有灵魂的个体本身。

最后,整篇发言稿都是我的一家之言,是我的三观输出,可能会有很多朋友不习惯或者不开心。用程序码出世界,始终是我的理想。

无论如何,祝大家 1024 节日快乐!

使用Hexo编写博客?

亲爱的伙伴您好,很荣幸能与您在此相遇.

本文主要用于记录,在一台完全的“新”机子上,书写Hexo部署博客。

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告诉你的几个容易错误的点,你准备好了么?

Let’s Go

在此之前说明,很多东西都是来自网络,当然无论如何还是建议你查阅官方文档。

Hexo官方文档

Fisrt 环境准备

  • [ ] Git
  • [ ] Node.js (Node.js 版本需不低于 10.13,建议使用 Node.js 12.0 及以上版本)
  • [ ] Hexo

Git:

可以参考此文章 https://cuiqingcai.com/9336.html

Mac 用户

如果在编译时可能会遇到问题,请先到 App Store 安装 Xcode,Xcode 完成后,启动并进入 Preferences -> Download -> Command Line Tools -> Install 安装命令行工具。

Node.JS:

Node.js 为大多数平台提供了官方的 安装程序。对于中国大陆地区用户,可以前往 淘宝 Node.js 镜像 下载。

其它的安装方法:

  • Windows:通过 nvs(推荐)或者nvm 安装。
  • Mac:使用 HomebrewMacPorts 安装。
  • Linux(DEB/RPM-based):从 NodeSource 安装。
  • 其它:使用相应的软件包管理器进行安装,可以参考由 Node.js 提供的 指导

Hexo:

所有必备的应用程序安装完成后,即可使用 npm 安装 Hexo。

1
2
3
4
# 和我一样小白的可使用以下命令来安装
npm install -g hexo-cli
# 对于熟悉 npm 的大牛,可以仅局部安装 hexo 包。
npm install hexo

验证安装

1
2
# 注意请不要在项目中使用,可能会因为限制从而导致验证误差
hexo version

Look

Hexo Version

Second 写作

新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 创建一篇新文章或者新的页面
hexo new [layout] <title>
# EG 注意双引号中的是博客标题,不需要加.md等后缀。
hexo new "Your Title"

# hexo new --help
Usage: hexo new [layout] <title>

Description:
Create a new post.

Arguments:
layout Post layout. Use post, page, draft or whatever you want.
title Post title. Wrap it with quotations to escape.

Options:
-p, --path Post path. Customize the path of the post.
-r, --replace Replace the current post if existed.
-s, --slug Post slug. Customize the URL of the post.

Hexo 有三种默认布局:postpagedraft。在创建者三种不同类型的文件时,它们将会被保存到不同的路径;而您自定义的其他布局和 post 相同,都将储存到 source/_posts 文件夹。

布局 路径
post source/_posts
page source
draft source/_drafts

文内设置

用markdown等编辑器写博客,tags的写法如下:

1
2
# 注意冒号与方括号之间有一个空格,方括号中的标签用英文的”,”
tags: [hexo,备忘录]

添加“阅读全文”按钮

方法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在文章任意你想添加的位置添加
<!--more-->
# EG

---
title: How to use hexo to create blog?
date: 2020-10-17 01:48:53
author:Payne
Mail:wuzhipeng1289690157@gamil.com
tags:[Hexo]
---
<!--more-->
后面的内容在首页不显示,只显示到<!--more-->这里

方法二:

1
2
3
4
# 设置首页文章以摘要形式显示,打开主题配置文件,找到auto_excerpt进行修改
auto_excerpt:
enable: true
length: 150

其中length代表显示摘要的截取字符长度。
注:这两种方法,在博客首页显示的效果不一样,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请开始您的表演😊

Show Time 。。。

Third 自我查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构建 -> 用于生成博客的html文件
hexo g
# 预览 -> 用于在本地预览博客,打开浏览器,输入 localhost:4000/ 即可查看。
hexo s
# 检查博客格式等符合要求后,用此命令将博客推送到远端。(需要是自己的才行)
hexo d

# 实操
# 构建并查阅
hexo g && hexo s
# 推送(记得清除缓存!!!)
hexo clean && hexo g && hexo d

images

Fourth 发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详细流程如下
首先clone下来然后,创建分支
git clone "目标地址"
git checkout -b branch_name


# 编写博客



# 构建并查阅
hexo g && hexo s
# 推送(记得清除缓存!!!)
hexo clean && hexo g && hexo d

技术杂谈

Abstract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许许多多以前可能并不那么实际或需要的算法、技术也逐渐进入我们的眼中。例如分布式、集群、负载均衡、也越来越“平民”化。近期重新再一次的对于分布式理念、思想进行了学习。此随笔也因此而来。请多指教 为什么需要分布式? 什么是分布式? 分布式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如何实现分布式、负载均衡、集群?

Why distributed?

为什么需要分布式、集群、负载均衡?

概念的提出或理论的出现,一定是为了解决对应的问题或避免相对应的问题。使其不断的完善化、稳定化。毕竟Human nature is lazy 此时此刻可能更需要什么?(3V3H)

  • Volume 海量
  • Variety 多样
  • velocity 实时
  • 高并发
  • 高可扩
  • 高性能

单机可能将会遇到的问题会有

  • 系统容量
  • 单点故障
  • 性能不足

该如何解决此问题? 有一种比较功利性的思想-缺啥补啥,当然也是比较较为明确的方式。至少我仅仅只需要解决以上中较少问题。 分布式(思想)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单机系统中系统容量不足及提高系统可用性。

What‘s Distributed?

什么是分布式?亦或者说满足如何的条件才算分布式?

分布式(系统),简而言之即是由多个处理机通过通信路线互联而构成的松散。一次性近乎解决了所有单点的所有问题。

A distributed system is a system whose components are located on different networked computers, which communicate and coordinate their actions by passing messages to one another.[1] The components interact with one another in order to achieve a common goal. Three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of distributed systems are: concurrency of components, lack of a global clock, and independent failure of components.[1] Examples of distributed systems vary from SOA-based systems to massively multiplayer online games to peer-to-peer applications.

个人认为高并发、高可扩、高性能以此为主推到出 并发性:一个大的任务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子任务,分别在不同的主机上执行 可扩性:可弹性增降容 自治性:分布式系统中的各个节点都包含自己的处理机和内存,各自具有独立的处理数据的功能。通常,彼此在地位上是平等的,无主次之分,既能自治地进行工作,又能利用共享的通信线路来传送信息,协调任务处理 全局唯一性:分布式系统中必须存在一个单一的、全局的进程通信机制,使得任何一个进程都能与其他进程通信,并且不区分本地通信与远程通信。

What is the core idea of distribution?

分布式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较于以上的了解,那么最为重要的为: 一致性:各主从机权限可不同、但需有一致性。建立维持自己的通信 容错性:拥有较为自主的稳定性,可能最大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

How to realize distributed?

如何实现分布式?

经过了解与探究,相信你已经抓住的有单机到多机(分布式)的命脉,那就是一致性,信号一致性。如果能想到这里,那么恭喜您,你和我一样还是比较需要去学习的。并没有去否定它的正确与否,仅仅是太过于笼统。 那么既然需要实现分布式,那么仅仅需要建立及维护此通信即可。保障它,你我就从单机的电脑插上了网线。是否有点feel呢?

分布式优缺点剖析

部分先后,仅从不同角度侧重概述。合而为一即可

闪光点: 稳定性:资源共享。若干不同的节点通过通信网络彼此互联,一个节点上的用户可以使用其他节点上的资源。 性能:加快计算速度 机会点 存在通信网络饱和或信息丢失和网络安全问题

RAFT

简介

Raft首先选举出一个server作为Leader,然后赋予它管理日志的全部责任。Leader从客户端接收日志条目,复制给其他server,并告诉他们什么时候可以安全的将日志条目应用到自己的状态机上。拥有一个Leader可以简化replicated log的管理。例如,leader可以决定将新的日志条目放在什么位置,而无需询问其他节点,数据总是简单的从leader流向其他节点。Leader可能失败或者断开连接,这种情况下会选出一个新的leader。 通过leader,Raft将一致性问题分解成三个相当独立的子问题:

  • Leader Election:当集群启动或者leader失效时必须选出一个新的leader。
  • Log Replication:leader必须接收客户端提交的日志,并将其复制到集群中的其他节点,强制其他节点的日志与leader一样。
  • Safety:最关键的安全点就是图3.2中的State Machine Safety Property。如果任何一个server已经在它的状态机apply了一条日志,其他的server不可能在相同的index处apply其他不同的日志条目。后面将会讲述raft如何实现这一点。

基础

一个Raft集群会包含数个server,5是一个典型值,可以容忍两个节点失效。在任何时候每个server都会处于Leader、Candidate、Follower三种状态中的一种。在正常情况下会只有一个leader,其他节点都是follower,follower是消极的,他们不会主动发出请求而仅仅对来自leader和candidate的请求作出回应。leader处理所有来自客户端的请求(如果客户端访问follower,会把请求重定向到follower)。Candidate状态用来选举出一个leader。 多个candidate想要成为leader,如果一个candidate赢得选举,它将会在剩余的term中作为leader。在一些情况下选票可能会被瓜分,导致没有leader产生,这个term将会以没有leader结束,一个新的term将会很快产生。Raft确保每个term至多有一个leader。Term在Raft中起到了逻辑时钟的作用,它可以帮助server检测过期信息比如过期的leader。每一个server都存储有current term字段,会自动随时间增加。当server间通信的时候,会交换current term,如果一个节点的current term比另一个小,它会自动将其更新为较大者。如果candidate或者leader发现了自己的term过期了,它会立刻转为follower状态。如果一个节点收到了一个含有过期的term的请求,它会拒绝该请求。 Raft节点之间通过RPC进行通信,基本的一致性算法仅仅需要两种RPC。RequestVote RPC由candidate在选举过程中发出,AppendEntries RPC由leader发出,用于复制日志和提供心跳。每一个请求类型都有对应的response,Raft假定request和response都可能会丢失,因此要求请求者有超时重试的能力。为了性能,RPC请求会并行发出,而且不保证RPC的到达顺序。

Leader election

Raft使用心跳机制来触发leader选举。当server启动的时候是处于follower状态,当它可以收到来自leader或者candidate的有效RPC请求时就会保持follower的状态。Leader发送周期性的心跳(不含日志的AppendEntries RPC)给所有的follower来确保自己的权威。如果一个follower一段时间(称为election timeout)没有收到消息,它就会假定leader失效并开始新的选举。 为了开始新一轮选举,follower会提高自己当前的term并转为candidate状态。它会先给自己投一票然后并行向集群中的其他server发出RequestVote RPC,candidate会保持这个状态,直到下面三种事情之一发生:

  1. 赢得选举。当candidate收到了集群中相同term的多数节点的赞成票时就会选举成功,每一个server在给定的term内至多只能投票给一个candidate,先到先得。收到多数节点的选票可以确保在一个term内至多只能有一个leader选出。一旦一个candidate赢得选举,它就会成为leader。它之后会发送心跳消息来建立自己的权威,并阻止新的选举。
  2. 另一个server被确定为leader。在等待投票的过程中,candidate可能收到来自其他server的AppendEntries RPC,声明它才是leader。如果RPC中的term大于等于candidate的current term,candidate就会认为这个leader是合法的并转为follower状态。如果RPC中的term比自己当前的小,将会拒绝这个请求并保持candidate状态。
  3. 没有获胜者产生,等待选举超时。candidate没有选举成功或者失败,如果许多follower同时变成candidate,选票就会被瓜分,形不成多数派。这种情况发生时,candidate将会超时并触发新一轮的选举,提高term并发送新的RequestVote RPC。然而如果不采取其他措施的话,选票将可能会被再次瓜分。

Raft使用随机选举超时来确保选票被瓜分的情况很少出现而且出现了也可以被很快解决。election timeout的值会在一个固定区间内随机的选取(比如150-300ms)。这使得在大部分情况下仅有一个server会超时,它将会在其他节点超时前赢得选举并发送心跳。candidate在发起选举前也会重置自己的随机election timeout,也可以帮助减少新的选举轮次内选票瓜分的情况

Log Replication

一旦一个leader被选举出来,它开始为客户端请求服务。每一个客户端请求都包含着一个待状态机执行的命令,leader会将这个命令作为新的一条日志追加到自己的日志中,然后并行向其他server发出AppendEntries RPC来复制日志。当日志被安全的复制之后,leader可以将日志apply到自己的状态机,并将执行结果返回给客户端。如果follower宕机或运行很慢,甚至丢包,leader会无限的重试RPC(即使已经将结果报告给了客户端),直到所有的follower最终都存储了相同的日志。 日志按下图的方式进行组织,每一条日志储存了一条命令和leader接收到该指令时的term序号。日志中的term序号可以用来检测不一致的情况,每一条日志也拥有一个整数索引用于定位。

总结

RAFT算法终究实现了什么?

  • 实现了信号一致性
  • 动态的Leader、Accessible or work 角色及节点管理,最大限度的保障了稳定性。
  • 他的核心为保障大多数都可用,即可正常运行。

寄语: 如果您是一位非常有经验的管理者或您有相对稳健的算法与数据结构基础, 是否与您所存在的了解的结构有所大多相似呢?-有效管理 直接上司管辖直属同事,算法中的BFS 在稍稍加入较为智能的选Leader,若大多数leader停止了工作,worker 将会进行相对应的“休息”,并没有接受到任务,简单的计算机选择做不如不做。毕竟Human nature is lazy

技术杂谈

Docker File 解析:

构建简史

编写一个 dockerfile 的文件,符合 dockerfile 的规范 docker build 执行,获得一个自定义的镜像 docker 运行 Docker 执行 docker file 文件的大致流程

docker 从基础镜像运行一个容器 执行一条指令并对容器作出修改 执行类似 docker commit 的操作提交一个新的镜像层 docker 在基于刚提交的镜像运行一个新容器 执行 docker 中的下一条指令知道所有指令都执行完成

Docker File 基础知识:

每条保留字指令必须为大写字母且后面要跟随至少一个参数 指令从上到下、从左至右执行 ‘#’ :表示注释 每条指令都会创建一个新的镜像层,并对镜像进行提交

Docker File 体系结构:

保留字指令:

FROM:基础镜像,当前这个新的镜像是基于哪个镜像(scratch) MAINTAINER:镜像作者+邮箱 RUN:容器构建时所需要运行的命令 EXPOSE:当前容器对外暴露的端口号 WORKDIR:指定在创建容器后,终端默认登陆的进来工作目录,一个落脚点 ENV:用于构建镜像过程中设置环境变量 ADD: 拷贝加解压缩:将宿主机目录下的文件拷贝进镜像且 add 命令会自动处理 rul 和解压 tar 压缩包 COPY:将从构建上下文目录中<源路径>的文件/目录复制到新的一层的镜像内的<目标路径>位置

  • COPY src dest
  • COPY [“src”,”dest”]

VOLUME:容器数据卷,用于数据保存和持久化工作 CMD:

  • 指定一个容器启动时要运行的命令
  • DockerFile 中可以有多个 CMD 指令,但只有最后一个生效,CMD 会被 docker run 之后的参数替换!!!

