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从学校迈入职场

正式入职微软,提交了第一个 PR 之后,我坐在椅子上思考人生。终于我也变成了一名正式的企业员工,变成了一名正式的踏入社会的职业人士,从此我的学生生涯也算是画上了一个句号,不,更确切的说应该是画上了一个引号。 和同事租了房子,生活条件算是还不错,有了属于自己的房间,有了专属自己的衣柜、书橱、办公桌,想要的硬件、软件、日常用品想配就配,算是应有尽有了。首先日常生活上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己的生活条件变得更好、更自由,不再像学校一样有各种限制了,虽然日常花销变多了,但总体上来说我更喜欢现在的生活环境。

回顾

先回想一下自己的学生生活吧,初高中就不说了,就天天上课为了高考,后来在大学基本上就是三点一线,宿舍——食堂——教室/实验室,然后读研,研究生模式也差不多,宿舍——食堂——实验室/公司。

编程入门

我大学的时候选的就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个专业,当时学校开的第一门入门课就是 Java,当时可以说是对编程一窍不通,什么 print?打印机吗?控制台是什么?控制谁?什么面向对象?我对象在哪里?都是些什么玩意。就这样,随着老师的课堂洗脑和一些并不怎么感兴趣的编程作业,我慢慢理解了原来 print 是这么个玩意,对象原来不是那个对象,就慢慢对编程建立了一个概念。插句话,其实我感觉编程的一些概念和思维还是很重要的,有人说编程学不会,可能就是脑中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想清楚它能做到什么,怎样从用双手解决一件事的思维转换成用编程解决一件事的思维。 扯远了,但那时候仅仅 Java 是一门课而已,虽然最后考试考得还不错,但是还是不是很懂它能为我带来些什么东西。后来大学就开了一个叫做课程设计的课,意思就是说让自己动手编程实现一个可以操作的项目。我们当时学校要求的就是实现一个黑白棋在线对战系统,当时可把我为难坏了。后来了解到了这里面还挺复杂的,又得编写界面又得搞一些算法,还得搞一个在线 WebSocket 通信,当时可以说是毫无思路,然后就去网上搜一些 Java 的教程,当时是搜到了马士兵的 Java 课就顺着看了起来,可以说马士兵是我的 Java 最重要的启蒙老师了,慢慢地把一些原理和基础学会了之后就有了基本的编程思路了,开始上手编,做界面,做服务器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小插曲,有的界面还得抠图,当时为了打造一个完美的棋盘效果还学了 PS 来花了一个木质棋盘和黑白棋子,估计得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终于做出来了一个像样点的系统,虽然现在源码已经找不到了,但真的说这个课程设计真的让我理解了编程的一些思维和理念以及它能为我带来些什么,我能够用它做到什么,脑中的一些概念变得更加清晰了,收获非常大。 后来学校开了数据结构和算法的一些课,慢慢地我又对一些基础的算法和 C++ 的一些编程语言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后来就是一些基础专业课了,比如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等等,总体来说其实我没太感觉出具体有多大作用,但你要假设我没学过,我可能有很多东西都不知其理。人就是这样,有些东西在拥有的时候觉不出有什么好的,但一旦没有才会有明显的感觉。

加实验室

好吧又扯远了,然后就可以说迈入了我人生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点了,那就是加入学校的一个实验室。之前许多东西我和室友自己瞎倒腾,比如当时进行版本控制的话,就是自己手动压缩一下,命名项目的时候添加一个版本号并用下划线分割,后来进了实验室才知道还有 Git 这么牛逼的东西,于是乎就跟着学习了 Git,了解了 GitHub,觉得整个代码世界都光明了。当时我加入的是后台组,一开始是从 PHP 开始学起的,从原生的 PHP,到普通的 CodeIgniter 框架,到高级的 Laravel 框架,当时写的时候主要用是 MVC 模式,所以前端的东西也难免需要用到的,所以那会儿又学习了前端的一些知识,慢慢地就变成了 Web 前后端通吃,自己也可以逐渐完成一些大型项目的开发工作。当时还自己开通了博客来记录自己学习的一些经验,然后跟着实验室一起接外包做外包,做了不下十个门户及商业网站的开发。

