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这篇文章其实是我对一本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读后感。

你可能在逛书店的时候看到过这本书,因为这本书一直占据畅销书的前几名,也曾作为比尔盖茨年度荐书 第一名和比尔盖茨年度荐书第一名畅销世界。

说起来这本书,真的我从开始读到完全读完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我其实对阅读这样的“长篇”记述性的书读起来并不怎么在行,一直断断续续在读,也一直断断续续在领悟这本书传达给我的深意,于是最后,这篇文章就诞生了。

本书的作者叫塔拉·韦斯特弗,在 1986 年生于美国爱达荷州,在她 17 岁之前从来没有上过学,一直在大山里和父母、哥哥姐姐们生活在肥料厂,但她通过自身的努力考上了大学,进而取得了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一开始我看这本书的宣传和介绍以为就是一本讲差生克服种种困难逆袭变身学霸的故事,但是读了之后才发现,整本书的重点并不在描写自己多么刻苦学习,描写的是自己的整个成长和转变历程,是一个有创伤、成长和最终蜕变的故事,讲述的是作者如何冲破原生家庭的重重阻碍、如何和自己心理作斗争和抉择、如何寻找到真正自我的故事。

这本书的中文名叫《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但英文就叫《Educated》,看起来毫不相关,一开始我非常诧异这俩名字到底有啥联系,然而读了之后,我才发现二者联系还是很密切的。Educated 意思就是教育,这是本书的核心关键词,作者通过教育救赎了自己,通过不断地教育,完成了自我的成长和蜕变。而《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其实就是在教育之上的两层含义,包括逃离和追寻真正的自我。

作者塔拉出生在一个非常让我难以想象的家庭之中,在一座大山里,父亲是摩门教的忠实信徒,同时性格比较抑郁狂躁,他不相信政府、学校、医院等任何组织,同时也在塔拉小的时候向她灌输类似的理念。而且父亲觉得世界末日终有一天会到来的,所以他还在自家的地窖中存储各种食物、罐头、汽油等等物资,母亲则是基本依附于父亲的,整体的家庭就是“男尊女卑”。塔拉一共有五个哥哥和一个姐姐,父亲会让自己的各个儿子女儿去废料厂搬运和整理各种废弃物、钢铁赚钱。没错,十几年来,塔拉就是这么过来的。其实我们就想象成,在一个偏远的大山里面,塔拉整个家庭生活条件困苦,从小没有上过学,和几个哥哥姐姐、父亲去拣拾废料为生,同时期间也受父母灌输的思想教育而成长。我们想想,假如真的有这么一个人,可能她的一生就在这样的节奏下慢慢过去了,从出生到死亡,伴随着自己生活的就是一堆废铜烂铁,生活一眼望得到头。

在这样阴暗的生活条件下,会有一束光吗?有的,她的哥哥泰勒就是那一束光,是他引领塔拉走向了教育的大门。

在本书的扉页印着四个字,“献给泰勒”,所以在阅读之初我就比较诧异,这个泰勒是何许人也?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我就去留意泰勒这个人物。真的,可以说,没有泰勒,塔拉的生活可能就如同前面所说的那样,在大山里面终其她的一生了。

泰勒是个比较内向的孩子,还容易紧张,还天生口吃,他唯一的朋友可能就是唱片和书籍。在塔拉年少的时候,泰勒带塔拉了解了唱片、书籍等东西,同时泰勒还通过自学考取了杨百翰大学。泰勒曾经对塔拉说过:“你可以选择像现在生活,也可以选择像我一样,考进杨百翰大学。”塔拉后来选择了后者,在和父亲一起打工的日子里,塔拉找书自学,终于她成功考取了杨百翰大学。后来,她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天赋,后来又获得了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完成了自己的蜕变。

但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尤其是她从小接受了原生家庭这样的启蒙,迈出这一步对她来说何其艰难。塔拉的蜕变和成长历经了各种反复挣扎和思想斗争,也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艰辛。

在我理解,难点可能有这么两点:

  • 塔拉从小就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家里也很难给到什么支持,她的学习条件很差,考取大学之前都得挤时间来学习。考上大学之后基础也肯定不好,跟上同龄人甚至超越同龄人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 从小塔拉就在大山里面成长,她从小的思想就被父母灌输,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巨大的。很多很多人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就妥协了,放弃挣扎了,逃离这样的生活需要面临巨大的阻力,不仅来自于家庭的阻拦,更多的是冲破自身的思想禁锢,能思考到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是的,塔拉最终做到了。她很努力,当然也很聪慧,同时也有不少贵人相助。比如她的老师给她思想上的引导,帮她申请助学金,推荐上剑桥大学等等。这几点我觉得真的都是缺一不可。我们可以说她运气不错,但是少了她自身的努力和拼搏,再多的聪慧和贵人相助都是白搭。

塔拉在蜕变和成长的过程中学了很多哲学、历史等书籍的熏陶,在学习过程中,她了解到了一些思想上的差异和碰撞,比如即使是史学家也可能由于认知局限而产生错误的观点。所以,她也慢慢思考到,父亲从小对自己灌输的观点也未必是正确的。在不断学习和教育的过程中,塔拉的认知被提高,不断更新自己的挂念,不断重塑自己的思想,最终蜕变并成长成了更好的自我。

但不得不提的是,塔拉最终逃离大山,最终也付出了和家庭分离甚至说决裂的代价。后来她和她的父母、在大山的哥哥们几乎没有了联系。多年之后,塔拉试图回到大山和家庭和解,但是最终也没有看到团圆的结局,毕竟真的没法回去了。但塔拉为什么选择去尝试和解呢?或许还是出于爱吧。其实塔拉的父母还是爱塔拉的,有一个画面我印象非常深刻,在父亲得知她要去大洋彼岸的剑桥大学读书的时候,父亲对塔拉说:“无论你在哪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仑汽油,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是的,父亲是爱她的,但爱并不能让她放弃自己的人生。

塔拉说:“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每天都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已不在你的生命中…”。

嗯,写到这里,我又理解到了什么。

是的,或许总有一些人即使互相深爱着彼此,但如果二者无法达成观念上的一致,无法真正理解对方的话,最好的结局或许就是分开吧。在这里我说的是塔拉的家庭的理解,但也可以扩展到其他的地方。

嗯,最近我也在看阿德勒心理学,像《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有这样的一句话:“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原生家庭的影响对一个人真的是巨大的,这个影响可能需要用一生来弥补和改变。

但是,这本书告诉我们,生活在不幸的家庭,将来就一定会不幸吗?未必的。塔拉面临这样的家庭,面临这样的逆境,她最终成功了,一般情况下,我们面临的困难可能比塔拉小多了,塔拉可以,我们其实也可以。但这个蜕变的过程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是自己强大的内心,只有内心的强大的力量才能促成这种改变。

我想进一步展开升华下主旨。

反过来映射一下,对于我们的家庭来说。可能从小父母就说过:“我这么做是为了你好”,年少的时候,我们很多事都是听父母的,小时候的很多的选择一直到长大,读中学、上大学、选专业、就业、结婚、生子仿佛很多事情都很多受到父母的引导、操控,甚至我们自己就主动变得事事都去听父母的,甚至习以为常,甚至都觉得不应该去反抗,以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但想想,真的是对的吗?

另外试想,如果说这一生,我们就是在这样就业、赚钱、结婚、生子、抚养孩子,终老一生,这是我们想要的吗?你心甘情愿自己的一生就这么过去吗?不想着去经历些什么吗?你小时候的梦想还在吗?多问问自己,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一直追逐的金钱、地位,到头来真的是最重要的吗?我们从小到老,承担着的这些角色,这些生活,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如果你的确想清楚了,这就是你想要的,或者和父母的设想完全一致,那可以,勇敢去做。如果答案是否,那或许要想想,是否要做出一些改变?

嗯,我还想说的是,父母不应该以爱之名去操控孩子的成长,可以给予帮助,但不能决定孩子的未来。反过来,孩子也是一样,不能以自己以为的正确去改变父母。

每个人,注定地只能去自我探寻自我、自我选择、自我教育、自我塑造。

走大家都觉得“正确”的事情很难,改变也可能很难,想清楚,每一种方式都会有牺牲,每个改变都可能带来不一样的生活。

每个人的生命其实都是一种自我救赎,有时虽然孤独,但是充满力量,遵从自己的内心,想想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想想自己想变成怎样的人。如果现在没有答案,那多去看看,多去思考思考。

希望你和我,都能有一个无悔的人生。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公众号「进击的 Coder」和「崔庆才丨静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