ENTRYPOINT:

  • 指定一个容器启动时要运行的命令
  • 目的与 CMD 一样,都是在指定容器启动程序及参数
  • 不会被替换,被追加

ONBUILD:触发器 当构建一个被继承 Docker File 时运行的命令,父镜像在被子继承后父镜像的 onbuild 被触发

关键字详解

Dockerfile 分为四部分:

基础镜像信息、维护者信息、镜像操作指令和容器启动时执行指令。

基础镜像信息

FROM

1
2
# 格式
FROM <image> or FROM <image>:<tag>

如果在同一个 Dockerfile 中创建多个镜像时,可以使用多个 FROM 指令(每个镜像一次)

注意: Dockerfile 每个保留字都会在 docker 容器中新建一层镜像层, 合理的减少镜像层以达节省资源的目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 base
FROM python:3.7
RUN pip3 install requests
RUN pip3 install bs4
RUN pip3 install scrapy
RUN ...

# other
FROM python:3.7
RUN pip3 install requests bs64 scrapy # Python通过空格分隔,达到安装多个包的效果

# batter
# 外部建立所安装包
pip3 freeze >> requirements.txt
# 在Dockerfile 中
FROM python:3.7
RUN pip3 install -r requirements.txt

分析: 达到的效果虽相同,但所用资源却不同, base 所使用的资源约为 other,batter 的 3/5

  • base 三层
  • other 一层
  • batter 一层
  1. 若所需要使用到的第三方库较少,建议使用 other
  2. 在实际工程中用到的第三方库大多情况下都大于三个,方法二虽好.但所需导入的包一多,很可能出现单词拼写错误, 格式不符

维护者信息(非必须)

MAINTAINER

1
2
# 格式
MAINTAINR <name>

镜像操作指令(按需择选)

COPY

作用: 复制文件指令,从上下文 目录中复制或目录, 到容器中的指定路径 同等需求下建议使用 COPY

1
2
3
4
5
6
# 格式
COPY <src> <dest>
COPY [--chown=<user>:<group>] <源路径1>... <目标路径>
COPY [--chown=<user>:<group>] ["<源路径1>",... "<目标路径>"]
# [--chown=<user>:<group>]:可选参数,用户改变复制到容器内文件的拥有者和属组。
# 复制本地主机的 `<src>`(为 Dockerfile 所在目录的相对路径)到容器中的 `<dest>`

<源路径>:源文件或者源目录,这里可以是通配符表达式,其通配符规则要满足 Go 的 filepath.Match 规则。

1
2
COPY hom* dir/
COPY hom?.txt dir/

<目标路径>:容器内的指定路径,该路径不用事先建好,路径不存在的话,会自动创建。

ADD

作用: 复制文件指令,从上下文 目录中复制或目录, 到容器中的指定路径 同等需求下建议使用 COPY

1
2
3
4
5
# 格式
ADD <src> <dest>`

# 该命令将复制指定的 `<src>` 到容器中的 `<dest>`。
# 其中 `<src>` 可以是Dockerfile所在目录的一个相对路径;也可以是一个 URL;还可以是一个 tar 文件(自动解压为目录)。
  • ADD 的优点:在执行 <源文件> 为 tar 压缩文件的话,压缩格式为 gzip, bzip2 以及 xz 的情况下,会自动复制并解压到 <目标路径>。
  • ADD 的缺点:在不解压的前提下,无法复制 tar 压缩文件。会令镜像构建缓存失效,从而可能会令镜像构建变得比较缓慢。具体是否使用,可以根据是否需要自动解压来决定

小结:

  • ADD 与 COPY 功能无明显差异, 但针对性不同
  • 当使用本地文件为源目录时,建议使用 Copy
  • 当需使用压缩包中文件时构建时,建议使用 Copy

RUN

作用: 用于在容器内执行命令

1
2
3
# 格式
RUN <command> [option] # 相当于shell格式
RUN ["command", "option1", 'option2'] # 相当于 exec 格式

WORKDIR

作用:指定工作目录。用 WORKDIR 指定的工作目录,会在构建镜像的每一层中都存在。(WORKDIR 指定的工作(主)目录,必须是提前创建好)。 docker build 构建镜像过程中的,每一个 RUN 命令都是新建的一层。只有通过 WORKDIR 创建的目录才会一直存在。

1
2
# 格式
WORKDIR <dir>

USE

作用:用于指定将使用命令的用户和用户组 此处只是切换后续命令执行的用户(用户和用户组必须提前已经存在)。 由于 docker 无设置,默认需在 root 权限下运行 正所谓权限越大能力越大,若被入侵则造成损失较于其他权限为最大 安全与灵活性 二者相对斟酌

1
2
# 格式
USER <username>[:<usergroup>]

EXPOSE

作用:仅声明端口

  • 方便配置映射
  • 在运行时使用随机端口映射时,也就是 docker run -P 时,会自动随机映射 EXPOSE 的端口。
1
2
# 格式
EXPORT <port1> [<prot2> <prot3> ...]

执行指令

CMD

作用: 类似于 RUN 命令,但运行处不同

  • RUN 在 Docker build 前运行
  • CMD 在 docker run 后运行

注意:

  • 当 Dockerfile 中存在多个 CMD 指令,仅最后一个生效。
  • CMD 指令指定的程序可被 docker run 命令行参数中指定要运行的程序所覆盖。

当使用自定制镜像时,大致流程为

  • 编写业务代码
  • 构建定制镜像(docker build)
  • docker 中运行业务 (Docker run)
1
2
3
4
5
# 格式
CMD <ShellCommand1 [option]> [&&ShellCommand2[option] ]
CMD ["<可执行命令或文件>", "<option1>", "<option2>", ... ]
# 此写法为保留字 ENTRYPOINT 指令指定的程序提供默认参数
CMD ["<command1>", "<command2>", "<command3>", ...]

ENTRYPOINT

作用: 功能与 CMD 相似,但不会被 docker run 后的指定参数所覆盖, 命令行参数会被当作参数送给 ENTRYPOINT 指令指定的程序。 但是当 docker run 使用了 —entrypoint 选项此选项的参数,可当作要运行的程序覆盖 ENTRYPOINT 指令指定的程序。 ENTRYPOINT CMD 对比 同: 多个 指令,仅最后一个生效。 异: ENTRYPOINT 选项的参数可当作要运行的程序覆盖 ENTRYPOINT 指令指定的程序。

1
2
# 格式
ENTRYPOINT ["<可执行命令或文件>","option1", "option2"]

ENV

作用:配置容器内的环境变量,且保存,可以被后续 指令使用

1
2
3
# 格式
ENV <Key> <Values>
ENV <Key1>=<Values1>, <Key2>=<Values2> ...

ARG

作用:配置容器内的环境变量,且保存,可以被后续 指令使用(与 ENV 功能相似) 不同:作用域不一样。ARG 设置的环境变量仅对 Dockerfile 内有效 也就是说只有 docker build 的过程中有效,构建好的镜像内不存在此环境变量。

1
构建命令 docker build 中可以用 --build-arg <参数名>=<值> 来覆盖。
1
2
3
# 格式
ARG <key>[=默认值], <Value>
# 若不写Value 则Build时为自己写的默认值

VOLUME

作用:定义匿名数据卷。在启动容器时忘记挂载数据卷,会自动挂载到匿名卷。

  • 避免重要的数据,因容器重启而丢失
  • 避免容器不断变大
1
2
3
# 格式:
VOLUME ["<路径1>", "<路径2>"...]
VOLUME <路径>

在启动容器 docker run 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 -v 参数修改挂载点。

HEALTHCHECK

作用: 用于指定某个程序或者指令来监控 docker 容器服务的运行状态。

格式:

1
2
3
HEALTHCHECK [option] CMD <command> #设置检查容器健康状况的命令
HEALTHCHECK NONE # 如果基础镜像有健康检查指令,使用这行可以屏蔽掉其健康检查指令
HEALTHCHECK [option] CMD <command> # CMD 后面跟随的命令使用

ONBUILD

作用: 用于延迟构建命令的执行。 先构建一个父类镜像(ONBUILD 在父类中,但不立即执行),后子类继承此父类镜像(执行父类的 ONBUILD 命令) 本次并不执行,当镜像调用它时,将执行父类中 ONBUILD 命令

1
2
# 格式
ONBUILD <其它指令>

技术杂谈

Docker 容器数据卷

Docker 理念:

  • 将运用与运行的环境打包形成容器运行,运行可以伴随着容器,但由于对数据要求希望是持久化的
  • 容器之间希望可以共享数据

一、Docker 容器数据卷是什么?

  • docker 容器产生的数据,如果不通过 docker commit 生成新的镜像,使数据做为镜像的一部分保存下来,那么删除容器之后,数据也随之被删除。为了能保存数据在 docker 中,我们使用容器卷。
  • 好比从电脑(docker)中拷贝数据(使用的 U 盘-容器卷)

二、Docker 容器数据卷能干什么?

  • 数据的持久化
  • 容器间继承+共享数据

特点:

  • 容器之间共享过重用数据
  • 卷中更改可之间生效
  • 数据卷中的更改不会在镜像的更新中
  • 数据中的更改不会包含在镜像的更新中
  • 数据卷的生命周期一直持续到没有容器使用止

三、Docker 容器数据卷

容器内添加:

1
2
docker run -it -v /[宿主机绝对路径目录]:[/容器内目录] [container_ID]
docker run -it -v /myDataVolume:/dataVolumeContainer [镜像名]

权限报错处理:

1
docker run -it -v /myDataVolume:/dataVolumeContainer --privileged=true [镜像名]

检测是否数据卷是否挂载成功

1
docker inspect [container_ID]

容器停止后,主机修改后数据是否同步 可以!但需为同一个容器!!![The same container_id]

1
2
3
使用docker ps -l 查看运行过的容器信息
# 查看运行容器信息
docker ps -l

命令(带权限):容器中只读,不可修改 docker run -it -v /宿主机绝对路径:/容器内目录:ro 镜像名

dockerfile 添加

javaEE:hello.java —-> hello.class Docker: images ===》 DockerFile

  1. 新建 mydocker 文件夹并进入
  2. 在 dockerfile 中使用 volume 指令来给镜像添加一个或多个数据卷
    • volume[“/dataVolumeContainer”,”/dataVolumeContainer2”,”/dataVolumeContainer3”]
  3. File 构建

    1
    2
    3
    4
    5
    # volume test
    FROM centos
    VOLUME ["/dataVolumeContainer1","/dataVolumeContaine2"]
    CMD echo "finished,----sucess1"
    CMD /bin/bash
  4. build 后生成镜像

    1
    2
    3
    4
    docker build -f /路径/文件名 -t 容器名:TAG .
    -f: file-->指定为文件
    -t:为容器重新分配一个为输入终端;
    . : 分布执行file中命令

四、Docker 容器数据卷容器

命名的容器挂载数据卷,其他容器通过挂载这个(父容器)实现数据共享,挂载数据卷的容器称之为数据卷容器 容器间传递共享(volumes-from)

dc01(主) 删除后 dc02(子 1) dc03(子 2)不受影响,dc02 与 dc3 继续传输

结论:容器之间配置信息的传递,数据卷的生命周期一直持续到没有容器使用为止

技术杂谈

搭建个人Leanote云笔记

Leanote是一款在线的云笔记应用,有如下特点:

  • 支持网页、PC、手机APP客户端和微信版,随时记录,方便分享,支持语音,图片输入。
  • 代码高亮,涵盖所有主流语言的代码高亮,随心所欲在Leanote里写代码,记知识。
  • Markdown 编辑器,实时同步预览。
  • 专业数学公式编辑,像Word和Latex能编辑数学公式。
  • 支持创建思维脑图,将散乱的想法以树状信息分层展示。
  • 详细历史纪录,每次保存都在后端备份,轻松查找,一键恢复。
  • 实时同步云端。

简介

基于Linux + Mongo + Leanote 快速搭建个人云笔记

安装MongoDB

MongoDB是一个基于分布式文件存储的高性能数据库,介于关系数据库和非关系数据库之间,它支持的数据结构非常松散是类似于json和bson格式,因此可以存储比较复杂的数据类型。Mongo最大的特点是它支持的查询语言非常强大,其语法有点类似于面向对象的查询语言,几乎可以实现类似关系数据库单表查询的绝大部分功能,而且还支持对数据建立索引。 Leanote云笔记使用MongoDB作为后端数据库,按照以下步骤按照MongoDB数据库。

1
2
3
4
5
6
# install MongoDB
yum -y install mongodb mongodb-server.x86_64 mariadb-devel.i686
# start MongoDB service
systemctl start mongod
# Verify mongodb running state
systemctl status mongod

安装Leanote

1
2
3
4
5
6
7
8
# Download Leanote installation package
wget https://nchc.dl.sourceforge.net/project/leanote-bin/2.6.1/leanote-linux-amd64-v2.6.1.bin.tar.gz
# Unzip
tar -zxvf leanote-linux-amd64-v2.6.1.bin.tar.gz
# setting leanote
vim leanote/conf/app.conf
# change app.secret
app.secret = Self configuration

配置服务

If the following message appears

Failed global initialization: BadValue Invalid or no user locale set. Please ensure LANG and/or LC_*

Please configure the environment variables as follows

1
export LC_ALL=C
1
2
3
4
# init MongoDB
mongorestore -h localhost -d leanote --dir /root/leanote/mongodb_backup/leanote_install_data/
# Start service
nohup bash /root/leanote/bin/run.sh > /root/leanote/run.log 2>&1

访问笔记

在浏览器中访问服务器弹性地址:端口(默认9000)

1
2
3
# 默认账号
username: admin
password: abc123

技术杂谈

Multiple solutions of Fibonacci (Python or Java)