学习爬虫

再往后可能就是临近大学毕业的时候了,那会儿实验室的一位学长写了一些爬虫的入门文章,当时也跟着学了起来,边学边记录,学的整理的一些知识点都放在了自己的博客上。后来又探索了一些新的爬取方案,也一并整理到博客上了,形成了一个入门到进阶的一套简易版教程,后来随着写的越来越多,来看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后来访问量也逐渐上来了,现在的话日均访问量可以达到 15000+。 再往后可能就差不多大学毕业了,当时由于是保研到北航的,所以就提前来到了北京开始了研究生的预备工作,也节省了不少时间。那会儿就有充足的时间来做自己的事情,比如学习一些网络课程,继续做一些关于爬虫的研究工作。当时随着我的博客访问量越来越大,图灵便联系我看能不能写一本关于爬虫的书,当时想的一个是可以把自己学习的知识好好整理一下,还可以作为自己的一部个人作品出版出来,的确是一件非常不错的事情,所以当时就答应下来了。不得不说写书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舍去了好多平时的休息时间,同时还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的地方去查漏补缺,最终也不得不延期了好几个月才交上稿。后来又审校了非常久的时间,到去年五月份才出版出来,定名字叫《Python3网络爬虫开发实战》。不过后来的销量还算不错,现在已经重印了 10 次,50000 本了。现在还在继续撰写第二版中,把一些过期的案例和知识点更新,再把一些新的技术加进去。

研究生生活

OK,当然研究生阶段也不是都写书了。研究生阶段其实一开始是比较迷茫的,其实当时并不知道自己毕业之后要做什么方面的工作以及想去哪里。最初读的时候是选了网络安全的方向,做一些 Web 渗透方面的研究,后来觉得研究得差不多了,就又转了自然语言处理的方向,从吴恩达的机器学习开始学起,然后了解了深度学习的一些模型,又了解了自然语言处理的一些知识。与此同时,我也在微软这边当实习生,从最初的爬虫、 Platform 再到 Science NLP 研究,慢慢地也认识了一些大佬,和他们一起交流的确让我学习到了不少。 由于我在微软这边实习时间不短,所以当时也参加了实习生转正的面试。微软整个的面试流程还是很规范和严格的,包括多面技术面,另外每一面的要求也都不低的。首先最基础的要求就是算法,给你几道题目,来白纸上把这道题的代码写出来,面试官会非常注重边界处理和细节把握,如果要写不出来,基本上也离凉凉不远了。接下来还有一些基本的公式推导,比如如果要面试机器学习算法工程师的话,可能会让手写推导 SVM、LR 等算法。另外还有一些系统设计题,来看看你的思维和架构是不是能达到要求。最后我记得还有一些智力题,看看反应得快不快。再往后的面试也是谈谈自己对行业的一些理解和看法,谈得还是比较深入的。总之考察得非常综合,当时准备面试的期间真的是无比焦虑,感觉人心惶惶的,当时在疯狂地刷题,复习各种算法推导,准备了也差不多有一两个月。最后得知 Offer 的那一刻,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最后我也如愿入职了微软小冰,今年三月刚刚入职,也希望能为小冰带来更多的贡献,也希望大家可以多多关注微软小冰。 其实我已经在微软这边实习了一年多的时间了,平时很多时间也都呆在公司里,自己也算提前一步迈入职场了,经过我个人实习的体验和感受,同时也结合自己平时的了解,总结出来了一些经验。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里仅仅做一些经验总结和分享,总结一些从学生迈入职场之后,我会注重的一些地方。如果对你有些启发,那是再好不过了。

