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任务
本次我们需要完成的任务是 完成两台主机通过中间主机的数据通信(网络层)
- 增加基于IP地址的转发功能
- 增加网络层封装
其实最主要的就是基于IP地址的转发功能,网络层的封装其实我们在初级功能中就已经做好了。
原理
首先,实验的思路是A通过中间主机B向C发送数据。那么B则作为一个路由器,B要监听两个网卡,一个网卡发来的数据通过另一个网卡发出去。 示意图如下: A————->B1===B2——————>C 从图上可以看出,B主机的两个网卡数据互通,A和B1则处于一个局域网内,B2和C处于另一个局域网内。 就比如这样,现在室友A在用有线上网,我的电脑B也在用有线上网,我们的有线处在同一局域网,我的电脑B同时散着一个无线网,我的手机C又连接到了这个无线上。 那么要实现A到C的数据传送,即模拟室友A要发送数据到我的手机C,那么流程则是这样的: 室友A在有线局域网发送数据到我的网卡B1,B1将数据通过网卡B2转发到无线局域网,通过无线局域网到达我的手机C。 A的发送要构建一个帧,目的MAC地址为B1,目的IP为C。B则要开启两个网卡,B1监听接收数据,B2网卡则要用ARP协议扫描所在无线局域网内的IP和MAC,B获取到了A发来的帧之后,解析它的IP地址和MAC地址,匹配刚才扫描得到的IP和MAC对应表,将源MAC换成B2网卡MAC,目的MAC换成C的MAC,IP不变,数据data不变。构建新帧之后发送出去。 好啦,思路大体就是这样。
实战
需要三个程序,一个是发送,一个路由,一个接收。所以一共三个程序要同时运行起来执行。 以上是我的大体思路,如有错误,还请指正。现已用代码实现完毕。 代码暂不公开,只提供部分重点代码解析:
一、发送端
其实发送端和初级功能的发送差不多 个人编写的交互流程如下:
1 |
IP地址:121.250.216.221 MAC地址:3c970e4b56d6con:127 |
具体代码不再解析,同上一篇初级功能。
二、路由端
首先要开启两个网卡,声明两个网卡对象和处理器
1 |
pcap_if_t *d,*d2; //选中的网络适配器 |
一个用来接收一个用来发送,这里定义了adhandle是用来发送,adhandle2是用来接收数据。 那么打开适配器就在main方法中,提前打开两个网卡
1 |
int num; |
接下来用用于发送的handle处理器来扫描它的局域网IP,获得局域网内的MAC地址,记录在一个表中,存放IP和MAC的对应关系。 这个表可以用结构体数组来保存,比如可以这样:
1 |
struct ip_mac_list{ |
1 |
ip_mac_list list[256]; //存储IP和MAC地址的对应表 |
那么以上便是准备工作,我们完成了两个网卡的打开,发送网卡扫描获取局域网MAC,接下来便是最重要的监听加转发。 那么这个怎办?那就开一个新线程。 让我们声明一个新的路由线程。
1 |
DWORD WINAPI RouteThread(LPVOID lpParameter); |
那么线程要接收进来什么参数呢? 首先必须要的是两个网卡处理器,在main方法中已经做好初始化的adhandle和adhandle2,另外还有alldevs,可以持有这个指针来释放设备列表,出现错误时释放资源并退出。 初级功能中声明过了 struct sparam sp; struct gparam gp; 这两个就是发送ARP线程和接收ARP线程中的两个参数,那么仿照这个功能,我们定义一个新的结构体
1 |
struct rparam{ |
在main方法中把它来初始化赋值
1 |
rp.adhandle_send = adhandle; |
当做参数传入这个线程
1 |
routethread = CreateThread(NULL, 0, (LPTHREAD_START_ROUTINE) RouteThread, &rp, |
其中第四个参数就是传递了这个结构体进去。注意这个语句最好不要直接放在main方法中直接调用,可以在全部获取完MAC地址之后再开启这个线程。 那么接下来就说一下这个线程都干了些什么,只简略说一下核心部分。 首先开启了这个线程之后会一直都在执行,那么就可以加入
1 |
while((res = pcap_next_ex(adhandle2,&header,&pkt_data))>=0) |
这样的while判断语句来一直监听数据包的接收,然后解析数据。
1 |
ethernet = (EthernetHeader *)(pkt_data); |
然后接下来每接收到一个数据,就进行构建新的帧转发出去,目的MAC先匹配list表,如果list没有找到,那么我让他指定了一个mac,比如广播MAC。源MAC地址则赋值网卡的MAC地址。 注意,传统以太网中数据长度为45-1500,那么我在构建前把解析出的data作了下判断长度再构建,因为我已经把sendbuffer声明为一个固定长度了,为了防止越界,我先进行一个长度判断。
1 |
//以下开始构建帧发送 |
以上只是赋值了帧头,至于IP头,TCP头,数据的赋值就参照初级功能的来赋值吧,不要忘了校验和的检验。好,大体上就是这样,接受来数据包并转发出去的原理就是这样。
三、接收
不用多改,就是初级功能中的接收,在此写一写小小的优化措施,防止接收到过多的数据帧而造成不断乱蹦,导致你看不到接收的东西。 在打印的时候加一个过滤就好了。部分代码如下: 在main方法中提示用户输入要接收的IP地址
1 |
printf("请输入要接收的IP地址,输入0.0.0.0代表全部接收,请输入\n"); |
打印时的判断
1 |
if(receiveAll||(ip->SourceAddr.byte1==ip1&& |
好,代码就先放送这么多,具体的实现只要有了思路我相信肯定不难,如有问题,欢迎与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