本章是用英文写的,作为或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攻城狮,习惯阅读英文文档将使你受益良多。例如更好的查看最新版的官方文档、与国外友人交流、等等 其实英文的生词也并不多,其中90%的英文都在代码里,当然这其中的精华也在代码里,代码相信大部分伙计还是都可以看懂.所以,请不要惊慌。对于English,让我们一起取克服它、习惯它、拥抱它。然后把它锤倒在地,相信你可以的。 GO, Go, GO 如果实在不行,各种页面翻译来一手。莫慌,这都是小场面,啥都不是事儿,好吧

Violence law(Top-down)

It can be solved directly according to the known conditions (f (0) = 0, f (1) = 1 F(N) = F(N - 1) + F(N - 2), for N > 1)

Python Code

1
2
3
4
class Solution:
def fib(self, N: int) -> int:
if N == 1 or N == 2: return N
return self.fib(N - 1) + self.fib(N - 2)

Java Cod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fib(int N) {
if (N == 1 || N == 2) return 1;
return fib(N - 1) + fib(N - 2);
}
}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fib(int N) {
return N < 2 ? N : fib(N - 1) + fib(N - 2);
}
}

Violence law add cache(Pruning)

We know that if we don’t do any processing, we will repeat too many calculations, which is very bad The processing idea will avoid repeated calculation

Python Code

1
2
3
4
5
class Solution2:
@functools.lru_cache()
def fib(self, N: int) -> int:
if N <= 1: return N
else: return self.fib(N - 1) + self.fib(N - 2)

Java Cod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class Solution {
private Integer[] cache = new Integer[31];
public int fib(int N) {
if (N <= 1) return N;
cache[0] = 0;
cache[1] = 1;
return memoize(N);
}
public int memoize(int N) {
if (cache[N] != null) return cache[N];
cache[N] = memoize(N-1) + memoize(N-2);
return memoize(N);
}
}

Divide and conquer solution

Recursion, iteration, divide and conquer, backtracking, they do not have a clear distinction Recursion:The core idea is to govern separately and unify the officials

1
2
3
4
5
6
7
class Solution:
def fib(self, N: int) -> int:
memo = {}
if N < 2: return N
if N-1 not in memo: memo[N-1] = self.fib(N-1)
if N-2 not in memo: memo[N-2] = self.fib(N-2)
return memo[N-1] + memo[N-2]

Dynamic recursion(Bottom up)

Basic solutions

More initial value, continuous dynamic recursive

Python Cod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lass Solution:
def fib(self, N: int) -> int:
if N < 2: return N
dp = [0 for _ in range(N + 1)]
dp[0], dp[1] = 0, 1
for i in range(2, N + 1):
dp[i] = dp[i - 1] + dp[i - 2]
return dp[- 1]

class Solution:
def fib(self, N: int) -> int:
if N == 0: return 0
memo = [0,1]
for _ in range(2,N+1):
memo = [memo[-1], memo[-1] + memo[-2]]
return memo[-1]
Java Cod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fib(int N) {
if (N <= 1) return N;
if (N == 2) return 1;
int curr = 0, prev1 = 1, prev2 = 1;
for (int i = 3; i <= N; i++) {
curr = prev1 + prev2;
prev2 = prev1;
prev1 = curr;
}
return curr;
}
}

Use better base types (tuples) to improve performance

1
2
3
4
5
6
7
class Solution:
def fib(self, N: int) -> int:
if N == 0: return 0
memo = (0,1)
for _ in range(2,N+1):
memo = (memo[-1], memo[-1] + memo[-2])
return memo[-1]

Better solutions

Python Cod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lass Solution:
def fib(self, N: int) -> int:
curr, prev1, prev2 = 0, 1, 1
for i in range(3, N + 1):
curr = prev1 + prev2
prev2 = prev1
prev1 = curr
return curr

class Solution5:
def fib(self, N: int) -> int:
prev, now = 0, 1
for i in range(N):
prev, now = now, now + prev
return prev

Java Cod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fib(int N) {
if (N == 0) return 0;
if (N == 2 || N == 1) return 1;
int prev = 1, curr = 1;
for (int i = 3; i <= N; i++) {
int sum = prev + curr;
prev = curr;
curr = sum;
}
return curr;
}
}

Mathematical conclusion method

Python Code

1
2
3
4
5
class Solution:
def fib(self, N: int) -> int:
sqrt5 = 5 ** 0.5
fun = pow((1 + sqrt5) / 2, n + 1) - pow((1 - sqrt5) / 2, n + 1)
return int(fun / sqrt5)

Java Code

1
2
3
4
5
6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fib(int N) {
double sqrt5 = (1 + Math.sqrt(5)) / 2;
return (int)Math.round(Math.pow(sqrt5, N)/ Math.sqrt(5));
}
}

Other

在计算机的世界中由最基本的for loop、while loop、if…else无限衍生,无论多么复杂的逻辑最后大多可归纳为以上三种。当然除非原本逻辑无重复性,无条件分支。

一、循环(重复)

不断的重复、有始有终 循环实现

1
2
3
4
5
6
7
private loop(){
for(start; end; loop termination){
expression1;
expression2;
expression3;
}
}
1
2
3
4
5
def loop():
for start in end/loop_termination:
expression1;
expression2;
expression3;

二、递归


特征:自相似性、有始有终 实现:归去来兮、适可而止 何时想到递归?

子问题与原始问题做同样的事

递归实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private void recursion(int level,int param1,int param2...):{
// 终止条件(recursion terminato)
if(level > MAX_LEVEL){
# process_rsult
return
}
// 处理此层过程逻辑(process logic in current level)
process(level, data1, data2...)
// 进入下一层(dill down)
recursion(level: level + 1, newParam):
// 如果需要恢复此层状态
}
1
2
3
4
5
6
7
8
9
10
def recursion(level, param1, param2...):
# 终止条件(recursion terminato)
if level > MAX_LEVEL:
# process_rsult
return
# 处理此层过程逻辑(process logic in current level)
process(level, data1, data2...)
# 进入下一层(dill down)
self.recursion(level + 1, param1, param2...):
# 如果需要恢复此层状态

二、分治


定义:分而治之,群臣归一 何时想到分治?

当复杂的问题可以拆分成简单的子问题

分治实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private static int divide_conquer(Problem, Param1, Param2...) {
// 终止条件
if (problem == NULL) {
int res = process_last_result();
return res;
}
// 拆分子问题
subProblems = split_problem(problem)

res0 = divide_conquer(subProblems[0])
res1 = divide_conquer(subProblems[1])
...
// 合并子问题结果
result = process_result(res0, res1);

return result;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def divide_conquer(Problem, Param1, Param2...):
# 终止条件
if problem is None:
return
# 拆分子问题
subproblems = split_problem(problem, data)
subresult1 = self.divide_conquer(subproblems[0], p1, ...)
subresult2 = self.divide_conquer(subproblems[1], p1, ...)
subresult3 = self.divide_conquer(subproblems[2], p1, ...)
...
# 合并子问题结果
result = process_result(subresult1, subresult2, subresult3, …)

三:回溯


采用“试错”思想,尝试“分步”去解决问题。在分步的过程中。根据上层结果,尝试此层最优解决此问题,如果此层较于上层不是最优则回溯。

四、DP(Dynamic programming) 动态规划/动态递推


定义

In both contexts it refers to simplifying a complicated problem by breaking it down into simpler sub-problems in a recursive manner. While some decision problems cannot be taken apart this way, decisions that span several points in time do often break apart recursively. 在这两种情况下,它都是指通过递归的方式将复杂问题分解为更简单的子问题来简化它。虽然有些决策问题不能用这种方式分解,但是跨越多个时间点的决策通常会递归地分解。 Simplifying a complicated problem by breaking it down into simpler sub problem(in a recursibe manner) 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更简单的子问题简化它(用一种递归的方式)

自低向上 动态规划关键点:

  • 最优子结构
  • 储存中间状态
  • 递推公式(状态转移方程,DP方程)
  • eg
1
2
3
4
5
# 一维
Fib:
opt[i] = opt[n - 1] + opt[n - 2]
# 二维
opt[i][j] = opt[i + 1][j] + opt[i][j + 1]

以斐波那契数列为例:

1
2
3
F(0) = 0, F(1) = 1 

F(N) = F(N - 1) + F(N - 2)(N >= 2

递归(傻递归): 若计算F(4);需计算

1
2
lin1 F(4) = f(3)、f(2), 
lin2 F(3):f(2)、f(1), F(2) = f(1) + f(0)

DP:

1
2
i(0) = 0, i(1) = 1
[0, 1, 1, 2, 3, 5]

总结

动态规划、递归、分治、无本质区别 共性: 重复子问题 异性:最优子结构、中途淘汰次优

技术杂谈

刚装了台新机器,Git 显示总是呈现这样的样子:

1
"\346\265\213\350\257\225.txt"

解决办法:

1
git config --global core.quotepath false

仅此记录,完毕。

技术杂谈

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s),旨在软件设计(可重用的面向对象软件的要素)中,被反复使用的一种代码设计经验。设计模式旨在简化代码量、降低耦合度、高效使用可重用代码,提高代码可拓性和可维护性。

3V3H 概念: 3V: Voluem(海量),Variety(多样)、Velocity(实时) 3H: High concurrency(高并发)、High performance(高性能)、High development(高可拓)

设计模式的由来:

设计模式这个术语是由上个世纪 90 年代 Erich Gamma、Richard Helm、Raplh Johnson 和 Jonhn Vlissides 四人总结提炼而出。并编写了Design_Patterns(设计模式)一书,他们四位统称为 GOF(俗称四人帮)。 设计模式:即 将常使用的设计思想提炼出一个个模式,然后给每个模式命名,这样在使用的时候更方便交流。GOF 把 23 个常用模式分为创建型模式、结构型模式和行为型模式三类

为何采用设计模式思想?(请注意思想二词!!!)

设计模式并非直接用来完成编码,而是描述在各种不同情况下,要怎么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案一种思想 面向对象设计模式常以对象来描述其中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但不涉用来完成应用程序的特定类别或对象。设计模式能使不稳定依赖于相对稳定、具体依赖于相对抽象,避免会引起麻烦的紧耦合,以增强软件设计面对并适应变化的能力。 学习设计模式,关键是学习设计思想,不为设计而设计,需合理平衡设计模式的复杂度和灵活性。 须知设计模式并不是万能的!!!

设计模式符合什么原则?

开闭原则(Open Colse Principle):

软件对拓展开发,对修改关闭。

理解:在增加新功能的时候,能不改代码就尽量不要改,如果只增加部分代码便可完成新功能,即是最好。

里氏替换原则(Liskov Substitution Principle):

面向对象设计原则(六大原则)

理解:若调用父类方法可成功,即调用成调用其子类亦可成功

面向对象六大设计原则:

英文名称

缩写

中文名称

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

SRP

单一职责原则

Open Close Principle

OCP

开闭原则

Liskov Substitution Principle

LSP

里氏替换原则

Law of Demeter ( Least Knowledge Principle)

LoD

迪米特法则(最少知道原则)

Interface Segregation Principle

ISP

接口分离原则

Dependency Inversion Principle

DIP

依赖倒置原则

常用设计模式概况:

[gallery columns=”1” size=”full” ids=”9642”]

创建型模式(Creational Patterns):

如何创建对象? 核心思想是要把对象的创建和使用分离,从而使得二者可以相对独立地变换。这些模式更加关注对象之间的创建

  • 单例模式:Singleton Pattern
  • 多例模式:Multiton Pattern
  • 工厂模式:Factory Pattern
  • 静态工厂模式:Static Factory Pattern
  • 抽象工厂模式:Abstract Factory Pattern
  • 原型模式:Prototype Pattern
  • 建造者模式:Builder Pattern
  • 对象池模式:Pool Pattern

结构型模式(Structural Patterns):

如何组合各种对象,以便于更好、更灵活的结构?面向对象的继承机制虽提供了基本的子类继承与拓展父类的功能,但结构型模式却不仅是简单的继承,还有更多的通过组合,使之与运行期的动态组合实现更加灵活的功能。这些模式更加关注对象之间的组合

  • 组合模式(Composite)
  • 桥接模式(Bridge)
  • 适配器模式(Adapter)
  • 过滤器模式(Filter、Criteria Pattern
  • 装饰模式(Decorator)
  • 外观模式(Facade)
  • 门面模式:Facade
  • 享元模式(Flyweight)
  • 代理模式(Proxy)
  • 数据映射模式:Data Mapper
  • 依赖注入模式:Dependency Injection
  • 流接口模式:Fluent Interface
  • 注册模式:Registry

行为模式(Behavioral Patterns):

行为模式主要涉及对象与函数(算法)之间的职责分配,通过对象及函数灵活组合。此种模式更加关注对象之间的通信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 命令模式:Command Pattern 解释器模式:Interpreter Pattern 迭代器模式:(Iterator Pattern 中介者模式:Mediator Pattern 备忘录模式:Memento Pattern 观察者模式:Observer Pattern 状态模式:State Pattern 空对象模式:Null Object Pattern 策略模式:Strategy Pattern 模板模式:Template Pattern 访问者模式:Visitor Pattern 规格模式:Specification

有不少的人说程序= 算法+ 数据结构,但个人认为程序 = 架构 + 设计模式 + 数据结构与算法 接下来将一起对本文中面向对象原则及设计模式进行详细的学习,同时我也会不断更新算法与数据结构相关的知识,让我们一起学习起来

技术杂谈

官方文档说明

在设置中找到ITEM_PIPELINES并加入以下代码

1
scrapy.pipelines.images.ImagesPipeline: 301

settings配置:

图片存储路径:

1
IMAGES_STORE = “your path”

图片存储天数

1
images_EXPIRES =  30

设置缩略图(固定值):

1
2
3
4
IMAGES_THUMBS = {
'small':(50,50)
'big':(270,270)
}

示例:

1
2
3
# 配置图片管道参数
BASE_DIR = os.path.dirname(os.path.dirname(os.path.abspath(__file__)))
IMAGES_STORE = os.path.join(BASE_DIR,'images')
1
2
3
4
5
6
7
8
# 寻找此文件的父级目录
os.path.dirname()
# 当前脚本的绝对路径目录
os.path.abspath(__file__)
# __file__当前脚本的名字

IMAGES_STORE = os.path.join(BASE_DIR,'images')
将BASE_DIR新增IMAGES文件夹路径

设置spider中获取images_url的提取方法

1
2
3
item['image_urls'] = "提取语法"
# item['image_urls'] = response.css(".pic img:attr('src')").extract()
item['images'] = [] # 【】中不需要填写,下载图片之后,保存本地的文件位置