工作相关

首先就是工作相关的一些东西了,由学生到工作,我个人觉得还是有一些需要调整的地方的,下面稍微这里说一下。

转换思维

学生到职场的转换,第一个重要的就是转变自己看待事情的思维。迈入职场,就别再有一种”我是学生“、”我刚刚毕业“ 这样的想法,在职场里别人才不管我们是不是刚毕业的学生,他们看的基本上都是我们能不能完成工作或者配合他们完成工作。 另外也别总有一种”努力必有回报“这样的思维。学生时代,可能一道题解不出来,一个项目做不出来,努努力很大程度上还是可以能解的。但是到了职场,这个很不一样,很多事情并不是一定存在因果这样的线性关系的。比如说某个项目你辛辛苦苦做了很久,可能就因为领导不想要这个功能而直接砍掉了。比如说你辛辛苦苦写了稿子,可能因为和某个评阅人的想法不一致而被直接拒掉了。想开点,有时候就是这么操蛋。 还有一个就是别把一件事想的太简单,在工作中,其实很多事上牵扯的东西是很多的。学生的一件事可能就是一件事,一道题可能就是一套题。工作中一件事可能不仅仅是一件事,它所关系到的东西要复杂的多。我们可能会考虑到对公司、对领导、对同事、对绩效、对家人的很多事情,多考虑考虑。 总之,思维的转换是第一步,别再像之前当学生的时候一样了。

靠真本事

首先得考虑清楚啊,公司把我们招来是为了让我们来发挥价值的。 而我们的价值在哪里发挥?当然是体现在工作成果中。那成果哪里来的?那当然是把自己的能力转化过来的。 不同职位有不同的要求,首先确保的是要利用自己的能力把本职工作做好。当然我是做技术的,我所专注的就是技术这个领域了,技术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做这份工作需要的其实也不仅仅是技术能力,还有一些非表面意义上的能力,如学习探索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等。 而这些吧,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自己的真本事的。别想着投机取巧,别想着耍点小聪明,虽然一时方便了,但是长远来看,吃亏的还是自己。 当然这例子很多,比如明明不是自己做的,却要为了某些目的非要伪装自己,被看穿之后,不少人其实是看破不说破的,慢慢地自己就会知道后果了。比如为了某些目标,背地里各种跟领导各种小恩小惠等,其实领导基本不会 Care 你这种小聪明,甚至还觉得这个人有点靠不住,自己的受信任度也会大打折扣,另外自己不会感到心虚吗? 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其实就是把该做完的工作保质保量完成,靠自己的真本事,实打实做好要求的每一件事就好了,领导看重的就是这个。

利益为先

职场上面啊,你说人情,当然也是会有的,但是更多的人关注的其实是工作本身以及自己的利益。这和学校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比如你要是个学生的话,有些人可能觉得你的身份而稍微谅解一下,而踏入社会之后,基本就不会了。 比如你要跟某个人交流和合作,就别总是寒暄以此来套近乎,不是说这个一点用都没有,多少可能还是有点用的,如果你有价值,靠这个可能能快速拉近他与你的距离。但很多情况下,这个的效果可能真的作用不大。 到了职场,大家都很忙的,比如找人谈事情,稍微介绍几句,开口直接谈正事、谈利益就好了。如果不能为对方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或者提供的价值并不是对方想要的,对方会觉得比较浪费时间。这种时候就别掺杂什么别的什么交情之类的东西了,虽说我认为成年人只看利益不够准确,但基本上是没错的。 比如跟人谈个合作的时候,讲清楚两点,第一是我们能提供什么价值和服务,第二是他能得到什么利益。当然第二点有的情况下是不需要说的,因为我们本身提供的价值就是给对方的利益,对方觉得值,自然会跟我们合作的。其中也不乏一些沟通的小技巧,还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摸索。