使用ImagesPipeline下载图片时,需要使用images_urls字段,images_urls一般是可迭代的列表或元组类型

如果遇到图片反扒请打开

1
2
3
4
5
# DEFAULT_REQUEST_HEADERS = {
# 'Accept': 'text/html,application/xhtml+xml,application/xml;q=0.9,*/*;q=0.8',
# 'Accept-Language': 'en',
# "referer":"自行配置"
# }

存入MongoDB,示例代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import pymongo
from itemadapter import ItemAdapter

class MongoPipeline:

collection_name = 'scrapy_items'

def __init__(self, mongo_uri, mongo_db):
self.mongo_uri = mongo_uri
self.mongo_db = mongo_db

@classmethod
def from_crawler(cls, crawler):
return cls(
mongo_uri=crawler.settings.get('MONGO_URI'),
mongo_db=crawler.settings.get('MONGO_DATABASE', 'items')
)

def open_spider(self, spider):
self.client = pymongo.MongoClient(self.mongo_uri)
self.db = self.client[self.mongo_db]

def close_spider(self, spider):
self.client.close()

def process_item(self, item, spider):
self.db[self.collection_name].insert_one(ItemAdapter(item).asdict())
return item

更多详情请查阅官方文档:https://docs.scrapy.org/en/latest/topics/item-pipeline.html#take-screenshot-of-item

JavaScript

一、先试着英汉翻译一波:

1.按F12打开调试台,再点击Network,再点击Headers,可以找到i=good,这就是我们刚才输入需要翻译的词语good,from Data中的就是请求的参数,分别为:

i: good from: AUTO to: AUTO smartresult: dict client: fanyideskweb salt: 15972332870677 sign: 3a078c10344e67f95822ae9389e1363f lts: 1597233287067 bv: 85c050fb1c0b4d824d801d079db7371a doctype: json version: 2.1 keyfrom: fanyi.web action: FY_BY_CLICKBUTTION

2.在来翻译一个新的词语,看下这些参数有无变化

i: 我是中国人 from: AUTO to: AUTO smartresult: dict client: fanyideskweb salt: 15972365771410 sign: 744ebb7fd625f1d4d9d6a270e98536c2 lts: 1597236577141 bv: 85c050fb1c0b4d824d801d079db7371a doctype: json version: 2.1 keyfrom: fanyi.web action: FY_BY_CLICKBUTTION

发现有5个参数是变化的(实际是4 个),分别为:

i: salt: sign: lts: bv:

3.看看URL,#http://fanyi.youdao.com/translate_o?smartresult=dict&smartresult=rule() 请求连接:http://fanyi.youdao.com/translate?smartresult=dict&smartresult=rule 去掉translate_o中的_o,不去的话,轻轻就数据结果:某道词典 ,英语翻译汉语正常,汉语翻译英语时,出现{‘errorCode’: 50} ,post请求方式

4.点击Initiator,可以看到所有的js文件都是@fanyi.min.js:1

5、点击@fanyi.min.js:1进入,

点击中间的{ },格式化一下。

再找到XHR/fetch Breakpoints,添加断点, 你可以针对某一个请求或者请求的关键字设置断点:

再点一下‘+’输入url即可url为http://fanyi.youdao.com/translate_o?smartresult=dict&smartresult=rule

最后再去点击一下翻译按钮

6.翻译:我是中国人,点击t-translate,再点击Scope,再点击Local,再点击r,即可看到我们需要的参数,在吧鼠标放到中间的r上,r = v.generateSaltSign(n),就会弹出Object框。就是我们需要的参数。

7.可以看到8941行,鼠标放到v.gen erateSaltSign(n)上,会弹出f r(e)函数,点击这个函数会进入第8368行,可以看到我们需要的参数

salt: sign: lts: bv:

在8378行打上断点,再次点击翻译按钮,即可看多所有的参数值显示出来。

8.对于第一个 ts: r,相当于pythonzhong 的ts=r赋值, 可以看到r = “” + (new Date).getTime(),知道了r,就知道了ts,r是js中 new Date().getTime()得到的是毫秒数,也就是时间戳,单位为毫秒,13位数字的字符串。

即可用python中的时间戳构造:

13位时间戳获取方法:单位:毫秒 t1 = time.time() ts= int(t1 * 1000) ts=r

第二个参数:salt: i,相当于python中的salt= i赋值,i = r + parseInt(10 * Math.random(), 10),意思是随机产生一个整数 范围是0-9里面的一个随机数

ts=r,转化为字符转,parseInt(10 * Math.random(), 10)产生的随机数也转化为字符串,最后进行字符串拼接,而不是数字相加。请注意一下。跟实际的赋值对比,产生了一个14位数字的字符串,跟实际情况一样。

即可用python中的构造法: salt= str(int(ts))+str(random.randint(0,10)) print(salt)

第三个参数:bv: t,相当于python中的bv=t赋值, var t = n.md5(navigator.appVersion),navigator.appVersion的值竟然是一个 User-Agent,那么重点来了,网上教程都是md5加密相关都是直接用python原生来生成,而我就选择直接扣代码。用python3调用js的库之execjs 来扣,鼠标放到var t = n.md5(navigator.appVersion)中的n.md5()上,将会出现f md5(e)函数,点击进入,来到8196行, md5: function(e){ },把第8196行到8278行扣下来,再应用execjs解析出bv

注意:自调函数调用写法:

var aa=function(e){ }和function aa(e){ }写法都可以,一样的

import execjs f = open(r”text.js”,encoding=’utf-8’).read() ctx1 = execjs.compile(f) bv=ctx1.call(‘md5_1’,ua.random) print(bv)

扣出来的js代码:主体为function md51(e) { } ,应用execjs解析,缺什么参数找什么参数,即可_

var n = function(e, t) { return e << t | e >>> 32 - t } , r = function(e, t) { var n, r, i, a, o; return i = 2147483648 & e, a = 2147483648 & t, n = 1073741824 & e, r = 1073741824 & t, o = (1073741823 & e) + (1073741823 & t), n & r ? 2147483648 ^ o ^ i ^ a : n | r ? 1073741824 & o ? 3221225472 ^ o ^ i ^ a : 1073741824 ^ o ^ i ^ a : o ^ i ^ a } , i = function(e, t, n) { return e & t | ~e & n } , a = function(e, t, n) { return e & n | t & ~n } , o = function(e, t, n) { return e ^ t ^ n } , s = function(e, t, n) { return t ^ (e | ~n) } , l = function(e, t, a, o, s, l, c) { return e = r(e, r(r(i(t, a, o), s), c)), r(n(e, l), t) } , c = function(e, t, i, o, s, l, c) { return e = r(e, r(r(a(t, i, o), s), c)), r(n(e, l), t) } , u = function(e, t, i, a, s, l, c) { return e = r(e, r(r(o(t, i, a), s), c)), r(n(e, l), t) } , d = function(e, t, i, a, o, l, c) { return e = r(e, r(r(s(t, i, a), o), c)), r(n(e, l), t) } , f = function(e) { for (var t, n = e.length, r = n + 8, i = 16 * ((r - r % 64) / 64 + 1), a = Array(i - 1), o = 0, s = 0; s < n; ) o = s % 4 * 8, a[t = (s - s % 4) / 4] = a[t] | e.charCodeAt(s) << o, s++; return t = (s - s % 4) / 4, o = s % 4 * 8, a[t] = a[t] | 128 << o, a[i - 2] = n << 3, a[i - 1] = n >>> 29, a } , p = function(e) { var t, n = "", r = ""; for (t = 0; t <= 3; t++) n += (r = "0" + (e >>> 8 * t & 255).toString(16)).substr(r.length - 2, 2); return n }, h = function(e) { e = e.replace(/\\x0d\\x0a/g, "\\n"); for (var t = "", n = 0; n < e.length; n++) { var r = e.charCodeAt(n); if (r < 128) t += String.fromCharCode(r); else if (r > 127 && r < 2048) t += String.fromCharCode(r >> 6 | 192), t += String.fromCharCode(63 & r | 128); else if (r >= 55296 && r <= 56319) { if (n + 1 < e.length) { var i = e.charCodeAt(n + 1); if (i >= 56320 && i <= 57343) { var a = 1024 * (r - 55296) + (i - 56320) + 65536; t += String.fromCharCode(240 | a >> 18 & 7), t += String.fromCharCode(128 | a >> 12 & 63), t += String.fromCharCode(128 | a >> 6 & 63), t += String.fromCharCode(128 | 63 & a), n++ } } } else t += String.fromCharCode(r >> 12 | 224), t += String.fromCharCode(r >> 6 & 63 | 128), t += String.fromCharCode(63 & r | 128) } return t }; f = function(e) { for (var t, n = e.length, r = n + 8, i = 16 * ((r - r % 64) / 64 + 1), a = Array(i - 1), o = 0, s = 0; s < n; ) o = s % 4 * 8, a[t = (s - s % 4) / 4] = a[t] | e.charCodeAt(s) << o, s++; return t = (s - s % 4) / 4, o = s % 4 * 8, a[t] = a[t] | 128 << o, a[i - 2] = n << 3, a[i - 1] = n >>> 29, a } function md5_1(e) { var t, n, i, a, o, s, m, g, v, y = Array(); for (e = e, y = f, s = 1732584193, m = 4023233417, g = 2562383102, v = 271733878, t = 0; t < y.length; t += 16) n = s, i = m, a = g, o = v, s = l(s, m, g, v, y[t + 0], 7, 3614090360), v = l(v, s, m, g, y[t + 1], 12, 3905402710), g = l(g, v, s, m, y[t + 2], 17, 606105819), m = l(m, g, v, s, y[t + 3], 22, 3250441966), s = l(s, m, g, v, y[t + 4], 7, 4118548399), v = l(v, s, m, g, y[t + 5], 12, 1200080426), g = l(g, v, s, m, y[t + 6], 17, 2821735955), m = l(m, g, v, s, y[t + 7], 22, 4249261313), s = l(s, m, g, v, y[t + 8], 7, 1770035416), v = l(v, s, m, g, y[t + 9], 12, 2336552879), g = l(g, v, s, m, y[t + 10], 17, 4294925233), m = l(m, g, v, s, y[t + 11], 22, 2304563134), s = l(s, m, g, v, y[t + 12], 7, 1804603682), v = l(v, s, m, g, y[t + 13], 12, 4254626195), g = l(g, v, s, m, y[t + 14], 17, 2792965006), m = l(m, g, v, s, y[t + 15], 22, 1236535329), s = c(s, m, g, v, y[t + 1], 5, 4129170786), v = c(v, s, m, g, y[t + 6], 9, 3225465664), g = c(g, v, s, m, y[t + 11], 14, 643717713), m = c(m, g, v, s, y[t + 0], 20, 3921069994), s = c(s, m, g, v, y[t + 5], 5, 3593408605), v = c(v, s, m, g, y[t + 10], 9, 38016083), g = c(g, v, s, m, y[t + 15], 14, 3634488961), m = c(m, g, v, s, y[t + 4], 20, 3889429448), s = c(s, m, g, v, y[t + 9], 5, 568446438), v = c(v, s, m, g, y[t + 14], 9, 3275163606), g = c(g, v, s, m, y[t + 3], 14, 4107603335), m = c(m, g, v, s, y[t + 8], 20, 1163531501), s = c(s, m, g, v, y[t + 13], 5, 2850285829), v = c(v, s, m, g, y[t + 2], 9, 4243563512), g = c(g, v, s, m, y[t + 7], 14, 1735328473), m = c(m, g, v, s, y[t + 12], 20, 2368359562), s = u(s, m, g, v, y[t + 5], 4, 4294588738), v = u(v, s, m, g, y[t + 8], 11, 2272392833), g = u(g, v, s, m, y[t + 11], 16, 1839030562), m = u(m, g, v, s, y[t + 14], 23, 4259657740), s = u(s, m, g, v, y[t + 1], 4, 2763975236), v = u(v, s, m, g, y[t + 4], 11, 1272893353), g = u(g, v, s, m, y[t + 7], 16, 4139469664), m = u(m, g, v, s, y[t + 10], 23, 3200236656), s = u(s, m, g, v, y[t + 13], 4, 681279174), v = u(v, s, m, g, y[t + 0], 11, 3936430074), g = u(g, v, s, m, y[t + 3], 16, 3572445317), m = u(m, g, v, s, y[t + 6], 23, 76029189), s = u(s, m, g, v, y[t + 9], 4, 3654602809), v = u(v, s, m, g, y[t + 12], 11, 3873151461), g = u(g, v, s, m, y[t + 15], 16, 530742520), m = u(m, g, v, s, y[t + 2], 23, 3299628645), s = d(s, m, g, v, y[t + 0], 6, 4096336452), v = d(v, s, m, g, y[t + 7], 10, 1126891415), g = d(g, v, s, m, y[t + 14], 15, 2878612391), m = d(m, g, v, s, y[t + 5], 21, 4237533241), s = d(s, m, g, v, y[t + 12], 6, 1700485571), v = d(v, s, m, g, y[t + 3], 10, 2399980690), g = d(g, v, s, m, y[t + 10], 15, 4293915773), m = d(m, g, v, s, y[t + 1], 21, 2240044497), s = d(s, m, g, v, y[t + 8], 6, 1873313359), v = d(v, s, m, g, y[t + 15], 10, 4264355552), g = d(g, v, s, m, y[t + 6], 15, 2734768916), m = d(m, g, v, s, y[t + 13], 21, 1309151649), s = d(s, m, g, v, y[t + 4], 6, 4149444226), v = d(v, s, m, g, y[t + 11], 10, 3174756917), g = d(g, v, s, m, y[t + 2], 15, 718787259), m = d(m, g, v, s, y[t + 9], 21, 3951481745), s = r(s, n), m = r(m, i), g = r(g, a), v = r(v, o); return (p(s) + p(m) + p(g) + p(v)).toLowerCase() }

第四个参数:sign: n.md5(“fanyideskweb” + e + i + “]BjuETDhU)zqSxf-=B#7m”),相当于python中的sign=n.md5(“fanyideskweb” + e + i + “]BjuETDhU)zqSxf-=B#7m”), salt=i,e是你输入需要翻译的词语,即可写成sign=n.md5(“fanyideskweb” +str(e) + str(salt) + “]BjuETDhU)zqSxf-=B#7m”),继续选择直接扣代码。用python3调用js的库之execjs 来扣,鼠标放到 sign: n.md5(“fanyideskweb” + e + i + “]BjuETDhU)zqSxf-=B#7m”)中的n.md5()上,将会出现f md5(e)函数,点击进入,来到8196行, md5: function(e){ },把第8196行到8278行扣下来,竟然和刚才的扣bv的方法相同,仅仅是参数不同而已,bv的是 n.md5(navigator.appVersion)中的navigator.appVersion参数,现在的asin的是sign=n.md5(“fanyideskweb” +str(e) + str(salt) + “]BjuETDhU)zqSxf-=B#7m”)中的”fanyideskweb” +str(e) + str(salt) + “]BjuETDhU)zqSxf-=B#7m”参数,再应用execjs解析出sign.

注意:自调函数调用写法:

var aa=function(e){ }和function aa(e){ }写法都可以,一样的

import execjs f = open(r”text.js”,encoding=’utf-8’).read() ctx1 = execjs.compile(f) bv=ctx1.call(‘md5_2’,ua.random) print(bv)

扣出来的js代码:主体为function md52(e) { } ,应用execjs解析,缺什么参数找什么参数,即可_

var n = function(e, t) { return e << t | e >>> 32 - t } , r = function(e, t) { var n, r, i, a, o; return i = 2147483648 & e, a = 2147483648 & t, n = 1073741824 & e, r = 1073741824 & t, o = (1073741823 & e) + (1073741823 & t), n & r ? 2147483648 ^ o ^ i ^ a : n | r ? 1073741824 & o ? 3221225472 ^ o ^ i ^ a : 1073741824 ^ o ^ i ^ a : o ^ i ^ a } , i = function(e, t, n) { return e & t | ~e & n } , a = function(e, t, n) { return e & n | t & ~n } , o = function(e, t, n) { return e ^ t ^ n } , s = function(e, t, n) { return t ^ (e | ~n) } , l = function(e, t, a, o, s, l, c) { return e = r(e, r(r(i(t, a, o), s), c)), r(n(e, l), t) } , c = function(e, t, i, o, s, l, c) { return e = r(e, r(r(a(t, i, o), s), c)), r(n(e, l), t) } , u = function(e, t, i, a, s, l, c) { return e = r(e, r(r(o(t, i, a), s), c)), r(n(e, l), t) } , d = function(e, t, i, a, o, l, c) { return e = r(e, r(r(s(t, i, a), o), c)), r(n(e, l), t) } , f = function(e) { for (var t, n = e.length, r = n + 8, i = 16 * ((r - r % 64) / 64 + 1), a = Array(i - 1), o = 0, s = 0; s < n; ) o = s % 4 * 8, a[t = (s - s % 4) / 4] = a[t] | e.charCodeAt(s) << o, s++; return t = (s - s % 4) / 4, o = s % 4 * 8, a[t] = a[t] | 128 << o, a[i - 2] = n << 3, a[i - 1] = n >>> 29, a } , p = function(e) { var t, n = "", r = ""; for (t = 0; t <= 3; t++) n += (r = "0" + (e >>> 8 * t & 255).toString(16)).substr(r.length - 2, 2); return n }, h = function(e) { e = e.replace(/\\x0d\\x0a/g, "\\n"); for (var t = "", n = 0; n < e.length; n++) { var r = e.charCodeAt(n); if (r < 128) t += String.fromCharCode(r); else if (r > 127 && r < 2048) t += String.fromCharCode(r >> 6 | 192), t += String.fromCharCode(63 & r | 128); else if (r >= 55296 && r <= 56319) { if (n + 1 < e.length) { var i = e.charCodeAt(n + 1); if (i >= 56320 && i <= 57343) { var a = 1024 * (r - 55296) + (i - 56320) + 65536; t += String.fromCharCode(240 | a >> 18 & 7), t += String.fromCharCode(128 | a >> 12 & 63), t += String.fromCharCode(128 | a >> 6 & 63), t += String.fromCharCode(128 | 63 & a), n++ } } } else t += String.fromCharCode(r >> 12 | 224), t += String.fromCharCode(r >> 6 & 63 | 128), t += String.fromCharCode(63 & r | 128) } return t }; f = function(e) { for (var t, n = e.length, r = n + 8, i = 16 * ((r - r % 64) / 64 + 1), a = Array(i - 1), o = 0, s = 0; s < n; ) o = s % 4 * 8, a[t = (s - s % 4) / 4] = a[t] | e.charCodeAt(s) << o, s++; return t = (s - s % 4) / 4, o = s % 4 * 8, a[t] = a[t] | 128 << o, a[i - 2] = n << 3, a[i - 1] = n >>> 29, a }

function md5_2(e) { var t, n, i, a, o, s, m, g, v, y = Array(); for (e = e, y = f(e), s = 1732584193, m = 4023233417, g = 2562383102, v = 271733878, t = 0; t < y.length; t += 16) n = s, i = m, a = g, o = v, s = l(s, m, g, v, y[t + 0], 7, 3614090360), v = l(v, s, m, g, y[t + 1], 12, 3905402710), g = l(g, v, s, m, y[t + 2], 17, 606105819), m = l(m, g, v, s, y[t + 3], 22, 3250441966), s = l(s, m, g, v, y[t + 4], 7, 4118548399), v = l(v, s, m, g, y[t + 5], 12, 1200080426), g = l(g, v, s, m, y[t + 6], 17, 2821735955), m = l(m, g, v, s, y[t + 7], 22, 4249261313), s = l(s, m, g, v, y[t + 8], 7, 1770035416), v = l(v, s, m, g, y[t + 9], 12, 2336552879), g = l(g, v, s, m, y[t + 10], 17, 4294925233), m = l(m, g, v, s, y[t + 11], 22, 2304563134), s = l(s, m, g, v, y[t + 12], 7, 1804603682), v = l(v, s, m, g, y[t + 13], 12, 4254626195), g = l(g, v, s, m, y[t + 14], 17, 2792965006), m = l(m, g, v, s, y[t + 15], 22, 1236535329), s = c(s, m, g, v, y[t + 1], 5, 4129170786), v = c(v, s, m, g, y[t + 6], 9, 3225465664), g = c(g, v, s, m, y[t + 11], 14, 643717713), m = c(m, g, v, s, y[t + 0], 20, 3921069994), s = c(s, m, g, v, y[t + 5], 5, 3593408605), v = c(v, s, m, g, y[t + 10], 9, 38016083), g = c(g, v, s, m, y[t + 15], 14, 3634488961), m = c(m, g, v, s, y[t + 4], 20, 3889429448), s = c(s, m, g, v, y[t + 9], 5, 568446438), v = c(v, s, m, g, y[t + 14], 9, 3275163606), g = c(g, v, s, m, y[t + 3], 14, 4107603335), m = c(m, g, v, s, y[t + 8], 20, 1163531501), s = c(s, m, g, v, y[t + 13], 5, 2850285829), v = c(v, s, m, g, y[t + 2], 9, 4243563512), g = c(g, v, s, m, y[t + 7], 14, 1735328473), m = c(m, g, v, s, y[t + 12], 20, 2368359562), s = u(s, m, g, v, y[t + 5], 4, 4294588738), v = u(v, s, m, g, y[t + 8], 11, 2272392833), g = u(g, v, s, m, y[t + 11], 16, 1839030562), m = u(m, g, v, s, y[t + 14], 23, 4259657740), s = u(s, m, g, v, y[t + 1], 4, 2763975236), v = u(v, s, m, g, y[t + 4], 11, 1272893353), g = u(g, v, s, m, y[t + 7], 16, 4139469664), m = u(m, g, v, s, y[t + 10], 23, 3200236656), s = u(s, m, g, v, y[t + 13], 4, 681279174), v = u(v, s, m, g, y[t + 0], 11, 3936430074), g = u(g, v, s, m, y[t + 3], 16, 3572445317), m = u(m, g, v, s, y[t + 6], 23, 76029189), s = u(s, m, g, v, y[t + 9], 4, 3654602809), v = u(v, s, m, g, y[t + 12], 11, 3873151461), g = u(g, v, s, m, y[t + 15], 16, 530742520), m = u(m, g, v, s, y[t + 2], 23, 3299628645), s = d(s, m, g, v, y[t + 0], 6, 4096336452), v = d(v, s, m, g, y[t + 7], 10, 1126891415), g = d(g, v, s, m, y[t + 14], 15, 2878612391), m = d(m, g, v, s, y[t + 5], 21, 4237533241), s = d(s, m, g, v, y[t + 12], 6, 1700485571), v = d(v, s, m, g, y[t + 3], 10, 2399980690), g = d(g, v, s, m, y[t + 10], 15, 4293915773), m = d(m, g, v, s, y[t + 1], 21, 2240044497), s = d(s, m, g, v, y[t + 8], 6, 1873313359), v = d(v, s, m, g, y[t + 15], 10, 4264355552), g = d(g, v, s, m, y[t + 6], 15, 2734768916), m = d(m, g, v, s, y[t + 13], 21, 1309151649), s = d(s, m, g, v, y[t + 4], 6, 4149444226), v = d(v, s, m, g, y[t + 11], 10, 3174756917), g = d(g, v, s, m, y[t + 2], 15, 718787259), m = d(m, g, v, s, y[t + 9], 21, 3951481745), s = r(s, n), m = r(m, i), g = r(g, a), v = r(v, o); return (p(s) + p(m) + p(g) + p(v)).toLowerCase() }

9.大功告成,四个可变参数全部搞定,即可搞定&

附上完整代码 python部分:

import time import execjs import random import requests import json from fake_useragent import UserAgent # var aa=function(e) function aa(e)

class YouDaoTanslate(): def init(self): #类方法调用 self.js_par() def js_par(self): translation_data = input(“请输入要翻译的词或者句子:”) # 13位时间戳获取方法:单位:毫秒 ua = UserAgent() print(ua.random) t1 = time.time() ts = int(t1 * 1000) print(ts) salt = str(int(ts)) + str(random.randint(0, 10)) print(salt)

f = open(r”text.js”, encoding=’utf-8’).read() ctx1 = execjs.compile(f) bv = ctx1.call(‘md5_1’, ua.random) print(bv)

ctx2 = execjs.compile(f) sign_data = ‘fanyideskweb’ + translation_data + salt + ‘mmbP%A-r6U3Nw(n]BjuEU’ sign = ctx2.call(‘md5_2’, sign_data) print(sign)

self.get_translateData(translation_data,ua,ts,salt,bv,sign) def get_translateData(self,translation_data,ua,ts,salt,bv,sign): url = ‘http://fanyi.youdao.com/translate?smartresult=dict&smartresult=rule‘ headers = { ‘Host’: ‘fanyi.youdao.com’, ‘Origin’: ‘http://fanyi.youdao.com‘, ‘Referer’: ‘http://fanyi.youdao.com/‘, ‘User-Agent’: ua.random, ‘X-Requested-With’: ‘XMLHttpRequest’, ‘Cookie’: ‘OUTFOX_SEARCH_USER_ID_NCOO=892433278.3204294; OUTFOX_SEARCH_USER_ID=”-1911793285@10.108.160.19”; _ntes_nnid=d2bb7793f13c9a83907e33d40665337a,1597158692753; JSESSIONID=aaamUZK4O580YaKjmjIpx; _rltest__cookies=1597227802599’ } data = { ‘i’: translation_data, ‘from’: ‘AUTO’, ‘to’: ‘AUTO’, ‘smartresult’: ‘dict’, ‘client’: ‘fanyideskweb’, ‘salt’: str(salt), ‘sign’: str(sign), ‘ts’: str(ts), ‘bv’: str(bv), ‘doctype’: ‘json’, ‘version’: ‘2.1’, ‘keyfrom’: ‘fanyi.web’, ‘action’: ‘FY_BY_CLICKBUTTION’ }

response = requests.post(url=url, data=data, headers=headers)

response = requests.post(url=url, data=data, headers=headers) translate_results = json.loads(response.text) # 找到翻译结果 if ‘translateResult’ in translate_results: translate_results = translate_results[‘translateResult’][0][0][‘tgt’] print(“翻译的结果是:%s” % translate_results)

else: print(translate_results)

self.js_par()

YouDaoTanslate()

js部分:

var n = function(e, t) { return e << t | e >>> 32 - t } , r = function(e, t) { var n, r, i, a, o; return i = 2147483648 & e, a = 2147483648 & t, n = 1073741824 & e, r = 1073741824 & t, o = (1073741823 & e) + (1073741823 & t), n & r ? 2147483648 ^ o ^ i ^ a : n | r ? 1073741824 & o ? 3221225472 ^ o ^ i ^ a : 1073741824 ^ o ^ i ^ a : o ^ i ^ a } , i = function(e, t, n) { return e & t | ~e & n } , a = function(e, t, n) { return e & n | t & ~n } , o = function(e, t, n) { return e ^ t ^ n } , s = function(e, t, n) { return t ^ (e | ~n) } , l = function(e, t, a, o, s, l, c) { return e = r(e, r(r(i(t, a, o), s), c)), r(n(e, l), t) } , c = function(e, t, i, o, s, l, c) { return e = r(e, r(r(a(t, i, o), s), c)), r(n(e, l), t) } , u = function(e, t, i, a, s, l, c) { return e = r(e, r(r(o(t, i, a), s), c)), r(n(e, l), t) } , d = function(e, t, i, a, o, l, c) { return e = r(e, r(r(s(t, i, a), o), c)), r(n(e, l), t) } , f = function(e) { for (var t, n = e.length, r = n + 8, i = 16 * ((r - r % 64) / 64 + 1), a = Array(i - 1), o = 0, s = 0; s < n; ) o = s % 4 * 8, a[t = (s - s % 4) / 4] = a[t] | e.charCodeAt(s) << o, s++; return t = (s - s % 4) / 4, o = s % 4 * 8, a[t] = a[t] | 128 << o, a[i - 2] = n << 3, a[i - 1] = n >>> 29, a } , p = function(e) { var t, n = "", r = ""; for (t = 0; t <= 3; t++) n += (r = "0" + (e >>> 8 * t & 255).toString(16)).substr(r.length - 2, 2); return n }, h = function(e) { e = e.replace(/\\x0d\\x0a/g, "\\n"); for (var t = "", n = 0; n < e.length; n++) { var r = e.charCodeAt(n); if (r < 128) t += String.fromCharCode(r); else if (r > 127 && r < 2048) t += String.fromCharCode(r >> 6 | 192), t += String.fromCharCode(63 & r | 128); else if (r >= 55296 && r <= 56319) { if (n + 1 < e.length) { var i = e.charCodeAt(n + 1); if (i >= 56320 && i <= 57343) { var a = 1024 * (r - 55296) + (i - 56320) + 65536; t += String.fromCharCode(240 | a >> 18 & 7), t += String.fromCharCode(128 | a >> 12 & 63), t += String.fromCharCode(128 | a >> 6 & 63), t += String.fromCharCode(128 | 63 & a), n++ } } } else t += String.fromCharCode(r >> 12 | 224), t += String.fromCharCode(r >> 6 & 63 | 128), t += String.fromCharCode(63 & r | 128) } return t }; f = function(e) { for (var t, n = e.length, r = n + 8, i = 16 * ((r - r % 64) / 64 + 1), a = Array(i - 1), o = 0, s = 0; s < n; ) o = s % 4 * 8, a[t = (s - s % 4) / 4] = a[t] | e.charCodeAt(s) << o, s++; return t = (s - s % 4) / 4, o = s % 4 * 8, a[t] = a[t] | 128 << o, a[i - 2] = n << 3, a[i - 1] = n >>> 29, a } function md5_1(e) { var t, n, i, a, o, s, m, g, v, y = Array(); for (e = e, y = f, s = 1732584193, m = 4023233417, g = 2562383102, v = 271733878, t = 0; t < y.length; t += 16) n = s, i = m, a = g, o = v, s = l(s, m, g, v, y[t + 0], 7, 3614090360), v = l(v, s, m, g, y[t + 1], 12, 3905402710), g = l(g, v, s, m, y[t + 2], 17, 606105819), m = l(m, g, v, s, y[t + 3], 22, 3250441966), s = l(s, m, g, v, y[t + 4], 7, 4118548399), v = l(v, s, m, g, y[t + 5], 12, 1200080426), g = l(g, v, s, m, y[t + 6], 17, 2821735955), m = l(m, g, v, s, y[t + 7], 22, 4249261313), s = l(s, m, g, v, y[t + 8], 7, 1770035416), v = l(v, s, m, g, y[t + 9], 12, 2336552879), g = l(g, v, s, m, y[t + 10], 17, 4294925233), m = l(m, g, v, s, y[t + 11], 22, 2304563134), s = l(s, m, g, v, y[t + 12], 7, 1804603682), v = l(v, s, m, g, y[t + 13], 12, 4254626195), g = l(g, v, s, m, y[t + 14], 17, 2792965006), m = l(m, g, v, s, y[t + 15], 22, 1236535329), s = c(s, m, g, v, y[t + 1], 5, 4129170786), v = c(v, s, m, g, y[t + 6], 9, 3225465664), g = c(g, v, s, m, y[t + 11], 14, 643717713), m = c(m, g, v, s, y[t + 0], 20, 3921069994), s = c(s, m, g, v, y[t + 5], 5, 3593408605), v = c(v, s, m, g, y[t + 10], 9, 38016083), g = c(g, v, s, m, y[t + 15], 14, 3634488961), m = c(m, g, v, s, y[t + 4], 20, 3889429448), s = c(s, m, g, v, y[t + 9], 5, 568446438), v = c(v, s, m, g, y[t + 14], 9, 3275163606), g = c(g, v, s, m, y[t + 3], 14, 4107603335), m = c(m, g, v, s, y[t + 8], 20, 1163531501), s = c(s, m, g, v, y[t + 13], 5, 2850285829), v = c(v, s, m, g, y[t + 2], 9, 4243563512), g = c(g, v, s, m, y[t + 7], 14, 1735328473), m = c(m, g, v, s, y[t + 12], 20, 2368359562), s = u(s, m, g, v, y[t + 5], 4, 4294588738), v = u(v, s, m, g, y[t + 8], 11, 2272392833), g = u(g, v, s, m, y[t + 11], 16, 1839030562), m = u(m, g, v, s, y[t + 14], 23, 4259657740), s = u(s, m, g, v, y[t + 1], 4, 2763975236), v = u(v, s, m, g, y[t + 4], 11, 1272893353), g = u(g, v, s, m, y[t + 7], 16, 4139469664), m = u(m, g, v, s, y[t + 10], 23, 3200236656), s = u(s, m, g, v, y[t + 13], 4, 681279174), v = u(v, s, m, g, y[t + 0], 11, 3936430074), g = u(g, v, s, m, y[t + 3], 16, 3572445317), m = u(m, g, v, s, y[t + 6], 23, 76029189), s = u(s, m, g, v, y[t + 9], 4, 3654602809), v = u(v, s, m, g, y[t + 12], 11, 3873151461), g = u(g, v, s, m, y[t + 15], 16, 530742520), m = u(m, g, v, s, y[t + 2], 23, 3299628645), s = d(s, m, g, v, y[t + 0], 6, 4096336452), v = d(v, s, m, g, y[t + 7], 10, 1126891415), g = d(g, v, s, m, y[t + 14], 15, 2878612391), m = d(m, g, v, s, y[t + 5], 21, 4237533241), s = d(s, m, g, v, y[t + 12], 6, 1700485571), v = d(v, s, m, g, y[t + 3], 10, 2399980690), g = d(g, v, s, m, y[t + 10], 15, 4293915773), m = d(m, g, v, s, y[t + 1], 21, 2240044497), s = d(s, m, g, v, y[t + 8], 6, 1873313359), v = d(v, s, m, g, y[t + 15], 10, 4264355552), g = d(g, v, s, m, y[t + 6], 15, 2734768916), m = d(m, g, v, s, y[t + 13], 21, 1309151649), s = d(s, m, g, v, y[t + 4], 6, 4149444226), v = d(v, s, m, g, y[t + 11], 10, 3174756917), g = d(g, v, s, m, y[t + 2], 15, 718787259), m = d(m, g, v, s, y[t + 9], 21, 3951481745), s = r(s, n), m = r(m, i), g = r(g, a), v = r(v, o); return (p(s) + p(m) + p(g) + p(v)).toLowerCase() }

var n = function(e, t) { return e << t | e >>> 32 - t } , r = function(e, t) { var n, r, i, a, o; return i = 2147483648 & e, a = 2147483648 & t, n = 1073741824 & e, r = 1073741824 & t, o = (1073741823 & e) + (1073741823 & t), n & r ? 2147483648 ^ o ^ i ^ a : n | r ? 1073741824 & o ? 3221225472 ^ o ^ i ^ a : 1073741824 ^ o ^ i ^ a : o ^ i ^ a } , i = function(e, t, n) { return e & t | ~e & n } , a = function(e, t, n) { return e & n | t & ~n } , o = function(e, t, n) { return e ^ t ^ n } , s = function(e, t, n) { return t ^ (e | ~n) } , l = function(e, t, a, o, s, l, c) { return e = r(e, r(r(i(t, a, o), s), c)), r(n(e, l), t) } , c = function(e, t, i, o, s, l, c) { return e = r(e, r(r(a(t, i, o), s), c)), r(n(e, l), t) } , u = function(e, t, i, a, s, l, c) { return e = r(e, r(r(o(t, i, a), s), c)), r(n(e, l), t) } , d = function(e, t, i, a, o, l, c) { return e = r(e, r(r(s(t, i, a), o), c)), r(n(e, l), t) } , f = function(e) { for (var t, n = e.length, r = n + 8, i = 16 ((r - r % 64) / 64 + 1), a = Array(i - 1), o = 0, s = 0; s < n; ) o = s % 4 8, a[t = (s - s % 4) / 4] = a[t] | e.charCodeAt(s) << o, s++; return t = (s - s % 4) / 4, o = s % 4 8, a[t] = a[t] | 128 << o, a[i - 2] = n << 3, a[i - 1] = n >>> 29, a } , p = function(e) { var t, n = “”, r = “”; for (t = 0; t <= 3; t++) n += (r = “0” + (e >>> 8 t & 255).toString(16)).substr(r.length - 2, 2); return n }, h = function(e) { e = e.replace(/\x0d\x0a/g, “\n”); for (var t = “”, n = 0; n < e.length; n++) { var r = e.charCodeAt(n); if (r < 128) t += String.fromCharCode(r); else if (r > 127 && r < 2048) t += String.fromCharCode(r >> 6 | 192), t += String.fromCharCode(63 & r | 128); else if (r >= 55296 && r <= 56319) { if (n + 1 < e.length) { var i = e.charCodeAt(n + 1); if (i >= 56320 && i <= 57343) { var a = 1024 (r - 55296) + (i - 56320) + 65536; t += String.fromCharCode(240 | a >> 18 & 7), t += String.fromCharCode(128 | a >> 12 & 63), t += String.fromCharCode(128 | a >> 6 & 63), t += String.fromCharCode(128 | 63 & a), n++ } } } else t += String.fromCharCode(r >> 12 | 224), t += String.fromCharCode(r >> 6 & 63 | 128), t += String.fromCharCode(63 & r | 128) } return t }; f = function(e) { for (var t, n = e.length, r = n + 8, i = 16 ((r - r % 64) / 64 + 1), a = Array(i - 1), o = 0, s = 0; s < n; ) o = s % 4 8, a[t = (s - s % 4) / 4] = a[t] | e.charCodeAt(s) << o, s++; return t = (s - s % 4) / 4, o = s % 4 8, a[t] = a[t] | 128 << o, a[i - 2] = n << 3, a[i - 1] = n >>> 29, a }

function md5_2(e) { var t, n, i, a, o, s, m, g, v, y = Array(); for (e = e, y = f(e), s = 1732584193, m = 4023233417, g = 2562383102, v = 271733878, t = 0; t < y.length; t += 16) n = s, i = m, a = g, o = v, s = l(s, m, g, v, y[t + 0], 7, 3614090360), v = l(v, s, m, g, y[t + 1], 12, 3905402710), g = l(g, v, s, m, y[t + 2], 17, 606105819), m = l(m, g, v, s, y[t + 3], 22, 3250441966), s = l(s, m, g, v, y[t + 4], 7, 4118548399), v = l(v, s, m, g, y[t + 5], 12, 1200080426), g = l(g, v, s, m, y[t + 6], 17, 2821735955), m = l(m, g, v, s, y[t + 7], 22, 4249261313), s = l(s, m, g, v, y[t + 8], 7, 1770035416), v = l(v, s, m, g, y[t + 9], 12, 2336552879), g = l(g, v, s, m, y[t + 10], 17, 4294925233), m = l(m, g, v, s, y[t + 11], 22, 2304563134), s = l(s, m, g, v, y[t + 12], 7, 1804603682), v = l(v, s, m, g, y[t + 13], 12, 4254626195), g = l(g, v, s, m, y[t + 14], 17, 2792965006), m = l(m, g, v, s, y[t + 15], 22, 1236535329), s = c(s, m, g, v, y[t + 1], 5, 4129170786), v = c(v, s, m, g, y[t + 6], 9, 3225465664), g = c(g, v, s, m, y[t + 11], 14, 643717713), m = c(m, g, v, s, y[t + 0], 20, 3921069994), s = c(s, m, g, v, y[t + 5], 5, 3593408605), v = c(v, s, m, g, y[t + 10], 9, 38016083), g = c(g, v, s, m, y[t + 15], 14, 3634488961), m = c(m, g, v, s, y[t + 4], 20, 3889429448), s = c(s, m, g, v, y[t + 9], 5, 568446438), v = c(v, s, m, g, y[t + 14], 9, 3275163606), g = c(g, v, s, m, y[t + 3], 14, 4107603335), m = c(m, g, v, s, y[t + 8], 20, 1163531501), s = c(s, m, g, v, y[t + 13], 5, 2850285829), v = c(v, s, m, g, y[t + 2], 9, 4243563512), g = c(g, v, s, m, y[t + 7], 14, 1735328473), m = c(m, g, v, s, y[t + 12], 20, 2368359562), s = u(s, m, g, v, y[t + 5], 4, 4294588738), v = u(v, s, m, g, y[t + 8], 11, 2272392833), g = u(g, v, s, m, y[t + 11], 16, 1839030562), m = u(m, g, v, s, y[t + 14], 23, 4259657740), s = u(s, m, g, v, y[t + 1], 4, 2763975236), v = u(v, s, m, g, y[t + 4], 11, 1272893353), g = u(g, v, s, m, y[t + 7], 16, 4139469664), m = u(m, g, v, s, y[t + 10], 23, 3200236656), s = u(s, m, g, v, y[t + 13], 4, 681279174), v = u(v, s, m, g, y[t + 0], 11, 3936430074), g = u(g, v, s, m, y[t + 3], 16, 3572445317), m = u(m, g, v, s, y[t + 6], 23, 76029189), s = u(s, m, g, v, y[t + 9], 4, 3654602809), v = u(v, s, m, g, y[t + 12], 11, 3873151461), g = u(g, v, s, m, y[t + 15], 16, 530742520), m = u(m, g, v, s, y[t + 2], 23, 3299628645), s = d(s, m, g, v, y[t + 0], 6, 4096336452), v = d(v, s, m, g, y[t + 7], 10, 1126891415), g = d(g, v, s, m, y[t + 14], 15, 2878612391), m = d(m, g, v, s, y[t + 5], 21, 4237533241), s = d(s, m, g, v, y[t + 12], 6, 1700485571), v = d(v, s, m, g, y[t + 3], 10, 2399980690), g = d(g, v, s, m, y[t + 10], 15, 4293915773), m = d(m, g, v, s, y[t + 1], 21, 2240044497), s = d(s, m, g, v, y[t + 8], 6, 1873313359), v = d(v, s, m, g, y[t + 15], 10, 4264355552), g = d(g, v, s, m, y[t + 6], 15, 2734768916), m = d(m, g, v, s, y[t + 13], 21, 1309151649), s = d(s, m, g, v, y[t + 4], 6, 4149444226), v = d(v, s, m, g, y[t + 11], 10, 3174756917), g = d(g, v, s, m, y[t + 2], 15, 718787259), m = d(m, g, v, s, y[t + 9], 21, 3951481745), s = r(s, n), m = r(m, i), g = r(g, a), v = r(v, o); return (p(s) + p(m) + p(g) + p(v)).toLowerCase() }

Python

本篇目标

  • 了解为什么我们需要直接调用 JavaScript
  • 了解常见的 Python 调用 JavaScript 的库
  • 了解一种性能更高的操作方式
  • 知道什么场景下应该使用什么方式进行调用

通过本文的学习,在你写爬虫时,你应该会对调用 JavaScript 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并且你还要了解到一些你平时可能见不到的骚操作。

大家如果接触过 JavaScript 逆向的话,应该都知道,通常来说碰到 JS 逆向网站时会有这两种情况:

  • 简单 JS 破解:通过 Python 代码轻松实现
  • 复杂的 JS 破解:代码不容易重写,使用程序直接调用 JS 运行获取结果。

对于简单的 JS 来说,我们可以通过 Python 代码,直接重写,轻轻松松的就能搞定。 而对于复的 JS 代码而言呢,由于代码过于复杂,重写太费时费力,且碰到对方更新这就比较麻烦了。所以,我们一般直接使用程序去调用 JS,在 Python 层面就只是获取一个运行结果,这样做相比于重写而言就方便多了。 那么,接下来我带大家看一下两种比较简单的 JS 代码重写。 本文涉及的所有演示代码请到公众号:AI悦创,后台回复:PJS 。来获取即可!