保持交流

领导给了一个要求,如果有疑问,要多问多交流,别偏离了方向,别是自作主张。 之前的时候,我接到了一个任务,了解了基本的需求时候就开始开工干。在做的过程中其实有不少不确定的地方,但是当时我也不知道是不好意思还是什么原因,就没有跟领导交流,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了出来。最后演示的时候,领导说你怎么做成这样了?我本意不是这样的,你有疑问怎么不跟我讨论呢? 我就意识到了,这其实也可以多少印证”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方向性或方案性的东西是很重要的。 所以,遇到什么不确定的点,要多多沟通交流。当然这并不是说突然想到了某个点就去找对方讨论,把自己的疑问以及可能解决方案和结果梳理清楚再好好交流一下,效果一定好上太多。

工作日志

做好工作日志,时间长了,会发现这个非常有用,它的有用不仅仅是体现在它仅仅是做了总结,它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自己。 比如每天可以找个时间简单记录一下自己今天做了什么事情,收获了什么,还需要做什么。这个记录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它会让我们反思自己的一些不足和需要做的更好的地方,会变成一种激励的。 另外工作日志,等某天你打开的时候,会发现成就感满满,同时写什么总计和汇报也就不用愁了。

个人相关

刚才所说的挺多都是和工作相关的,另外还有一些和个人相关的我觉得也应该好好注意下。

迈出第一步

我曾经尝试过很多坚持每天做点什么的事情,发现有的挺难坚持下来的,一而再再而三地累积,就变得越来越多,后来整个坚持的事情就失败了,这就是拖延症的一种现象。 拖延症应该很多人都会有,当然我也是。我平时分析拖延症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迈不出第一步,进而一件事就搁置了。就比如说要去健身房,我觉得最难的就是出家门;比如说要每天刷一道算法题,最难的可能就是打开LeetCode界面。不知道你们什么意见,我至少是这么认为的。 因此,迈出第一步非常重要,迈出了第一步,可以说就成功了一半。

言多必失

的确是,言多必失,这话没毛病。 可能我们仅仅是刚入职的新人,很多情况下不该说的就别说。你永远也不知道你说了某些话之后,你在别人耳中会变成什么样的版本。另外如果我们突然说错了什么话,被人揪住了把柄,那可是很难的。所以,一些场景中,我们一些没必要说的就不要去说,不知道该说不该说的也不要说。 另外我个人比较反感的是明一套暗一套。我们不可能让所有人都认同我们自己,不认同我们的,他们表现出来,我们道不同不相为谋。认同我们的支持我们的,我们可以与他们成为朋友。但表面上显得非常友好,然而在背地里面却说坏话,这是非常令人反感的。

终身学习

虽然表面上看学生生涯结束了,但实际上迈入职场恰恰是一个新的开始,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因为工作后的这些年逐渐拉开的,所以不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学习。 当然迈入职场以后,学习的一些侧重点可能就不太一样了。工作后学习的第一肯定是能用在岗位之上的专业知识,我们所掌握的知识一定至少要能够让我们顺利地专业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其次可以扩宽一下知识面,比如可以关注下经济、理财、交际等知识。 总之还是一句话,学习到的本事是别人所偷不走的,做一个终身学习者。

做好记录

很多事情是确实很有必要记录下来的。首先不瞒说,随着事情的增多,工作的忙碌,我发现比原来更加”忘事“了。后来我看了一篇报道,说其实并不是脑子记忆力下降了多少,而是集中的注意力变得更少了。 一件事如果注意力分配得少了,自然很多事情就不容易被我们记住。想想确实是这样的,现在我每天都把自己的计划安排得满满当当,现在连拿出时间好好读一本书的时间都不多了,因此就别提那些日常小事了。那咋办?随手记录下来,比如记到手机的备忘录或者自己的 TodoList 软件里面,然后再进一步安排如何执行就好。 当然记录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个记录下来平时的闪念,平时的一些工作总结、学习笔记也可以时刻记录下来。我有记录学习笔记的习惯,当然肯定也有的时候有一些内容没有及时记录下来。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唯一记得的就是自己曾经整理过笔记甚至发表博客的那些内容,没写过的或者没发过的基本都忘干净了。 记录,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息调整