1. Base64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 Base64 ,Base64 是我们再写爬虫过程中经常看到的一种编码方式。这边我们来写两个例子。

1
2
3
4
// 原字符
NightTeam
// 编码之后的:
TmlnaHRUZWFt

第一个例子如上,是 NightTeam 经过编码是如上面的结果(TmlnaHRUZWFt),如果我们只是通过这个结果来分析的话,它的特征不是很明显。如果是见的不多或者是新手小白的同学,并不会把它往 Base64 方向去想。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个例子:

1
2
3
4
5
6
7
8
9
// 原字符
aiyuechuang
// 编码之后的:
YWl5dWVjaHVhbmc=

// 原字符
Python3
// 编码之后
UHl0aG9uMw==

第二个例子是 aiyuechuang 编码之后的结果,它的末尾有一个等号,Python3 编码之后末尾有两个等号,这个特征相对第一个就比较明显了。一般我们看到尾号有两个等号时应该大概可以猜到这个就是 Base64 了。 然后,直接解码看一看,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话,就可以使用 Python 进行重写了。 同学可以使用以下链接 Base64 编码解码的测试学习:http://tool.alixixi.com/base64/ 不过 Base64 也会有一些骚操作,碰到那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如果用 Python 重写可能有点麻烦。具体的内容我会在后面的的课程中,单独的跟大家详细的讲解。

2. MD5

第二个的话就是 MD5 ,MD5 在 Javascript 中并没有标准的库,一般我们都是使用开源库去操作。

注意:md5 的话是 哈希 并不是加密。

下面我来看一个 js 实现 md5 的一个例子: md5.js 上面的代码时被混淆过的,但是它的主要一个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有一个入口函数:console.log(hex_md5("aiyuechuang")) 我们可以使用命令行运行一下结果,命令如下:

1
node md5.js

上面的代码自行复制保存为 md5.js 然后运行。

运行结果:

1
2
$ node md5.js
e55babec7f5d5cf7bac7872f0481bec1

我们数一下输出的结果的话,会发现这正好 是 32位,通常我们看到 32 位的一个英文数字混合的字符串,应该马上就能想到时 md5 了,这两个操作的话,因为在 Python 中都有对应的库,分别是:Base64 和 hashlib ,大家应该都知道这个我就不多说了。 例程:Base64 和 hashlib

1
2
3
4
5
6
import base64  
str1 = b'aiyuechuang'
str2 = base64.b64encode(str1)
print(str2)
str3 = base64.b64decode('YWl5dWVjaHVhbmc=')
print(str3)

输出

1
2
3
b'YWl5dWVjaHVhbmc='
b'aiyuechuang'
[Finished in 0.2s]
1
2
3
4
5
import hashlib

data = "aiyuechuang"
result = hashlib.md5(data.encode(encoding = "UTF-8")).hexdigest()
print(result)

输出

1
2
e55babec7f5d5cf7bac7872f0481bec1
[Finished in 0.1s]

像我们前面看到的那些代码,都是比较简单的,他们的算法部分也没有经过修改,所以我们可以使用其他语言和对应的库进行重写。 但是如果对方把算法部分做了一些改变呢? 如果代码量比较大也被混淆到看不出特征了,连操作后产生的字符串都看不出,我们就无法直接使用一个现成的库来复写操作了。 而且这种情况下的代码量太大了,直接对着代码重写成 Python 版本也不太现实,对方一更新你就得再重新看一遍,这样显然时非常麻烦的,也非常耗时。 那么有没有一种更高效的方法呢? 显然是有的,接下来我们来讲如何通过程序来直接调用 JavaScript 代码,也就是碰到复杂的 JS 时候的处理。

  1. 使用 Python 调用 JS
  2. 一种性能更高的调用方式
  3. 到底选择哪种方案比较好

首先,我会分享一些使用 Python 调用 JavaScript 的方式,然后会介绍一种性能更高的调用。以及具体使用哪种调用方式以及怎么选择性的使用,最后我会总结一下这些方案存在的小问题。并且会告诉你如何踩坑。

3. 使用 Python 调用 JS

我们接下来首先讲一下 Python 中调用 JavaScript。

  • PyV8
  • Js2Py
  • PyExecJS
  • PyminiRacer
  • Selenium
  • Pyppeteer

Python 调用 JS 库的话,光是我了解的话,目前就有这么一堆,接下来我们就来依次来介绍这些库。

3.1 PyV8

  • V8 是谷歌开源的 JavaScript 引擎,被使用在了 Chrome 中
  • PyV8 是 V8 引擎的一个 Python 层的包装,可以用来调用 V8 引擎执行 JS 代码
  • 网上有很多使用它来执行 JS 代码的文章
  • 年久失修,最新版本是 2010年的(https://pypi.org/project/PyV8/#history)
  • 存在内存泄漏问题,所以不建议使用

首先来看一下什么是 PyV8,V8 是谷歌开源的 JavaScript 引擎,被使用在了 Chrome 浏览器中,后来因为有人想在 Python 上调用它(V8),于是就有了 PyV8。 那 PyV8 实际上是 V8 引擎的一个 Python 层的包装,可以用来调用 V8 引擎执行 JS 代码,但是这个我不推荐使用它,那我既然不推荐大家使用,我为什么又要讲它呢? 其实,是这样的: 虽然目前网上有很多文章使用它执行 JS 代码,但是这个 PyV8 实际上已经年久失修了,而且它最新的一个正式版本还是 2010年的,可见是有多久远了,链接在上方可以执行访问查看。而且,如果你实际使用过的话,你应该会发现它存在一些内存泄漏的问题。 所以,这边我拿出来说一下,避免有人踩坑。接下来我们来说一下第二个 JS2Py。

3.2 Js2Py

  • Js2Py 是一个纯 Python 实现的 JavaScript 解释器和翻译器
  • 虽然 2019年依然有更新,但那也是 6月份的事情了,而且它的 issues 里面有很多的 bug 没有修复(https://github.com/PiotrDabkowski/Js2Py/issues)。

Js2Py 是一个纯 Python 实现的 JavaScript 解释器和翻译器,它和 PyV8 一样,也是有挺多文章提到这个库,然后来调用 JS 代码。 但是,Js2Py 虽然在2019年仍然更新,但那也是 6月份的事情了,而且它的 issues 里面有很多的 bug 没有修复(https://github.com/PiotrDabkowski/Js2Py/issues)。另外,Js2Py 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就解释器部分来说: 解释器部分:

  • 性能不高
  • 存在一些 BUG

那不仅仅就解释器部分,还有翻译器部分:

  • 对于高度混淆的大型 JS 会转换失败
  • 而且转换出来的代码可读性差、性能不高

总之来讲,它在各个方面来说都不太适合我们的工作场景,所以也是不建议大家使用的。

3.3 PyMinRacer

  • 同样是 V8 引擎的包装,和 PyV8 的效果一样
  • 一个继任 PyExecJS 和 PyramidV8 的库
  • 一个比较新的库

这个库也是一个 PyV8 引擎包装,它的效果和 PyV8 的效果一样的。 而且作者号称这是一个继任 PyExecJS 和 PyramidV8 的库,乍眼一看挺唬人的,不过由于它是一个比较新的库,我这边就没有过多的尝试了,也没有再实际生产环境中使用过,所以不太清楚会有什么坑,感兴趣的朋友,大家可以自己去尝试一下。

3.4 PyExecJS

  • 一个最开始诞生于 Ruby 中的库,后来被移植到了 Python 上
  • 较新的文章一般都会说用它来执行 JS 代码
  • 有多个引擎可选,但一般我们会选择使用 NodeJS 作为引擎来执行代码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 PyExecJS ,这个库一个最开始诞生于 Ruby 中的库,后来人被移植到了 Python 上,目前看到一些比较新的文章都是用它来执行 JS 代码的,然后它是有多个引擎可以选择的,我们一般选择 NodeJS 作为它的一个引擎执行代码,毕竟 NodeJS 的速度是比较快的而且配置起来比较简单,那我带大家来看一下 PyExecjs 的使用。

3.4.5 PyExecJS 的使用

  1. 安装 JS 运行环境这里推荐安装 Node.js,安装方便,执行效率也高。

首先我们就是要安装引擎了,这个引擎指的就是 JS 的一个运行环境,这边推荐使用 Node.js。

注意:虽然 Windows 上有个系统自带的 JScript,可以用来作为 PyExecjs 的引擎,但是这个 JScript 很容易与其他的引擎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容易踩到一些奇奇怪怪的坑。所以请大家务必要安装一个其他的引擎。比如说我们这里安装 Node.js 。

那上面装完 Nodejs 之后呢,我们就需要执行安装 PyExecjs 了:

  1. 安装 PyExecJS

    1
    pip install pyexecjs

这边我们使用上面的 pip 就可以进行安装了。 那么我们现在环境就准备好了,可以开始运行了。

  1. 代码示例(检测运行环境)

首先,我们打开 IPython 终端,执行一下一下两行代码,以下也给出了运行结果:

1
2
3
4
In [1]: import execjs

In [2]: execjs.get().name # 查看调用环境
Out[2]: 'Node.js (V8)'

execjs.get() # 查看调用的环境用此来看看我们的库能不能检测到 nodejs,如果不能的话那就需要手动设置一下,不过一般像我上面一样正常输出 node.js 就可以了。 如果,你检测出来的引擎不是 node.js 的话,那你就需要手动设置一下了,这里有两种设置形式,我在下方给你写出来了: 选择不同引擎进行解析

1
2
3
4
5
6
# 长期使用
os.environ["EXECJS_RUNTIME"]="Node"

# 临时使用
import execjs.runtime_names
node=execjs.get(execjs.runtime_names.Node)

由上边可知,我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长期使用的,通过环境变量的形式,通过把环境变量改成大写的 EXECJS_RUNTIME 然后将其值赋值为 Node。 另一种的话,将它改成临时使用的一种方式,这种是直接使用 get,这种做法的话,你在使用的时候就需要使用 node 变量了,不能直接导入 PyExecjs 来直接开始使用,相对麻烦一些。 接下来,就让我们正式使用 PyExecJS 这个包吧。

1
2
3
4
5
6
In [8]: import execjs

In [9]: e = execjs.eval('a = new Array(1, 2, 3)') # 可以直接执行 JS 代码

In [10]: print(e)
[1, 2, 3]

PyExecjs 最简单的用法就是导入包,然后通过 eval 这个方法并传入简单的 JS 代码来执行。但是我们正常情况下肯定不会这么使用,因为我们的 JS 代码是比较复杂的而且 JS 代码内容也是比较多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 -*- coding: utf-8 -*-
# @Author: clela
# @Date: 2020-03-24 13:54:27
# @Last Modified by: aiyuechuang
# @Last Modified time: 2020-04-03 08:44:15
# @公众号:AI悦创

In [12]: import execjs

In [13]: jstext = """
...: function hello(str){return str;}
...: """

In [14]: ctx = execjs.compile(jstext) # 编译 JS 代码

In [15]: a = ctx.call("hello", "hello aiyc")

In [16]: print(a)
hello aiyc

这样的话,我们一般通过使用第二种方式,第二种方式是通过使用 compile 对 JS 字符串进行编译,这个编译操作其实就是把参数(jstext)里面的那段 JS 代码给放到一个叫 Context 的上下文中,它并不是我们平时编译程序所说的编译。然后我们 调用 call 方法进行执行。 第一个参数是我们调用 JS 中的的函数名,也就是 hello。然后后面跟着的 hello aiyc 就是参数,也就是我们 JS 中需要传入到 str 的参数。如果 JS 中存在多个参数,我们就直接在后面打个逗号,然后接着写下一个参数就好了。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代码: aes_demo.js 这边我准备了一个 CryptoJS 的一个 JS 文件,CryptoJS 它是一个包含各种加密哈希编码算法的一个开源库,很多网站都会用它提供的函数来生成参数,那么这边我是写了如上面这样的代码,用来调用它里面的 AES 加密参数,来加密一下我提供的字符串。

注意:JS 代码不要放在和 Python 代码同一个文件中,尽量放在单独的 js 文件中,因为我们的 JS 文件内容比较多。然后通过读取文件的方式,

run_aes.py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 Python 文件:run_aes.py
# -*- coding: utf-8 -*-
# @时间 : 2020-04-06 00:00
# @作者 : AI悦创
# @文件名 : run_aes.py
# @公众号: AI悦创
from pprint import pprint

import execjs
import pathlib
import os

js_path = pathlib.Path(os.path.abspath(os.path.dirname(__file__)))
js_path = js_path / "crypto.js"
with js_path.open('r', encoding="utf-8") as f:
script = f.read()

c = "1234"

# 传入python中的变量
add = ('''
aesEncrypt = function() {
result={}
var t = CryptoJS.MD5("login.xxx.com"),
i = CryptoJS.enc.Utf8.parse(t),
r = CryptoJS.enc.Utf8.parse("1234567812345678"),
u = CryptoJS.AES.encrypt(''' + "'{}'".format(c) + ''',i, {
iv: r
});
result.t=t.toString()
result.i =i.toString()
result.r =r.toString()
result.u =u.toString()
return result
};
''')
script = script + add
print("script",script)

x = execjs.compile(script)
result = x.call("aesEncrypt")
print(result)