良好的作息还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在肯定非常多的朋友会倾向于熬夜,十二点之后才睡。我之前实习的时候,比这个更狠,经常一两点钟睡觉,睡到将近中午,就直接吃中午饭得了,然后一上午就没有了,当时就有一种半天已经被我浪费的感觉,会有一种负罪感。 后来我开始逐步调整我的作息,尽量早睡早起,从之前的九点多慢慢地调整到八点,甚至是七点多,醒来之后整理一些东西,开始全新的一天,整体的体验确实是比之前睡到中午好太多了。另外我个人也参加了一个早起打卡活动,现在已经坚持每天打卡将近一个月了,基本上也养成了早起的习惯。 另外工作之后,下班的时间也可以好好利用起来,比如晚上稍微拉伸一下,睡前记得喝水等等,由于我平时也每天对着电脑,所以也需要定期地起来活动一下。我把它们设置到滴答清单里面,每天都有软件的定时提醒,到了时间就做,一天天坚持下来。总体来说,感觉也比之前好多了。 所以从现在起,拿起笔好好规划下自己的目标和平时的作息吧。 另外可能大家听说过,某个老板每天只睡五个多小时,晚上工作到很晚才走,早上一大早就在了。我当时也比较好奇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难道有什么特殊的睡眠技巧?经过我的一阵搜罗,结果是,没有。BOSS 们并没有我们这么忙,可能早上开完会,我们去干活了,而人家去补觉了。所以,保证充足的睡眠还是很有必要的。

合理分配时间

从学生到工作,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的事情又多了一部分,工作日大部分为工作时间,非工作日则大部分是自己的时间。另外工作之后,相比学生时代来说,事情可能也会变得更多更繁琐。那么如何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呢? 我这边采用了目前比较流行的四象限时间管理法,他就是把处理的事按“重要”和“紧急”两个维度划分,并对应到四种待处理状态中,分别叫做”重要不紧急“,”重要紧急“,”不重要紧急“,”不重要不紧急“四个类别。 通常来说,我们需要马上执行“急事”,确保它们不会延期。但长远来看,我们最好将重心放在“要事”上。可能有一些紧急的小事,它确实是不重要的,但我们能比较快的做完,然后把它勾掉,所以现在很多人可能更加优先处理的是紧急的事情而不是重要事情,最后紧急的事情做完了,剩下重要的事情没做完,所以要么加班熬夜,要么就延期。回想起来,其实这是很得不偿失的,忙活了一天,重要的事情还是没完成。 所以,我们需要尽量减少”不重要紧急“事件的忙碌,尽早处理”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合理分配时间,去做对我们而言重要的事情,才是四象限理论的核心。 我自己使用了滴答清单这款软件,之前使用的是 Todoist,这两款软件都非常不错,但是由于滴答清单多了番茄时钟的功能,我就改用了滴答清单,我利用它建立了四个智能清单,分别叫做”重要不紧急“,”重要紧急“,”不重要紧急“,”不重要不紧急“,然后建立筛选条件,软件就会根据任务的优先级和到期日期自动更新。然后就可以每天查看、处理并调整任务——做完的事情及时打勾,有变更的事情及时移动,可以遵循这样的一些准则:

  • 优先执行重要且紧急的事件
  • 尽量提前规划重要不紧急事件,在它们变得紧急前就完成
  • 如果可以的话,试着将不重要但紧急的事情交由他人处理,或者学会对别人的请求说 Sorry
  • 需要控制去做不重要不紧急事件的时间,不要过度放松

有了这几条原则,我们就可以很好的分配我们的时间了,如果大家觉得有用的话也可以试一下。 以上就是我的成长历程以及我所想到的一些需要调整和坚持的一些做法,如果能为大家带来一些帮助,那就再好不过了。