这里我通过读取文件的方式,将 js 文件读取进来,把代码读取到我们的字符串里面,这样一方面方便我们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通过代码检测自动补全功能,使用起来会比较方便。 然后,这里我们有一个小技巧,我们可以通过 format 字符串拼接的形式,将 Python 中的变量,也就是上面的变量 c 然后将这个变量写入到 Js 代码中,从而变相的实现了通过调用 JS 函数,在没有参数的情况下修改 JS 代码中的特定变量的值。最后我们拼接好了我我们的 JS 代码(add 和 script)。 拼完 JS 代码之后,我们这边再常规的进行一个操作,调用 Call 方法执行 aesEncrypt 这样一个函数,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代码里面 return 出来的 JS,它是一个 object,JS 中的 object 也就是 Python 中的字典 我们实际使用时,如果需要在 Python 中拿到 object 的话,建议把它转换成一个 json 字符串,而不是直接的把结果 return 出来。 因为,有些时候 PyExecjs 对 object 的转换会出现问题,所以我们可能会拿到一些类似于将字典直接用 str 函数包裹后转为字符串的一个东西,这样的话它是无法通过正常的方式去解析的。 或者说你也可能会遇到其情况的报错,总之大家最好先转一下 json 字符串,然后再 return 避免踩坑。这是我们的一个代码。 接下来我们来说一下,PyExecJS 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 执行大型 JS 时会有点慢(这个是因为,每次执行 JS 代码的时候,都是从命令行去调用到的 JS,所以 JS 代码越复杂的话,nodejs 的初始化时间就越长,这个基本上是无解的)
  • 特殊编码的输入或输出参数会出现报错的情况(因为,是从命令行调用的,所以在碰到一些特殊字符输入或输出参数或者 JS 代码本身就有一些特殊字符的情况下,就会直接执行不了,给你抛出一个异常。不过这个跟系统的命令行默认编码有一定关系,具体的话这里就不深究了,直接就说解决方案吧。)
  • 可以把输入或输出的参数使用 Base64 编码一下(如果看报错是 JS 代码部分导致的,那就去看看能不能删除代码中的那部分字符或者你自己 new 一个上下文对象,将那个名叫 tempfile 的参数打开,这样在调用的时候,它就直接去执行那个文件了,不过大量调用的情况下,可能会对磁盘造成一定压力。

而如果参数不充分导致的话,有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把参数使用 Base64 编码一下,因为编码之后出来的字符串,我们知道 Base64 编码之后是生成英文和数字组成的。这样就没有特殊符号了。所以就不会出现问题了。) 关于 PyExecejs 的相关东西就介绍到这里了,我们来看一些其他的内容。

3.5 其他使用 Python 调用 JS 的骚操作

前面说的都是非浏览器环境下直接调用 JS 的操作,但是还有一些市面上根本没人提到的骚操作,其实也挺好用的,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1. Selenium
  • 一个 web 自动化测试框架,可以驱动各种浏览器进行模拟人工操作
  • 用于渲染页面以方便提取数据或过验证码
  • 也可以直接驱动浏览器执行 JS

这个大家是比较熟悉的,它是一个外部自动化的测试框架,可以驱动各种浏览器进行模拟人工操作,很多文章或者培训班的课程,都会提到它在爬虫方面的一个使用,比如用它采集一些动态页面,或者用来过一些滑动验证码之类的。 不过我们这里不用它来做这些事,我们要做的是用它来执行 JS 代码,因为这样的话是直接在浏览器环境下执行的 ,所以的话它是省了很多事,那么 Selenium 执行 JS 的核心代码,实际上就下面一行:

1
2
js = "一大段 JS"
result = browser.execute_script(js)

我们来看一下实际的例子: SeleniumDemo 进入项目根目录,输入:python server.py

1
2
3
4
5
6
7
8
9
10
$ python server.py
* Serving Flask app "server" (lazy loading)
* Environment: production
WARNING: This is a development server. Do not use it in a production deployment.
Use a production WSGI server instead.
* Debug mode: on
* Restarting with stat
* Debugger is active!
* Debugger PIN: 262-966-819
* Running on http://0.0.0.0:5002/ (Press CTRL+C to quit)

访问 localhost:5002 我们进入网页之后,有这样的一句话:


每次刷新都会显示不同的内容,查看源代码的话,会发现这个页面中的源代码里面没有对应页面显示的那句话,而是只有一个 input 标签。 我还能观察到,input 标签里面有两个属性,一个是 id、一个是 data,这两个是比较关键的属性,然后我们还发现这里面引用了一个 js 文件,所以这个网页最终结果实际上是通过 JS 文件,然后一系列的操作生成的,那接下来我就来看看 JS 文件,做了什么工作。 js 我们可以看见,这个 JS 文件最后一句,有一个 window.onload =doit 的这样一代码,这个我们知道,当页面加载完成之后,立即执行这个 JS 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function doit() {
let browser_type=BrowserType();
console.log(browser_type)
let supporter =browser_type.supporter
if(supporter==="chrome"){
Base64.run('base64', 'data',supporter)
}

}

然后这个方法里面做了一个这样一个操作:let browser_type=BrowserType(); 首先去判断 supporter 是否等于 Chrome 这个 supporter 实际上有一个 browser_type 这个 browser_type 实际上就是检测浏览器等一系列参数,然后我们获取它里面的 supporter 属性,当 supportersupporter =browser_type.supporter )等于 Chrome 的时候,我们再去执行这个 run 函数。

1
2
3
4
5
6
7
8
run: function (id, attr,supporter) {
let all_str = $(id).getAttribute(attr)
let end_index=supporter.length+58
Base64._keyStr = all_str.substring(0, end_index)
let charset = all_str.substring(64, all_str.length)
let encoded = Base64.decode(charset,supporter);
$(id).value = encoded;
}

也就是 run 函数里面做了一系列操作,然后我传入的 id 可以通过看一下上面的函数 doit 可知传入的是 Base64 也就是说,实际上对 input 这个标签做了一个取值的操作,然后到这边我们就这整体一个过程将会用 JS 去模拟,所以这边我就不细说了。 最终会把这样的一个结果去通过 input.value 属性把值复制到 input 中,也就是我们最终看到的那样一个结果,到目前我就把这个 js 大概做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就已经讲的差不多了。接下来我们去看一下 Selenium 这边。 代码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 -*- coding: utf-8 -*-
# @Time : 2020-04-01 20:56
# @Author : aiyuehcuang
# @File : demo.py
# @Software: PyCharm
from selenium import webdriver
from selenium.webdriver.common.by import By
from selenium.webdriver.support.ui import WebDriverWait
from selenium.webdriver.support import expected_conditions as EC
from selenium.webdriver.common.action_chains import ActionChains
from selenium.webdriver.common.keys import Keys
from selenium.webdriver.chrome.options import Options
import time

def get_text(id,attr):
###  拼接字符串注意{}要写出{{}}
script=("""
let bt=BrowserType();
let id='{id}';
let attr='{attr}';
let supporter =bt.supporter;
const run=function(){{
let all_str = $(id).getAttribute(attr)
let end_index=supporter.length+58
Base64._keyStr = all_str.substring(0, end_index)
let charset = all_str.substring(64, all_str.length)
let encoded = Base64.decode(charset,supporter);
return encoded
}}
return run()
""").format(id=id,attr=attr)
return script

chrome_option = Options()
chrome_option.add_argument("--headless")
chrome_option.add_argument("--disable-gpu")
chrome_option.add_argument('--ignore-certificate-errors') # SSL保存
browser = webdriver.Chrome(options=chrome_option)
wait = WebDriverWait(browser, 10)
# 启动浏览器,获取网页源代码
mainUrl = "http://127.0.0.1:5002/"
browser.get(mainUrl)
result=browser.execute_script(get_text("base64","data"))
print(result)
time.sleep(10)
browser.quit()

这边关键的一行代码是:通过 execute_script(get_text("base64","data")) 这样的一句话去执行这个函数,这个函数实际上就是返回一段 JS 代码,这边实际上就是去模拟构造 run 所需要的一些参数,然后把最终的结果返回回去。 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

  1. 如果里面存在拼接字符串的时候,注意花括号实际上要写两个
  2. 如果需要在后面需要获取 JS 返回的值,所以我们上面的代码需要加上 return 来返回 run 函数的结果

我们可以运行一下代码,输出结果如下:

1
2
3
4
5
$ python demo.py

DevTools listening on ws://127.0.0.1:59507/devtools/browser/edbe51d8-744d-447d-9304-e9551a2a6421
[0407/184920.601:INFO:CONSOLE(286)] "[object Object]", source: http://127.0.0.1:5002/static/js/base64.js (286)
生活不是等待暴风雨过去,而是要学会在雨中跳舞。

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程够获取到了结果。 这个例子因为它用到了检测浏览器的属性,而且它检测完属性之后会把属性值一直往下传,我们可以从上面的代码中看到它有很多地方使用。 所以,如果我们用 PyExecjs 来写的话,就需要修改很多参数,这样就很不方便了。因为我们需要去模拟这些浏览器参数,我这边写的例子比较简单,像那种更加复杂的。像获取更多的浏览器的一个属性的话,用 PyExecjs 再去写的时候,可能没有浏览器这样的一个环境,所以 PyExecjs 没有 Selenium 有优势。 当然,除了 Selenium 以为,还有一个叫做 Pyppeteer 的库,也是比较常见。 为了控制文章篇幅,咱们下次再续咯,记得关注公众号:AI悦创!

技术杂谈

qimingpian 接口加密分析

工具:Chrome + NodeJS + Pycharm 点击获取结果 如果能留下小星星就最好啦

抓包

调出开发者工具,直接到 xhr(这里点击改变的时候并未发生网址变更、所以这是 Ajax)

参数寻找

一共就两个包,但 Preview 里面没有数据,but 几 KB 的包没有鬼?反正我不相信1.参数寻找

追根揭底

直接把 encrypt_data,拉出来全局搜索(ctrl + shift + F),encrypt_data 参数一共六个,但就只有这一个最可疑(我就是不告诉你为什么。。。),其实你看看周围的函数你就会发现,TmD 一个个返回啥呀,不是错误就是上传失败。封 IP 的信息就放了。怕了怕了 2.有猫腻 在 console 里面打印一下 Object(u.a)(e.encrypt_data) 初一看,好像是又好像不是(仅有部分信息)

只有标题,为什么没信息呢? 我告诉你为什么,因为数据被加密了,只给你看标题,充钱就给你看。 不慌,不慌。那个 xx 说过我离成功就一步了

点击 下一步没错,就是它。老板,求解密一下? ok,感谢老板。再次在 console 里面打印一下 Object(u.a)(e.encrypt_data) 当当当~ 2.3有猫腻-揭开神秘面纱 ok,那它是怎么来的呢?

都晓得它是这里解密出来的,还不就进去搞他呗

3.紧随其后 当当当~,扣它,把这个函数扣出来(快到我怀里来~) 3.紧随其后-加密参数 到这里就基本上把主函数弄完了,但是还没有完 a.a.decode(t)这个鬼我们还不晓得,进去找他,扣它 4.缺啥补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decode = function (t) {
var e = (t = String(t).replace(f, "")).length;
e % 4 == 0 && (e = (t = t.replace(/==?$/, "")).length),
(e % 4 == 1 || /[^+a-zA-Z0-9/]/.test(t)) && l("Invalid character: the string to be decoded is not correctly encoded.");
for (var n, r, i = 0, o = "", a = -1; ++a < e;)
r = c.indexOf(t.charAt(a)),
n = i % 4 ? 64 * n + r : r,
i++ % 4 && (o += String.fromCharCode(255 & n >> (-2 * i & 6)));
return o
},

function o(t) {
return JSON.parse(s("5e5062e82f15fe4ca9d24bc5", a.a.decode(t), 0, 0, "012345677890123", 1))
}

这里的参数 t,还不晓得,既然是外面传进来的,那么它要么是 js 生成的,要么就是全局的。全前面找,去 console 里面测一下,测多次。如果是不变的那么它就是一个全局参数。 拿过来就好,然后在 console 里面 copy(t)。 同理,参数 c,和 f 也是 但是 c, 和 f 就在 decode 函数前面,拿了就好 完成!

JavaScript

MiGu 登录参数分析

目标:分析咪咕视频登录参数(enpasswordfingerPrintfingerPrintDetail

工具:NodeJs + Chrome 开发者工具

许久没有水文了,闲来无事特来混混脸熟 源码在此,欢迎白嫖,star 就更好啦

enpassword

找到登录入口:

查找方式:

点击登录 —> 开启 chrome 开发者工具 -> 重载框架 —> 抓到登录包 如下:

加密参数寻找

清空之后,使用错误的账号密码登录。一共两个包两张图片。图片开源不看,具体看包,最后在 authn 包中看到了我们登录所加密过的三个参数,如下

海里捞针-找参数

在搜索框(ctrl + shift + F )下搜索 enpassword 参数,进入 source File 发现 link 93,name 并未加密;那么就是在它的 class 属性 J_RsaPsd 中。再次找!

海里捞针-找参数、埋断点

找到三个 J_RsaPsd,每个都上断点,然后在点登录一下 encrypt:加密函数,b.val 加密对象(输入的密码) 将其扣出来! 为什么扣这里?因为这里为加密处!由明文转为密文。那我们拿到这些就以为着拿到了加密的函数。就可以自己实现加密

c = new p.RSAKey; c.setPublic(a.result.modulus, a.result.publicExponent); var d = c.encrypt(b.val());

该写如下:(js 丫)

1
2
3
4
5
6
function getPwd(pwd) {
c = new p.RSAKey;
c.setPublic(a.result.modulus, a.result.publicExponent);
var d = c.encrypt(b.val());
return d;
}

虽然我们加密的函数已经找到了,but,我们是在自己的环境下并不一定有这个函数(c.encrypt)。所以现在需要去找 c.encrypt 新问题:p.RSAKey;没有定义;回到 chrome 进入 p.RSAKey-(选中点击进入 f db()) 进入 f db()扣出这个方法,然后改写 寻找 a.result.modulus, a.result.publicExponent 两个参数, 其实是 publickey 包返回的结果那么至此enpassword加密完成 补两个环境参数

1
2
window = this;
navigator = {};

fingerPrintfingerPrintDetail参数破解

link480 下断点点击下一步,运行 运行一步, 进入RSAfingerPrint函数内,把 o.page.RSAfingerPrint 方法抠出来 在页面中观察 a,b 参数 观察发现: 其实 a,b,就是我们的a.result.modulus, a.result.publicExponen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rsaFingerprint = function () {
a = "00833c4af965ff7a8409f8b5d5a83d87f2f19d7c1eb40dc59a98d2346cbb145046b2c6facc25b5cc363443f0f7ebd9524b7c1e1917bf7d849212339f6c1d3711b115ecb20f0c89fc2182a985ea28cbb4adf6a321ff7e715ba9b8d7261d1c140485df3b705247a70c28c9068caabbedbf9510dada6d13d99e57642b853a73406817";
b = "010001";
var c = $.fingerprint.details
, d = $.fingerprint.result
, e = c.length
, f = ""
, g = new m.RSAKey;
console.log(a, b)
g.setPublic(a, b);
for (var h = g.encrypt(d), i = 0; e > i; i += 117)
f += g.encrypt(c.substr(i, 117));
return {
details: f,
result: h
}
}
rsaFingerprint()

继续寻找;这两个

1
2
c = $.fingerprint.details
d = $.fingerprint.result

浏览器里面测一下,把他从 console 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